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907|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2016生日寄语》(二)(三)青葱岁月之械斗篇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2 11:45: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随风随性 于 2016-9-12 11:55 编辑

2016是我比较落寞的一年,多数户外活动戛然而止(我曾经是个旅行狂人),大多时候坐在家里听评书看小说来打发时间。右手麻木了好几个月,现在右臂带着肩胛坐下了病,蹲厕所反手够马桶上的手纸都费劲。而暑期过后,因单位的工作变动加之家里事务的变动像是一滩死水被棍棒搅动了。
公元1983年,我稀里糊涂地从劲松三小毕业后就直接来到了垂杨柳一中读初中。那会儿也没有什么竞争激烈的小升初,什么排队“占坑班”啥的,觉得一切如同都是国家社会早已安排好的似的。

初一就赶上一件事儿:
班里有个小胖墩儿,名字我记得很清楚,叫“武林”。在我们的眼中是个“魁梧”的壮汉,很是调皮捣蛋,我也被他欺负过几次。回家跟哥哥提过,没想到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教室门猛地被人推开,进来一个十八九岁的身着工作服的大男生,进门就叫嚣:“谁他妈叫武林?”
小胖墩儿哆里哆嗦地站起来,低下头不敢直视来人。
年轻人直接就往里闯,被美术男老师拦住并往外赶。年轻人一边被往外推的时候还扭头叫嚣着:“再敢欺负我弟弟,我抽死你丫的小兔崽子” 。
来人就是我的亲哥。
他走了,老师来劲了:
刚才是谁的家属?
这回轮到我哆里哆嗦地站了起来。
去,跟我去找班主任!

之后的三年初中生涯里,没有人再招惹过我。




父母都是双职工,中午我骑车回家自己弄吃的。无论父母怎么教我,我都不敢开煤气灶 。于是我想了一个招儿:把报纸撕成长条搭在灶眼儿上,用火柴老远点着后,等燃到灶眼再拧开煤气开关....
很多熟悉我的人总是半开玩笑地指责我大男子主义,从不进厨房更不要说做饭了。其实他们不知道,直到现在我看见不论多么精美漂亮的燃气灶,回想起一同崩上天花板的高压锅盖儿来浑身就哆嗦!

初中二年级时,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块电子表,特别简易的只有一个小液晶屏,只能显示时分秒。
嘚瑟,就是嘚瑟呗!
上课间操的时候,我想方设法也得把手表露出来显摆一下,尤其是借助阳光的反射能够刺到同学的眼睛才作罢。不过那时我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都带左手腕上?我也模仿大人戴在左手腕上,可是没过一两天,左手腕的踝关节处(是叫踝关节?还是说脚才叫踝关节?)就被表带磨肿了,只能换在右手腕上戴,一直到现在。
多年后的某天在一次群殴中,我抡圆了右手掌大嘴巴抽人的时候,伟大的手表 瞬间就飞走了.....(哦,我说为什么都戴在左手腕上呢)

公元1983年的一个雨夜,我和父亲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欣赏小鹿纯子那优美绝伦的“晴空霹雳”的时候,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 。
开门一看,竟然是两名警察叔叔。进门就问:“谁是赵治*的家长?!”


父亲诚惶诚恐地咨询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哥哥在公交车上和售票员发生了口角,一怒之下把售票员从车上给踹了下去,就被当地派出所警察带走了。来我家敲门的是劲松派出所的
记得很清楚,那个雨夜。我和爸爸坐车赶往展览路派出所,看到所里被羁押的哥哥。他下着流行的浅色喇叭裤,上身是白色短袖衬衫,两手抱胸斜靠在派出所的暖气片上低着头,不像现在想象的一进了所里就是一顿臭揍什么的。
爸爸应该是写了什么检查或保证书等,带着自己的二儿子把自己的大儿子领出了派出所,没记得他老人家埋怨什么还是我没听见?

13岁的我虽然对此事记得很清楚,奇怪但并没有强烈的感触,比如哥哥是坏人是流氓或者哥哥很高大真牛逼等等,一概没有。
不过之后的一则新闻可是着实给我吓了一跳:
1983年是“严打”的一年,有个案例是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殴打司售人员,赶上严打给判了无期!
额滴娘呀!
回忆起和哥哥在龙潭湖划船,遇到一船痞子“犯照儿”(即对视,挑衅的意思)。哥哥抄起一根浆叶直立在船头冷冷地盯着他们。我哆嗦着小声说咱打不过人家呀哥,算了吧算了吧;哥哥在船帮下面小动作地踢了我一脚,那意思:别言语!
后来他总说,打得过打不过和敢不敢打是两回事儿,让我想起了电视剧《亮剑》。

那个年代的五一十一法定节假日还不兴全世界各地的旅游潮黄金周什么的,大家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在附近逛公园。而逛公园最主要的娱乐项目便是划船(带木浆的手划船)。


只要稍微晚到一点,售票处必然排起了长龙,很多时候只能到了下午才能排上。后来我们寻找规律开始了“卖船”:
比如我排队先租到了船,畅玩几个小时以后,就在停靠在岸边休息。这时一定有游客上前咨询我们还玩不玩了?如果我们不玩了,他们就会拿过我们手中的租船时间券接着划,我们前面几个小时就算是白玩甚至还能带点赚儿,而那些游客也不用去排队了。
我这是早期的“黄牛行为”?

初中三年比较浑浑噩噩,十四五岁的屁孩子啥也不懂,就连打架都轮不到我们,当年这一带比较出名的混子,什么小地主小金鱼儿等都是我们仰慕的大人物,听到的传闻也是某甲挨了一“板儿菜”,某乙被人家一喷子打成大芝麻脸等等,也都是道听途说没真见过;



不过上初二时竟然交往了女朋友,也是奇了!都干什么了我全想不起来(别想歪了,很清纯),反正传言中“她”是我“带的”,哈!!

多年以后我给学校里承包班车服务,我所购置的车辆是当年流行的“小公共”,发动机是北内的招牌“492”。赶上我倒霉,刚一万多公里就发现发动机的水道和油道穿了,换了缸垫没用,换了缸盖没用。车子已经过了保修期了,我正在着急,突然发现北内售后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我,靠!她怎么在这儿?!
就是我初中的女友。
全民所有制的大锅饭体制,优越性就体现在这里:我的里程表被做了一下小小的调整后,行驶公里正好在9000多公里,属保修期之内。于是名正言顺地就给我更换了发动机总成!

初三临毕业前,我在学校荣升为少先队大队长,那可是俗称的“三道杠”呀!不服你试试?而且早在公元1984年,俺又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牛逼的证书了,后来见到一个闻所未闻的“初中肄业证“时彻底败了)。
这个证书,高考的时候,价值12分,此12分比您那个驾驶证的12分可宝贵不少。(我初二当的市三好怎么用的小学的照片?晕!)



初中毕业后,我的分数加上12分在北京市朝阳区算是说得过去了。班主任老师来家访,准备直升本校高中连任班长,大队长等重点培养。我都不知道彼时爸爸动用自己的关系把我已经转入了当年直到现在全北京最牛逼(没有之一)的重点高中了。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是我20几年来至今拒不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的主要原因。
一个“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故事,或者说是不可逆转的人生经历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头像被屏蔽
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1:5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随风随性 于 2016-9-12 11:53 编辑

原本只是信手拈来的胡乱抒情,既然成了系列,便有了“任务”的负担。头脑中大纲无数反而不像前天晚上天马行空般的游刃有余,反而感觉涩涩了许多竟不知如何下笔了。
从高中三年这个阶段开始直到现在,很多认识的人还都有联系,还是QQ好友微信好友,所以该敞开的尽情敞开,还有很多的真实故事鉴于影响的非我一人,也只能三缄其口,充其量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吧。
毕竟常人的性情大多是矛盾对立的多面体,有如我虚荣的要命(否则也不会写这类的纪实来赚取眼球),但某些时候却又什么都不在乎:名声?人品?
我的人品早就坏透了,不过也仅限于8小时以外的 男女关系混乱。
而针对8小时以内换取经济来源的工作呢?
先父生前总在絮叨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之类的老话。说了一辈子说的我都条件反射的无条件服从了,即使目前拿人的钱财少点,替人“消的灾”多点.
于是乎,我自己虽然满不在乎,但我在乎我在乎的人,于是点到为止吧。

公元1986年的8月底,我扛着铺盖卷混进了北京市西城区某超级重点中学,成为了高一(1)班的住校生。
在父母家长看来,他们尽了力努了劲,把我弄到一所名校,基本就完成了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历程,就等着开花结果收庄稼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过40出头正当年,他们一样还有自己的日常事务要忙乎。印象里他们没有关注过我的学业,按照常规支付着我的生活费书本费等,任我三年间的“胡作非为”和自生自灭....

都说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桃李满天下”。我在一个学校里也工作了20年,虽然不是教师只是一名教职员工,但我每天每和百十来号人名教师的同事混在一起,我清楚的知道,教师,也是最基本的一个人 。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我有工资和保险和假期,当然还有不菲的外块可赚。至于满天下的桃李?好桃儿烂桃儿只有一条能够令教师津津乐道或受益匪浅,那就是某个桃李发达了成功了成名了,于是:“当年那是我的学生!”
“桃李满天下”也许只是在我的时代之前更纯真的年代才有的一代思想吧。


们 看
多年以前听说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死了,我的反应是:“哦”
又过了几年,听说我的舍监体育老师去世了,我的反应还是:“哦”
因为我对他们很模糊,模糊的心想,也许曾经的某个阶段,我和这些教师在生命中相遇交叉过,尤其是在我听说了以下的推测后:

由于我的分数线和此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差甚远,父亲托用了“洪荒之力”把我强加进去也只弄了个“借读生”的品种。
刚进学校的时候我自己并不知情,返校的当天就被人瞄上了。

虽然我曾经也爱读书,戴上眼镜也算斯文。但不少认识的熟人半开玩笑地总说我身上有种“匪气”,再怎么假充文化人顶多也是个“文棍”而已。如果不同的熟人多次提到的这种外形是真的话,可能早在我16岁的时候,当我第一天踏进西城这所名校时自身所携带的这种“匪气”,就已经令高三的学长们看着不太舒服了。






于是从1986年的9月起开始了一连串的“磕绊”,我甚至上课的时候手腕上都缠着自制的皮护腕,皮护腕用按扣连接,四周是布满的按钉儿以防中埋伏...
细节我记不清楚了,我是新生独斗年纪又小,又哪里是高三生尤其是一大帮人的团伙对手?肯定是某次行动自己嵗了,导致了后来的和谈。
不过经过了几个月的摩擦,我已经和本班同学混熟了,刚刚停止了年级间的冲突,又开始了第二轮同年级中英语班和俄语班的纠葛。

英语班除个别子弟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名校的。我先给你们普及一下什么叫做“优异的成绩吧”?
当年的中考满分是600分(6门课),我加上市三好学生送的12分勉强达到550,平均每门是90分以上,在朝阳区里算是不错的了;而西城本校的录取分数线,大概是在580分(住校生的门槛更高一些)平均大概每门要考到96分以上!

我,靠!这都是些什么学生呀?!

而俄语班的学生都是从本校初中直升上来的,而且大多是学校周边户口在籍的。那意思就是,无论我在初中怎么胡来,我的高中一样还是在此校读。

俄语班学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感十分明显,明显到已经不满足于自我表现而需征服本年级的地步!

我之所以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后能够“领导”英语班来和俄语班叫板,那是因为我一进此名校,明显学习跟不上,永远在班里垫底儿,无论有时候用头悬梁锥刺股来激励自己,依然越垫越底儿直到后期破罐子破摔了...


回到上文的推测中:
既然是借读生,那么我的学习成绩根本代表不了本校,或者说我的升学与否也压根影响不了本校的升学率。回想高中三年,根本没有老师在学习上管束我,只要惹事儿别出圈儿,似乎对我听之任之。

也许当时我放弃之后感觉很自在,然而是个几十年后回想起来:我TM的就不是你丫的“桃李”?
所以,你眼中没有我这个学生,我压根也不承认什么老师!这就是:“死了?!哦....知道了”的心境。

和俄语班的关系一直都很僵硬,竟然连班主任都被我扫了脸:
某一年的新年联欢晚会上,我带着几个同学上演了一出“林海雪原”。我饰演杨子荣,好像青儿演的是小炉匠?还有郑三炮蝴蝶儿迷什么的。嘴里都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胡演。
不过那个时候,能有个自导自演的类似舞台剧的活动,那算是在联欢晚会上的大节目了。
成功的在三个英语班巡回演出完毕后,就在我们要撤的时候,俄语班班主任来邀请我们表演,被我们几个愣小子给撅了.....

二胖三胖郑义胡书民大B远儿青儿巨瓷郭蹁儿继武,你们也回忆一下当年的情形是否如现在兆治叙述的那样?

事情的转机始于高二的文理科分班。

分班以后,俄语班被彻底打乱重新规划,也被插入了同年级不同的五个班级中。毕竟俄语班的人数少,如果从前按一个整班算的话,现在这几十人被分割进几百人中间了,势单力薄了。
第二,俄语班的核心人物因同年全家迁至深圳工作,唯独把他留在北京继续念书,无奈他也只能在本校继续学习,但关键的是,他必须住校!

刚才说过,俄语班大多是居住在附近的有色院儿延安大院等的子弟走读生,一直和我们英语班的住校生格格不入。从那一天开始,他们的核心人物住进了英语班盘踞的学校宿舍内!

据后来大B远儿叙述:
刚搬着铺盖住进来的时候着实挺紧张的,毕竟是个10几岁的孩子又不是社会大哥大流氓。没曾想住了几周几个月后呢,大家竟然混的有模有样。因为我们的关系那时也就是比较尴尬不那么亲近,已经不是火拼的强度了。大家都绷着劲儿不走动直到他住进来,不走动也不行了,都是孩子没几天就混熟了。
就是他在宿舍里用一把吉他和我们打成一片(我的吉他就是他手把手教的)

多年后大B远儿回北京探亲找不到我,托人扬言:要是我兆治到了深圳不去找他,咱这朋友就别做了。
三年前,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深圳旅游(深圳巴掌大一地方),我想起了他和他的话,但我甚至根本都没去查手机的的电话簿....
我最不愿意别人麻烦我,所以我也从不愿意去麻烦别人。

十七八岁的男孩子正直血气方刚,平日里总出去搓饭喝酒打架生事儿,情绪脾气极易受到影响和渲染,推杯换盏间宛如了生死兄弟,然后晚上偷偷摸摸跳墙头翻进学校免的被舍监抓住挨罚 。


忘了一次因为什么错误被罚,我必须走读一周不许住校。当我第二天气喘吁吁跑进教室的时候,一直到第一节课下课我都没有看到大B远儿和继武的身影!
恩?

课间的时候我回到宿舍,看到了那时令我震惊的一幕:

继武半靠在下铺床头,眼睛一圈儿被蒙上了纱布;而大B远儿正被人从床上往一块黑板上翻滚--他们准备用这块黑板抬着他去医院还是医务室换药.....

就在昨天晚上,这哥儿几个一如既往地在小西天儿附近的酒馆里喝酒瞎蛋。席间的吵闹声越来越大,引起了隔壁一桌身着军便服的兵哥的不满,言语间火药味十足。
大B远儿仗着我方人多,抢先站起来操起了啤酒瓶子,大战一触即发之时,许是对方把我们这10几个当成了当地的小混混(他们只有三四个人)没多说站起来走了。

对方竟然栽了认头了?!哈哈哈哈,这边欢呼雀跃好不兴奋,更是没有节制地狂喝烂饮,又闹腾了一个多小时才相互搀扶着步行回校。

出了饭馆没多远,就在他们三三两两勾肩搭背地畅谈酒后人生的时候,一辆据说是上海牌轿车悄悄地跟随上来停在路边。有喝的没那么晕的同学好奇地睁眼数着从车里下来的人数,一个,两个,三个,5个,7个......不知道这小轿车里到底坐了多少人!还没容他数完才发现,这群人是奔他们来的,而且个个手里有家伙!


那简直就是屠杀呀!
喝的醉醺醺的哥几个走路都费劲,个个被打的像一团烂泥,其中比较严重的是继武,眼睛不知被何物击伤完全看不见失去了战斗力;而一开始手操啤酒瓶叫嚣的大B远儿明显被对方认了出来,在堵着墙角被痛殴一顿后,丫傻逼似的居然晃晃悠悠地扶着墙站了起来还想说点什么,终于被人用木棍对后腰一记重击瘫倒.....

后来过了很久,他偶尔再遇到路边几分钱一次的拉力器,弯下腰向上提拉的时候都感觉他的腰,算是废了!

那一次算是整个宿舍生涯中被揍得最惨的一次。当时后悔不迭的我现在是否该庆幸我的不在场呢?否则就光是充面子我也少不了被臭揍一顿,而对方是有备而来都不是空着手,至于把你打到什么份儿上?呵呵,架打起来,往往后果是什么自己说了都不算....
打过架的少年都知道,打架或群殴的场面中,那种厮打那种混乱那种精疲力竭那种不管不顾那种打人或者被打得蒙圈了,远没有电影里一来一回,一进攻一防守那么好看的错落有致。往往就是身上有什么掏什么,地上有什么就捡什么,不论是砖头石子儿木棒铁锹的,直接就往对方身上任何部位招呼,即使不能一下击倒对方也能阻止他洪水一样的进攻击打...
我认识的同学里,又一次最失败的电工刀进攻经历:电工刀捅在厚厚的大衣上没有对对方造成伤害反而对折过来直接切在了同学的手指上!所幸是冬天他也戴着棉手套,否则?


管儿叉的优点就在于制作简单便宜,比如用一根空心儿的雨伞把儿,把空管儿的齐头磨成斜头就行,愿意的话可以在管子上缠上胶带方便握攥,体积小还便于携带。管儿叉最大的威力在于放血,因为是空心儿的,只要扎到肉体,鲜血一定会从管子里流出来!当然如果扎到动脉就是顺着管子往外喷血了!!相信任何猛将看到自己血流如注也一定会头晕目眩失去战斗力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动用管儿叉的一方原本就想扎在对手屁股上放血后就赶紧拔出来,没想到对方被这猛刺一激灵屁股一紧拔都拔不出来,对方嚎叫着高速狂奔,鲜血顺着管儿叉往外喷涌,施凶者吓得也死命追赶着得给他拔出来,否则会流血流死的.....
这也只是我听说的啊。

我曾经抽过对方响亮的大嘴巴,也曾经猝不及防被结结实实地搧了一记耳光:火辣辣的脸庞瞬间就红肿起来,迟迟也不会消退下去同时鼻血轻易地就流淌下来。扇耳光更多的是从精神上瓦解蔑视或者羞辱。

比如隔壁中学的一帮小痞子总是下学后成帮结伙地跨在自行车上堵在学校门口吹着流氓口哨“拍婆子”。
其实“拍婆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不流行或者就不怎么说这个词儿了,那大多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也就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时候一两个小坏蛋骑车追上单身女学生死缠烂打地问:哪个学校的?交个朋友吧等等。一旦这个女生日后参加了这个男生的任何大小型的聚会,就会被人说:她是被某某带的(就是现在的罩着的意思)。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讲的就是这段故事;王朔的很多其他小说里写的也是这段经历。

那一次隔壁中学的一行人强行来到我校堵女生,扬言专门找一个“方姓”女同学,吓得她都不敢出校门。虽然我和她的关系一般般,但是男同学嘛,又是住校生,又哪里能坐视不管?(走读生都出校门回家了)。
就在我们集结人马的时候,作死的小痞子竟然有几个闯进了学校的大门!(那会的门卫就是一个老头,哪里有什么保安?)这下机会来了:男同学们似乎是一字排开,手中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凶器,但也都顺手拿起体育组的标枪啊,球拍呀等等“掩杀过去”。
对方一看情势不妙先乱了阵脚往外退,结果造成了被我方追打之势,是一败涂地。情急中有的竟然翻墙逃窜出去,还有几个没跑了的被我们堵在墙角狂揍。细节也是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青儿用球拍猛击倒地者的头部,我是左手揪着一位的脖领子,右手抡圆了狂搧大嘴巴。
真他妈的过瘾!尤其是听见那清脆响亮的耳光声之后,打人真奶奶的享受啊..
不过说实话,搧完人的右手手掌心儿也是火辣辣地疼,而最心疼的是我戴在右手腕上的手表,飞了。

在我们校园里殴打外校挑衅人员属正当防卫,舍监带着体育老师也凶猛地扑过来,他们手里拿的是棒球棍。
【2016.9.9 22: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
发表于 2016-9-12 11:5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海豹 于 2016-9-12 11:56 编辑

先占坑,再仔细看!


等明年春节前后,你组织个活动,回忆大院文化。。。。?

范围:军队大院、部委(市府)机关大院、高校大院(八大院校为主)。。。其他大院。。。

中央部委(市府)机关大院很少有人提及,也是很牛X的。

(现在忙乱啊,顾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1:57:27 | 只看该作者
老海豹 发表于 2016-9-12 11:55
先占坑,再仔细看!

感谢关注,俺那个算是部委机关大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12 12:10:26 | 只看该作者
吃完午饭才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9-12 12:12:25 | 只看该作者
电影《老炮儿》讲的是帝都胡同文化中的文革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9-12 12:12:54 | 只看该作者
部队大院中的文革文化也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9-12 12:55:48 | 只看该作者
占个坑,晚上空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9-12 13:5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4:07:25 | 只看该作者
唐潮 发表于 2016-9-12 12:55
占个坑,晚上空了读

两部合在了一起,稍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