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背包,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必备品,无论你上班还是旅行都需要一个背包陪伴着你,为你载物前行。而做为一个户外爱好者的我家里的背包是真心不少,除了送人的三四个,卖了的两三个,家里可能还有十多个,但大概基本为户外、军包、滑雪等居多。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款多特deuter的新品UP双肩背,它可以适用于短途旅行、日常上班通勤、 一日出差等多种场合。 说到多特deuter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品牌,多特deuter是德国的百年品牌,Deuter品牌创始于1898年, 30年代Deuter研发的第一款背包开始登上8000米高峰,奠定Deuter 品牌的发展进程。户外装备百年的发展过程中Deuter坚持专业研发和创新的理念,并获得众多户外专业爱好者的认同和认可。 这个背包并不是我的第一个多特背包,在我的多特家族中排行老四,先来看看他的三位哥哥,大哥是我2010年入手的重装55+10背包;二哥是一款28L的骑行包,也是日常陪我最多的背包,无论户外还是日常上下班; 三哥是福特拉24L的红色款。 现在新加入的四弟UP双肩背,虽是新成员,个头不大,但却是家族中颜值最高者。 多特deuter的这款UP双肩背,也是我的多特家族中最小的一个,容积22L,高50cm*长30CM*宽16CM,自重0.88KG(重量相对于三位大哥来讲也轻的很多很多),比较适合通勤背负。 背包设有胸带及腰带,可以说是延伸了户外背包的设计理念,系上胸带和腰带后可以更好的减轻包重对肩部的压力,防止出现勒肩现象。 其中肩带的高低(可分四个高度)、长度均可调节,可以分别适应于不同胸围的人群使用。 腰带可调节长度,无论你肚子大小,都可一带搞定。 做为一款时尚的多功能通勤包,其腰带、胸带不仅可调节,还可拆卸,如果负重不大,日常使用时,拆卸掉腰带、胸带,可以让背包显得更加简洁、时尚。 背包的所有拉链均采用了YKK的顶级品牌,松拉通畅、顺滑、无卡齿。 而且所有拉链均设有手拉绳,方便抓捏,即使戴手套也不会影响拉链的松拉。 看了一下扣件竟然也是YKK,记的以前好像都是多耐福,YKK还是在我的多特包上第一次见。 背包顶部设有提手,可提、可挂。 肩带上印有精美的多特刺锈LOGO。 背包采用了CONTACT机甲背负系统,可以起到舒适减压,背负排汁透气的功效。且肩带为S形设计,可以为肩膀均匀分散压力。 背包的一侧设有水瓶仓,适合500ML左右的保温杯和矿泉水的放置,而且仓袋较深,水瓶放里十分稳固,不会因为弯腰等运动掉落。 另一侧为拉链仓袋设计,可以放置一些日常所用的公交卡、门禁卡等物,方便取拿。 正面外侧储物仓为双拉链设计,里面分三个隔离仓,大仓袋可放置口罩等物,中仓可放置移动电源、充电线等物,小仓可放置耳机等物,在出行过程中,方便取拿,不用打开主仓。 再来看主仓,大开口设计,以金属挂钩和磁铁吸附进行封闭,双重保险,防止包内物品掉落。 主仓隔为六部分,主仓、电脑仓、两个开敞式仓袋、一个封闭式仓袋及一个内部水瓶仓。电脑仓可放置14寸的笔记本电脑,轻松拿放。 主仓我放了一件冲锋衣、一件防晒衣、还有一个帽子、一个八爪鱼的三脚架,结果还有很大的空间。 两个开敞式仓袋可放置手机、钱包等物。 封闭式仓袋可放置钥匙等易掉落的零散贵重物品。 当然了主仓里附加的那个小圆仓,在外出旅行时可放置备用水,但我发现放置鼠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收到背包先去小镇逛了一圈,天冷,背点日用衣物十分舒适。 小镇里逛逛,背的东西不多,此款背包背着舒适,主要是样式十分时尚,不像我平时背的户外包(有点丑)。 一天的轻装旅行,放一些日用品、衣物、手电、充电宝等物,完全没有压力,22L的容积完全可以胜任。 做为一个户外爱好者,我现在基本每天早上没事都是固定的十公里山地徒步,我喜欢早上出出汗,看看景,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的这种感觉。里面放了一件抓绒,一瓶水,然后放了移动电源等物,上山,装的东西不多,背着的时候并不用系腰带和胸带。 景好,无风的时候我总喜欢坐在山顶发发呆,这样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漫步在美丽的桦林林,踩着松软的小土路,迎着清晨的阳光,整个人的心情都是放松的。 平日上班,乘坐地铁,从家里到地铁大概两公里的路程,背着电脑及日常用品也不感觉到勒肩,在北京现在的气温下两公里行程,背部无出汗现象,背负及排汗透气性良好。 放工位上也是一个靓仔。 出差崇礼,带了日常衣物,电脑、随身的证件、钥匙、充电宝、钱包等。 一周多的背着,经历了地铁上班的通勤,也经历了短途出差、旅行、户外的陪伴,总体来讲,对这款背包的评价是:做工上精致而简单、时尚;里外共有十一个分隔仓,可以保证你在使用时将你的物品分门别类的放置,以便于取拿,实用性很强;整体的设计比较人性化,肩带、胸带均可调节、拆卸,可以满足你户外、旅行、通勤、出差等多种场合使用。至于缺点没有发现(当然颜色可以更靓丽丰富一些),可能是我太喜欢多特的原因吧,背过的背包款式不下几十个,唯有多特我最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