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6-5-26 05:56:08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后老刘 于 2016-5-27 21:50 编辑
西北旺的老人口中流传着许多有意思的传说,西北旺可以说是西山脚下的老镇。北京的西山实际上是燕山山脉的尾巴。西山的许多民间传说与宋代的杨家将有关。单说东北旺和西北旺这两个地名,据老人们说,就是从杨六郎那儿来的。东北旺和西北旺,最初叫东百望和西百望。当年宋辽开战,佘太君带领几个儿子在居庸关的金沙滩摆开战场。杨六郎跟辽兵大战,佘太君在百望山看儿子打仗。杨六郎一会打到东,一会儿打到西,打到唐家岭,佘太君看不着了。于是留下了几个地名,佘太君往东望的地方叫东北望,往西望的地方叫西北望。看不见儿子打仗的地方叫挡儿岭。此外,宋朝大将韩世昌驻军的地方叫韩家川,南边杨六郎驻军的地方叫六郎庄。百望山顶叫望儿顶,原先有座庙,庙里有佘太君的塑像和石碑。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历史学家考证,杨家将压根儿没在这一带呆过,自然也不可能有佘太君望儿打仗的事儿。而传说中宋辽开战的金沙滩是山西省境内。有的老人说,西北旺和东北旺的地名形成于清朝初年。当地百姓因不满清朝统治,起名叫西北望和东北望,后来讹传成西北旺和东北旺。
西北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民间传说,相传清朝的乾隆年间,有位大臣对乾隆皇上上书说,西北旺是龙脉,龙脉是出皇上的地方,如果当朝的皇上不去看看,真出了一位皇上,大清的江山就玩完了。乾隆一听这话,那还不急?便带着刘罗锅等一班大臣到了西北旺,一看,果然有座山。此山后来在修京密运河引水渠时挖掉了。乾隆问刘罗锅怎么能把龙脉断了?刘罗锅出了个主意,把龙腰劈开,让一姓段的住在这儿。乾隆说好。于是把山拦腰劈开,修出一条道,又从城里找了一户姓段的,让他住在了山腰上。事有巧合,这一带在众多的姓氏中果然只有一户姓段的。段家后来在修圆清路时拆迁搬走了。段家的老人对外人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当年皇上给请过来的。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而已。西北旺人沾了皇家的仙气,文化底蕴很厚实,全村4000多号人里,出了好几位画家,村里的民间花会高跷和秧歌,当年受过皇封,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看过他们的表演,至今皇封的龙旗还在,今天,西北旺的民间花会仍然很活跃。也许正是因为村里有很深的民间文化底蕴,才会演绎出这么多美妙动人的传说。
百望山又名望儿山,因山下有两个村庄东北望(旺)、西北(旺)而得名。百望山海拔232米,面积2000余亩,位于香山东侧,颐和园北侧,京密引水渠绕山而过。百望山是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小山,比大蜀山稍微高点。《长安夜话》云:“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
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百望山属太行山余脉,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的山峰,故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百望山主峰海拔210米,与黑山头、韩家山鼎立相望,突兀挺拔,登临主峰,极目远眺京华大地,气象万千,四季景色各异,是登高游览的好去处。百望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素有北京城市氧源之称。民间传说北宋杨六郎与辽兵在山下大战,佘太君登山观战为六郎助威,因此又叫“望儿山”。一九九一年请张友渔同志题写了匾额“百望山”。百望!百望!百里以外即可望见。
绿树丛中掩映的西式建筑法国楼,始建于1919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人用战争赔款建造了这座天主教堂,后来有德、法、荷等九个国家传教士在此主教,又叫九国教堂。据说当时建教堂用的墙砖、石料都是从圆明园拆运来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一九一九年在北京进行宗教活动的英、美等基督教、新教共有34处,外国传教士364人。法国楼曾多年荒废,解放后此处曾做为戒毒所,如今是309医院护士学校所在地,谢绝游人进入,所以只能远观外景。看着装饰一新的咖啡色铝合金门窗和白色的金属防护栏,让人感到其多了些现代的华丽,少了些原始的古朴。
黑山头,位于海淀西北部,百望山之南,海拔232米;
三昭山,又名三钊山,位于东北旺冷泉村东南,海拔308;
冷泉位于海淀区北部。东邻韩家川,西邻环山村,北邻黑龙潭路。南至南羊坊。村因泉多、水凉得名。
明《永乐大典》载:“冷泉源出青龙桥社金山口与玉泉合下流为清河。”嘉靖年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有“冷泉”。《山行杂记》上说:“金山口度岭至冷泉村。”清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冷泉村……一带,灵渊神瀵。”民国年间称“冷泉村”。村形长方,南高北低。
冷泉村是北京城经经山口山路去妙峰山进香的重要路站,故而寺庙较多。村内曾有庙宇七座,即福泉寺、关帝庙、天光寺、观音寺、菩萨庙等。福泉寺为村委会驻地,院内有几百年树龄的国槐。关帝庙坐北朝南,三合布局,正殿面阔三间,院内有古柏树,分杈处长出一侏椿树,称为“柏抱椿”。
寿安山,又名五华山,位于卧佛寺东北,海拔406.9;,又载:亁隆御制宝相寺碑碑文中有五台山『夫清凉在畿輔之西,而香山亦在京城之西。然以清凉视香山,则香山为东……而清凉距畿辅千余里,……若香山则去京城三十里而近……是则余建寺香山之初志也。』又做佛偈:『摩竭陁国,其东五华。是名雪山,惟清凉境……』。这是说亁隆为免赴五台山礼佛之舟车劳顿,在京西香山建宝相寺。故寿安山又名五华山,喑合偈俉中『其东五华,是名雪山』之意。
卧佛寺建在寿安山,寺依山势而建。站在寺前环顾,三面环山,寺正坐其中,能感到当年建寺选址之讲究。卧佛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初建时名兜率寺,内供有香檀雕制的卧佛像。元朝重建,并铸一尊释逛牟尼铜卧像置于寺内,同时更名寿安山寺。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卧佛造像远近闻名,人们通常称卧佛寺。
北京植物园位于西山“卧佛寺”附近,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面积400公顷,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资源为主,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游览休憩、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植物园。北京植物园由植物展览区、科研区、名胜古迹区和自然保护区组成,园内收集展示各类植物10000余种(品种)150余万株(植物)。
樱桃沟位于卧佛寺西北,又名“退谷”“周家花园”,因富于野趣而著称。沟内溪流清澈,怪石林立,鸟鸣声声,平添了山谷幽静的气氛。樱桃沟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是北京近郊一处生态功能健全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在这里蔚然成林,还栽有玉铃花、青檀、红松等珍稀濒危植物;“红叶招鸟”工程更是为保护区增添了几多生机。尝一尝樱桃沟清凉的泉水,听一听“石上松”、“元宝石”神奇的传说,会令您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美意境。
“一盆水”处,这里本来有一个小水库,现在里边的水只有一点点了,所以叫一盆水。从这里有一条向下的小石板路,一直通向樱桃沟。走这条路就感到很凉爽了。
四棵树又称憋死猫,是小西山地区东部山脊主要节点之一。四棵树是个岔路口,向西北沿山脊可到黄道岭、三柱香、打鹰洼,向北沿水泥路可到十八盘、半天云岭、杨家庄、太舟坞,向东可到百望山,向南走石板路、水泥路均可下到植物园,向西南沿下降防火道可下樱桃沟(植物园的西北角)、碧云寺、香山 邮局等。
西山‘憋死猫’地名的传说
小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山势苍蟒,层峦叠嶂,绵延数里,拱卫京都。清康熙年间小西山杂树灌草丛生,人烟稀少,山上常常有金钱豹和豹猫等大型猫科动物出没,老百姓称之为‘大猫’。当时西山驻守着能征善战的八旗兵将,在西山健锐营,卧佛寺古刹旁的王府行宫居住着康熙帝十三皇子和硕怡亲王允祥,身上涌动着母妃蒙古格格草原特质的和硕怡亲王允祥常常带领健锐营八旗子弟在小西山一带策马扬鞭,行围狩猎,把‘大猫’驱赶合围,憋封猎获于此,故而此处得名‘憋死猫’。
十八盘,位于温泉乡杨家庄村南,海拔182米;
北京的“三柱香”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山峰。它位于在海淀区温泉乡白家疃南与香山交界处。南距卧佛寺2.2公里,东西走向,有三座紧邻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562米。阴雨之时,峰巅雾霭升起,宛如香烟缭绕,因此而得名。它的海拔虽然不高,却是京西著名的山峰之一。明、清两代被视为吉祥之域。明代建定陵选址时,借为远景。清道光皇帝的七子醇贤亲王建七王坟、九子禄吉康兴亲王建九王坟时,均以面朝三柱香作为选择阴宅的标准。天气晴好时,站在山顶北望,可见军都山、明十三陵及小汤山,南望可见卧佛寺、香炉峰、玉泉山宝塔、佛香阁、昆明湖等可尽收眼底。登临绝顶,可以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自豪。悠然产生一种登三柱香而小北京城的感觉。
横山位于温泉乡白家疃村南,海拔177米;朝阳水洞,俗称菩萨庙,在白家疃的横山上,约建于明代。横山在村南约一公里左右,与三柱香相对。但比三柱香要低的多,三柱香海拔近六百米,而横山的海拔不足二百米,因此,村上人都喊它小横山。朝阳洞在横山西侧阳面的一处高大的崖壁上,深3.5米,宽2.7米,高1.8米,洞呈长方形,不大,但纯属人力凿成。洞前垒石成之字形台阶通于崖下。附近不远处还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有山泉,水纯净甘甜,传说饮此水可祛百病;另有一小屋建于山石上。因时间久远,岁月剥蚀,风吹雨淋,朝阳水洞连同泉水和小屋早已坍塌,了无踪影了。
白家疃位于海淀区西北部。东邻杨家庄,西邻水塔寺,北邻于家庄,南至南坡。原名白家滩,日久成今名。
传说几百年前,村内有个世代以剪纸人谋生的张忠,手艺精巧,他剪的白色纸兵纸将曾为他夺回被温泉村抢去的妻子,因而村名为白纸疃,后来叫成白家疃。据考,元代此地有白浮瓮山河由西向东流过,后来涸废,留下累累河石,南岸有白姓人家,以河滩取村名,称“白家滩”,后讹为“白家疃”。“疃 ”:村、庄、屯的意思。白家疃其南有“西河滩”,可谓和白家滩是姊妹滩。“白家疃”,明宣德三年(1428)成村,属玉河乡。嘉靖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刊有“白家滩”,万历年间成书的《宛署杂记》刊有“白家滩”。清雍正年间为怡贤亲王建祠,碑中记《敕建白家疃和硕怡贤亲王祠碑记》。始见“白家疃”的记载。乾隆年间,高宗弘历《游大觉寺杂诗》中有“遂过白家滩,村民多力农”句。嘉庆四年(1799)“静宜园汛,左右哨头司与二司把总官房,分别位于煤厂村、小屯村、白家疃、五里坨”。可见嘉庆年间称之“白家疃”。民国年间称“白家疃”,新中国成立后初称“白家疃村”,后称“白家疃”。村形长方,东西较长,主街东西走向,铺有不泥砖。
允祥是清圣祖玄烨的十三子,世宗胤禛的弟弟。康熙六十一年(1722)封和硕怡亲王,总理户曾。普负责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条。亦曾负责审理曹雪芹父亲曹頫一案。雍正八年(1730)允祥病逝,当地乡民上书请示为其建祠堂,得胤禛允许,并拨官地三十余顷为祭田,于雍正十年(1732)在白家疃村西建怡贤亲王允祥祠。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和正殿。正殿面阔三间,前出抱厦为台。贤王祠西北处有一座石桥,由四块花岗岩石条搭建而成,传说曹雪芹晚年曾居住在石桥附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