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乘风破浪 于 2019-11-17 19:24 编辑
2019年11月16日周六,在随缘队长的带领下,广龙大侠、俊姐、东海和我一行五位骑友,听说徐州西有一个新景点,往返大约100公里,趁冷空气还没到来,封车前抓紧再骑一回。
50年前,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响应伟大号召,高举鲜红旗帜,背起行装,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于是,一场知识青年大迁徙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知青”这两个字深烙着中国印,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已被载入史册。
忆往昔,峥嵘岁月
摇曳时光深处的冷暖
拾几枚岁月的残片
存几缕风霜的记忆
时光清浅,斑驳了多少前尘往事
发黄的老照片,永恒了多少青春记忆。
走进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纪念馆,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旧物、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了那个特殊岁月发生的一个个真实而发人深省的故事,任思绪飘向知青那个年代,和他们一起学习、干活、共舞、歌唱……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许多东西总会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当年的老物件总是寄托着许多梦想与情感,令今天的我们感慨万端。正因为知青们无私奉献着他们的青春,才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才能享受着现在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我们这代人已经淡化了那段历史,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纪念馆又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知青生活。
近年来,徐州雨润公司充分挖掘“知青岁月、农耕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民宿、生态、研学游基地,拓展旅游承载力。在当年徐州地区蚕种场知青点原址修复基础上,保留老房屋老建筑,创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纪念馆。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纪念馆这是一座以知青为主轴的体现知青文化主题的展示馆,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场馆,展出的历史图片、实物、文献档案等近4000件,生动记载了全国各地知青度过的光辉岁月,当年他们冒严寒、战酷暑,开荒造田,挖渠引水,修路架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纪念馆通过对历史的真实再现给人们以启迪,给青年以激励,给研究者以借鉴。
一馆、二馆介绍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概况,以时间为主线讲述知青下乡的背景、过程、意义,通过情景再现方式还原知青生活、劳动、学习的情景。其中颇具特色的是展示了徐州地区知青的档案资料和实物,收集了300多张徐州老知青照片,制作成照片墙,唤起老知青刻苦铭心的记忆。 三馆主要记录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的知青,文艺界、科学界中的知青,以及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知青名人的下放故事。展示一代共和国脊梁在插队时的活动图片、文史资料、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与之密切关联的一些史料文物等。展馆文史资料丰富,展陈生动,实物资料占很大比重。
同时,整个农庄还模拟再现了上世纪60-70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渴了累了,可以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品尝正宗的徐州八大碗;困了乏了,可以在知青宿舍小憩一番,重温当年集体生活的乐趣。
“虽然当时年龄小,离开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与农牧民一起干农活,打土块、割马草、挖渠沟,挑水做饭,但回顾四十多年我们所走过来的路,不能不说知青生活带给我们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这跟我们当初住过的房子、用过的东西一模一样啊!”细看这里的老物件,对比记忆中的影子,老知青们纷纷感慨。
“在许多老知青们眼中,福达农庄早已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经常来到这里聚会游玩、拍照留念,举办文艺活动。”福达农庄相关负责人说,建设知青馆的初衷是希望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和知青精神,搭建知青交流平台,通过重温过去的时光,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