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类型:
- 出外郊游
- 开始时间:
-
2018-3-10 08:00
- 活动地点:
- 京津冀年票游第六站
- 性别:
-
不限
- 已报名人数:
-
7
人
- 剩余名额:
-
0 人
-
本帖最后由 山后老刘 于 2018-4-20 07:59 编辑
具体行走路线:苹果园-金顶山-模式口-承恩寺-田义墓-四柏孔桥-法海寺-李童墓-龙泉寺-蟠龙山-虎头山-翠微山-白塔山西-水库南-陈家沟北山脊-天泰山垭口-谭峪-王荣墓-克勤峪南坡-新望京-香峪古道入口-下东山村小路-东山梨园-黄坨山腰平台-军营门口-东山-老爷庙-王家湾
活动人数严格控制,请在报名系统报名,为了减小活动风险,保证活动质量,拒绝其他任何形式跟随、外挂、空降等报名形式!
本次活动全程靠领队心灵感应带路,介意走错路,介意走冤枉路的不要报名。强驴、快驴慎报,优先确认熟人、老朋友,对没有确认的队员不做任何解释。
集合时间:07:50 出发时间:08:00 集合地点:苹果园地铁D出口 联系方式:13910688381(电话必接,短信不回)
温馨提示:请大家不要迟到,迟到坚决不等。
本次活动不再等迟到队员,也不会再电话询问迟到队员是否参加活动或所在位置。迟到队员如果自己认识路,后面追队伍,如果不认识路或者体力状态较差,追不上队伍,请直接自行返回。
【景点介绍】
金顶山(琅山)。这座孤零零的山,海拔140.5米。山体由砂、页岩组成,基岩祼露,风化严重,土质贫瘠,植被稀疏。山呈“丫”字形,三个山脊分别向南、东和西北延伸,形成三个海拔为108.9米、120.2米和120米的矮峰。山之北有琅山村、东有琅山苗圃,南为金顶山村,西为模式口村。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此地已形成村落,名叫苹果村。从“苹果村”分析,苹果村的村民专门从事苹果树的栽种与管理,谓之“果户”。明朝灭亡之后,礼亲王府看上了这里的风水,把它辟为康亲王崇安的坟地。
康亲王崇安,因为他谥号修,王府中称为修太王坟。还因为王爷坟在金顶山东侧,村名叫过东王坟,现名金顶山村。当初坟地在今露天剧场南边不远,直达山根。有宫门、享殿、碑楼等建筑,加上松柏树,蔚为壮观。
康亲王崇安为王爷椿泰的长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七月十八日子时,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袭康亲王,雍正四年(1726)九月管理镶红旗汉军事务,五年(1727)三月管理正红旗汉军事务,五月又增加管理正蓝旗事务,十一月掌管宗人府事务,六年(1728)二月擢任议政,同年十月罢任议政及旗务,八年(1730)正月解宗人府任,雍正十一年(1733)九月初七日丑时逝,享年29岁,谥曰修,嫡福晋马佳氏忠达公玛礼善之女。据昭裢记述:“先祖修亲王,自幼秉母妃教,习二王书法,临池精妙”。“余尝睹王所书多心经,用圣教笔法,体势遒劲。又其所书友竹说、会心斋言志记,皆用率更体制,盖效王若霖笔意,尊时尚也。又善绘事,洪大令庆祥家藏王所绘白衣观音像,趺坐正襟,庄严淡素,……惜所传无多。” 看来,昭裢的祖父崇安的文化修养很高,书画皆精。
康亲王崇安的葬式为“金井玉葬”。何谓“金井玉葬”?据说这种葬式的地宫中,设有白玉棺床,中央有一个长方形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郊游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需要说明的是,金井玉葬是帝王和皇后才能使用的。崇安是王爷,按说崇安不能享受金井玉葬这种葬式,除非皇帝特批。自从崇安葬于狼山之后,大概觉得“狼山”不雅,于是改称“金井山”。“金井”与“金鼎”谐音,于是改称金顶山。还有一说:山上有一庙宇,俗称菩萨庙,庙内有石碑,已断为两截,文字漫漫不清,不知建于何时。该庙的殿顶覆以黄瓦,金碧辉煌,于是命名金顶山,之后村以山名。
金顶山上依山势修建围墙,至今尚有遗迹。过去,以山墙为界,山墙以南属金顶山村管辖,山墙以北属琅山村管辖。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便应运而生,金顶山村的村民称此山为金顶山,而琅山村的村民则称此山为琅山。同一座山,两个山名并存,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上世纪三十年代,盗墓风行于北京郊区县,礼亲王后人将灵柩起走,树木卖掉。金顶山的张某在宪兵队做事,家里有人在礼亲王府当差,经手其事,连山上的菩萨庙也趁机拆卖了。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最早是西周时蓟国所在地。它是通往宣化、张家口地区的一条要路,因此古代时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曹操的镇北大将军刘靖就曾在这里“开拓边守,屯据险要”。
不仅如此,因为是京西与都城联系的重要道路,明清时期,模式口已成为京西重镇,横贯古镇的一条东西朝向的龙形马道,也就是如今的模式口大街,曾是京都通向塞外的“驼铃古道”。
曾“走出”骆驼祥子
老舍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这样记述模式口:“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书中还有这样的桥段: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为了赚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但是他紧接着从模式口逃离,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骆驼祥子”的外号,由此而来。
在模式口,有许多古迹,其中现存比较重要的有法海寺、龙泉寺、承恩寺、田义墓和冰川馆等。法海寺、承恩寺,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田义墓、冰川馆,也都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寺位于模式口大街东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西为龙王庙。
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明武宗赐额承恩禅寺,僧录司左觉义宗永为寺院首任住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和三十年(1850年)三次重修,至今仍保留明初建筑格局。
承恩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四进殿宇;寺内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楼,碉楼间有地道相通。山门殿汉白玉券门上悬“敕赐承恩禅寺”石额。东西配殿外檐梁上,有二龙戏珠和动物图像彩绘。天王殿面阔3间.殿内东西墙壁画绘黄、绿、青、白四龙。北墙绘“放生图”。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殿前立三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大雄宝殿北有法堂5间。大雄宝殿与法堂之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
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模式口大街80号,北距法海寺约1华里,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同时也是全国首座对外开放的明清宦官墓园。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田义墓在法海寺西南500米处,是中国的第一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田义墓,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个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1]
田义墓由墓园展区、宦官文化陈列室和田野石刻展区三大部分组成。田义墓建于明代,墓主田义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太监,官阶正四品。墓园区内现有5座太监墓,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高的,石刻最为精美的宦官墓。从田义墓的占地面积、石刻的大小和种类看均已越制,尤其是华表须弥座束腰八面浅浮雕,不仅证明了明代贵族官僚常常超过礼制的丧葬习俗,而且证明了宦官在明代的专权和跋扈。
田义墓地宫多次被盗,于1998年5月被清理修缮,墓中剩存楠木板两块,墓志一盒。它是北京地区继明十三陵定陵、大葆台西汉墓之后第三座供游人参观的地下墓穴。
宦官田义,号渭川,陕西华阴人,生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九岁入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皇帝见其办事恭谨,练达老成,赐其蟒衣玉带,以示嘉奖。万历十一年,南京盐贼四起,民不聊生。万历皇帝派田义到南京,委以南京守备之职,缉拿盗贼。田义在南京六年,忠实执行旨意并完成了任务,回京后,田义先后掌司苑局,巾帽局,司礼监印,同时兼掌酒,醋,麦局印,并御赐上方剑,许在禁地乘马。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恩遇。
万历三十三年,72岁高龄的田义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因病去世,万历皇帝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安排安葬事宜。田义死后,皇帝特赐他模式口茔地一区作为佳城。他以后有十几位太监羡慕田义的人品和威望并追随他而葬在了田义的墓地中,因此形成一个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的太监墓群。
“四柏一孔桥”,也是法海寺的一绝。位于金刚殿前约100米的地方,跨越寺前水沟,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拦板,没有桥墩,因桥的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四棵柏树,以树根为桥面依托,故而得名。桥面中腰拱起,拱高约1米,如飞虹垂地,桥形又像罗锅儿,当地老人称这为“罗锅儿桥”,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又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是法海寺奇景之一。建国后,因人马车辆行走不便,已改建为平桥。2006年,经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四柏一孔桥被列入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柏一孔桥也有典故传说,明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与妃游翠微山法海禅寺,遇清溪阻,即令伐树搭桥。众侍从欲伐山木,竟均不成材,宪宗笑曰:“即不成材,便不罚它把桥搭。”言罢,扬长而去,众人相视无计,忽一大臣拍手道:“然也”众人急问,曰:“皇上所罚乃指此溪边四柏,岩以之为桥墩,不正合圣心乎。”众人恍然急急动手。
帝回见桥成笑言:“谢天谢地,此渡有益深思,犹去,不伐有木,此四柏一孔桥,栋梁天成,当有深意。”从此,民间传说,皇上已封此桥为“界桥”,过桥上山即入仙境矣……
法海寺,始建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由明代英宗宠宦李童集资、工部营缮所修建,英宗赐额“敕赐法海禅寺”,距今572年了。
法海寺邻近驼铃古道首驿模式口大街,远山门在山下街口,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通往翠微山脚,跨过造型奇特、小巧玲珑的四柏一孔桥,红墙碧瓦的山门赫然呈现眼前。法海寺主体中轴线四进院落,依山势逐层升高,建有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藏经阁。整座寺庙布局严谨,殿宇轩昂,楼阁掩映,错落有致,系工部营缮所建造的官式建筑,一派皇家气势,等级颇高。
法海寺殿堂形制布局是汉藏两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是明初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显密兼容的理念在佛像设置、殿堂陈设、壁画内容乃至钟铭碑文等处处流露,这在北京寺院建筑史上独一无二。
法海寺最可观的是明代壁画享誉中外,公元1439年-1444年创作的法海寺壁画,出自宫廷画士之手,丹青妙作真正是美轮美奂,画技炉火纯青,观之满壁风动,欣赏者无不拍手称奇。
壁画珍藏在大雄宝殿内,共10铺、236.7平方米,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壁画精品。所绘内容是佛教世界、二十诸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和山水祥云等。壁画工笔重彩,叠晕烘染,沥粉贴金,历经570多年,仍光彩夺目。
1993年经文物界、美术界专家论证,这是我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宫廷画师的精美之作,其绘制工艺、绘画技巧堪称明代壁画之最,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杰出代表,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徐悲鸿、叶浅予、金维诺、张汀、侯仁之、单士元等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
法海寺壁画布局严谨、刻画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究,其构图、着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画基底泥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法海寺壁画线描手法多样,铁线描和游丝描相结合,也用行云流水描和钉头鼠尾描,较永乐宫的线描稍细,但以圆润柔劲见长,尤其是长带和飘带,更是如此。有的人物披肩的飘带虽长达数尺,亦能一笔画到底,随风卷舒、屈曲转反,变化万端,大有“吴带当风”的神韵。特别是水月观音的白纱,面积最大,刻画最工,一小朵花六个花瓣、六十四条线,每一条都细致入微。正如已故著名画家潘洁兹先生评价:“明代壁画我曾寓目很多,但保存之完好、制作之精细、艺术水平之高,都不如法海寺壁画,这是和法海寺壁画出于宫廷画工高手分不开的”、“明代现存佛寺壁画,当推法海寺第一”。
法海寺壁画与唐宋壁画绘画风格一脉相承,再现唐宋纯粹佛教壁画的古风清韵,是明代中国传统大型寺观壁画创作的巅峰之作,其工细程度达到了我国传统古代壁画之极致,精细到连狐狸耳朵上的毛细血管都纤毫毕现,其后再也没有超越它的寺院传统壁画的鸿篇巨制了,画士们绘制法海寺壁画依据的“粉本”,应该是皇家所珍藏和使用的。
此外,法海寺壁画区别于其他寺观壁画的特点还有:它的作者有迹可循,通过宝贵的楞严经幢得以流传千古,而且依据的“粉本”精妙古远,疑为皇家所有,画风承继唐宋,大量使用“沥粉贴金”的作法,画面上的华贵气氛非常绚丽动人。通常画工、画匠为寺院作画不留姓名,而法海寺壁画留下了作者姓名,是由工部营缮所的画士官宛福清、王恕带领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十五位画师,历经四个寒暑集体创作而成。
李童墓,位于法海寺与龙泉寺之间的山坡上。李童是捐资修建法海寺的那个太监。
李童,字彦贞,号朴庵,祖籍江西卢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祖父李宗文,父亲李仁佑。母萧氏,恪守妇道,善良仁惠,教导诸子。永乐初,李童尚幼,举止若成年人,被选入宫。成祖见其仪度非凡,端庄祥和,于是留在身边。李童日夜小心谨慎,往来于皇宫内苑之间,从未做过错事,皇上赏赐特别丰厚。他曾跟随皇上平定北方,总是披戴盔甲,时刻不离皇帝左右。永乐二十二年(1424),护卫皇上回京。及至仁宗继位,宠爱有加,命参与谋划。李童更加毕恭毕敬,竭力尽忠,数次赏赐彩缎等物。宣宗继位,李童跟随皇上平武定州,出喜峰口征讨敌人。宣宗授职,升为太监,赏赐宅第,仆人若干人。正统二年(1437),李童思考再三:几代皇上赏赐,隆恩如何报答?于是将皇上所赐的缎绢银钞,加上自己的全部家财,换成木材、颜料、砖瓦,于都城之西翠微山,创建佛寺一所。工程竣工之后,英宗赐额法海禅寺。同时将寺西的古刹龙泉寺修葺一新,两座庙的殿堂楼阁异乎寻常,佛像庄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照耀山谷,四方云游僧人,无不留意。景泰皇帝继位之后,宠爱超过前几位皇上,托付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李童尽心竭力,督工办事,对下人和气,抚爱仁慈,虽是例行公事,但注意人的情绪。皇上观察他的志向和操行,夸奖他勤勉而又有才能,赐与玉带、蟒龙衣服,进行褒奖。恩宠的程度,为同僚所少有。李童过去患有半身不遂,于景泰三年(1452)复发,竟然发展到不治之症。皇上命其回家调养,医治无效,于景泰四年(1453)五月十四日去世。他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五岁。李童侍候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位皇帝,承蒙各位皇帝宠爱,令人推崇不尽,这不是偶然的。皇上得知李童去世的消息,赐纸币五千贯,以为葬祭之需。埋葬之后,赐白金□百五十两,纸币一万一千五百贯,作为修葺墓域的费用,堪称厚恩。李童的义子谭应等人,将李童安葬在法海寺附近。
龙泉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悬崖,龙泉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古人建寺很讲风水,从风水的角度分析,龙泉寺的位置极佳。龙泉寺的得名是因为寺的西侧有龙泉,泉水从石壁流淌而下,落入一口满井。水量稳定,冬不枯,夏不溢,水质甘冽可口。
龙泉寺位于石景山区北部的蟠龙山上,远近闻名的法海寺的西侧100米的地方,当地群众俗称“西庙”。据明正统八年(1443年)“敕建法海寺碑记”记载,太监李童在梦中见到一处福地,第二天绘出梦境图形,派人到处查找,来到玉喝乡水峪,看到的地形与所绘图形相同,经询问,原来是龙泉古刹。这说明龙泉寺在1443年法海寺建寺之前就是古刹了,无疑龙泉寺是蟠龙上最早的庙宇。
法海寺内现存胡濙撰写的《敕赐法海禅寺碑记》,碑文在谈到法海寺之西的龙泉寺时,有“玉河乡水峪龙泉古寺”的句子,说明龙泉寺早于法海寺。龙泉寺坐北朝南,山门三间,门前有旗杆石座一对。正殿三间,前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南厢房三间。寺之西部为龙泉和茶室。东部小院名自在庵,有屋五间,现已坍塌。
传说康熙皇帝曾到过龙泉寺,有一段与方丈对联的故事。康熙皇帝求才若渴,只要发现人才,不管富贵贫贱,他都要不拘一格地量才择用。
康熙皇帝早有耳闻京西龙泉寺的老方丈棋艺很高,并且那里的泉水甜美,总想边饮茶边对弈。一天,皇帝出游到了龙泉寺,便和老方丈下起棋来。老方丈的棋艺果然很高,一连下了三盘,皇帝全输了,他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很想难为一下老方丈。
康熙皇帝认为自己博学多才,就想用拈联的方式,难为难为老方丈。康熙说:“长老的棋艺的确是名不虚传,朕欲赐长老御宴,只是时辰尚早,不如拈联答对,凑趣助兴,长老意下如何?”
老方丈起身叩谢道:“谢圣上龙恩,贫道斗胆,请赐上联。”康熙略加思索,说:“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康熙出了上联,心想:“我这上联不但打‘岩’、‘枯’、‘柴’三字,而且他们坐着的地方正对着山顶上的一棵枯树,下联要对的恰当谈何容易?”
不料老方丈略一沉思,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
康熙一听这下联对的无懈可击,心想:“难道老方丈真是个人才?那我也就不虚此行了。”心中暗喜。这时,御宴已经摆好,康熙指着桌边的两盘豆说:“豆。”和尚看到桌上放着一瓯油,就道:“油。”康熙说:“两碟豆。”和尚说:“一瓯油。”
康熙想了想,又说:“长老差矣,我所说的并非酒宴席上的豆,而是两对蝴蝶在花丛中戏斗。”
老方丈从容对答:“万岁!我所说的,也并非酒席宴上的一瓯油,而是一欧鸟在池塘里戏游。”康熙听了脸上露出笑容,亲自起身,高举酒杯:“朕敬你三杯醇酒。”
老方丈不敢违背皇上的意愿,只得喝下。随后,康熙同方丈同桌进餐。席间两人谈着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发高论,康熙皇帝暗喜,终于找到了可以与自己谈古论今的人,渐渐地,老方丈与康熙皇帝交上了朋友,皇帝经常到龙泉寺看望、请教,老方丈也经常为皇帝的治国安邦出谋划策。
虎头山西山八大处公园南面,与八大处遥相呼应的有一处山石嶙峋,怪石丛生的山峰,被当地的村民称为“虎头山”。北京西山八大处的虎头山虽然海拔只有500米左右,但是在山顶上却可以俯瞰整个京西和八大处公园。西山虎头山景色宜人,适合游客旅游观光。从虎头山往北攀登,可以直接进入八大处公园,再向北,则可以到达香山。
虎头山景区
虎头山“虎”字原是斧头的“斧”,因虎峰形如一把翘起的利斧而得名。又因为斧头山山脉连绵不绝,宛如斑斓大虎,故又被人们冠以老虎的“虎”而沿用流传。顶峰海拔1102米,为市区最高峰,“虎峰牧云”是市区八景之一。
虎头山植被丰富,松杉成林,还有刺柏、乌桕、木荷、花榈木、观光木、三叶赤楠等两百余种树木。山高林密,鸟兽自然也多,这里曾一度发现过华南虎的踪迹,野兔、竹鸡等自然不在话下。当晨曦或霞光染红山谷时,山雀、杜鹃、斑鸠、鹧鸪等飞禽常一起放开歌喉,与徐徐山风、淙淙流水相配乐,演奏着动人的山林交响曲。
古人说:“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以虎头山对照,则山上不但奇峰怪石、险崖深壑、飞瀑流泉、云雾花树样样俱备、般般称奇,而且还外加了云峰古寺、南天门伽蓝殿等古寺庙,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相辅相成。
翠微山位于石景山区与海淀区交界处,八大处公园之上,由七处上至山顶,有"翠微绝顶"题字,最高处海拔464米。此地地处北京市东南,距市中心约20公里,为香峪大梁东南坡的山峰之一,北与香山遥相对应。山势和缓,原名平坡山,因唐建平坡寺得名;明洪熙初年(1425)改叫翠微山。南麓多古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底、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等依山而建,合称八大处,为京郊著名游览区。西南山麓还有明建法海寺。
翠微山在八大处公园地图上可以看到,但目前不在其控制范围之下,最高峰为翠微顶,翠微山是个南北1.4km狭长的山丘,翠微顶在其中间偏北,是附近区域的制高点,南面是虎头山,西南可以看到首钢、高井电厂,西面可以看到永定河、西六环,北面偏西远处可以看到小西山最高点克勤峪、新望京楼,近处可以看到陈家沟、双泉寺村、鬼笑石山头的天线等,东侧山脊上是八大处的七处等。
天泰山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香山公园西南。北至海淀区挂甲塔,南至双泉寺,西至五府庄、潭峪,东至南北马场。
主峰海拔430.8米。因主峰西有平台一处,曰天台, 山因名天台山,亦作天太山、天泰山。天台处有明清古刹慈善寺,亦称天台寺。旧时每年三月十八日开庙。寺内中路大悲殿正中原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8尊塑像,这种佛、道共进一堂的现象,在京郊较为罕见。后殿供肉身坐化和尚,俗称魔王菩萨和尚,相传即清世祖顺治帝。1917年、1924年冯玉祥两次住在天泰山慈善寺,留下“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等重要石刻,是一处避暑胜地。慈善寺为区级保护文物。
潭峪因何得名?《石景山区地名志》解释说:“村有山泉汇集为潭,故以潭名峪,村又以潭得名。”不过,潭峪的村民似乎对这种解释并不认可,村民对潭峪村名的由来,有自己的解释。
据村民讲,潭峪的村民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元代,中原大战,山西没有战争,自然条件又不错,所以人口稠密。明朝定都北京之后,为发展生产,开始从山西移民。移民办公处就建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包括移民登记、发饷、集合出发,都在这大槐树下,故有民间谚语:“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潭峪的住户多为袁姓,袁姓迁移时,连同他们的祖坟也迁来了,就跟金朝迁都连同祖陵迁来一样。袁姓一家用五个大坛子,把祖宗的骨灰装来,葬在村边山麓。村北是一条运煤的古道,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人们就把这个本来无名的山谷,称为“坛峪”。一来二去,“坛峪”,就叫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袁家用坛子装骨灰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将“坛峪”写成“潭峪”。峪中有泉,人们更相信这里叫潭峪了。
潭峪村和慈善寺紧邻,寺在山腰平台,村在山脚平地,相距不过百米,好像寺就是村的,村就是寺的,关系甚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寺给了村人一个膜拜的平台。潭峪人通常把慈善寺称为“天台”;人们有了灾病随时可求保佑;寺中有各路神仙,各方信徒来祈求模拜(有文章只说慈善寺有佛、道、民间的神,而不提“历史”,这不合适,因为三皇殿三皇就是历史的人文始祖,而不是佛、道,也不是民间的)。
其二、慈善寺有四处泉水,有两处特别有名:大悲泉在观音阁,人称菩萨泉;圣水泉是顺治皇帝饮用过的,甘甜可口。此二泉是潭峪人的主要水源。
其三、寺庙有时舍些斋饭,潭峪人优先,潭峪人也经常还愿和捐功德钱。
其四、每年三月十五日,慈善寺有庙会,香客很多,正是潭峪各户出售自己农产与果品的好机会,能换回一些生活用品。
其五、慈善寺原有不少土地,分布在寺的附近,有牛也有羊。村民有到寺庙扛长活的,有打短工的,既解决了寺庙的需求,也贴补了村民的生活。例如老队长,从十一岁起给寺里放羊,一放就是三年。据说当时的当家人(主持)名叫韩永安,刘娘府人,对僧人与信徒们都很好。土改时,他被划为地主,还了俗,多次受到新社会教育,后来就自归极乐世界了。
其六、慈善寺与潭峪人有一种特殊的神秘关系。潭峪村在历史上最多只到过几十户,而人口却从没有超过一百,最多99,为什么呢?有人说因为慈善寺只有99间房屋!这是多么玄妙而神秘的关系啊。不过,也有人不同意此说,慈善寺最盛时有108间房。又有人说,慈善寺大门有两个石狮子,其大口(嘴)正对着潭峪村,不利人口增多。一位村干部更是作如下解释:这里地少而贫瘠,养不了多少人,人们温饱都难解决,干活又劳累,所以容易得病,有的还是职业病,如背煤的就易得肺病,这小村缺医少药,没钱看病。
李荣墓处于西山中,在一个兵站后,仅有一条公路可达,若没有特殊原因,多是不许外部车辆行驶,故寻李荣墓只能爬野山。
李荣,字茂春,祖籍三原人,生于宣德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景泰年间进宫,在乾清宫当太监,侍候代宗。成化十四年,李荣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宪宗赐其玉带、蟒衣,许禁地骑马,其地位可见一斑。弘治十年,他曾主持德清公主与驸马都尉林岳的婚礼。当时,凡国家大政,均有李荣参与,足见弘治皇帝对李荣何等器重,亦可见李荣之权势。正德皇帝即位之时,李荣已经77岁高龄,请求退休,正德皇帝是李荣从小带大的,一天也离不开他,不同意退休。李荣和正德皇帝是这种关系,刘瑾岂不也惧他三分?当然,李荣也不是傻子,“妖案”还没查清,就主动“休假”了。正德七年九月十日,83岁的李荣与世长辞,正德皇帝命太监丘聚、莫英、柴历、田智治其丧。同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之原”。李荣生前,在这里自营生圹,并预建祠堂(墓地的享殿),孝宗赐额“旌义祠”,并派人守护。
东山梨园位于门头沟区军庄镇东山村,三面环山一侧临水的独特地理环境与特异的土壤条件十分适宜水果的生长,其中尤以京白梨为最。东山梨园十分适宜水果的生长,其中尤以京白梨为最。该果品原名白梨,为京西特产,异地则口味立变。在北京流传这样一句话:"正宗京白梨在军庄,极品京白梨出东山"。此果口感香甜,健身清浊,且产量奇少,历来倍受珍视。据《宛平杂谈》记载:京西白梨自清代同治年间始即为宫廷贡品,直至慈禧太后临朝更受宠爱,在为朝中必备。
克勤峪(峰)又称尖儿山、尖儿峰、大尖山,海拔797m,为小西山最高峰。目前新修防火道后印刷成“克勒峪”,还是叫克勤峪吧。峰顶东南角有门头沟、石景山、海淀三区界碑。峰顶东侧0.5km山包上建有防火瞭望哨,俗称新望京楼、西望京楼,海拔740m,为小西山防火道的最高点,上面常年住人,可补充水等。
老爷庙位于门头沟区西六环外军庄镇王家湾南路东。实际是一座关帝庙,就是老庙村的得名来历。现存一座三间硬山元宝脊的老建筑及围墙,为一座汽车修理厂用房。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