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671|回复: 21

[游记] 禅游湖北黄梅之四祖道场四祖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4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_IMG_6587.jpg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公元580-651年),俗姓司马,诞生于蕲州苞兴县(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镇),取名司马信。传说司马信出生后啼哭不止,有路过老僧指点用屋旁的井水为他洗浴后,转啼为笑。后人便称此井为“浴佛井”,井前小巷称司马巷,至今井巷尚存。道信幼年,生母病故,由乳母抚养,四岁入镇北竹影佛寺乡塾读书,聪颖过人,年读十数卷。闲暇时常听寺僧诵经,入耳即知下文,尤爱仿效僧仪,人皆夸其为菩萨转世。道信七岁(公元586年)执意出家,父亲一气之下,辞官回河南老家,不久病故。乳母徐氏不舍离开道信,独居梅川县衙旁至病故。道信十二岁时,听云水僧说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隐修,决定前往寻师求禅。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三祖僧璨大师看到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正是弘扬佛法之时。况且自己年迈,还要承传衣钵,以传法嗣,独在长江流域一带云游。由皖公山经现安徽潜山、太湖至宿松县进入湖北黄梅、武穴市,此后,沿长江逆流而上,来到浠水县境内泰春山(又名青狮山),见山如蛟龙,峰若雄狮,石洞如窟,是个难得的幽静仙境,便择山腰的石窟住下,以洞为室,以果充饥,对众宣讲《楞伽经》的大道妙义。一恍四年,不禁想起皖公山麓的山谷寺,于是大师离开了泰春山按来时道路沿江而下打算返回山谷寺。途中遇到一场暴雨,雨后河水猛涨,平日几块石磴搭脚可以过河,现在最浅水都过膝,来往行人望水兴叹。此时僧璨大师看到一个身单力薄十多岁的一个小和尚往返河中虔诚地帮助老幼过河。仔细了解方知,小和尚法号道信,在距此20余里的寺庙修禅习道,遵师开示,此去皖公山寻师求禅,路见水涨,所以随意助人一臂之力,并非刻意来此行善。僧璨大师心中暗喜,小师父善根非浅!道信见僧璨大师气度不凡,连忙叩首:“老师父受小僧一拜。“僧璨连忙扶起道信,问他到皖公山寻找哪位师父?“小僧此去专程拜访僧璨大师,投之门下,参禅习经,求取印证。”道信答道。僧璨心中窃喜,不动声色,只是指点他径直到皖公山天柱峰下的山谷寺。“我也是投奔这个老和尚的,有缘!后会有期。” 僧璨说完,一甩僧袍,扬长而去。道信想:他莫非神人?特地来此指点迷津?合掌默念:“阿弥陀佛!”撩起衣衫,匆匆朝山谷寺而去。道信一路北行,这天,找到山谷寺,正欲叩门,却见山门正好打开,一个年近半百的执事和尚双手合掌,一声“阿弥陀佛”后,便问:“小师父莫非蕲州道信?”道信十分惊奇,他怎么知道我法号?仔细打量,又不曾相识,莫非他就是僧璨大师?好生疑惑。道信回答:“小僧正是蕲州道信,师父莫非是……”执事僧立即接了过去,说:“是僧璨大师知你来了,命我出来迎接。请进吧!”
  道信进得门来,一眼认出了跏跌端坐在佛龛下基台上身披红色袈裟的老僧,正是在过河时遇到的那位老师父。连忙匍匐一拜,道:“蕲州道信拜见大师。”  
僧璨见道信守信前来,心中几分高兴,但不动声色问道:“你小小年纪,来此山谷,有何祈求?”
道信起身,双手合掌答道:“小僧请问大师,什么才算佛心?”
僧璨见道信直奔主题,心中更是高兴,他以问作答:“你现在安的是什么心?”
“小僧现在没有心。”道信脱口而出。
“既然你没有心,难道佛就有心不成?”僧璨见道信语透机锋,答之玄妙,便顺势点拨。
“请求大师,教小僧解脱束缚的法门。”道信非常聪敏,继续问道。
“何人束缚了你?”僧璨问。
“本来就没有人束缚我啊!”道信实话实说。
“既然没有人束缚你,那就不存在解脱,你为何还要解脱法门?”僧璨见道信领悟过人,进一步点拨他。
这一问使道信大彻大悟,豁然心明,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主观的,空幻不实的,为何不自我解脱呢?充满喜悦,又合掌施礼道:“大师开示,弟子永远铭记。”
“好吧!贫僧收下你!”僧璨亦十分高兴接纳如此聪明伶俐,悟性极高的弟子。
  道信开悟之后,僧璨把道信留在了身边,苦心栽培,三祖僧璨常携他往返隐遁于皖公山、司空山、霍山、英山等地。道信21岁那年,三祖南下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并命其赴吉州受戒,道信遵师命,即渡江至吉州(今江西吉安市)祥符寺授具足戒,获得度牒,听说三祖从罗浮山返回了皖公山,道信即赶回服侍座下。道信26岁时,三祖僧璨把衣钵传授给他,禀为中国禅宗第四代祖师。此后,三祖僧璨时常外出,每次云游归来,道信都能及时赶回侍奉师傅,直到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三祖僧璨大师立化于树下,为师父造塔安葬。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道信打算往南岳时,途经九江,受僧俗留住,登庐山住大林寺十年之久。期间,多次回访故里蕲黄,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他在故乡黄梅路上收七岁的弘忍为徒,携住大林寺,四十余年不离身边。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蕲春郡久旱,瘟疫流行,道信大师回郡教民诵经求雨,挖米菊菜做粑治瘟,得到信众的崇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祖入住大林寺,以普通常住僧人的身份参学请益,一日,四祖于庐山望见江北蕲黄破额山头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决定兴建道场,领众修禅。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蕲黄僧俗不远千里迎请四祖归里,四祖大师遂携弘忍诸徒返回蕲黄。访得破额双峰之下有洞常生紫气,可终定居弘禅之志,又得当地于涟老员外义捐祖业破额山地,奉献四祖大师建弘法道场,遂于洞旁结茅,塑造佛像,称幽居寺。唐室初定,为安国基,争取民心,唐王朝实行开荒自给,薄赋轻徭。四祖大师顺应时势,在僻静的山林中定居弘法,以农养禅,大敞禅门,无疑为很多游僧找到希望所在,僧俗奔凑相聚,过着躬耕陇亩、坐作并重的农禅生活。一改祖师们“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往,不恒其所”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要求僧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自耕自给,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同时,道信还从事医药研究,收集整理了一本《草木集成》药书,后失传。据说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典中就有道信大师的一些药物标本。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皇太后患病,朝中太医束手无策。皇帝为拯救母亲的命,命令全国各地张贴皇榜。声称有谁能治好国母病,可官升三级、赏银万两。道信禅师看到皇榜后,便采挖草药,连同自己编写的药书托人送到京城,治好了皇太后的病。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皇帝四次诏请四祖入宫供养,均以病老告辞,最后竟以死相拒。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四祖深知跟随身边四十余年的弘忍禅缘成熟,悉以其道授之。在西岭石洞中赠以表信偈言,同时传付衣法,弘忍成为承续法统的中国禅宗五祖。此时,弘忍年已四十四岁,四祖大师也年近七十。
  唐高宗永徽元年春(公元650年),四祖指示弘忍起造佛龛,次年,闰九月初四日,四祖于塔中对徒众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寂,终年72岁。弘忍遵遗旨封闭塔门。第二年四月初八日,塔门无故自开,四祖真身安坐如故,弘忍即以漆布包裹,永居塔内供养。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代宗李豫赐谥四祖道信大师为“大医禅师”美誉。成为中国历代寺院中,第一个被皇帝封为既通佛学又通医学的一代高僧。

P_DSCN7784.jpg P_IMG_6615.jpg P_IMG_661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百年来,四祖寺历尽沧桑,几度兴衰,几经复毁。1995年,本焕老和尚发愿,重建四祖正觉禅寺,得县政府支持,于当年12月动工,历时五年,完成重建。重建后的四祖寺,将古典建筑和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唐宋古建筑风格和佛教特点,庙宇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异常壮观,昔日祖庭,重现辉煌。
P_IMG_6591.jpg P_IMG_6597.jpg P_IMG_6601.jpg P_IMG_6604.jpg P_IMG_6605.jpg P_IMG_6609.jpg P_IMG_6612.jpg P_IMG_6614.jpg P_IMG_6622.jpg P_IMG_6628.jpg P_IMG_66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寺虽几经毁复,仍遗存众多古迹遍布寺院周围。其中:“三塔两桥一石刻”最为著名。三塔为: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两桥是:灵润桥(花桥)、明月桥;一石刻指灵润桥摩崖石刻群。另外还有笔架石塔、无名塔、引路塔、观音寨等遗迹,只是分布较广,距离寺院较远,前往不便。

P_meitu_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寺所在西山脚下属黄梅大河镇四祖村,距县城仅15公里,但坐城乡中巴班车只能到大河镇,从大河镇到四祖寺还有7公里的水泥县道没有通车。在四祖寺停车场看见一块专线候车站牌,还标注有发车时间,当地人讲,还没开通,如果开通从县城来拜谒四祖寺会比现在方便一些。在黄梅入住的酒店距四祖车站很近,15日早,徒步来到车站,就是停了几辆中巴车的路边,考虑到大河镇也要包车,所以坐私家车直接到了四祖寺,一下车就被停车场前的灵润桥吸引了。

P_IMG_65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润桥也称花桥,俗称过路亭。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禅师募缘而建的单孔石桥,东西走向,桥上建有廊屋,廊屋两端为砖砌八字牌楼门,墙壁绘有各种花鸟图案,门楣上写“灵润桥”,另面门楣上书“花桥”,灵润桥与五祖寺门前的飞虹桥异曲同工,体现出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

P_IMG_6552.jpg P_IMG_6554.jpg P_IMG_6555.jpg P_IMG_6571.jpg P_IMG_6573.jpg P_IMG_6577.jpg P_IMG_657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润桥下方石矶,平坦光洁,色褐如油,历代游人在此留下了许多题咏石刻,时代跨越中唐至清咸丰。据说是迄今为止鄂东发现规模最大的古石刻群,被黄冈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润桥正下方褐色石鱼矶上“碧玉流”三个大字最为醒目,楷书竖排阴刻,落款难辨。据县志记载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所书,非常难得。

P_IMG_6572.jpg
P_IMG_6569.jpg
P_IMG_6558.jpg P_IMG_6556.jpg P_IMG_6559.jpg P_IMG_6562.jpg P_IMG_6563.jpg P_IMG_6566.jpg P_IMG_658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润桥前,遥望四祖禅寺,一片红墙碧瓦。看过灵润桥,欣赏过桥下石刻,来到四祖寺,现在给古寺披上风景区的外衣成为时尚,四祖寺也不例外,不过现在寺院的宁静还没被商业氛围破坏,香客不多,安静极了,使人少去一份浮躁,多了一份虔诚。如果你愿意不妨去客堂办理挂单,禅修几日,功德随喜,并无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寺院西侧有一条上山的路,整齐的石阶沿山坡而建,台阶下立有一块写有“四祖寺塔”的文保碑,朝圣台阶穿过上书“慈云之塔”的石牌坊,一级一级朝着山上走去,直抵毗卢塔。

P_IMG_67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毗卢塔,又名真身塔、慈云塔,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圆寂于此,是中国禅宗僧人第一座真身墓塔。建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方形单层亭阁式仿木结构,砖石筑,双层须弥座。塔身东、西、南三面辟莲花券门可入塔室。檐下饰莲花纹砖,四角攒尖顶,上置宝珠塔刹。塔室呈八边形,设佛龛,转角设半圆倚柱,穹窿顶。是我国最早的四门塔和目前保存最完好唐代佛教古塔之一,历经千余年,仍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P_IMG_6636.jpg P_IMG_6638.jpg P_IMG_6642.jpg P_DSCN7793.jpg P_IMG_6637.jpg P_IMG_664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8: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毗卢塔容易找到,隐藏于茂密竹林深处的衣钵塔和众生塔却难以寻觅。幸得热心人指点,找到四祖寺外西侧的山间小路,朝拜了衣钵塔和众生塔。

P_IMG_6722.jpg P_IMG_67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