满金峪穿越记(转) 满金峪日益成为京城驴友向往的地方,去年,几次错过了去这儿看看的机会。本周满金峪穿越活动,正好满足我的愿望。组织者要求大家上午十点以前在满金峪车站集合,考虑到以前去张坊正好用了两个小时,所以,今天预留点时间,七点半我就从广安门内乘上了917快,不料,917快走京石高速是从瑠璃河才下高速,所以比836的速度要快一点儿,上午九点整,我就到了满金峪车站。直等到十点一刻,所有队员才全部到齐,点名后开始上山。
活动区域区位图
满金峪金山寺地区十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满金峪站是跨省公交917快进入河北的第一站,实际上,它距离张坊车站不到一千五百米,但因已经离开了北京界,北京的公交卡在此后即无效了。如果不从张坊下车,最少要交两元的车票钱。很多驴友了解这个情况,早早就在张坊下了车,步行到满金峪站,而我不知道,乖乖地交了两元车票钱。
下车后回望张坊
根据事先了解的情况,拍下西北方向的这张照片,其中,有我们穿越过程中要经过的一个防火了望点,再一个就是远方位的莲花峰(也有驴友叫它五指峰)
下图这座大桥是南拒马河上的一座大桥。
拒马河在房山张坊分为南拒马河和北拒马河,北拒马河流经涿州,汇入琉璃河,入高碑店为白沟河,南拒马河流经涞水、定兴,汇入易水河,与白沟河汇流后入大清河,归海河,至渤海。
满金峪车站就在南北拒马河之间
从满金峪车站沿保野路南行约800米,队伍拐上向西的一条小路。
登上山坡后,回望我们从公路开始登山的路线
开始登山时,我们行进的方向不是向着莲花峰前进,而是向东北迂回上升,奔向我们此行的第一个地标----矗立在一个山头上的防火了望点。这是登上山脊后拍下的这个了望点。
山下的满金峪村
远远看到了莲花峰
也可以看到西边的三皇山
到达了了望点以后,山路开始变得比较平缓。队友们衔尾前行。
这就是被驴友们称赞不已的草甸。
攀得越高,莲花峰越清楚
队友们争相在草甸上拍照。
有人说,满金峪的草甸比黄草梁还要漂亮,这话有点儿言过其实。如果不是只奔七座楼而是到十里坪去看看,可能就不会这样说了。
我到满金峪,其意不在盛名之下的草甸,所以我没有和大家一起得瑟,而是越过了大家,沿着明显的山路继续前进,目标:金山寺。
有的游记说穿越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孙膑墓遗址,不知这个地方是不是。
临近莲花峰,山路的走向。
攀上莲花峰前的山脊,隔涧可以看到奶奶庙。根据网上攻略可知,奶奶庙距金山寺仅几百米。在它的西面山窝里有一片柏树林的地方就应该是金山寺了。
近看莲花峰
莲花峰前有一个小小的高点,从这个高点奔莲花峰,要从这个地方下去,比较陡,需要谨慎小心。
队友们向右攀上莲花峰,我却发现左侧有明显的小路通向金山寺方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参观金山寺,我放弃了莲花峰,直接踏上了左侧的小路。此时,我已经远离了大部队。
沿途漂亮的石头
小路通向金山寺所倚的金山,但到达金山寺上方时,小路变得模糊起来。根据所处方位判断,我应该已经到了金山寺的上方,走向悬崖边向下看看,金山寺果然就在断崖之下。看看金山寺周围的山势,南面山梁似乎也没有可以下去的路,而我所在的北面山梁好象还有人走过的痕迹。试试看,也许能走通。
, 沿山梁向东,走到尽头是断崖。折回来仔细观察,发现左侧有一个小小的路口,小路在陡峭的山崖间迂回下降。房山的山体大家都知道,往往是垂直削立,只能在山石的缝隙间攀援上下,这条路就是这个样子,周围没有队友,我不得不万分小心地谨慎迈出每一步。
这是我走过的路
攀下断崖,发现金山寺已经是在右后方,再向前走,似乎越走越远了,正在疑惑间,发现了这个驴友留下的路标。按照它的指引,终于走到了金山寺。
金山寺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它
建于三面绝壁之下,唯东方开阔。寺周有翠柏漫布,确系一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很多网上文章称金山寺始建于晋,兴于元,盛于清,是当地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禅林寺院。但实地考察金山寺遗址,发现这个禅林面积非常有限,为此,我怀疑是不是有人把凤凰岭的金山寺和这个金山寺混为一谈了。 我对金山寺的了解,多来自刘浏先生的《京西金山寺考》,他对金山寺的考证可谓精到,这也是我一直想到实地考察一番的主要原因。以下,我把刘浏先生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关于金山寺建成年代
2000年版涞水县志首见记载:“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三月十五日,光禄大夫大司徒阿尼哥(尼泊尔人)在涞水县督建金山寺”;“金山寺又名金山院,座落于金山半山腰中的平台上,肇创于元大德初年”。
但金山寺“圆融广慧恩公禅师”灵塔记载,最晚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金山已经有寺了。结论是金山寺的建寺时间是在至元十三年到二十三年之间,而不是在大德四年。
金山寺现存最早的一通石碑,是大德四年三月十五日所立“无量寿宝塔碑”。涞水县志关于“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三月十五日,光禄大夫大司徒阿尼哥在涞水县督建金山寺”的说法,可能误以为金山寺和“白玉石千佛舍利宝塔”是同时建造的。其实,大德四年三月十五日所立“无量寿宝塔碑”碑名就与建寺无关。
金山寺还应该有一通记载金山寺创建的石碑,确切的创建年代,大概只能寄希望于找到那通石碑了。
关于金山寺大功德主阿尼哥
阿尼哥(1244-1306),尼波罗(今尼泊尔)帕坦(今帕坦市)人。阿尼哥幼年聪敏,咏诵佛书,通晓其义,喜欢工艺制造技术,擅长雕像和建造佛塔。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请国师八思巴在吐蕃(今西藏)造黄金塔,尼泊尔国选工匠八十余人参加。在尼泊尔工匠中有一位年仅十七岁的青年阿尼哥,他技艺精湛,特別擅长绘画、雕塑与铸造金像。于是八思巴就任命他为这项工程的监造。黃金塔完工以后,八思巴把阿尼哥带到了大都(今北京市),推荐给了元世祖忽必烈。阿尼哥为忽必烈修好了好多人修不好的针灸铜像,他的技艺令京城的金工们佩服不已。以后,元朝上都和大都寺院的造像大部分是他一手制作完成的。至元十年(1273),元政府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任阿尼哥为总管并授银章虎符。至元十五年,皇帝令其还俗,授以光禄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品级相当于丞相。次年,他主持兴建了圣寿万安寺白塔(今北京妙应寺白塔)。
阿尼哥在中国的40余年中,在大都(今北京)及大都附近、五台山等地从事建寺、塑像活动,设计并主持建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一座道观和两座祀祠以及大量的雕像,还制作了很多内外朝文物器具、仪器和帝后画像等。其中最辉煌的是北京妙应寺白塔。他还培养出大量的建筑人才,如刘艺等人就从师于他。他为中国修建佛教建筑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喇嘛教在内地的传播,为汉、蒙、藏各族美术的融合,为中尼两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影响极为深远。
阿尼哥死后元帝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敏慧。其遗体葬于宛平县香山乡冈子原。
阿尼哥为什么会成为金山寺的大功德主
圆融广慧禅师在至元五年来到大都圣安寺,奉命掌管瑞像殿即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大殿。这不仅反映出圆融广慧禅师是当时名声显赫的高僧大德,也证实了其有资格也有可能同先他几年到大都,当时还未还俗的阿尼哥接触并成为至交。阿尼哥同圆融广慧禅师的相交、相知,是他成为金山寺大功德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作为光禄大夫、大司徒的阿尼哥,也有能力成为金山寺的大功德主。
阿尼哥为什么建塔
作为金山寺的大功德主,阿尼哥在金山寺建塔不应是皇帝授意,而应是自己发心。其缘起应是报恩:小国工匠出身的阿尼哥得到元朝皇帝的赏识、重用,竟然官至光禄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品级相当于丞相。其报皇家之恩的强烈愿望可想而知。但报答皇家什么呢?金钱、珠宝、美女、疆土……世间万物皇家都有,他们还想得到的东西就剩一件了,那就是长寿。要给皇家祈寿,就只有建塔,为皇帝一家祈寿,就是阿尼哥建塔的目的。
阿尼哥为什么将塔建在金山
涞水县志(光绪版)载:“金山,(一名金丝山),县北四十里有一岭名朝阳,其色如金,故名,俗呼人安寨”。我国自古就以山喻寿。寿如山则高;寿如金山则高且贵;寿如金丝山则贵且长;山名朝阳则正合皇家的面南背北;山名人安自然就是人口平安了。如此吉祥的山名恐怕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了。再者,元代皇帝和其他帝王一样崇金,忽必烈在吐蕃建黄金塔便是证明。因此不难看出,金山及金山的别名、俗名是阿尼哥在这里为皇家建祈寿宝塔的原因之一。
金山寺就在金山,阿尼哥本来就是金山寺的大功德主,又同圆融广慧禅师是至交知己。这是阿尼哥在金山建塔的原因之二。
金山距元大都仅百余里,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车,至多是一天的里程。对于来自大漠擅长骑马的皇家更是如在家门口;对于来寺庙烧香拜佛的皇家成员来说,即可以顺便观光赏景,又来去方便;对于“督建”的阿尼哥来说,还能兼顾大都的工程。因此,适宜的距离是阿尼哥在金山建塔的原因之三。
金山寺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临其境山峦起伏、沃野千里、拒马波涛尽收眼底。清顺治十六年的“金山寺碑记”这样赞其景:“大都迤西涞易正北有金山,乃太行之支龙,崇冈峻岭、翠柏苍松、山木及巅而清泉湛溢,诚哉燕山之胜景也”。美丽的景色必然让前来烧香拜佛的皇室成员赏心悦目。因此,景色壮美是阿尼哥在金山建塔的原因之四。
关于金山寺圆融广慧禅师墓
圆融广慧禅师墓在金山寺西大殿后台地上的绿树丛中,墓上的灵塔在五至八级之间,俗称小塔,塔高约5米。灵塔在文革中被推倒,刻有铭文的塔身滚到墓地下方寺院西侧的龙潭旁。2004年:东龙泉村护林守寺的郭玉林从“圆融广慧 恩公禅师”灵塔塔基挖出一石槽和一坛子,坛子里有水,水中有手指肚大一红珠子(应是圆融广慧禅师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如今塔身八面铭文除一面字迹不清(可能是因这里时常有随北风斜落的暴雨击打所致)外,其余七面字迹尚清。
在“圆融光慧恩公禅师”灵塔的第八面,铭刻着元武宗海山册封圆融光慧为大师的圣旨。
圆融广慧禅师为什么被皇帝册封为大师
由阿尼哥资助修建的金山寺有专为皇家祈寿的宝塔,当然其寺院也就同时有了为皇家祈寿的功能。由于寺院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使它在众多寺院中脱颖而出。圆融之所以得天如此之高的荣誉,首先是“戒珠莹洁,智鉴圆明”。圆融广慧在金山“隐居崖壑,结草为庵,日惟一食,不衣蚕衣,每岁从春至十月初跣足十载……唯恐其后所得,视施不触于手,随院设斋……”这些都在证实着这八字评价的真实。
其二是“道风远播于环中,德量恢洪于宇内”。这里极显圆融广慧道、德传播之远之广。“四望檀那,云奔山仰……自愿受戒者踵门而至,户外屦满……”。“剃发小师百余人,受戒门徒数满十万”等。
圆融广慧禅师灵骨八处供养的原因
“圆融广慧恩公禅师”灵塔记载,圆融广慧禅师圆寂后,其灵骨瘗于八处:一于本山,其余大圣龙安、千佛玉峰山净土、横岐弥勒、钓台白莲、武山、高家庄、固城等”。一般禅师圆寂,其灵骨都是瘗于本寺。那为什么其它寺庙也要供养圆融广慧禅师的灵骨呢?
笔者注意到“圆融广慧恩公禅师”灵塔的铭款:“ 大圣安住持讲主福鉴、玉峰住持讲主福贤、洪岐弥勒院住持讲主福添、武山重兴寺住持长老福忠、钓台白莲寺住持宗主福明、高家庄静安寺住持讲主福添、固城龟泉寺住持宗主福金”。
这些清一色福字辈的住持们,是圆融广慧禅师的徒弟。而那些住持所在寺院的地名,又恰好吻合同一塔铭中记载的圆融广慧禅师灵骨瘗于“本山”之外“其余”七处的地名。看来,瘗圆融广慧禅师灵骨的寺院都是他的弟子住持。弟子供养师父的灵骨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圆融广慧禅师灵骨瘗于八处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已经成佛。这在“圆融广慧恩公禅师”灵塔的铭文中已有暗示:“……示微疾,奄然蝉蜕,夜现红光于北山。越五日,出寺东南二里,茶毗之际,白气腾空,五色云现,移时不散……”这些上天的感应,决非一般禅师所能有,换句话说,只有修行成佛才能感应上天。再者,在元朝的佛教界,称佛为大师,而圆融广慧禅师圆寂后,既被皇帝册封为大师了,当然也就成佛了。
圆融广慧禅师灵骨瘗于八处的第三个原因是他火花后肉身形成了舍利子。在2004年,东龙泉村民郭玉林从“圆融广慧恩公禅师”灵塔塔基挖出一石槽和一坛子,坛子里有水,水中有一手指肚大小的淡红色珠子(应是圆融广慧大师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
在“圆融广彗恩公禅师”灵塔铭文的结尾,是“巍巍窣睹,永镇金山”八个字。前文已经提到: 埋藏有舍利的称为‘窣堵波’,型制相同但无舍利者称为‘支提’”。这又证明圆融广慧禅师火花后,其肉身形成了舍利子。
已经成佛的圆融广慧大师在火化中其肉身又形成了舍利子,其弟子怎能不争相供养呢!
圆融广慧禅师创建的金山寺因何被毁
金山寺附近村子的老年人,都说金山寺北大殿是被洪水冲毁,至于什么年代被洪水冲毁却茫然不知。
笔者曾到金山寺遗址考证此说,发现北大殿遗址后确有一条雨水汇流的洪道,其间巨石叠压,洪道成涧,令人想到那倾泻咆哮的山洪,也让人对洪水冲毁大殿之说深信不移。
笔者推断洪水冲毁大殿的时代应在元朝末年,因为明朝永乐年间金山寺已作种竹之用,显然当时寺院已经废弃。其废弃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大殿被洪水冲毁。
明天顺年间重建金山寺时将南向寺院改为东向,改北大殿为西大殿,其原因之一应是为避开曾冲毁金山寺大殿的洪水。
“金山院”名的由来
佛祖山风景名胜区有寺庙及寺庙遗址数百处,惟独金山寺在当地被叫作金山院。至于为什么叫得金山院,何朝何代叫得金山院,从来没人能说清。
金山寺历朝历代的碑铭,冠以金山院的只有一通,就是清乾隆四十三年所立金山院卖树买地碑记”。因此有一点可以肯定,金山院之名的产生年代应在清乾隆四十三年以前。
据涞水县志(光绪版)载:“御竹园,在涞水县北,明永乐初于此种竹。畿辅通志。按:御竹园即金山寺内也,今无存。”
御竹园”是皇家的竹园,按常规,当时这个名字应是“御竹苑”,因为“苑”字即合朝中学士起名的规律,也相称皇家高贵的身份。
御竹苑在金山上,自然就叫金山御竹苑。但经常挂在嘴边的名字自古就习惯简化,农村的老百姓更是如此。当然,老百姓不会舍掉祖祖辈辈叫惯了的金山二字,那自然就会舍掉“御竹”而叫“金山苑”了。到天顺年间又重修了金山寺,叫了百十年“金山苑”的老百姓已经改不回金山寺了,好在自古寺院即可称寺又可叫院,而且“苑”和“院”又是同音。于是渐渐演变成金山院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因此,“金山苑”名应是出现在明永乐年间。而“金山院”名则应是出现在明天顺年间。
“打开金山院富贵九州十八县”传说的由来
在金山院附近村庄乃至涞水全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打开金山院富贵九州十八县”。大意是说金山院里藏着无数珍宝,若有十个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就能将宝库打开。传说从前当地还真有人多娶妻多生子想要打开金山院。
至于为什么产生这个传说或什么时代产生的这个传说,没人较真也没人考证过。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就是它的产生年代不会在明永乐年间以前,因为金山苑之名始于那个年代。
那会不会就是和金山院之名同时或之后不久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永乐是那位把蒙古人赶回草原的扫北燕王朱棣夺得皇位后所立的年号。在他扫北之前,大都和金山地区还是元朝统治着。在北宋、辽、金、元诸代,金山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战争更是多于和平。当明太祖的反元大军节节胜利,元朝皇族乃至臣僚肯定预见到大元灭亡的结局,肯定都想方设法寻求自身的出路,当然也会想方设法将自己多年积蓄的钱财或珍宝藏匿起来。藏在什么地方最为安全呢?或者说藏在什么地方才能在失去政权后有机会取走继续享用呢?肯定不是皇宫、王府,因为新的统治者不会让他们住在那里,逃走或隐匿的他们也没有机会再回到那里去。但他们以香客、信众的身份进出深山野寺还是非常随便的。况且寺院也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变换住持。不但元朝皇族成员和臣僚们清楚这些,甚至当时的老百姓也清楚这些。所以不管皇家和臣僚们是不是到这里匿钱藏宝,老百姓怀疑都在情理之中。
在元朝统治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侯,皇家和臣僚们为了让佛祖保佑自己和自己的王朝,肯定会更加频繁地来这座有祈寿宝塔的金山寺烧香拜佛,作为皇室成员或元朝臣僚,他们肯定经常布施,因此同主持的关系也就非同一般,所以不能排除有匿钱藏宝的可能,这样的现象必然引起当地百姓的关注,一定会怀疑他们是来匿钱藏宝。所以当时或以后的一个时期,这里会流传着金山寺里藏有宝贝、钱财的说法。这种说法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北京(明代将大都改名北京),传到已坐稳江山的明朝帝王或官员耳中,说不定明皇室在金山寺建“御竹苑”就是为寻宝作幌子,因为皇家到一个远在百里之外的山上的废寺种竹,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
金山八景
在金山院附近村庄,有金山八景之说,其八景为:龙潭晓月、悬崖侧柏、山峰城墙、巨龙拜佛、炮台眺望、四娘劈山、金山灵芝、金山晚照。但有文字记载的只有金山晚照。
直隶保定府易州涞水县北东龙泉村金山寺碑记”载:“思涞阳胜景金山晚照,自古至今志书存焉”。“列涞阳八景,金山可称为第一之景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涞水和涿县西部成千上万老百姓为避战乱躲到金山寺及其周围山谷,他们把家里的粮食搬到山上,住在石堂或靠山脚挖的洞里,生活用水主要靠金山寺的龙潭。
抗战时期,由于驻山区的八路军缺乏燃料,砍伐了金山寺部分柏树作燃料;后东龙泉村保长将剩余的部分卖掉。
解放初期,由于村民感谢金山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隐蔽保护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对金山寺进行了简单的修缮,主要把漏雨的地方修好。
1958年,东龙泉村拆除金山寺西大殿三间(同时拆除的还有金山奶奶庙,当时寺、庙的塑像尚好),其木料在村大食堂劈柴烧火。
六十年代初,东龙泉村拆除金山寺南禅房五间,用其木料建了村学校。
文革期间:金山寺部分石碑被红卫兵推倒,有的被摔折,有的不知去向。
文革期间:圆融广慧禅师灵塔被推倒破坏。
文革期间或以后:金山寺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塔刹被李某取下,后查找,该人说扔到山下,又说做了猪槽。后在山下寻找没有找到。
1993年9月:金山寺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塔基被盗贼挖掘,由于下面是巨石垒砌其盗宝目的未得逞。
2004年: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塔基被山西的三个盗贼盗挖,他们还带着图纸,由于被发现,盗宝目的未得逞。
2004年:东龙泉村民郭玉林(现已去世)从“圆融广慧恩公禅师”灵塔塔基挖出一石槽和一个坛子,坛子里有水,水中有手指肚大一红珠子(应是圆融广慧禅师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张文生曾向其了解情况,说已失落。
大名鼎鼎的金山寺千佛舍利塔,塔通高 8.18 米,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密檐式结构。须弥座塔基,高约 1 米,束腰部分浮雕海兽,环列八面,束腰上下有海马、海狮、缠枝、牡丹、海石榴等各种几何纹图案,使基座显得多姿多彩。再上是 1.55 米高的八棱塔柱,其南面正中浮雕无量寿佛兰尊,上刻 “ 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记 ”,下刻有 “皇太后圣寿无疆、当今皇帝圣寿万安、东宫位福寿千秋、公主寿千秋 ”。铭款刻 “ 大元大德十一年 重阳日作,太平会铭记 ” 等字样,左右两边阴刻细线条三爪云龙戏珠图案,上下两端阴刻双钩蔓草纹,最下边是阴刻莲花作为承托图案,其余各面或浮雕或阴刻 840 多个形态各异的佛像。第一层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橡,另外每层塔檐还钻有系挂塔铃之用的圆孔八个,共计 104 个。塔檐上置仰莲刹座和葫芦形塔刹。此塔不仅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而且还是一座雕工精美的艺术珍品。
离开金山寺,下一个目标就是奶奶庙。从金山寺就可以看到它了
前行几百米就到了奶奶庙。
从奶奶庙回望金山寺方向,黑色箭头是我走过的路线,白色箭头是另外一些队友走过的路线,但他们下山后没有回头去金山寺而是直接来到了奶奶庙,致使个别有走过这条路线的队友颇为遗憾。
奶奶庙正面
人为破坏导致庙内污秽不堪。
奶奶庙北山墙
金山奶奶庙,原旧庙一间座西朝东,塑奶奶像一尊,男女神童各一尊。该庙1958年拆毁,东龙泉村将其木料运到村大食堂劈柴烧火,只剩一个残缺的影壁。1994年十月,由群众代表出面集资、村民出工按原貌修复金山奶奶殿:砖石瓦木结构,影壁围墙同时建好。雕刻汉白玉奶奶像一尊,男女神童各一尊。每逢农历三月十五,附近村庄很多群众去奶奶殿烧香上供放爆竹,并借此游山玩景。
1994年修复的奶奶殿质量很差,且殿顶漏雨,墙壁倾斜,时有倒塌的危险。
2000年3月,仿照旧址原样再次重修奶奶殿。现大殿内外已不见紫铜香炉、铜盆,(据说因担心丢失保存于东龙泉村)只有一砖石水泥结构圆池代替香炉。
我看有关游记,一直疑惑为什么在金山寺附近会有一个奶奶庙呢?刘浏先生的文章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
在金山院附近的村子,全年唯一的庙会是三月十五庙会。若问这个庙会起于何年,村民都会摇头,但若问为什么起的庙会,答案肯定是因为金山院东南山梁上那座奶奶庙。而且都会认为是先有的奶奶庙,后有的庙会。
笔者在考证时,排除了奶奶庙建庙时间早于金山寺的可能性。
但笔者在对金山寺考证时确认,金山寺庙会应起于元大德四年三月十五日为庆祝无量寿宝塔竣工而举行的七昼夜大龙华胜会。
那为什么现在的庙会地点却在和金山寺同是一山的奶奶庙前呢?在对金山寺的考证中,发现该寺最早的一次重修是在明天顺癸未年(1463)年,那时距兴起庙会已有163年。据“重修金山寺记”碑载:“……寺废僧残,仅存千佛浮图一十三级…… 至此境地,其庙会有名无实可想而知。而易县后山老奶奶在本地乃至华北都有极大影响,那里的庙会也是三月十五日。可以说,就是当年金山寺有庙会时,当地的百姓也会有些去赶后山庙会,去朝拜那祖祖辈辈信仰的老奶奶。而有些年岁大走不动的老人就在自家门口朝着后山的方向烧香、磕头乃至上供。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三月十五日没有金山寺庙会可上的时候,当地百姓自然会都到几十里外的后山去拜老奶奶,当然会有很多年老体弱的人不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几个“香头”发起修建奶奶庙。建庙的地点自然是选在以前庙会的金山寺附近,因为那样既可以接续原来庙会残存的人气、香火,又可以让赶庙人同时到原来的寺庙遗址去烧香,拜自己心中的佛祖菩萨。
综上所述,金山奶奶庙的三月十五庙会,是在元大德四年(1300)的三月十五日起于金山寺。奶奶庙建于元末至明天顺癸未年以前。奶奶庙建成后,三月十五庙会就移到了奶奶庙前。
那么,后山奶奶又是何许人也?
查阅资料得知,在与涞水相邻的易县流传着许多关于后山奶奶的传说:在河北易县城北的洪崖山,距北京120公里。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相传:传说在东汉时期,皇帝刘秀兵败时曾逃到这里,藏在庙中,“奶奶”(西王母)在刘秀的脸上喷了些米饭和长尾巴蛆,使刘秀看上去如死人一般。王莽的追兵追到庙里,见刘秀的“死尸”躺在地上,且已生了蛆,就放心地走了。刘秀因此而脱脸。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老奶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并拨重金建庙塑金身以供祭祀。
另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王莽称帝时,定兴县东辛告村有一个叫张生香的姑娘,自幼父母双亡,和四位哥哥相依度日。后来大哥不幸病故。三哥跑出去给东家扛长活,在外地娶了嫂子,整年儿不回来。四哥新近给官府抓了丁。唯有二哥在后山学道,好几年也不见音信。
小姑娘刚长成人,就给当地一位姓郭的官宦人家看中,七十大几的老爷子,要纳人家这个穷家女娃做小房。姑娘当然不干,她打十五岁上就被逼逃了出来,一路含辛茹苦,走了两年半,才赶到后山。
后山道观,天下第一。里边的男女道士,可不少,四时烟火旺盛异常。张家小姑娘就是奔庙里来的。当她赶到后山,遍访众道,也没打听见自己的亲人。逼得实在想不出法了,就钻在这个山坳里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十五年,人由黄花少女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
张生香常年靠打柴纺线为生。据说她留下的那架石纺车,就是附近村里一个善良小石匠在她年轻时送的,另外,她还不辞辛劳,把柴枝背到五十里远的易州城里去换烧饼。老奶奶一生经历坎坷,为人刚强,见了穷人肯帮忙,见了富人,躲着走,洁身自好。因为她年轻时在定兴干过三年长工,所以那一带人亲切地喊她为香姑。又因她晚年救过刘秀,所以在这一带威信极高。当她六十过世后,人们都很怀念她。农历三月十五传为香姑的生日,所以每到三月十五这天,九省十八县的人们,就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上山参拜,一是为赶九玄庙会,二是为了缅怀后山奶奶。
离开奶奶庙,一路下山,山下一条道路蜿蜒伸向东方,这应该是连接板城车站的那条路吧?
下山前,山坡上竖立着这样一个三角碑,上书党员群众之家,这可以作为上山的一个路标。
从山路转到大车道上,一直走下去,可以连接到水泥路上,按方向,我判断应该向东,结果,这条路走错了,它把我一起引到了东龙泉村,经询问当地老乡才绕行到保野路上,又向北走了差不多两公里才到板城汽车站。
远距离拍摄的金山、莲花峰
下午两点,乘上917快,四点到家。此行拔升不超过五百米,距离约七八公里,货真价实的休闲活动。
链接:京西金山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