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到一个回复,又想起来今晚原计划要看三部电影,估计体力不支,就这样吧:
打开《石景山区地名志》第97页,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石景山区的最高峰――克勤峪”。峪当“山谷”讲,最高峰怎能以“峪”命名?
当你向当地人询问“克勤峪”时,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里有“渴了峪”,没有“克勤峪”。“渴了峪”是当地一条山沟的土地名,位于隆恩寺故址以东。“渴了峪”的得名,与杨家将的传说有关。传说杨家将曾在这里打仗,饥渴难当,战马似解人意,用蹄刨地,一投清泉涌出。后人为纪念杨家将,将这条山沟命名为“渴了峪”。那么,“克勤峪”因何得名呢?说起来令人啼笑皆非。测绘人员向当地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测绘人员,这里叫渴了峪。测绘人员按其谐音写成“克勒峪”,又由“克勒峪”改为“克勤峪”。一个地人不知所云的“新地名”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这里真正的地名叫什么呢?真正的地名叫荐福山,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悠久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早在辽代,这里便有寺庙存在,称为昊天寺。昊天寺的第一代住持是妙行大师,名叫志智,字普济,契丹族,生于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自幼受到辽圣宗之女秦越公主的眷顾。大师十五岁那年,恳请跟海山和尚学佛,公主满足了他的愿望。辽清宁五年(1059),妙行大师要建一座寺院,病中的秦越公主将自己在燕京(今北京)的府第、稻田、果园等,都施给妙行大师。秦越公主去世后,其女懿德公主“为酬母愿”,施钱十三万贯。道宗闻奏,赐钱五万贯,支持大师建寺。寺院建成之后,辽道宗御笔亲书碑文。不料,咸雍三年(1067)一场大火,将豪华的昊天寺烧个精光。二三年之后,一座更加辉煌的寺庙出现在燕京,仍称昊天寺。咸雍六年(1070),妙行大师得到辽道宗亲手用金粉抄写的《大乘三聚戒本》,表示持有戒本者就是佛教律宗的领袖,妙行大师成为理所当然的辽国律宗领袖。辽寿昌六年(1100),妙行大师圆寂,葬昊天寺下院,即今石景山区境内的昊天寺。关于葬地,《妙行大师行状碑》记载:“高树白塔于荐福山阿。”在另一块记载妙行大师的碑文中,亦有“遂建灵塔于荐福山之阳”的句子。明白无误地写明当时这里的地名叫荐福山。
隆恩寺西北方向有座中峰庵,该庙仅存遗址,现存《重修粘补中峰庵碑记》,该碑记载:“庵建中峰,由来有旧。北依山曰荐福,南向河近永定,原系饶余敏亲王山场。” 1958年文物普查的资料中,也提到《隆恩寺重修碑》,该碑记载:“隆恩寺创建先朝,隶顺天府宛平县,地名荐福山。”民国年间,周肇祥到隆恩寺考察,他在《琉璃厂杂记》中写道:“隆恩寺在荐福山,距三家店五里。”亦说隆恩寺北边的山名叫荐福山。荐福山这个辽代的地名,直至1958年文物普查时仍在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