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极bjr 于 2018-5-18 12:11 编辑
2018-5-16周三 探访深山幽谷之中的原生态古民宅:水峪-南窖照片贴
今天,老年户外的活动路线:水峪村-南窖村,重点探访:深山幽谷之中的明清时期,山区民居的独特建筑风格、原汁原味的老村的沧桑历史及民俗文化。
清晨,阴天雾气漫漫,公交车进入阎村后,雾逐渐浓厚了,接着什么都隐没在白茫茫的雾里。9:40我们坐房23路来到水峪村,刚一下车,首先欣赏到了猫儿山脚下雾海的壮丽多变。山峦迭翠,莽莽苍苍,雾霭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雾不仅给我们的心情涂上了一层色彩,又让我们品读着这首意境高远,含蓄深厚的深山幽谷小诗。我们虽没有见到日出,但却让队友们感叹于这大自然的魅力。 队友们进村后,在瓮城前合影,一位村民,自豪的向我们介绍了水峪村,水峪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窑乡,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水峪村形成于明朝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孩子在家的居多。 接着,我们走到对面的一条面南朝北,依山而建,由青石砌成的古道为S型,贯穿全村,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沿左首边小巷来到一个望景台,全村尽收眼底。 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瓮门、娘娘庙等,杨家大院现在正在修缮中。 杨家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瓮门指的是村内东翁桥的桥洞,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 有位热心的村民,要带我们去南窖村,翻越山脊看到了南窖村,雾在山间游动,像画家泼墨,使原来的山变成景,做成了一幅幅丹青,队友们纷纷拍照。突然有人喊:田大哥来了,爬山拉田大哥,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没赶上948路首班车,坐2班车,追上来了。 我们沿着当年的古道,来到了南窖村,位于南窖乡中部,坐落在著名的大房山猫耳山脚下,东与北安村交界,南与水峪村相邻;西与大西沟村相连,北与中窖村接壤。因地处山沟,形如窖而得村名。相传,于明代成村。 元末明初战乱连连,一些难民为躲避战乱,翻越大房山,来南窖村居住。明朝初年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到此开荒造田,植树种柏,修坟建庙,子孙繁衍。移民的主体仍来自山西,村头的老槐树也印证了这点。村子真正繁荣,是光绪年间大房山麓煤炭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吸引大批居民来此定居谋生,使得南窖老街店铺林立、商队来来往往,当时南窖村的富庶,也给后人留下不少古迹。此地出产的无烟煤品质极佳,在日本占领时期,被日本人占有。建国后仍在开采且大量出口换汇(遗憾呐,好东西几乎都出口日本了)! 午餐在南窖村口的瓮城、千年古槐树下就餐,在这座只通乡级柏油路的依山傍沟的村落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迹、古树、老街,记录着老村的沧桑历史。有康熙年间的古戏楼、仁义局旧址、重修仁义局碑、过街楼、北极玄帝庙、重修庙记碑、龙王庙等七项,其实不止这些,就其老街、宅院、古树、古碾等均很有韵味、原汁原味儿、保持最完整的深山幽谷之中的古村落,也是户外驴友和摄影爱好者追逐的经典路线之一。 队友们的照片,从不同角度,拍出了沧桑历史的老照片,这些老房子几乎每年都在倒塌。。住宅的主人及他们的后人没这个经济能力,政府财力吃紧。队友们拍的照片,有些将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第一手资料,很可能作为后人研究历史的老照片。
14:30队友们坐房23路返程了。 参加活动的队友12人:南极、张媛媛、紫榕、claer、二皮、遂心走、董金、张艳琴、一杯功夫茶、迎春、自由穿越AA、爬山老田。
请各位摄影师上传照片,队友们感言收获,谢谢!期待着下次活动!
村口的清代古碾
瓮城合影
水峪村观景台下面就是杨家大院
有的说:队友们的站姿像跳动的音符。。
突然有人喊:田大哥来了!爬山老田大哥,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没赶上948路首班车,坐2班车,追上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