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足迹,穿越多彩贵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骑行活动,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古城镇远,提到古城,当下的人们都很向往,在贵州的黔东南有一个2000多年了的古老名城——镇远,当地人称太极城,外誉为“东方威尼斯”。
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舞阳河水蜿蜒,如一条灵动的青蛇在城中游动,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城东有青龙洞,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
古镇的建筑全部临水贴崖而建,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镇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载满历史,诉着千年的沧桑。保存完好的战神庙、城墙、烽火台、炮台等见证着那时的兵家智慧。
镇远的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贴崖建筑的布局,其完美的结合,终成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巷道狭长幽深,错综复杂。不像北京的胡同循规蹈矩;宅院的大门不与巷道平行,也不正对堂屋,这就是当地人对外来的客人津津乐道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
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巷等交叉相连、互相通达,如迷宫,化成古镇生生不息的血脉。在歪门邪道里行走,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与另一条巷子独特的风景道别,和邂逅另一条巷子的神奇。
是否那时的兵家之争污浊了舞阳河清澈的水,古镇的先人们都挖井取水,有名的有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等,有圆有方,有清澈见底的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
当然,对武侠迷来说镇远镖局就不陌生了。走镖已成为历史,隐身城中的镇远镖局,大鼓、枪矛等押镖的行头依然可见,透过那些器具、厚重斑驳古城墙、脚下光滑的青石,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如今它已成为镇上的人们晒太阳的广场,成为游人必立此存照的地方。
由于古镇属要冲,汉民族与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共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土著文化、吴越文化等在此融汇,形成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化保护圈”。这种融合在青龙洞古建筑群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由青龙洞、紫阳书院 、中元禅院、万寿宫等几个建筑群组成,最大特色在于将佛、道、儒、俗四家巧妙融汇,形成三教合一的和谐局面。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错落有致。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曾经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提到青龙洞便不能不提连接古镇两岸的祝圣桥了,它是一座“豆腐”桥,传说桥基是张三丰用豆腐垫的底;也是一座“二百五”的桥,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直至雍正1723年才修建完成,修建历时长达250年,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它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祝寿,改名“祝圣桥”。古桥采用青石建造,至今已600多年。
镇远卫城内的和平村,原为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
在卫城和平街南侧是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是一座典型的黔东风格四合院古民居。院落用高封火墙围成长方形大院。院内房屋互相连通,组成走马转角楼式结构。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址,跟他的主人周达文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镇远古镇一面依傍着石屏山,山峰重岩叠嶂,雄伟险峻,与舞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石崖绝壁高千仞,就像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
镇远的夜色在现代灯光的装扮下,多了一份妖娆,舞阳河畔的酒吧街,又为古镇增添了一份恍若隔世又真实存在的别味。
镇远有一道非常特别的菜叫道菜,相传为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此菜不以新鲜为好,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清代,为皇室贡品。
然后,再尝尝镇远的酸汤鱼,喝杯青酒,就能尝到镇远那抹沧桑过尽的无邪,就能品出古镇优雅转身的曼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