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817|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2016生日寄语(五)经过我的世界的你的身影》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3 20: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恋这个词,在当今的社会上根本就代表不了什么,甚至几个40出头的朋友聚在一起后,看到朋友的十四五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都会习惯地问一句:怎么着?有对象了没有?...

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学校里,在老师的眼中家长心里,那可是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是一个最“不正经”的现象。没有强大心理的早恋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家长等训的面红耳赤,女同学更有可能掩面哭泣。我就有过被老师在全班甚至全校大喇叭广播时所公布的:“个别同学不好好学习,思想很复杂,考虑现在不该考虑的事情...”等没有指名点姓的批评。

我在大院儿里折腾的那几年还小,基本上都是跟在大孩子屁股后面冲呀杀呀地瞎折腾,还不懂男女之事。也许大我5岁的哥哥那个班级的同学们更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耿乐,夏雨以及被某某“带着的”宁静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经历吧。


我的早恋始于初中,严格地说还算不上“早恋”,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儿来描述,姑且这么说吧。

谁都有过一帮子同学下了学不回家,校外瞎淘的经历。
比如去废弃或在建的建筑工地,阴森可怕的地下防空洞 ,逮蛐蛐抓唧鸟儿郊外夜游甚至“刷夜”等等。玩耍的过程中以及玩完后一般都是由男生送女生回家。一来二去的,女生眼中的现在讲叫帅哥,男生眼中的校花在一起就摩擦出青春期懵懂的火花。

回想那种感觉,真的是很纯真很启蒙 ,除了觉得在一起挺快乐,连手都没敢拉过,更不要说“性”的概念了。

有一种娱乐叫做“滑旱冰”,当年不知道是否是全市,但最起码整个朝阳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工体的旱冰场玩。
旱冰鞋是那种系带儿的铁片,铁片下面四个轱辘是尼龙的,大小可以调节。

但是每次去工体租的旱冰鞋,90%都跑偏,所以在旱冰场的入口处出现了一种景象,就是一帮人坐在地上猛磕冰鞋用来“校正”跑偏的冰鞋。

那会儿我的旱冰就滑的很出风头的,除了正滑倒滑一字滑外,最招事儿的就是拉着女同学快速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插而不碰到别人。

记住,拉着女同学的手平行着滑旱冰基本大家都行;但是面对面拉着换句话说就是男生倒滑然后双手牵着女同学,时不时回头看看拥挤的人流,在中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下着警蓝色一尺二的大喇叭裤盖住脚面,那场面?绝对出风头!

即使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摔倒,那女同学势必扑倒在你怀里,只要不是钢铁的旱冰鞋踹你脸上,那感觉相当满足.....

历来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鸟是专门用来被打的。就在我“意气风发”的时候,早就被常年盘踞于此的小痞子小混混们盯上了。

于是在滑的时候周围出现了一些不怀好意的小年轻儿故意使绊,假装拥挤推搡等等。

不过以我当年的水平,滑旱冰的时候被弄倒除非使蛮力,否则即使歪歪扭扭也摔不了。一来二去的,冲突是不可避免了:终于有一次我方的同学也不少,才豁出去不再像平时的忍气吞声大打出手!

现场非常混乱,最多的凶器就是从脚上临时解下来的旱冰鞋。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原本把两支脚都解放了才最有利。可惜说时迟那时快,混战中又哪里有人给你弯腰脱鞋的时间?所以双方大多是赤手空拳在脏兮兮的水泥地上扭打。我也是极其难得地把一只要掉未掉挂在脚面上的冰鞋摘下来左抡右划拉地带人逃出工体,连押金也不要了.....

后来我就没再敢回工体,因为人家是职业混子,俺们只是一帮同学而已。

类似的经历在龙潭湖的露天游泳场也多次发生,但我都没涉及其中了。

长大成年后曾经去过一次月坛玩滚轴,脚下的冰鞋已经改进很多了,轱辘和高帮的鞋是一体的,滑起来也没有那刺耳的“刺啦刺啦”的声音。我虽然还是玩的很娴熟,但是已经不再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兴致也减了很多。

再过几年后整个滚轴在北京似乎绝迹了(好像月坛滚轴馆也关闭了吧?)据说是因为里面治安不好?

影片《老炮儿》里面有很多镜头是在冰面上拍摄的。

应该指的是北海后海的冰场,有人工圈地收费的,也有很多人在圈子外“滑野冰”的。冰鞋可以租到,但不少爱好者直接自带冰鞋。

当年还不兴滑雪,所以冬天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滑冰了。同学朋友三三两两聚在冰面上PK,戏耍。因为结冰的湖面很大,不像旱冰场里那么拥挤,所以相对来说冲突也就小了一些。

可能现在在公众的滑冰场都禁止穿“跑刀鞋”滑冰了吧?那跑刀鞋的刀刃尖利的如同军刺,即使不是用来打架斗殴,单是正常滑冰要是不巧摔倒了蹬着谁都够一梦的!

后来慢慢的,野湖上的跑刀慢慢退出娱乐活动,被“花刀”取代,只有在比赛中还能看到跑刀的身影了。

很久没去冰场了,记忆里每个冰场的门口都有坐在木凳上磨刀的小贩。最早的冰鞋应该是10几块钱吧?反正我曾经在最早的“甘家口商场里”的体育用品柜台里看到出售的长筒长柄气枪,价格是49元(那可是成年人一个月的工资啊),应该是需要单位介绍信才能购买。相邻的柜台里出售的红领巾,布质的是两毛五,丝绸的是一块钱。
我一辈子没有戴过丝绸的红领巾!

我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怎么学会滑冰的。为了区别滑冰和滑旱冰的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滑水冰”。

旱冰是4个轱辘,水冰是一条冰刀,力道并不一样。如同你自行车骑的再好未必能嘀咕的了三轮儿一样。

滑水冰的经历不多,除了后海之外,后期有一次和女友去国贸的滑冰场,脚痒痒了,又想嘚瑟嘚瑟。(因为国贸的冰场在地下,楼上有很多围观的顾客或者家长观看里面自己孩子滑冰)。

套上冰鞋我就上阵了。

刚开始有点别扭,跑两圈就习惯了在人堆里呼呼生风的滑行。不过水冰和旱冰的刹车方式不同:我无论旱冰滑的多快,最终基本都是靠一记优美绝伦的“丁”字步嘎然而止;水冰?站不住呀!!

后来我才知道水冰是靠两个脚尖往中间扣来停车的。

当时我前面有个小孩子摔倒,要是离得远,我可能会提前绕过去,要是特别近我可能会条件反射地迈过去或者飞过去。我当时的速度很快,看到这个离我不远也不近的小孩子摔倒也没了辙了,自己又不会刹车只能原地两脚腾空跃起,在离这孩子一扎的距离屁股着地重重摔在冰面上!!..

你知道周围有多少人围观吗?里面还有一个我刚刚交往正在献殷勤的女朋友!就那样我都没顾上什么面子问题,因为我被摔得几乎从地上起不来,快瘫了!

之后我在国贸花了100块钱临时请了个教练教授,教练看到我的滑行说:您这不是会滑嘛?!

我 , 站不住呀!

“情窦初开”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在经历的青春期时都跳不过去的一个状况一个现象,更何况一个相当爱出风头的少年?

当年没有现在的“真酷”“有范儿”等网络词汇,我们用于吹捧的形容词大多是用:“真飒!”“有面儿”什么的。

听完了《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后》,想起了里面的孙大伟“令人不得不服的引领潮流的装逼之王!”哈!

比如别人的喇叭裤8分儿,9分儿(即裤口八寸九寸),我的就是一尺二!发型是爆炸式,就是头顶的头发烫完后吹起来,后面是长长的直发垂肩(和来自北方的狼的齐秦的发式类似,不过他的长发连后面都是烫的);佩戴的蛤蟆镜是那种像镜子一样镀珞反光的,商标还得留在上面;手提式的单卡录音机配上喇叭裤是经典的彼时造型....


(这张照片是当时刚刚开始流行在老头衫上印照片时弄的,忘了哪年了)



(坐个火车都提着那台单卡录音机)



我回看自己当年的造型,搁现在街上要是这打扮?那完全就是二逼的形象。可是年代时代,流行时尚等等不是一两个普通人能够改变的潮流和趋势。

从前特别困惑的一件事就是,每次看电视上的T台服装表演就费解,这衣服也太夸张了吧?这在大街上咋穿咋出门呢?
其实T台上展示的服装,也不过是引领大众的一个未来趋势,可能是未来仅仅几年的趋势罢了,也许它会很夸张,比如喇叭裤会一尺五,比如西服的驳头会极大,低腰裤的裤刀(裤门)短的还没有大拇指长,西服的纽扣可能会从最初的两个变成现在的3个,4个...六个等等。

扯远了?
洋洋洒洒近万字,我那初开的情窦是跟谁呀?

我在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胡拽,是一种惯用的回避。怎么说?因为涉及到已为人妻人母而且还尚在联系的青春女友,我再怎么平铺直叙依然踌躇不前而头脑中再三返工措辞,见谅!

往往每个年代每个时期的不务正业的小混混类的年轻人,在异性的眼中颇“出类拔萃”“卓尔不群”而吸人眼球?







我们高中三年的时光,接触最多的自然的同学,尤其是住校的女同学。一天中的时间除了睡觉以为,基本上都在一起学习或玩耍。比如带着女同学晚上溜出学校到隔壁的大学校园内“改善伙食”---不是去大学食堂吃饭,而是在大学校园里逮唧鸟回来吃。

严格的说,我们抓的不是已经生出翅膀的唧鸟(蝉),它们都在树上,一般人粘唧鸟都是为了喂鸡的;我们抓的是在地洞里,地面上以及刚刚爬到树干下面的唧马猴儿,就在还没变成黑色的知了之前的唧马猴有个泥色的外壳,要是蜕壳以后就没法吃了。

我们经常带着女生打着手电先是在本校校园里抓捕,后来发展到去大学里抓捕,尤其是在阴雨天很容易就抓到一小筐。回到学校后女生负责清洗干净后泡在搪瓷碗盆儿里,用化学实验室里顺来的酒精灯直接煮,再配以咸盐味精等,滋味委实不错,
其中的一名女同学超级爱吃。(现在我看着就恶心,真的吃不下去了)

高一的下半年临近高二,我就喜欢上了这名同年级的住校女生。为了博得她的欢心,我可是没少夜里挑灯去抓鲜美的唧马猴。

当时的男生宿舍在三楼,女生宿舍在顶层的4楼,女生回房间之前都必须经过三楼的楼梯口。

到了高中的后期,很多厮熟的女生要来找人直接就从三楼楼梯口径直闯进男生楼道,文明的在楼道中喊人,生猛的推门就进。

高三的时候,我和女同学已经很要好了,整个宿舍都知道,但也有拌嘴吵架的时候。我曾经和很多人谈起学生生涯的男女恋爱问题都有个共识:好像男生都是在一对一对儿地促成好事儿,而女生们似乎更倾向于一对一对儿地拆散好事儿!不知道是什么心理问题!

有一天我和女友吵架,真的忘了为什么了。都快半夜了,时值夏季夜晚的温度也很闷热,我们高三男生基本没有守规矩的了(高一高二的住校生绝对不敢,这就叫做学长!)都在公共浴室里冲凉。

因为浴室在楼梯口,离每人的房间都不远,又是半夜,所以大多男生都是光着屁股直接从房间到浴室,(反正冲凉的时候也得脱,麻烦)。

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女友的一个现在叫“闺蜜”当时即为死党的女孩儿为了替她出头,拉着她气冲冲就从4楼下到3楼,直接就闯进男生宿舍楼道准备找我“玩命”。

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大家应该看过成龙的《警察的故事》(一)吧?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张曼玉被成龙扔在飞机上没了护照被遣送回港后,雨夜冲入警局男浴室狂骂成龙的镜头?
就那样,一摸一样!







我的个天哪!那帮高三的坏小子们原本在冲凉的时候互相瞎闹,举着盆 互泼,有的两个拽一个的扒裤衩儿,正闹得不亦乐乎之时,这2位相貌清纯但气势如夜叉般的姑娘突然空降到男浴室门外的楼道内,目中无人秒杀一切的姿态令楼道里瞬间鸦雀无声。

以“大B远儿”为首的孙涛青儿巨磁郭嘌孙波等几个平日里能征惯战的打架出名的同学几乎全体同时面向墙站的笔杆儿条直的,根本就不敢回头,肥皂毛巾脸盆拖鞋等掉了一地.....

要不是因为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的发生,我还真就不知道彼时那极为尴尬的几秒如何来收场:

继武因为体型微胖动作稍慢,所以他从脱裤衩到取脸盆的时间都慢半拍,等一切准备停当,他肩搭毛巾手托脸盆哼着小曲儿拉开了房间门进了楼道准备去洗澡,正值女友俩空降之时。

继武心里一惊嘴中就喊:我操!,迅速转过身。

试想一下:一个迅速地转身,那是条件反射般的本能举动。可笑的是,他猛一转身后,用夸张的慢动作慢慢,慢慢地放下右手,用右手手中的脸盆还是慢慢慢慢地遮住下身,左手伸到背后,用一根如同布条样的毛巾垂下来遮屁股(这遮个屁呀!)依然慢慢慢慢地踱了回去。

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难道他自以为把动作放慢了以后会有视觉模糊的效果吗?

应该是这个迎面的“狭路相逢”太突然了,她俩才觉得这地方不宜久留,才悻悻地回自己的房间。







应该是经历了这次意想不到的场景,令大家之后的几天甚至几年津津乐道,我们的吵架也因此而和解。

女生进男生宿舍是可以堂而皇之的,不公平的是男生要是想进女生宿舍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我们这些个当时在校的相对的“老混混儿”充其量也只能在4楼的楼梯间楼道口等候着。


有一次等候的百无聊赖的,我怎么手那么欠?!看见楼梯口的灭火器,于是饶有兴趣地开始摆弄起来。当年的灭火器大多是那种倒置的二氧化碳的,不是像现在都是用手捏手柄带个皮管子干粉的,都带保险栓。

我现在回想,我一定把保险栓拔了,然后把灭火器倒置过来想看看出来的是啥东西,大不了我赶紧再正回去不就行了?

结果没成想,被拔了保险栓的灭火器一旦倒置过来喷射出来后根本停不住,泡沫在狭窄的楼梯口瞬间就聚集的越来越高。
我一看不好!拎起灭火器就往3楼跑,等3楼楼梯口也满了,再往2楼跑....

终于,这一瓶灭火器被我用光了,为此我付出了走读一周的惩罚。

上文我说过,“校外一条龙,校内一条虫”。进了此校后,我的学习明显跟不上,越落越远,但是打球踢球等比赛倒是场场不落,吆五喝六地大出风头。观赛过程中的啦啦队以及比赛结束后心怡的女友端来清水绿豆汤什么的令我高中三年最喜欢做的就是参加球赛和运动会。









当时本校和日本的一所中学是“中日友好学校”,每年日本学校都组队来我校进行访问和友好比赛。(俺们可没机会去日本)

我们一帮人趴在学校窗台上向下俯瞰,看到几队整齐划一的身着黑色学生服的小日本儿齐刷刷列队行进。整个过程中除了我们的躁呱之外,下面倒没有太大的声音。我估计要是他们肩上扛着38大盖儿,俨然就是鬼子进村儿的样子了。

第一场比赛是足球比赛:

上世纪80年代,本重点高中的操场还是土地,球门连个网子都没有,不过够大,几乎是标准场子。

日本人赛前气宇轩昂地喊口号什么的反正就他们那一套,一身白衣黑裤,白色球袜,黑色拐子,全套日本名牌“爱世克斯”;
我们是一身儿蓝,就是胳膊和大腿外侧带两条白竖条的那种标准的中学生学生装,足蹬各式各样的球鞋:有著名的“蜻蜓牌”网球鞋以及高帮篮球鞋(就是跳霹雳舞穿的),以及脚底下带胶豆儿的布“拐子”(足球拐子应该是皮制的)。

想起崔健有首歌,大概叫做《给点颜色看看》,这颜色俺们还没给他们呢,这黄土的足球场就代劳了。

小日本儿相互击掌勾着肩一起奔跑上足球场,还没开球,就已经脚下拌蒜,倒了好几个!(这不是草皮是黄土啊)
......
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屠杀!

天时地利人和,那是天时土利人和。我们天天在这场地上摸爬滚打如“土上飞”一般,前锋中卫后腰阵型错落有致,在潮水一般的“加油”声中就如同进了菜地,不时传出:“三胖儿,右边右边;二嘟噜,起脚,起脚呀....”

日本人自己带球,即使无人防守,快速奔跑中都可能自己绊倒,这回是吃了皮拐子上土地的大亏了!!

比赛结束后,我们意犹未尽,其实也觉得挺无聊的,毕竟踢得不是很对抗很精彩。正在操场中间盘腿休息时,忽见这班日本人一字排开向我们扑来还吓一跳(这是要茬架的阵势?)

不想他们一行人来到我们跟前集体站直,如军人般立正,鞠躬;我们忙不迭赶紧站起来还礼,有打着不标准的军礼晃一下的,有莫名其妙点头的,有把手伸出一半准备握手的,还有的一时没准备好,竟打了个少先队队礼的....

小日本儿集体整齐地鞠躬敬礼后,又统一的把上身的“爱世克斯”白色球衣脱下来双手递给我们!

我们一看:

麻利儿的,解开那个穿的再也不想穿的蓝色球衣脱下来交换并握手以示友好.....

更搞的是,我方守门员,远远向这边狂冲过来,见到对方守门后主动30度点头鞠躬,然后脱下手中脏了吧唧的白线手套递出去。
日方守门员受宠若惊,规规矩矩地还了一个75度的鞠躬礼后,赶紧把手中同样爱世克斯的足球守门员专用手套与我方交换....

后来,第二天,学校体育组的老师到各班找昨天的足球队队员索要日方队服或手套,答曰:给朋友了,落家了,擦鞋了,找不着了等等,反正总共也没收上来几件儿。

为了迎接日本友好学校的来访,早在几个月前我校就临时拼凑了一个“垒球队”。

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垒球和棒球队区别啊:

基本规则和玩法都是大同小异,最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一,棒球体积小速度快,是成年男子的运动比赛项目;而 垒球体积大速度慢是成年女子以及青少年的比赛运动项目;

二,棒球的投手发球可以从肩头以上由上往前大力掷球,就是咱们俗称的“拽”(一声)出去,比如台湾最著名的世界级的棒球选手王贞治发明的“金鸡独立式”;
而垒球的投手发球仅限于从腰部以下从下往前扔出去,发力的程度就小了多,可能也是为了安全考虑吧,毕竟这玩意儿确实有风险。

曾经有个健壮的同学,瞎蒙的一棒就把垒球通过窗户打进一层体育组内,窗户玻璃上仅仅是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圆洞,周围玻璃都没有大的开裂,你算这是多块的速度?

由于国内场地有限,正规的棒球场垒球场又需要高高的防护网,所以这项运动在国内直到现在也不是很流行。最爱玩的国家应该是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吧。

临时拼凑的垒球队,除了“接手”的面具以及手套还算正规之外,那几根棒子是木质的,不但挥动着沉而且极易开裂。在我们没有接触小日本的铝合金棒球棍之前,我以为这木质的“土造儿”是此项活动的标配呢。后来我才知道,铝合金的棒球棍不但打球好用,更好使的是在打架的时候:拿起来合手,挥起来轻便,最主要的,别看是空心儿的,击打力极强!

很多人问我在打比赛的时候,我是什么位置?其实对于垒球比赛来讲,只有防守的时候才会有位置;换做进攻一方时是不讲什么位置的--大家轮着上阵击球。

我在防守的时候被安排在“左游击”的位置,需要爆发力极强的快速转身,奔跑,第一时间接住对方击球员的垒球。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那年的小日本普遍年龄小一年,个个虽精神百倍但瘦小干搓。我方的投手毕竟训练无素,大概多数抛掷的垒球都能被他们轻易击中。除了打到边界外的不去理会,剩下即使打到界内,球速也不是很大,作为游击手,努力拼跑几步都能直接封杀;

可是轮到日方防守,我们可就吃了对方发球员的大亏了:

那些看似貌不惊人的小崽子,发出的球感觉也是绵软无力的。可是拿球会在空中变线,飘忽不定的。于是三击好球不中,我方进攻队员自动被淘汰。

幸亏我排在后面,前面吃亏的击球员的失误我看得挺仔细。饶是这样,我的前两棒好球也是没打中,(好球就是对方发的球在击球队员的肩部以下,膝盖以上的右侧身体一米之内的球,如果你三次没打到,击球员自动下台被淘汰;而坏球正相反,发的球位于对方肩部以上,或者膝盖以下以及身侧一米以外了,如果连续发了三个坏球,那么发球方自动淘汰)

怎么说呢,看着那球飞过来飘飘忽忽很真切,等你抡圆了冲着球的方向猛击时,那球忽然下沉了。我被沉重的棒球棍带得连转了好几个圈儿,晕头转向的也急了(面子实在挂不住了!)

最后,我也豁出去了,最后一球干脆就有点半眯着眼睛,按照常理的反向从下面往上那么一抄!就听“噹!....”的一声清脆的响声,这一击凿凿实实地,直接就把垒球打到学校墙外面去了.....

在对方根本无力接到球的这一击,叫做“本垒打”。在我的本垒打打出去以后,本方1,2,3垒上的队员,踱着方步踏踏实实地挣了三分
.......


经过我的世界的你的身影,不仅仅是路过,也有可能是交织.....



1987年的军训,笔者前排右一

2#
发表于 2016-9-14 06:11:47 | 只看该作者
去废弃或在建的建筑工地,阴森可怕的地下防空洞 ,逮蛐蛐抓唧鸟儿郊外夜游甚至“刷夜”等等。
=========================================================
哈哈, 看来天下男孩都一样啊。太美好了。那个时候一帮清一色,就在一起淘,兄弟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9-14 06:14:08 | 只看该作者
拉着女同学的手平行着滑旱冰基本大家都行;但是面对面拉着换句话说就是男生倒滑然后双手牵着女同学,时不时回头看看拥挤的人流,在中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下着警蓝色一尺二的大喇叭裤盖住脚面,那场面?绝对出风头!

即使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摔倒,那女同学势必扑倒在你怀里,只要不是钢铁的旱冰鞋踹你脸上,那感觉相当满足.....
============================================================
何其青涩的经历啊,再也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9-14 06:16:31 | 只看该作者
长大成年后曾经去过一次月坛玩滚轴,脚下的冰鞋已经改进很多了,轱辘和高帮的鞋是一体的,滑起来也没有那刺耳的“刺啦刺啦”的声音。我虽然还是玩的很娴熟,但是已经不再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兴致也减了很多。

再过几年后整个滚轴在北京似乎绝迹了(好像月坛滚轴馆也关闭了吧?)据说是因为里面治安不好?
========================================================
想贴一个老式的旱冰鞋,居然没搜到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14 06:18:27 | 只看该作者
可能现在在公众的滑冰场都禁止穿“跑刀鞋”滑冰了吧?那跑刀鞋的刀刃尖利的如同军刺,即使不是用来打架斗殴,单是正常滑冰要是不巧摔倒了蹬着谁都够一梦的!
=============================================================
我床底下一直遗存了一双黑龙江的跑刀冰鞋,前几年才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9-14 06:22:05 | 只看该作者
打着手电先是在本校校园里抓捕,后来发展到去大学里抓捕,尤其是在阴雨天很容易就抓到一小筐。回到学校后女生负责清洗干净后泡在搪瓷碗盆儿里,用化学实验室里顺来的酒精灯直接煮,再配以咸盐味精等,滋味委实不错,
==========================================================
当时是美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9-14 06:23:51 | 只看该作者
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女友的一个现在叫“闺蜜”当时即为死党的女孩儿为了替她出头,拉着她气冲冲就从4楼下到3楼,直接就闯进男生宿舍楼道准备找我“玩命”。

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大家应该看过成龙的《警察的故事》(一)吧?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张曼玉被成龙扔在飞机上没了护照被遣送回港后,雨夜冲入警局男浴室狂骂成龙的镜头?
就那样,一摸一样!
=========================================================
笑翻了,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9-14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次等候的百无聊赖的,我怎么手那么欠?!看见楼梯口的灭火器,于是饶有兴趣地开始摆弄起来。当年的灭火器大多是那种倒置的二氧化碳的,不是像现在都是用手捏手柄带个皮管子干粉的,都带保险栓。
=============================================================
我记得很清楚,把那灭火器弄喷了,还想着给停止住……谈何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9-14 06:28:50 | 只看该作者
先看到这儿,洗洗涮涮上班。空了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07:36:12 | 只看该作者
唐潮 发表于 2016-9-14 06:11
去废弃或在建的建筑工地,阴森可怕的地下防空洞 ,逮蛐蛐抓唧鸟儿郊外夜游甚至“刷夜”等等。
============ ...

拿纸筒做的临时蛐蛐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