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白鹰 于 2017-10-16 19:45 编辑
积极创新的探讨 灵活变通的培训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拓宽了每个人的视野,在教学和讨论中,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LNT的核心七大原则,每一条其实都暗含很多内容,都会根据当地的特点有所变化,都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放开讨论: “在坚实的地表上行走与露营” 大家都知道尽量走没有植被的地方会符合环保原则,但当没有明显路径时何选择?走不安全的陡坡石头路上还是安全的草甸上?如果因为不安全的行为造成身体伤害,需要救援时大量人员涌入是否给带来更大破坏?斌哥一个接一个拓宽思路的问题,引导学员思考自己每一种户外行为对环境可能存在哪些冲击。安全第一,爱护花草树木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这也是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爱自然,爱伙伴,从爱自己开始,所有的行为都是源于爱,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阐述LNT的初衷。 “减少野外用火对环境的冲击”,野外用火不是不可以用,而是有它的原则和禁忌。在此之前,野外生柴火我觉得是不能接受的,多年户外我坚持用高山气罐,但深入接触台湾原住民猎人的斌哥,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来考虑,提出天然气比木柴更难复生的观点,他哲理性地称木柴为现代的阳光,天然气为古老的阳光,建议大家思考是否可以借鉴猎人们野外生火的方法,限量使用已经干枯的木柴生火,化为灰烬,回到大地怀中。当然需要事先做好地表保护,事后清理地面,填补有机土质,恢复原貌的方法,节省了古老的资源,是不是更环保?这个之前闻所未闻的观点,颠覆了我对LNT的认知,让我震惊之余,不得不深入思考,斌哥观点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在能保证不发生火灾,能捡拾到足够枯枝败叶的前提下,这种方式的确是节省能源而且能兼顾取暖防止失温等意外的好办法,毕竟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时,就是这么生存的。当然,事先的防护--在地上铺上沙石隔热,事后的恢复--把余烬大面积分散,在火堆遗址上撒上牛粪和落叶等等必要的工作。这样也是符合最小冲击原则的,前提是没有森林火灾风险。 “保持当地原貌”, 从当年河北小五台山拿铲子铲草皮建营地被公众谴责的事例来看,大陆大部分驴友已经理解:好的扎营地点是‘寻找’而来的,而非‘创造’出来的。涉及到具体操作,草地上的营地是沿用旧址和另辟新地似乎都有道理,前者理由是不再伤害新的植被,后者说法是让之前被碾压的小草能尽快恢复,谁更合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会有绝对的答案,需要现场综合分析判断。另外,有一个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小小石头,它们不像动植物有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就能带走或随意丢弃吗?斌哥说:万物皆有灵。石头,水,火,都有生命,值得深思。所有利用过的自然万物,都应该尽量回复原位。 “尊重野生动植物”,采摘可食野菜或药材怎么样才算合理?在北京的北灵山每到五月采摘野生韭菜已经成为驴友们的一个重要活动,而当地村民也以采摘此物卖给游客作为谋生手段,随着户外人群的增长,北灵山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度采摘已经影响到当地的植被,而高海拔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很困难,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周边需要及时解决的户外环保问题。关于野生动物,斌哥助理给出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的参考办法:伸直胳膊,以拇指能完全遮住动物为合适距离,其实质就是不去打扰它们的正常生活。接下来,有一系列常见的问题:对动物投喂食物是否合理?喂食它们不常接触的食物会造成什么后果?人类的食物相对于动物来说都是高油高盐,肯定是对动物身体不利的;那么细小的面包屑是否就可以忽略?面包屑相对于人类是细小,但对小小昆虫来说却是一顿大餐,很可能因此它们就摄入了超过自身能承受的添加剂;我们所带食物的水果种子中如果遗留在此,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外来物种如果生根发芽,大量繁殖,也许对本地生物就是一场灾难。他讲述那些被人类活动改变习性的动植物悲剧,包括因为长期被游客喂食最后成了小偷和抢劫分子的猴子,食用人类加工食物而导致嘴部变形的鸟类,胃里全是塑料垃圾的海洋生物和被路标勒得变形的畸形细脖子树,让我们知道,人类一些漫不经心的动作,对小生命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能做一些自认为很善良却并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适当的处理垃圾”,这个原则涉及的内容很多:像我们在北京很多驴友只参加轻装一日活动,能产生垃圾的只有中午的冷餐,比较好处理,简单的办法是塑料,纸巾,果皮核都分类和干湿分离后带回城市。而涉及到重装扎营活动,有生火做饭的需要,产生厨余怎么处理?锅碗瓢盆怎么洗,到哪里洗,洗下来的带油含盐的水怎么处理,固体物质又怎么处理,在做饭之前要认真思考如何做这餐饭,最大限度地减少厨余,斌哥助理推荐了洗锅水做汤直接喝掉的理想方式,斌哥则分享了用丝袜进行干湿分离的小技巧,水可以洒在没有植被的土壤里,而残渣带回城市垃圾站处理,非常值得借鉴。如果找不到法则中的“离水源,营地,道路至少60米”的地方时排泄物怎么处理?斌哥分享他在引入美国标准时在台湾当地遇到的尴尬往事,当地的一些山脉高处宽度不足20米,真要找60米就掉崖下了,有鉴于此,LNT很多方面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案。每一个实际问题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作出合理安排,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尊重”和“最小冲击”。 当处理垃圾感觉到费时费力时,又回到了第一个原则“行前充分的规划和准备”,斌哥给出一个简单标准:够用就好。而真正去计划的时候,发现里面还是包含了很多学问:选用大包装并在城市里拆封装到可重复使用的容器里,尽量带高热量易消化的干粮,如牛肉干、士力架等,选择果皮屑和核较少的果蔬,耗燃料少的食材等等。衣食住行,在保证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都求简,再往外延伸:需要计划好安全而成熟的路线,减少危险和被救援的概率,避开出行高峰的热门时段,降低对当地环境的集中负荷。 我相信很大部分驴友都喜欢户外人烟稀少处与世无争的宁静而非热门景区熙熙攘攘的喧嚣。如果出发前做好了这方面计划,在路上很多事情都会相对简单。 “考虑在户外的其他人”,傍晚天刚黑,细心的斌哥助理劝阻了喜欢音乐的小伙子在夜晚放歌曲的举动,因为时间虽早,却有队友经过长途跋涉很疲劳了,便是基于这个原则,尊重他人,把听觉和视觉上的干扰减到最低。整个活动中只有我们参与培训的组织者和队员,其中大部分还是朋友关系,经常沟通,彼此熟悉,似乎能相互影响到机率比较小,斌哥还是找到一个很合适的讲尊重户外其他人的教学场所—一所荒废民宅长满齐膝野草的院落,在这里,问我们是否可以进这所已经无人居住的房子,大家意见有了分岐,有主张可以进去避风雨的,有觉得是危房应该避而远之的,有说应该尊重人家非请勿入的……,斌哥一一倾听,然后讲述日本学生在美国未经允许进入民宅被枪击的真实案例,告诫大家不要擅自进入他人领地,尊重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主人或许已经远离,甚至不在人世,但其权利和财产仍不容侵犯,LNT中,“尊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字眼。 由于世界各地差异,LNT没有投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所以斌哥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在当下具体环境中应该怎么做,而是更多引导去思考,当冲击不可避免时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作为指导思想,得出自己认为最符合“尊重”和“最小冲击”理念的行为标准。也许在多年的LNT理念推广中经历过各种观点的强烈冲撞,斌哥的包容心很强,一些尖锐的话题他都能用善意来化解,有队员自作主张不恰当地处理垃圾,他也不会指责,在带领大家纠正错误之后,理智地给大家分析这样做的后果和危害,给出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癌症公路,癌症村”等惨痛真实案例,让大家有正确的忧患意识,防微杜渐。 只有在遇到一些违反原则的问题时,斌哥才会相对严肃地提出异议,比如大家收拾营地,时间拖延太久,他会提醒我们将来作为初阶讲师教育未来的学员,永远要记得必须高出他们20分以上,我们如果低于80分,那么队员就会不及格,守时守信和言行一致,是硬性标准,不可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