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12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三界尖往事如泣 皇环山追湮万春【徐工龙门二尖2020-07-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5 23:1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土徐徐 于 2020-7-15 23:31 编辑

三界尖往事如泣 皇环山追湮万春【徐工龙门二尖】
龙门山脉位于富春江南岸,是富春江、浦阳江的分水岭,西南东北走向,驴友界中有三尖比较知名:观音尖、三界尖、杏梅尖,周边历史底蕴丰富,遍布人文遗址和自然景观。本次择周末两天,从诸暨龙门脚穿越三界尖和杏梅尖到富阳龙门古镇。
三界尖,海拔1015米,本次记录1021米,位于浙江杭州市辖富阳区、桐庐县和绍兴市辖诸暨市三县交界,曾经是杭州府富阳县、严州府桐庐县、金华府浦江县三县界山,得名。新四军金萧支队曾在这里活动过,山上小道纵横,但随着封山育林政策及山民搬迁,以及山下公路的贯通,目前很多小道已经荒废。随着深山处住户张氏的搬迁,和家谱资料等解密,三界尖附近的师姑坪曾是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隐居地。当年天京事变时,张氏先辈担任杨秀清侍卫的张承盛(和傅善祥是师兄妹)与杨秀清妹妹杨水娇合力救出怀孕在身的傅善祥后逃离天京(南京),一路到了浙江山区,傅善祥在路上生下东王杨秀清遗腹子,随后张氏三兄弟和傅善祥顺龙门脚进到山里,寻地落定。所以在三界尖南面人迹难至的海拔660米的地方,是张氏六代居住地,目前留有遗址。而杨秀清的儿子则被姑姑杨水娇联系曾给东王府说书熟悉的杭州萧山艺人王春乔,用“竹篮弃婴”的做法,由存仁堂药店学徒屠德林 “捡到”抚养,取名“屠丙昭”,后杨水娇也改姓俞,嫁于王春乔作妾,间接照顾杨氏血脉,杨水娇与王春乔生的女儿嫁给屠丙昭做妻,繁衍6代,杨水娇还在杭州萧山建有“东王衣冠冢”,至今留存。
而傅善祥则和张氏三兄弟一直隐居在龙门脚去三界尖的深山处,在离张氏三兄弟居住地约1里地的山脊上落发修佛,那地方被称“师姑坪”,怀旧感慨时,傅善祥在龙门脚村外石壁上落笔“状元岭”,至今三字仍在。而傅善祥和张氏居住地附近的松、衫、柏树,大都有150多年的历史。张氏家族保守秘密,是因为杨秀清一直作为反派存在,不敢声张。1971年张氏迁出世居地,迁出前一年,即1970年冬天,根据1896年时64岁傅善祥临终前遗言嘱托,“要与家人(杨秀清)合葬”,将傅善祥尸骨从师姑坪取出,悄悄迁到萧山杨秀清衣冠冢合葬,了却先人的承诺。张氏一家的“义”,感人。尽管很多人对傅善祥在天京事变中逃出并生下杨秀清后人身份存疑,但是,家族的留言是可靠的。由此想到我苦命的外公徐萼芳,直到去世60年后,家人尚还不知道他曾是无锡最早的“第一支部”地下党员。因外公在抗日战争中就去世了,留在家里的东西大都是“救国五七团”等看来是国民党的东西,还有一张国民党委任状,在那个时代后人肯定不敢说。看到孙冶方的回忆录和党史的记载,才能解释通我家人一直留下来的对外公的负面的不合理说法。
杏梅尖,龙门山主峰,富阳第一高峰,位于马蹄形龙门山正中,海拔1068米(本次实测1079米),顶有地理信息标志、气象装置和黄山松。
其实,以前杏梅尖称王位顶,或者皇环顶,古籍地名中有。“皇环顶”最形象,因这段龙门山(即狭义上的龙门山脉)是马蹄形环形分布,而顶峰几乎就在环形山脊的南北正中,像极了皇帝的龙椅之位,因此“王位顶”也是名副其实。古籍中的“樱梅尖”则是现在地图标注的“万春山”。其实,古时万春山是指那一带的山脉,有一条万春岭古道自壶源溪寺口南北贯通到深里,古道南部有一座“万春寺”,翻越万春岭后现在还有“大山禅寺”,明朝也称万春寺。这万春山和李唐有关,位于“钟塔之北”,是李渊先祖李重耳避难处,死后葬于此。后李氏回陇西复兴,后代建立唐朝,不忘先辈在富春的日子,重修李重耳墓,命此处山为“千春山”,建“千春寺”。 唐宪宗又派建王李恪祭扫,奉诏改山为万春山,寺为万春寺。而其后代又建立了南唐,末代后主李煜是个文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都说写的秦淮河,其实秦淮河不是江,李煜也许写的是长江,也有可能是指富春江,他对先辈的感念之情极深,以至于被杀时要求宋让其归葬位于富春的先祖李重耳墓北,尽他生前心愿(李煜,号“钟隐”,先祖曾“隐居”钟塔山)。李煜死后所葬地称“吴驾坞”,后代有到此守墓,目前在钟塔新二村李家一带很多李姓后裔。可惜墓葬尚未发现。至于杏梅尖何时得名,当地流传朱元璋过此吃过杏梅坞老和尚的杏梅,甘甜可口,后来册封此山为杏梅尖。龙门山北麓的古镇则是孙权故里,孙氏祖居及后裔世居地,人文底蕴深厚。可惜三国早于唐明,否则此一带很多地名会带有三国烙印了。两天实走的总图:
实走轨迹的记录(供参考):
D1:龙门脚~龙门瀑布~鱼鳞坝~五马共槽~张氏遗址~三界尖~映山红大道~费家~新绿~湖源乡(龙鳞坝)
D2:湖源乡~万春寺~青金坞~杏梅尖~黄梅尖~齐风口~杏梅坞水库~水电站~瑶坞~龙门古镇
六只脚记录:
D1:https://www.foooooot.com/trip/3621762/
D2:https://www.foooooot.com/trip/3621910/
户外助手记录:
D1http://www.2bulu.com/track/t-knyuR%25252FGMWP3p%25252FR2KBg5Tzw%25253D%25253D.htm
D2http://www.2bulu.com/track/t-7aDiUWNxMi3p%25252FR2KBg5Tzw%25253D%25253D.htm



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3:15:44 | 只看该作者
三界尖【2020年7月11日】
从龙门脚登三界尖,一路感受那些如歌如泣的往事,是一种心灵的感动。
2020年7月11日,坐早班高铁直达浙江诸暨站,下车后步行到人民医院西门,坐诸暨153路到马剑农贸市场(那里也有著名的“秦皇古道”),换10:15分的诸暨255路不到半小时就到终点龙门脚村。龙门脚村规模不大,但有小店可以补给,走不多远就过一座石桥,直走去龙门瀑布或者直坞岗,左转上五马共槽方向。直坞岗山脊也能走到下南岭登三界尖,本次走张氏古道寻古。龙门瀑布其实走进去几分钟就到,当时走了几步没见就返回了。正巧遇到有2人拿着绳子,扶着一位受伤的人下山过桥,看来是崴脚了,提醒自己得小心,毕竟一直下中到大雨,刚刚停没多久,路上会难走。走没多远就听到瀑布声,很大,可惜隔着树看不清楚,所以看龙门瀑布得从下面过去。





古道是石板路,保留的一些路段可以看出修路人的性格是坚毅的,估计张氏先人在里面居住不时地会打理。可惜自从1971年搬走以后,山里再没人居住了,一些路段已经被水冲坏,不久就要开始过沟。走半小时是一个小水库,一侧坝体修成很有特色的鱼鳞坝,水库的水体通透见底,和九寨沟那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3:20:56 | 只看该作者
此后先是遇到一位在路边岩石上休息看水景的驴友,说是前面人爬山去了,他不去了,留下来等。也不知和刚才受伤那位是不是一伙,也没问。果然不久就遇到回撤的那队驴友,说是没登顶,到前面就返回了。看来今天雨水大,往下去路上水多不好走。又走二十多分钟,过了几次溪,到一处凉亭,地名叫“五马共槽”,不知道什么来历,但是从地理上来说,倒是5条方向小道的汇合处,从这里可以通三界尖、金竹湾、下南岭、大桃岭、龙门脚五个方向。木亭子建得很古朴,里面还有木桌子。亭子四周植被已经长得很多,雨水多草就疯。在古道的入口还能看到松树,松树长得慢,大都有一百多年了。再走半小时,不到1公里,就到了第二处凉亭,和五马共槽那里的几乎一样。第二处凉亭附近还有其他小房子,在上方不远处有一处空地,就是“张氏遗址”,能看到断裂的石头屋墙,规模齐整,屋四周还有不少古树。在路的这一侧,也有一块小空地,发现一棵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圆柏,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是傅善祥在山上结庐之前在此地住过?但是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了,但附近另有一处近些年修的小屋,原址可能会是建筑基础。张氏当年是东王府侍卫,而东王落败了,仍然忠诚地守卫着王妃傅善祥,这种“义”,是人间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以前从张氏住地去师姑坪一定或许还有近道,但目前也不得而知了。






此后继续顺古道往山脊走,这一段居然还有石阶路,看来张氏兄弟为了与师姑坪上傅善祥来往方便,特地将这段路修得比其他地方更好。谁知,前方路中间居然盘着一条巨大的蛇,而且是五步蛇,其体型足以比孩子的手臂粗,完全可以称蛇王了,蛇王见到人迅速解开,并离开石板路让出登山通道,手机急急留下半截身躯为证。也许这蛇是守护师姑坪的灵物,此时想起龙门脚村的一个离奇事件。当年张氏迁走傅善祥尸骨后,有村民上师姑坪,就是遇到一条巨蛇,回村不久就过世了,此后村里人不敢再上师姑坪。

万物皆有灵,山野的动物,自然界的主人,我们仅仅是路过,不打扰它们的宁静。但是,就在师姑坪下的台阶路上见大蛇的事确确实实是发生了,也是继上次到九龙戏珠池塘边喊一声“九龙戏珠”突然天降大雨一般神奇。随后小心登到山脊,顺山脊走不到一里地就是三界尖主峰。立有三角定位点、浙江省地理信息标志以及石碑。三界尖虽然海拔刚过千米,但在四周的低山之上,视野开阔,看层峦叠嶂,景色很美。三界尖顺山脊再走约1里地,立有杭州绍兴1997年立的9号界碑。下界碑到垭口就是下南岭方向的古道。此次看山脊宽广,近几年甚至还被打理过,于是继续走,到前面一个下山口走“映山红大道”,那条路旁边春季会有山杜鹃,尽管不是季节,还是走一趟试试。到垭口就能看见山谷下的费家村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3:23:52 | 只看该作者
刚下山的时候前面路很好走,之字形的典型小道,感觉不错,下了雨土壤排水还不错,路上还看见晒太阳的小五步蛇,没有惊扰直接跨过去。但走约500米好路以后,变成石头路,就遇到路基毁坏成乱石了,和山沟的水冲沟交替混合,旁边不少小瀑布、小沟,将水渐渐汇大。开始还觉得景色不错,可越往下越不好走了,水实在是大,几乎变成了溯溪了,登山鞋早就成了水鞋,鞋垫袜子全部泡水里,脚也成了泡椒凤爪。这一公里多点的水路走了一小时多,终于到达费村,心中的喜悦啊,胜过登顶。费家这里也有三界尖古道的标示牌,但和诸暨一侧宣传的不同,上山的路线是上南岭走山脊登顶然后映山红大道下山的环线,这也是不同地方村民的传统吧。





费家开始有村公路相通了,村里人家也有不少有汽车的。顺公路走经过胡家,就有上南坞开往场口的2301D路的临时增加停靠站,胡家有杭州市文物保护建筑“胡氏宗祠”。胡家下去2公里就是双江口,汇入公路小上线,再沿路行走4公里就到达壶源溪了。途中路过的新绿村设有“童氏宗祠”,看来这一带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还是不错的。









壶源溪在没建桥之前都得靠渡船来往,因此渡口文化是一大特色,随着桥梁的建成,渡口渐渐消失,现在将旧桥改建成观光廊桥,另建公路桥。而廊桥的下游在下干村和小章村之间的河面上横亘了一道很有特点的鱼鳞过水坝,当地为了推广旅游,定名为“龙鳞坝”。中国人崇拜龙,于是这处鱼鳞坝成了网红观光游览的地方。






壶源溪,其实上游称壶源江,水量还是很大的,称河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最后怎么改成了“湖源溪”,连乡政府都成了“湖源乡”了,这就有点复杂了。理解不彻底此处就不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3:26:06 | 只看该作者
杏梅尖【2020年7月12日】
本来定了富阳晚上6点多的火车G40到杭州转去松江南的高铁,比直达省点路费。时间上充足,因此也不急,早上在湖源溪边走走看看。尤其是廊桥一带,街上很早就有饮食供应了,还有我喜欢的油条。顺环金线走1.5公里就到了寺口,右拐进万春岭古道,现在村公路已经通里面的高田坎村了。到达万春寺故地,已经看不到任何寺庙的痕迹了,几乎全部成了居民住房,但是残留的古拱桥还能告诉你这里曾经的香火和人流。






万春寺古道可以一直越万春岭去深里,岭北现在方田坞处还有“大山禅寺”,曾经也是万春寺的范围,整个万春岭古道几乎就是以万春寺为核心,旁边的群山也叫万春山,寺口村也零落绵延2里多,可见最早李唐先辈的影响力。直至明清才有各种山头的改名,包括杏梅尖。寺口村北面的山里建有寺口村的水库,叫白水塘水库,以前是有老道上去的,现在能通汽车的机耕道是从高田坎迂回的,要多走1.5公里,因此本次直接从万春寺附近找老的近道上山,好走。在万春寺这里遇到村民告知的都是直接经过高田坎上万春岭,然后向左沿山脊可登杏梅尖,正常2个半小时,当时也是感觉这样太早结束不过瘾,于是想到了要去白水塘水库,走青金顶的龙门山环山脊路线登顶。6:41分从近道上到通水库的机耕道山脊,已经能远远看见白水塘瀑布了。走近一点发现今年该瀑布的水量很大,不知道名气很大的龙门山瀑布不知如何想的。没几分钟就来到白水塘水库。走一段机耕道后回望水库,风景不错,心情很好,机耕道是一直延伸去龙门山南侧的一块耕地的。谁知此后不久情况突变,到了和尚头下面以后,机耕道因久无人行走也没人打理,宽大的路基上全部长满了芦苇,尤其今年水量大,更是加剧了疯长态势。很多路段几乎寸步难行,平均速度不到1公里,芦苇像刀子一般,不少地方有混杂着带刺的荆棘!苦命。硬着头皮开路走到一处拐点,居然还看到很好的农作房!之后继续防火道辟荆钻棘,终于抵达龙门山下的梯田区。诺大的一片梯田已经完全荒废,但是从垒石的规模,集水池,和两侧的水泥引水渠等遗留,可看出当年农村的火热生产。这处的龙门山南山脊最高点古时叫青金顶,山脊原本是有路一直通杏梅尖(也就是王位顶或皇环顶)及龙门山北山脊的,北侧有青金坞废村遗址。从梯田处小道上到龙门山南山脊垭口,发现了两根新旧救援路条。分别是富阳市和富阳区的,救援电话是同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3:28:28 | 只看该作者
此处四周的路迹走一段就没了,山脊的路迹根本看不出,没法走了。此时意识到曾经救援队两次到此,不能掉以轻心,得想办法去安全的地方。于是考虑下青金坞走备选机耕道替换这段山脊再返回主路。在救援路条附近箬叶林中穿梭寻找路迹,竟然连续找到两个小水泥柱,像是界桩,于是在第二处界桩处看下青金坞方向树林较其他地方稀疏,果断下切!果然,走不到200米就到了下面的宽广的机耕道,切入点下面一点还能看到建筑残留,估计就是以前的青金坞废村。然后顺着机耕道走到底,感觉这是今天走到现在为止最舒服的路况了,尽管当天高温预报36度,此时在机耕道上已经感觉到太阳的威力,但总比钻芦苇荡要好上千倍。这段路1.3公里到底后,有小道上山脊,就是返回龙门山环形山脊的南段,原本如果走青金顶山脊是应该能通过来的,但是按今天这路况,不知要花多少时间。顺着山脊的路又发现了熟悉的水泥桩,看来这界桩就是沿着青金顶所在的龙门山山脊布置的,或许是林场界桩。顺山脊走到海拔1056米处,就接上了万春岭过来的常规道,路口有一颗标志性的松树,此后再走200米就是杏梅尖了!杏梅尖实际记录海拔1079米,尽管也是千米刚出点头,但是在周边群山中,确实有种傲视群山的气势。山顶有松树,正中一颗有点像黄山迎客松,学名还真叫黄山松。山顶设有浙江省地理信息标志,介绍,和气象设备等。







此后下山的路就是成熟的保护区官方登山步道了,都是古道,又专门修缮过,很好走。下400米经过黄梅尖,也就是个地名,上面留有水泥墩、架子等公社时期遗迹,估计也就是以前这么叫,不能算独立山峰。再走约200米就到了齐风口,是杏梅坞和后亩山两条古道的分叉节点。后亩山方向走一段后还可以分出去永安山的路,都是成熟路线。本次选择下杏梅坞,1.2公里后就到了林场,海拔660米。这里现在可以从后亩山或永安山方向开车进来,以前曾是知青点,也是传说中的朱元璋遇到老僧赠杏梅的地方,并命名为杏梅坞,坞下甚至还曾建有龙门山白龙寺,可惜都没保存下来。这里有一处水库,水质碧绿,和去三界尖路上鱼鳞坝那里的一样,林场工作人员很热情。从远处隔着水库看杏梅坞,真一个世外桃源,想像当年朱元璋遇到的老僧在此修行,实在是高僧啊。此时又想起昨日经过海拔660米的张氏遗址,傅善祥还住在更高的师姑坪,这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意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3:30:55 | 只看该作者
水库往下的古道就陆续遇到上山的驴友和摄影者,下行1公里就到了龙门山瀑布的上岔口,有导游指示牌,路也是用横木修缮加固过的。因网上看到过照片,感觉也就这么回事,甚至没有上午见到的白水塘瀑布壮观,就没有下去,继续走完整的石板古道。到瀑布下岔道口这段叫好汉坡,400来米古道高程差了百多米。整个古道基本都有树木遮荫,在36度高温天里不感觉热,沿途又有水溪相伴,不时可以停下小憩。经过第二、第三电站遗址和中凉亭中龙潭等景点,13:46分抵达龙门山漂流景区,漂流长度超过1公里,票价150元。此后就是公路了。一路被高温太阳烧烤,14:00下到瑶坞村,古时叫姚家坞。








再走十多分钟,就进入龙门古镇了,孙权的故里,镇上孙姓居多。此时下午两点多钟,镇上几乎很少行人,因为高温,是在太热!赶紧找小店买冰糕降温,打听好近道直接出古镇景区,找公交回火车站。江南的古镇都差不多,周庄、同里、甪直、西塘、锦溪等,都去过,这里也基本类似,天热又没心思逛。但是去富阳高铁站的公交比较难找,大都是去富春的,可惜我返程票已经买好,只能去找旅游9号线,找了一圈问了多次终于找到了,在卫生院对面停车场,下午三点多钟有一班,直达富阳站,路程开了40多分钟,后来顺利改签提前返沪。












周末两天行程,从绍兴诸暨穿越龙门山脉的三界尖和杏梅尖,追古怀旧,感叹人生真善美,寻找到内心深处的感动,钻芦苇受虐,饮甘泉得闲,何其的自在!
          水土徐徐 复写游记于2020年7月15日上海


点评

徐工潇洒啊,Mark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16 09: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7-16 09:35:59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水土徐徐 发表于 2020-7-15 23:30
水库往下的古道就陆续遇到上山的驴友和摄影者,下行1公里就到了龙门山瀑布的上岔口,有导游指示牌,路也是 ...

徐工潇洒啊,Mark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