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5122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主要旅游景点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26 18:1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州 为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汇,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场中转站。新建成的郑州新郑机场开辟有通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和香港的航班,至日本、新加坡有旅游包机航班。郑州是一座著名的商贸城,建有国家粮食批发市场、郑州农机交易市场等各类集贸批发市场371个。以少林寺、观星台、中岳庙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游览区、黄河大观、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群,以轩辕黄帝故里、黄帝宫、炎黄二帝为主的寻根拜祖旅游线是这里的旅游热点。
大河村遗址 距郑州市区12公里,是一处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元代观星台 是一座700多年前的元代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长期在此观测天象,后编写出著名的《授时历》。
北宋皇陵 在郑州西80公里处的巩义市,北宋9个皇帝中的7个皇帝均葬于此。随葬皇后20多个,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数百个。
充满野趣和史诗般辉煌的黄河游 黄河自西向东横贯河南,连接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四座文化古城,乘船"游黄河",不仅可以看到黄河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古都新貌,同时也能尽情地领略黄河的胜景。
乘汽垫船游黄河 在郑州黄河游览区乘坐水陆两用汽垫船,既可飞掠在"自古难行船"的黄河之上,又可进入河中的沙滩、小岛,别有一番"野趣"。

古都洛阳 位于郑州以西120公里处,乘汽车走高速公路,由郑州至洛阳约需1 个半小时。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自公元前21世纪开始,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2个王朝建都洛阳,时间长达1200余年。洛阳是著名的"牡丹城",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主要参观游览景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古墓博物馆、玄奘故里等。
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处伊河两岸的山崖上,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石窟建造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后,历经6个朝代,营造长达400多年。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40多座,碑刻题记3680余品,大小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 厘米。
玄奘故里 在偃师市猴市镇陈河村。玄奘(602-664),又称"唐僧",是唐代高僧、旅行家和翻译家,著有《大唐西域记》。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
古墓博物馆 位于洛阳市北郊冢豆村,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是中国唯一的以古墓为主的专题博物馆。搬迁复原在之里的古墓共22座,时代上自两汉、下迄唐宋,为人们了解、研究中国美术史、建筑史、墓葬形制、丧葬制度、风尚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
关林 位于洛阳市南7公里处,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首级的葬地。关林祠庙始建于唐,现存为明、清建筑,是一个布局严整、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关羽墓,高10余米,围以八角红墙。
洛阳牡丹甲天下 春游河南,一定要到洛阳观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4月中旬,成千上万的人们纷纷涌入洛阳城,共赏国色天香。

开封 900年前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郑州东70公里处,乘汽车从郑州至开封的高速公路50分钟即可到达。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都曾建都开封。其中北宋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当时称"东京",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人口达到150多万。
铁塔 900年前的铁塔 位于开封市东北隅。宋皇佑元年(1049年)建于开宝寺上方院夷山之上,因外壁以褐色琉璃砖砌成,浑然铁铸,俗称"铁塔"。塔高55.08米,高耸入云,结构坚固,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仍巍然屹立。
龙亭 位于开封市西北,原为宋、金皇宫的一部分,明朝在此建周王府,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建万寿亭,后改名为龙亭。殿前东为潘湖,西为杨湖,中为驰道。道上建有五孔玉带桥,桥南为朝门。门前东西侧石狮为宋朝遗物。
宋都御街 长400米,宽30米, 仿宋代皇亲贵族行走的御道形式而建,有古香古色各种店铺53家,是《东京梦华录》的缩影,是中外游客 在开封揽胜的必经之路。
开封"悬河" 位于开封以北10公里的黄河,由于长年泥沙的沉积,这一段的河床高出开封市地面14米,形成了"悬河"奇观。
汴绣 汴是开封的简称,汴绣是中国名绣之一。在继承宋代闺绣花、鸟、鱼、虫活灵活现的同时,绣出的山水图景气势磅礴。
包公祠 位于开封市包公湖畔,包公名包拯,在北宋时期任开封府府尹,一生为官司清正廉明,不畏权贵,被人民称为"包青天"。包公祠占地1000平方米,有一个正殿和两个配殿,殿内塑有包公像,陈列有关包公的文物及其生平事迹展览。
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18:44 | 只看该作者

郑州

郑州  

商城遗址

   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1950年秋发现。它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城市遗址,目前仍存在着一座周长为7公里的商代城墙。
  在这个城内出土的两件铜方鼎,是商代前期铜器中罕见的王室遗物。在此还出土了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葬等遗迹,以及铜器、石器、蚌器、玉器、陶器以及原始瓷器等遗物,还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号。  
  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坐落在市中心,它是为纪念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英雄们而建造的,塔建成于1971年9月29日。
  纪念塔高63米,共14层。塔身为并联的两个五角形,因称双塔。塔内有梯可盘旋而上,十二层设有平座,登塔眺望,市区面貌,一览无余。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地址)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2月4日总工会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残酷镇压郑州、江岸、长辛店等地的罢工工人。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英勇就义。其后又在长春桥(今二七纪念塔地址)杀害郑州分工会负责人汪胜友、司文德。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 座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于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内设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展览馆。首批推出2个基本陈列和6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配备中外语音导览系统、录像播放、电脑咨询等设施,尽力满足观众对文物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河南博物院拥有先进的业务信息网络计算机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研究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基地,她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0:22 | 只看该作者

开封

 包公祠
   开封城内西南隅,有一个碧波粼粼的大湖,清澈见底,杨柳盈岸,风光旖旎。这就是著名的北宋东京开封府遗址――包公湖。湖西岸,傍湖矗立着一座包公祠,它碱面环水,一道可通,建筑宏伟,气势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在我国,提起"包青天"和开封府,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无不敬仰。所以,包公湖和包公祠一直是中外游客向往和游览的胜地。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曾任监察御史 、开封府尹等重要职务,居官公正廉明,执法如山。尤其是在他任开封府知府期间,铁面无私,勇斗贪官污吏,爱护黎明百姓,兴利除弊,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包公死后,开封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曾在开封府旁修建包公祠,香火供奉,敬若神明。可惜明代末年,黄河水淹了开封,包公祠和开封府化为一片湖泊。但包公英名常在,有关他的美好传说,脍炙人口,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据历史记载,开封自金、元以来就修建有包公祠,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一九八四年开封市又在包公湖上重建了今天的包公祠,再次说明了人们对这位先贤的无限怀念和崇拜。现包公祠占地约1公顷,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牌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大殿为正史部分,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他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龙凤图案,展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二殿内有包公石刻像拓片一幅,线条清晰生动传神,逼真地再现了包公的风姿。更令人感动的是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更充分地体现了包公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二殿中央竖立一通《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
   东西配殿集中展出了包公的一系列历史故事和优美传说,如"包公掷砚"、"陈州放粮","怒打銮驾"、"智铡赵王"等。特别是东配殿那三口威风凛凛的铜铡刀,即龙头铡和狗头铡,形象生动,张口怒目,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的雄威。群体塑像"包公铡赵王"是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精神的形象体现,观之大快人心。
   目前,包公湖和包公祠正在扩建为包公园。湖上将架设飞桥栏槛,修建长廊码头,绿林假山,水上餐厅,古亭游船,使游人尽得其趣。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闹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千百年来,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戏剧、小说的喧染,使其驰名中外,更有相公相婆、千手千眼观音、鲁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使它更具有传奇色彩。
  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
  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相国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和藏经楼。天王殿五间三门,飞檐挑角,黄琉璃瓦盖顶,居中塑有一尊弥勒佛坐像,慈眉善目,笑逐颜开,坐在莲花盆上。据说,他就是未来佛,二亿四千年后将作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降至人间。两侧站着四大天王,他们个个圆目怒睁,虎视眈眈,大有灭尽天下一切邪恶之势。持珠握蛇者为广目天王,他以站得高、看得远而得名;手持红色宝伞者是多闻天王,他以闻多识广著称;持宝剑者是增长天王,他希望世间善良的心、善良的根大大地增长起来;最后怀抱琵琶的是持国天王,他弹奏着八方乐曲,护持着万国和平。
  天王殿北边是一片花园假山,景致幽雅,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妙。再往北走,便是赫赫有名的正殿――大雄宝殿了。大殿重檐斗拱,雕梁画拣,金碧交辉。大殿周围是青石栏杆,雕刻着几十头活灵活现的小狮子,令人喜爱。殿内巳无神像,常有文物陈列及文化艺术品展览,供游人参观鉴赏。
  过了大雄宝殿,便是罗汉殿了,俗称"八角琉璃殿",它结构奇特,系八角回廊式建筑,别具一格,世所罕见。殿内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释迦牟尼讲经会",五百罗汉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他们或在山林之中,或在小桥流水间,或坐或卧,或仰头,或俯首,形态逼真,情趣无限,堪称艺术杰作。罗汉殿中间,有一木结构八角亭高高耸立,内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高6.6米,是在乾隆年间,由艺术巨匠用一株白果树雕刻而成,每面有6只大手,200余只小手,手心有一只慧眼,总共1000余只,故名千手千眼佛,传说,古代有一位明君,身患重病,敌国趁机进犯,举国不安,而众医又久治不愈,形势十分危急。有一个仙人下凡,路过此地,指点说只有亲人的双手双眼作"药引子",才能治俞国一的病。国王的三公主深明大义,毅然为父王献出了生命。佛祖深为感动,特封她为千手千眼观音,专为万民除灾解难,百姓拥戴三公主,为其塑金身,香火不断。
  藏经楼位于整个寺院的后半部,这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雕梁画拣,富丽堂皇。原为珍藏经卷之处,因天灾兵火,经卷文物大多散失,尚有相国寺传法手卷八帧,现存于开封博物馆,现在该楼为开封书画院的活动场所,楼上楼下布满了各种风格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供游人观赏选购。
  寺内东角有个亭子,悬铜钟一口。高2.67 米,重5000余公斤,铸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该寺的珍贵文物。该钟霜天一杵,钟声悠扬深远,声震全城,因此"相国霜钟"为汴京八景之一。
  如今的相国寺,不仅以它古往今来的盛名为人们所向往,而且成了开封元霄观灯,重阳赏菊,盆景观赏,花鸟鱼博览及各种文化娱乐中心之一,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大相国寺建筑宏伟,高僧辈出,闻名避迩,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僧侣和使者前来参拜和切磋佛法。尤以唐宋为盛。其中突出的人物有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弘法大师空海,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曾居于大相国寺内。他学问渊博,且精通汉文,参照中国草书偏旁,创立了日文字母"平假名"并作《伊吕波歌》传世,对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现大相国寺设有"空海大师堂",1992年由日本爱媛县集资铸空海铜像一尊,安放寺内大师堂。
  1992年3年,河南省有关部门决定重修大相国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关重推荐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和静安住持真禅法师为住持,推荐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监院弘法法师为监院。同年十一月,大相国寺举行佛家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的盛大庄典,并与日本相国寺签订协议,结为友好寺院,海内外佛门大德,诸山长老参加者甚重,庄典热烈而又隆重。从此中断了佛法僧三宝达六十五年之久的古刹――大相国寺,又得到了重光。
  大相国寺作为一座弘扬佛教文化、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现巳添置了宝鼎、隆藏经等,同时将不断充实和完善。经过多次论证,确定了"南改北扩"的发展思路,即在前院重建山门、钟鼓二楼,对原市群艺馆进行改建,使其建筑风格和大相国寺浑为一体,藏经楼后建禅房、库房、佛学班、舍利塔、资圣阁。力争5至8年内完成各项规划,使大相国寺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名寺,以呈昔日风彩。


龙 亭
  龙亭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龙亭公园内,南接宋都御街。目前,以它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开封最大的风景区,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有开封揽胜必游龙亭之说。
  龙亭是开封最大的风景区,公园面积为83.13公顷,其中水面过半。龙亭一带早在一千多年前曾是唐朝宣武军节度使衙署的所在地,后梁时改建为皇宫,名建昌宫。后晋、后汉、后周定都开封时仍以此地为宫室,改名为大宁宫。北宋时在此建大内皇宫,使之进入了历史极盛时期。金朝末年,这里再度成为皇宫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在此建周王府,使其保持了不衰之势。后因黄水泛滥,渐成废墟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文武官员定期到此朝贺遥拜,后改称"龙亭"。
  今日的龙亭公园仍然保持着清代"万寿宫"的建筑格局。在南北5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和龙亭大殿,既具有北方建筑浑厚的气魄又兼有南方建筑秀丽的风格。新建的午门是龙亭公园的大门,座北朝南五间三开,单檐硬山,屋顶覆黄琉璃瓦,挂坊沥粉贴金,五墨彩绘,朱柱红墙,雄伟壮观。玉带桥用汉白玉和青石料雕砌而成,长40米,宽18米,高17米,下有五个涵洞,使湖水沟通,游船穿行。过桥是一座造型奇特,装饰华丽的嵩呼,其意为"山呼""高呼"、此建筑是清代开封地方官员们至万寿宫给皇帝祝寿三呼万岁之处,故建筑规格采用了最高级别的庑顶,覆金黄琉璃瓦,斗拱、雀替、梁柱、额枋全部沥粉贴金,两侧有八字墙,中央镶嵌有高沲琉璃制品"二龙戏珠",四角为云龙浮雕图案,墙顶蚀有脊吻走兽,结构精巧别致,造型生动庄重。龙亭大殿位于72级的高台上,殿高26.7米,基高13米,远远望去,犹如天上宫阙,迷幻而壮观。大殿正前为青石雕刻,螭龙盘绕的御阶道,两侧为迂回曲折的便道,殿的四周有石雕栏杆围绕。大殿为重檐歇山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600平方米。殿顶覆金黄琉璃瓦,殿外正檐高翘,翼然凌空,檐脊饰有狮、吼、马、羊等琉璃走兽,檐角挂风铃,风来时犹如珠落玉盘,叮铛作响。
  近年来,在大殿和东西朝房内新建了我国第一座宋代腊像馆,以北宋九个皇帝在执政期间有代表性的活动为内容,分别塑了"宋朝开基"、"杨业归宋"、"澶渊之盟"、"包拯赴任"、"召见外使"、"安石变法"、"水运仪泉"、"徽宗作画"、"李纲复职"等九组蜡像,六十三个人物,个个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所涉及的人物既有北宋的九位皇帝,又有广大群众熟悉的名臣武将。
  龙亭大殿前方两侧,是驰名中外的杨家湖和潘家湖,以玉带桥将两湖沟通。传说过去两湖原是北潘美和杨业两家的住宅。杨业世代忠良,所以杨家湖水清澈;潘美奸诈邪恶,因而潘家湖水浑浊。从这个传说中,反映出了人民对是非的褒贬,对善恶的爱憎。其实是因为西面杨家湖周围居民较少,污水排的少,因而湖水较清澈,而东面潘家湖周围人烟稠密,作坊较多,污水倾泄得多,这样湖水就浑浊。两湖一带,宋朝属于皇宫范围,不可能成为潘美和杨业两家的私人住宅。
  除番杨两湖之处,龙亭还有一些神奇美的传说,如神秘的龙墩,赵匡胤的马蹄印,断腿的石狮等。游人至此,无不饶有兴味的把它拣拾到美妙的记忆中。
  龙亭公园在逐步完善古建筑的同时,还注重了环境修整美化,修建了大量的园林亭阁,如以盆景为主的"芳森苑",以梅树为主的"梅林园",以碧桃、樱花、紫荆、石榴、桂花、腊梅等不同时序开花的"四季同春园"等,游客置身其间,耳闻鸟语,鼻间花香,目视绮景,流连忘返。


铁 塔
  铁塔位于开封城内东北隅铁塔公园内。她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
  铁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该塔因当年建筑在开宝寺内,称开宝寺塔,又因塔全部用褐色琉璃砖砌成,远看近似铁色,故人们又谷称铁塔。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奉佛祖释伽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据说;他经过八年的构思设计和建造,终于在端拱二年(989年)把这座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北倾斜,有人问他缘由,他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响,塔就自然会直过来了,并预言此铁塔可存七百年不会倒塌。可惜这个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存五十多年。到了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式样,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
  铁塔现高56.88米,为八角十三层,是国内现在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它完全用了中国木质结构的形式,塔向修长,高大雄伟,通体遍砌彩色琉璃砖,砖面蚀以栩栩如生的飞天、佛像、伎乐、花卉等,图案达50多种。令人惊奇的是塔为仿木砖质结构,但塔砖如同斧凿的木料一样,个个有榫有眼,有沟有槽,垒砌起来严密合缝。据统计,塔的外部采用经过精密设计的二十八种标准砖型加工合成。塔身设窗,一层北、二层南、三层西、四层东以此类推为明窗,其他为盲窗。环挂在檐下的104个铃铎,每当风度云穿时,悠然而动,象是在合奏一首优美的乐曲。塔内有砖砌蹬道168级,绕塔心柱盘旋而上,游人可沿此道扶壁而上,直达塔顶。登上塔顶极目远望,可见大地如茵,黄河似带,游人至此,顿觉飘然如在天外。
  铁塔建成近千年,历尽沧桑,仅史有记载的就遭地震38次、冰雹10,风灾19次,水患6次,尤其是1938年日军曾用飞机、大炮进行轰炸,但铁塔仍巍然屹立,坚固异常。
  在铁塔西百米处,是一座重檐伟阁漆栋画梁的大殿,碧瓦迎日,脊兽成列,蔚然壮观,殿长、石狮雄立,殿周围24根大柱抱厦而矗,这就是铁塔公园中最大的殿宇――接引佛殿,殿内接引佛像身高5.14米,重12吨,全部由铜铸成,佛像面目慈善,仪态庄严,金粉饰身,左手抚心,右手下垂,赤足立在莲花台上,随时准备引导佛教徒中修行有成的人到西天极乐世界中去。佛像周围的殿壁绘制有大型壁画"西天极乐世界图",上有大小佛像70多尊,图中有慈眉善眼的菩萨,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盘的仙娥,舞姿轻盈的飞天等,锦衣广带,彩绦飘飞,笙萧婉转,鹤舞鹿鸣,一派温馨和谐的天国胜景。
  铁塔以东是三十年代建立的佛学院遗址,现分别为铁塔历史文物陈列室和喻浩纪念亭,陈列室中有白玉琢成的释迦牟尼佛从像一尊,此佛面润肌滑,含笑吟吟,恍若生人。
  公园近几年整修了铁塔湖,修建了水中连廊,亭台水榭,设置了游船,园内修建了假山、喷泉,供游人观赏游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2:29 | 只看该作者

洛阳

 洛阳牡丹
  中州大观,气象万千。洛阳牡丹,别开生面。如果春天到河南旅游,没有赶上欣赏"牡丹花会",那才是莫大的遗憾!君不见洛阳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富丽堂皇,花贵雍容,溢光流彩,丽质天生。五色斑斓,万紫千红,壮如花海,灿如繁星。人们象过节一样纷纷涌入各公园,雅俗共赏,十里花香,适逢高湖,万人空巷。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绘的那样:"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落叶灌木,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巳有1500多年栽培历史。洛阳牡丹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它花大型美,端庄富丽,雍花贵,秀丽多姿,艳冠群芳,是繁荣昌盛、和平幸福、富贵吉祥的象征,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得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气候温和,土壤适宜,雨量适中,园丁勤育。人杰而地灵,地灵而花盛,花盛而蔚为大观矣。民间还流传着有声有色的"牡丹充军"的故事。话说唐朝女皇武则天,有一次同太平公主和女官上官婉儿在暖阁赏雪,时值隆冬,百花凋零。武则天饮洒作诗,醉眼朦胧,要求百花同时开放以助雅兴。还挥笔写了一道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百花不敢抗旨。第二天就纷纷违背时令破例开放。唯独牡丹不事逢迎,敢于违抗圣命,拒不开花。女皇大怒,下令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故牡丹又别称"洛阳花"。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立刻就昂首怒放,超逸群芳。光彩四射,香溢八方。这下更激怒了女皇,她下令把牡丹放火烧死。一经烈火练,牡丹更傲然,枝干虽烧焦,花开倍鲜艳!被人称为奇花异卉的"焦骨牡丹",名声更大。当然,这是优美的民间传说,寄托了华夏儿女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对于象牡丹那样赴汤蹈火的仁人志士的崇敬情感。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曾经担任过河南县丞。他在《镜花缘》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俏宫娥戏夸金盏草,武太后怒贬牡丹花、这则奇闻逸事。另一位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的《葛巾》一章中,还描写民了忠贞不渝、多情多义的葛贴和玉两个牡丹仙女,下嫁到洛阳常氏兄弟的美丽支人故事。她们那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傲岸自尊的性格,与遭贬的牡丹是一脉相承的。还有一位清代学者刘灏在《广群芳谱》中说牡丹谪居洛阳,"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堪称洛阳牡丹为花中豪杰。
  洛阳人尊崇牡丹为"市花",每年都为她举办"牡丹花会",一年比一年兴盛,一次比一次繁荣,1993年已经是第十一届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己成为洛阳人生活中的重要节日,每到四月中旬,座落在东周王城遗址的王城公园,便成为赏花的中心胜地,牡丹如海,游人如山。美艳绝伦的"牡丹仙子",万人注目,美丽如画的"牡丹阁"引人入胜,美如仙境的"牡丹花坛"摄入魂魄,金灿灿的"姚黄",紫巍巍的"魏紫",红嫣嫣的"状元红"、白净净的"夜光白"、黄澄澄的"金系腰",绿盈盈的"欧家碧"、粉扑扑而又红润润的"二乔",青悠悠而又黑郁郁的"青龙卧墨池"……美不胜收,婀娜多姿,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有的花大如碗,有的其形如莲,有的圆如乡球,有的状如闺楼,有的一株著花纷纷多达百朵,有的植株俏立亭亭高过人头!现在洛阳牡丹巳发展到300多个品种、100多万株。由于园丁采取了保温催化措施,使各个品种都能应时开放。除了"中心会场"王城公园外,"牡丹花会"还遍布牡丹公园及延安路、天津路、凯旋路、植物园等二十多个观赏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牡丹花会成为人生一大快事,全国各地每年奔赴洛阳赏花的游人如云如潮,郑州铁路局为迎接牡丹花会往洛阳增开了数对临时快车。
  洛阳是九朝古都,牡丹是百花盟主。洛阳市充分利用海内外宾客云集古都的大好时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横向联合,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花会期间,洛阳市还组织了诗会、笔会、文娱晚会和灯展、画展、书法展览等活动,使花会锦上添花,更富于文化色彩和无限魅力。牡丹是幸福和华贵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之吟哦,多少画家为之绘图,凡诗、词、书、画、戏、文都有牡丹的香魄。宋代政治家欧阳修还精心写了三本关于牡丹的专著:《洛阳牡丹谱》、《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图》。宋代文学家苏辙,为了观赏洛阳牡丹,还举家从汝南迁到洛阳,并专门写诗记之:"花从单叶成千叶,家住汝南移洛阳。"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住洛阳时,雨中邀友人赏牡丹,以诗代信:"小雨留春春未归,花好虽有恐行稀,劝君披取渔蓑去,走看姚黄拼湿衣。"对牡丹最着迷的还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任翰林学士时,有一天在翰林院值夜班,院内的红牡丹巳开毕将残,诗人非常惋惜,伤感地在晚上点起灯来观看,恋恋不舍,依依难眠,并写了一首《惜牡丹花》抒怀:"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惜花之情,怜香之意,爱美之心,跃然纸上。
  牡丹是洛阳的象征,牡丹花笑迎天下宾客。


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地处中原,北依太行,南望嵩岳,东呼虎牢,西应崤函;大河东西相贯,洛`伊`涧纵横其间。她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青春焕发的美丽城市。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就诞生在洛阳一带。洛阳素称"九朝古都",通常是指东周`东汉`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但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夏`商`西周也曾建都于此,所以洛阳应当是十二个朝代的都城。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累计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她是王都帝乡,故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
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基本建设中,调查发掘了一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故城遗址,以及万余座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洛阳古墓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的一座新型的专题性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座落在洛阳市北郊邙山冢头(北魏宗宣武帝景陵)村,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大体可分为地上和地上下两部分。地上前半部有汉白玉石门阙`馆表`表额,"洛阳古墓博物馆"题字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书写;进而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两侧设复制汉代天禄`避邪兽一对,殿后为上下墓区厅,两侧为配殿(售室`警卫室`图书资料室`摄影室`办公室`接待室`陈列室`纪念品销售室),其间有游廊连属。后半部主要有四角楼和望景亭,四角楼是地下四个厅的地面延伸,以便地下通风和自然采光;中间的望景亭,备为休息用,登此可俯瞰洛阳全城,南眺伊阙,少室山峰北顾滔滔黄河与太行王屋。地下部分,设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四厅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两侧是复原的历代古墓葬。整个博物馆是一座气势宏大而又清静幽雅的仿古建筑群。加之配以花草树木,假山怪石,喷泉游鱼,堪称一处别有洞天的山顶公园。
  新馆建成,第一批搬迁复原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痤。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傩戏图`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车骑图画墓`曹魏正治人年墓,西晋关内候裴祗墓`北魏孝文帝之孙长山王元配墓`南平王公伟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还有宋代五座仿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这些墓葬建造得或深邃宏大,或结构灵巧`或布局严谨`或形制殊别;尤其绘有琳琅满目的壁画,或表现打鬼仪式,或反映升仙思想,或描绘天体星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再现车骑出行及家庭生活的情景。墓中均随墓有丰富的明器或实用品,不少可称得上国之瑰宝和艺术杰作。记载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可谓是补证史书的"石史"。除上述复原的二十多座古墓以外,还在配殿内陈列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展示历代的墓葬演变规律丧葬习俗。
  总之,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座新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强的专题性博物馆。它把几十座历代典型墓葬系列化展出,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史`美术史`建筑史`墓葬形制`丧葬制度`风尚习俗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们通过对这些墓葬的了解,从中得以历史的借鉴,开扩眼界,增长知识,获得丰富而有益的滋养。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三大佛雕艺术的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是观赏十万佛祖的尊容,追溯古代文名的渊流。
  龙门两山,壁立相对,高耸崴峨。佛寺座座映衬松柏,栈道条条连亭阁阁,雕像满山。虽然龙门石窟没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那么久远,没有天水麦积山石窟那样神密,没有四川大足石刻那么完正,但是龙门石窟的雕像最多,十万尊佛像盖住两山,蜂穴密布,遮岩蔽石;这里的卢舍那大佛坐高17.14米,背靠悬崖峭壁,面对伊水香山,恬静自然,体态丰满,堪称唐代造像一绝,被称为"皇后武则天";这里的莲花洞内有两理米高的佛像,坐在半壁龛中,忽有忽无,亦真亦幻;还有一洞万佛的万佛洞,你若置身其中,就陷入佛的世界,享受到一种"天使乐伎舞翩翩,若不成佛就成仙"的感觉。
  龙门有十万雕像,两千多个窟龛,40多座石塔外还有3600多块碑刻,其中五代末北宋初的一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书法劲迥奇异,自成一体,被人认作稀世真迹。
  宾阳三洞是龙门石窟中最典型的三个洞窟,不仅因为此洞的雕刻用工最多,花时间最长,还因为此洞雕刻细腻,风格个异,内容丰富,特点突出,表现了我国历代 佛教石刻艺术的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全过程。宾阳中洞为三洞之冠,最初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做公德而仿照云岗灵岩寺营造的,历时24年,用工80多万,雕做完整,富丽堂皇。进深9。8米,马蹄形平面,地面饰似莲花图案,宛若铺了一层地毯,窟内有三世佛,十一尊元雕大像,主尊为释迦摩尼,高8.4米,眉清目秀,表情坦然,眼若纤月,鼻翼丰满,嘴角挂一丝微笑现的雍容而超脱。中洞之内除圆雕像外,还有四层浮雕刻在壁上,第一层为"维摩变",第二层为"佛本生",第三层为"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像",这些浮雕内容广泛,人物繁多,雕刻风格各异,雕刻技艺娴熟,是龙门石窟中的精品,非常可惜它们已被帝国主义的走狗盗去,现有部分存在纽约艺术博物馆和堪撒斯纳尔逊艺术馆。宾阳中洞雕刻完整,富丽堂皇,是北魏迁都洛阳后最有代表性的洞窟。
  万佛洞是一座唐窟,刻凿于公元680年,之所以叫万佛洞,是因为洞内有一万五千尊4理米小佛像。该洞高5.8米,深6.5米,宽5.9米,方形平顶,主佛阿弥陀佛高4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目不斜视,稳重沉静。其背后壁雕油4朵莲花,每朵莲花上乘一位供养菩萨,皆若妙龄少女,有的端庄淑贤,有的天真可爱,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玩耍,形态各有不同。洞顶莲花周围有记年记月记事刻文,乃龙门首见。洞外两力士怒目而视,握拳如锤,强健有力,显得格外醒目,南壁一观音脸庞圆润,体态丰盈,左臂下垂,手拿净瓶,右臂上弯,轻持拂尘。该像以微微扭动的身躯,略鼓的腹部和歪斜的头部,构成了优美而富于节奏的曲线,显得既含蓄又端庄,既有变化又不外露,为龙门造像中之精品。
  古阳洞是龙门西山南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也是龙门山上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已开始雕凿,迁都洛阳后又大规模的营建,始成为如今的规模。从文孝帝始,他的母亲、堂弟、叔母等几代皇室争先恐后在此开龛造像,此洞遂成了皇室的代表作,反映了北魏佛教盛行的习俗。该洞进深13.5米,宽9米,高11米。窟顶圆拱形,地面平而呈马蹄形,列龛密布、富丽多姿。主像高4.8米,身材细高劲瘦,面带微笑,两旁有仪态庄严的胁侍菩萨。该洞中的精品包括浮雕组画与造像题记。组画详细记载了释迦摩尼的传奇故事:"乘象入胎,游园休憩,树下降生,步步为莲,九龙灌顶,摩耶报喜,私陀占相,立为太子,山林之思,遣散仆马,苦修成道"。被称为"龙门二十品"的北魏书法精品,有十九品在该洞中,只得就是十九块题记碑刻在该洞中,这些题记均出自名家之手,字体落笔明显,收笔利落,锋芒毕露,方正厚重,代表了汉隶向楷体过渡的方向,表现了成熟的魏碑体的独特风格。
  药房洞开凿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时期,因其入门两侧的石壁上刻有140多个药方而闻名。这些石刻药方中,药物疗方占2/3以上,针灸方占1/3。在制剂上,有丸、散、膏汤等,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五官、儿、神经诸科,有的一方治数病,有的数方治一病,最为罕见的则是治食道癌的"治噎方",治传染病的"疗疟方"等。这些药方使用的药材、药引简便易寻,一般农村都有,千百年来,方便了无钱看病的穷苦百姓们。
  龙门山色为洛阳八景之首,无论是山是水,是佛是人,都会给你一种奇妙的联想,当你一踏上洛阳的土地,一攀上龙门的悬梯栈道,你就会情不自禁的发现,你不但是在欣赏山水,欣赏艺术,而且也是在欣赏一种恒久的自我解脱。


关 林
  关林,也叫关帝庙。位于洛阳市以南七公里,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过去这里只有一个墓冢,但明代万历年间在此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百亩。
  关林名字的来由是与我国过去封建等级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帝的墓被猜测为"陵",王侯的墓才能被称为"冢",平民百姓的墓被称为"坟",而只有圣人的墓称为"林",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被称为"圣人"的人物;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知的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另一位就是这位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因此他们的墓分别被称为"孔林"和"关林"。象这样的关林庙在中国有三处。除埋葬关羽首级的洛阳关林外,还有埋葬关羽身体的湖北当阳的关林,建于关羽家乡山西解县即运城关林。因此,时至今日民间仍流传着关羽"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里"。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生于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老幼皆知的风云人物。关羽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汉王朝衰败,天下大乱,群雄争霸中原之际。当时在北方由曹操建立了魏国,南方有刘备的蜀,孙权建吴于中国东部,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各不相让,战争四起。据《三国演义》中讲:关羽五十九岁时,遭东吴暗算败走麦城,于湖北当阳为吴将俘杀。吴主孙权怕刘备起兵报复,便差人将关羽的首级连夜献给了当时在洛阳的魏主曹操,企图转嫁危机,曹操识破了孙权的这一阴谋,同时也出于自身对关羽的敬重,反面以最高礼节,用沉香木雕刻了关羽的身躯,和其首级放在一起,隆重地安葬于洛阳城南,也就是现在的关林庙。
  关羽作为蜀国名将,其人其事在正史中应该说并不突出,那么为什么会成为人人皆知的风云人物呢?大家知道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在东汉统治摇摇欲附的时候,关羽紧跟刘备镇压了黄巾起义。这样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推崇。再加上他一生尊崇"忠"`"义"二字,后来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又着力渲染,关羽便成了勇武超人,神威凛凛,忠心耿耿,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成为千古武圣,忠义的化身。而且,他所追随的刘备是汉皇室后裔,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正统,所以深得历史统治者的推崇。
  关林庙主要是明清时的建筑,形式古朴,庙内古柏苍劲。庙前古色古香的建筑,是人们祭祀关羽时唱"大戏"的舞楼。舞楼对面就是关林庙的大门。按帝王兴建,一三洞,门前一对汉白玉石狮是明代雕刻物。门楣上有门户,两扇朱红大门上镶嵌着九九八十一个金色乳钉,这也是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标识。所谓"门当户对"就是由此而来。第二道门是仿过去的官衙建筑的。门额上高悬清慈禧题匾"威扬六合"四个大字,"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为关羽威名天下。门两侧左为"关圣帝君画",传说是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手笔,右为碑刻"关帝诗竹画",画面用竹叶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一首五绝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关羽的平生志向,又溶书法、雕刻待艺术之一体,为世人称道。
  过了仪门是一条长长的甬道,两侧石栏上共雕有一百零四个神态、大小名异的石狮,各具情态、维妙维肖,甬道东西两侧还有钟鼓二楼和两柱高4.6米的缠龙华表。漫步甬道来到了拜殿前,这里是过去每年祭祀关羽时文武百官拜谒的场所。此殿门上悬一匾"声灵于铄"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意为关羽的声望闪烁着光芒。此殿前西侧放着仿青龙偃月大刀一把,重七十多斤,高三点五米,传说这是关羽当年南征北战时使用的兵器。
  大殿,是关林的主殿,此殿檐下斗拱色彩斑斓,前壁有一组透雕画,有关羽"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等历史故事。殿内关羽坐像,金面、凤眼、头戴帝王冠、形态逼真。这像是后来按照文史记载的情况重修的。
  上方高悬"光昭日月"匾的是二殿,匾是清光绪皇帝题的,殿内塑有关羽戏装坐像,头戴纶巾,身着战袍,怒目圆睁,怒视东南――古吴国所在方向。传说关羽张目红脸时即是有了杀心,因他为吴将所害,所以死不瞑目,怒视东南要向孙权报仇。
  三殿,里面有关羽夜读春秋像,还有一睡像,这是采用先进工艺制成的像,睡像能翻身坐起,怒目圆睁。三殿后就是埋有关羽首级和沉香术的关羽墓冢,高十余米。冢墙的正中央,有一道石墓门,门额上题有"锺灵处"三个字,石门上有四个小洞。过去前来进香的人都要虔诚地把铜钱放入洞内,据说只要能听到回声,便证明祈求得灵,有所求便有所得。
  关冢前这座亭叫八角亭,亭内有一座高4.8米的石碑,正面刻着关羽登峰造极的最高称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十五个大字。冢前还有两座石坊,上面刻有许多后人题记。这些题记集中了篆、隶、楷、行、草多种流派。


白园
  坐落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一桥飞架东西;宛若一道彩虹。
  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此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从龙门桥过伊河,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漫步石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
  出乐天堂朝右步石级而上,即琵琶峰顶。在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在圆形墓顶之上芳草萋萋。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围以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此即为琵琶的"曲颈"。诗人精通韵律,又作千古之颂的《琵琶行》。此山、此墓、此龙门之地,是他长眠的最佳之处了。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


白马寺
  位于洛阳市城东12公里处,它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这里绿树红墙,梵殿宝塔,松柏凝翠,肃穆幽静。
  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我国佛教宗派繁多,寺庙林立,但都公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山门为一牌坊式建筑,门前有左右相对而立的两匹宋代石雕马。其形态似刚翻山越岭、长途拔涉驮经而来的浑重姿态。
  进山门,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中轴线两侧为辅助建筑。
  天王殿内供大肚弥勒佛像,两侧塑有身材硕大的四大天王像,手中的法器,寓意为"风调雨顺",弥勒佛背后供有韦驮菩萨像。
  大佛殿为寺内主殿,是寺内僧众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此殿为明代重建,台基高l米,单檐歇山式屋面,面阔5间,进深4间。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像高2.4米,为明代泥塑。左侧坐文殊菩萨,站者为迦叶,右侧坐普贤菩萨,站者为阿难。
  大雄殿内供横三世佛,正中坐莲花座的是释迦牟尼像,左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前十八罗汉均为元代造像,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它具有造形美,重量轻,结实牢固,经久不坏的优点。大殿两侧壁上的木雕佛龛内供佛5656尊。
  接引殿规模较小,内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清凉台位于接引殿之后,古柏掩映,雄伟壮观,这里建有白马寺的最后一座大殿--毗卢阁,内供毗卢遮那佛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称为"华严三圣"。
  在毗卢阁的两侧为配殿,东配殿供摄摩腾,西配殿供竺法兰两位当年白马驮经而来的高僧的塑像。
  在白马寺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密檐式方形砖塔,名日齐云塔,原名为释迦舍利塔,亦称金方塔。塔共13层,高约25米,造型别致,玲珑挺拔。它是我国第一古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4:32 | 只看该作者

登封

 观星台
   周公测影台在嵩山南麓告成镇北,是西周初年周公旦辅政后为营建东都洛阳而搞天文观测时创建的,距今巳有3000多年的历史。测影台是中国现在最早的天文遗址,是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影的遗址,是我国古代在天文观测文面卓越成就的见证物。当时观测仪器是用八尺高表和土圭。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太史南宫说将土圭换成石圭石表,并在其上刻"周公测影台"五字。周公测影台的作用就是"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测影的方法主要是观测好天日影的变化,然后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长短,找出季节的变化规律。根据观测,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日影长度相等的那两天,分别定为"春分"与"秋分"。后逐步总结出二十四气节,用来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
   周公测影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名曰"圭",台座上面成正方平面,石柱置于中间,名曰"表",高1.96米(合唐代八尺),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表南面刻有"周公测影台"。石表距台座北沿连同台座底边在内70公分(合唐尺1尺5寸)。在夏至之日,表影长1尺5寸,恰与锥体上部北边沿长度相等,地面上看不到日影,故又称测影台为"无影台"。石座北面后人题刻的"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那幅对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告成地处中原,又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测天象、测量日影,既有实用性,又有代表性,唐一行(张遂)、南宫说、姚玄等都在此测过日影,唐代和元代两次大规模的观测日影,在这里都留下了古老的天文建筑。由于有这座周公测影台,嵩山之告成便被称为天地之中了。
   测影台后举世闻名的观星台,它是我国元代蓍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于元朝初年创建的,距今巳有700多年的历史。
   观星台的建立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科学的巨大成就。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为了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任用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历法改革。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因此,他十分注意天文仪器的改革和观测。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郭守敬、王恂等人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四海观测"活动,在全国建立了27座观星台,最北的至北海(贝加尔湖),最南至南沙群岛,最东至朝鲜,最西至云南,登封观星台是当时的中心观星台,也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观星台。
   观星台由台身和量天尺两部分组成,台高9. 46米,连台顶通高12.62米。台顶每边8米,台基每边16.7米。在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36块青石铺成的石圭(俗称量天尺),石圭通长31.19米,上刻有两条平行水槽,测时石圭上面的两条平行水渠之间装水取平,根据"针孔成像"的原理放置"影符",在台以上40尺外架横梁一根,日中时梁影通过影符投射在石圭之上,这就是当天的日影长度。
   观星台不仅可以测日影,而且还可以观星象,即"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也就是中午测日影,夜间观察星象,以此来验证日时和四季。
   圭表是我国古代观测日影变化来决定冬至夏至时间的天文仪器。"表"是垂直立在地面上的标杆,"圭"是从表的下端向正北伸出的一条石板,圭表成垂直状,每当正午时,表的影子就落在圭上面。我国古代原来的圭表,测量日影的主要缺点是"表"在"圭"上的投影长度不很精确,误差较大。对于这种情况,郭守敬进行了三项改进。首先把古代的八尺表加高五倍,观星台的表高为40尺,故称"高表",这样投影在石圭上的表影就增加了五倍,这样的表影推算出来的节气时刻误差就大大缩小。其次,他在表顶端安上一个横梁,日光通过横梁的投影可以反映日而中心的高度,而过去整个表的投影反映的是日面上边缘的高表。第三,在石圭上面附加一个影符,影符用铜片制成,中间有一个小孔,斜放在圭上面,可心移动,日光照射横梁的阴影通过小孔投在圭面上,阴影的边沿显得更加清楚,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影长。这些改进,是我国文史上卓越成就的具体体现。
   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并准确地测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准确时间,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因法的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合今天365日5时49分12秒,同现代科学测定现回归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相比,一年仅长26秒,而与现今世界许多国家通用的格里高利相比,则一秒不差,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多年。观星台不愧是天文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史上将永放光辉。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风景秀丽,景致幽雅。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因闻"山呼万岁",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后又有增修。北魏时,庙址屡迁,并更名为中岳庙。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中岳庙声望大增。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北宋时期又增建了行廓、碑楼等殿宇,并遍植松柏、金妆神像、绘制壁画,使全庙面积三十七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光彩夺目。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中岳庙系中岳嵩山的岳神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道教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
   中岳庙是一座宫式的古代建筑群。它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中轴线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山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两侧还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九龙宫、神州宫等五个宫院,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遥参亭为八角重檐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原是中岳庙的大门,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跨过嵩高峻极坊,是中岳大殿。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也是嵩山一带最大的建筑。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离。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俗称"老龙窝")。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舯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火的意思。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殿内神龛骨,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便可到达黄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地处中原,故称中岳。主峰海拔1492米,雄伟挺拔,称为峻极峰。全山有七十二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寺"之说。嵩山自古就是一座名山,古迹甚多,其中最著名,也是最雄伟的,是一座中岳庙,位于高山南麓,始建于秦,以后历代都有修建,逐渐发展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

仿照北京紫禁城设计重建的中岳庙
   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现存的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四百余间,石刻碑碣百余座,占地达37万平方米,前后长达600余米。建筑雄伟,布局严,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像这样大的庙宇,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在这座庙的前方约300米处,有一座太室阙,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这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汉代建筑之一。阙是一种装饰建筑,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庙门前的甬道两旁。这座太室阙是用整齐的青石块垒砌的,分为东、西两半阙,间距约8米,高约4米,厚约70厘米。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中岳庙的大门是中华门。沿庙宇中轴线依次面上,有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建筑,共11进院落。在这些建筑中,最宏伟的是峻极殿,亦称中岳大殿。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是中岳庙的正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仿,高达20余米,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为920平方米。在崇圣门东面的一座"古神库"。据说,宋代重修中岳庙时,把旧有的神像埋于此地。库旁立有四尊铁铸的"镇库将军",高约4米,重约3000斤,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威风凛凛,造型生动。这样的铸像,在别的寺庙是没有的。庙内有自汉氨宋种植的古柏300多件,其中有的形象颇为奇特。嵩山下还有一些著名的古迹,有少林寺、观星台、嵩阳书院、嵩岳寺塔。观星台是元代建筑的天文台,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天文台,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嵩阳书院的两棵"将军"树
   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著名学者都曾来此讲过学,生徒多达数百人。现在书院的建筑多已破残,而院内两析参天古柏却成了珍贵的文物,分别命名的"大将军"、"二将军"。据说,当年汉武领群臣前来祭祀中岳,在这里看到一析柏树极为高大,便封为"大将军"。随后见到更大的一株,但因"大将军"已封过,只好封之为"二将军。""大将军"树身歪斜,说是因被封为"大将军。",高兴得前仰后合,结果笑歪了身子。"二将军"树干开裂,说是受封后,非常生气,把肚子气破了。嵩岳寺塔建于北魏52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角形塔,15层,高40多米,塔形独特,呈十二角形,建筑极为精巧。嵩山的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是游览嵩山的主景之一。峰上有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石碑:"一登绝顶众妙探"。宋代范仲淹有诗说:"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现在登山的路已经修好,从嵩阳观出发,沿着登山路,经过老君口、独木桥、南天门、十八隈、大约四个小时可以登至绝顶峻极峰。在这条路上可以欣赏千姿百态的地形,特别在峰顶,鸟瞰诸峰,峰峰奇姿怪态,各臻其妙。中岳嵩山,历代帝王常到这里巡游、封禅,文人墨客足迹也遍及嵩山的各处名胜,于是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西麓,北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不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奈的优厚封赏,赐田地上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监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轴建筑共为七进,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山门即少林寺的大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前墙配衬适当,开有等距的两个圆窗,门前用青石砌成十七级台阶,呈垂带式,东西两边配有对掖门。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系清朝康熙皇帝亲笔御书。
   山门内是一尊泥塑弥勒佛坐像,袒腹露脐,笑逐颜开,盘膝端坐于佛龛之内。弥勒佛手提布袋,慈颜常笑,人称"大肚佛"、"迎宾佛"。传说弥勒佛胸怀宽阔,爱憎分明,对好人笑脸相迎,对坏人非常恼恨,抓住以后,将其装入手提的布袋内以示惩罚。弥勒佛后面站立的是护神韦驮。佛教传说他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金刚之一,其立于山门后的职责就是保护寺院的安全。山门前有明代石狮一对,雄雌相对,虎视眈眈。石狮两侧有一对石制旗座,这是少林寺僧兵插旗的地方。山门两侧还有明代建造的石坊两座,二坊形制相同,均为双柱单孔庑殿顶建筑。东石坊的东面,题额为"祖源谛本",对联是"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此坊西面题额为"跋陀开创",柱上无对联。西石坊的东面,题额刻"大乘胜地",对联为:"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西面题额:"嵩少禅林",对联为:"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干秋月,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走进大门,是一条笔直的甬道,直通天王殿。道路两旁,苍柏遮日,古碑如林,这就是有名的少林寺"碑林"。这里有历代立的石碑20余通,著名的有元代日僧邵元撰写的《息息禅师碑》、明代日僧德始书写的《淳拙禅师碑》及现代日僧宗道臣的《归山纪念碑》等。甬路东侧慈云堂旧址院内的长廊,则系少林寺"碑廊"。碑廊是一个大型长廊式建筑,内放少林寺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著名的有《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第一山碑》、《达摩一苇渡江图碑》、《裕公和尚碑》、《道公和尚碑》、《宜山竹碑》、《千崖万壑碑》、《三十六峰赋碑》、《释迦如来双迹灵像图碑》、《题达摩面壁碑》。其中碑林中的《宗道臣归山纪念碑》为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创始人宗道臣先生于1980年4月在少林寺刻立的。宗道臣三十年代曾在少林寺习武,归国后开创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现有会员百万之众。宗道臣曾五次来我国访问。
   穿过碑林,就是天王殿。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红墙绿瓦,起脊飞檐,斗拱彩绘,四角挂铃。门内隔屏前左右塑有对称的两尊金刚泥塑像,在佛经中称为金刚力士,是执金刚杵护卫佛法的天神。后来经《封神演义》小说的加工,人们就把金刚力士传为"金哼哈二将"了。金刚像后是四大天王塑像,也叫四大金刚。塑像中身着白色,持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司调;身为赭色,持宝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司风;身为青色,左手托塔者为西方广目天王,司顺;身为粉红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司雨。四大天王是佛教的保护神,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有风、调、雨、顺之意。
   太宗文皇帝御书碑俗称《李世民碑》,位于少林寺鼓楼遗址前,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碑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秦王李世民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颁发的《告少林寺上座书》,内容是表彰少林十三武僧助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所立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下部是由裴凗撰文并书丹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主要记述少林寺从创建到开元年间的历史。碑的背面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十三棍僧而赐封少林寺的物品及参战有功的十三武僧的名字。《太宗文皇帝御书碑》是研究少林寺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被称为少林第一名碑。
   乾隆御书诗碑位于紧那罗王殿南侧,刻立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乾隆皇帝游中岳住少林寺时,因天突降大雨,乾隆帝以为这是他带来的大雨,故情大发,写了这道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闰位于天王殿之后,是寺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内供有佛教横三世佛,中为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西为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横三世佛的两侧还有少林初达摩和紧那罗王塑像。大雄宝殿东西墙壁下还塑有佛教十八罗汉像。
   紧那罗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面阔三间,殿内祀紧那罗一脚踏太室山、一脚踏少室山的塑像。紧那罗传为少林寺烧火和尚,神通广大,精通少林棍法,创立多种棍术功法,后被封为寺字的伽蓝神。
   六祖殿和紧那罗殿东西相对,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奉佛教五大著名菩萨,即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南北两侧是禅宗六祖塑像,北边是初祖达摩、三祖僧璨、五祖弘忍,南边是二祖慧可、四祖道信、六祖慧能。五大菩萨背面是泥雕"达摩只履西归图",画的是北魏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遇到达摩手提只履西归的传说故事。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的。法堂又名藏经阁,原是寺中存放佛经和高僧讲经说法的地方,原为明代所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前甬路东有明代万历年间造的大铁锅一口,重1300斤;西有明代嘉靖四十三年造的大石磨一盘。
   法堂后面,主房为方丈室,是寺内方丈起居和理事的地方。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正中供有达摩铜像及清代佛事图画。在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高宗弘历游嵩山时,曾在方丈室住过,所以又称"龙庭"。方丈外东端,钟架上悬挂一口元代铁钟,铸有"至元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重六百五十斤"字样,并有主持嗣祖传法沙门息庵和日本僧人邵元的名字。方丈之西为"方丈退居",是老的住持僧休息之所。方丈之东,原为廊然堂。方丈两边的厢房为东、西寮。东寮房五间,对联"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西寮房五间,对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声悠"。
   从方丈室拾级而上,便到立雪亭。立雪亭原名达摩亭,深阔各三间,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庑殿式建筑。殿内神龛中供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像。额悬清高祖弘历(乾隆)御书"雪印心珠"横匾一块;东南角悬挂清代铸造的铜钟一口;东北壁角放置紧那罗铁像一具。提起立雪亭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立雪断臂的故事。传说,二祖神光跟随达摩来到少林寺后,达摩在立雪亭处面壁,一天夜,天降大雪,雪没双膝,神光仍双手合十,肃立雪中不动。达摩问甚故,神光说:"请祖师传授法器衣钵。"达摩答道:"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其意,抽出自身携带的戒刀,砍掉自己左臂,鲜血飞溅,染红了满地的白雪,感动了初祖达摩,于是收其为弟子,传衣钵、法器于神光,并取法名"慧可",是为禅宗二祖。后人为纪念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改达摩亭为立雪亭。
   过了立雪亭,就是千佛殿。千佛殿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殿宇,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殿内正中的神龛里供有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有明代绘制的五百罗汉朝毗 型彩色壁画。整个壁画分三层,上层为叠嶂的峰恋,中层为浮腾的云海,下层为翻滚的水浪。画中的罗汉,有的降龙伏虎,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执钵显法,有的朝觐上尊,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画面轮廊清晰,线条有力,笔法流畅,结构严谨,是我国壁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殿内砖铺地面上的48个陷坑,是少林僧人练拳习武时由于年深日久、功夫高深而跺下去的脚坑,人称站桩坑。
   千佛殿左有白衣殿,面阔三间,清代大式硬山建筑。殿内神龛中供白衣大士铜像,墙壁上是清末画的彩色壁画。后壁北端的两组壁画,描画的是唐初十厂尚救唐王的情景;南端描绘的是少林和尚紧那罗红巾的场面。南北两山墙画的是当年少林武僧演武场面。神龛两厢绘有降龙、伏虎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像。千佛殿内的壁画对于研究少林拳法及少林寺历史上的故事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白衣殿对而地藏殿。该殿面阔三间,神龛内供泥塑地藏王菩萨,两边侍立一老(闵公)一少(道明)两弟子。两壁南北山墙绘十殿阎君像。十殿阎君,是我国佛教中传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之总称,亦称"十阎王"。后墙正面绘有二十四孝图。
   出少林寺常住院往西行约500米,便到塔林。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少林寺有名望、有地位的上层和尚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林是我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塔群,现有唐、宋、金、元、明、清名代的砖石墓塔二百四十余座。塔的高、低、大、小、级层、形态,是按照僧人生前在佛教中的地位、佛学修养、僧徒多少、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时代特点等条件而修建的,形态各异。塔林的塔一般是一至七级,最高的为15米,大都有塔铭和题记。造型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圆形、柱形、锥体、瓶体、喇叭体、直线形、抛物线形,还有独石雕刻、砖石层叠的,形体多相,造型奇特,堪称古塔艺术之博物馆。塔林中的名塔很多,著名的有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的法玩禅师塔、宋代的普通塔、元代的裕公塔、明代的照公塔和小山和尚塔等。
   裕公塔,位于塔林中部,塔七层,为一座六角形砖塔。福裕是元代中兴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由于福裕为中兴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开山祖师相比,故少林寺僧人在其塔前立"开山祖师"碑一通,以示纪念。照公塔,位于塔林中部,为一座六角形单层密檐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后壁嵌有石铭,铭文为当时少林寺首座和尚、日本僧人邵元撰写并书丹。郭沫若曾题诗曰:"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开花落沤起灭,何缘痛着陈言?"
   塔林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史、雕刻、书法、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宝藏,又是国内外旅游者游览的胜地。
   在少林寺西北二公里的五乳峰下,有一组后人为纪念达摩面壁修建的小型古建筑群,这就是初祖庵,又称"面壁庵"。
   初祖庵内现有北宋大殿、山门、千佛阁和两个小亭,庵内还存有黄庭坚书写的《祖源谛本》碑、蔡卞书写的《达摩面壁之庵》等碑刻40余通。其中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殿十六根石柱上的浮雕武士、飞天、莲花等石雕图案,造型奇特,雕刻精巧,堪称宋代石刻艺术之珍品。初祖庵大殿历史悠久,造型精巧,形态独异,是研究北宋建筑的重要史料,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出初祖庵,沿着石阶路北上,不多时就能到达五乳峰。在离绝顶数十米的地方,有一深约5米,宽约3米的天然石洞,这就是达摩面壁九年处,人称"达摩洞"。相传达摩到少林寺后曾在此洞内面壁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内石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绉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后寺僧唯恐影石有失,将影石凿下放入少林寺。洞前现存有明代万历年间石坊一座、明代苏民望题七绝诗一首,洞内还有达摩、慧可石雕像等。
   在少林寺南钵盂峰上,有一座少林地区最高的建筑二祖庵。它是少林寺佛徒为纪念二祖慧可而建的。慧可立寻断臂后,就在这里养伤修行。二祖庵环境幽静,风景宜人,庵内现有佛殿一座,明清碑碣数通,殿前古柏三株。庭院四角有水井眼,"水皆肖冽,相去咫尺,水味各别",人称"苦、辣、酸、甜四眼井。"相传为初祖达摩用锡杖所开,因名"卓锡井",又名"卓锡泉"。庵的南边有养伤台遗址,北边有唐塔一座。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面对双溪河,背靠峻极峰,西依少室山,东临万岁峰,山峦环拱,溪水长流,环境幽美,景色宜人。它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时,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时,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守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书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北宋鼎盛时期,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从讲学,使书字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金、元时嵩阳书院曾被更名承天宫,明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修之,使书院又得复兴。耿介曾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之后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书院内中轴线共五进,分别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此外,嵩阳书院内还有《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50余通。
   在嵩阳书院的东侧,有一侏高大无比的古柏,其树龄均在40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汉封将军柏原有三棵,是汉武帝游嵩山时因见树高大而封之为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和三将军柏。三将军柏清初被火烧毁,现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其中二将军柏较为壮观,它高约30米,围径15米,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依然生机盎然。树干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象一座门庭过道,洞中能容数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干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又如金鸡欲飞。著名诗人朴初曾留下"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诗句。
   书院的将军柏,小的称为大将军,大的却称二将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时,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将军已经封过,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随从官员觉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不聚直讲,只好从侧面向皇帝提示说。"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巳见,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随从官员一时无语。汉武帝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率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为此,登封县内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更为生动地阐明了这事:"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嵩阳书院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不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嵩阳书院大门外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唐碑,高9米,宽2.04米,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大都为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文字。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5:32 | 只看该作者

济源

 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实指王屋山和云台山两景区,一在济源市,一在修武县,中间隔着沁阳市和博爱县。两山景区总面积为110平方公里。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北45公里处。山有丘陵环抱,谷深洞幽,其状若王者之屋,故名。地处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西接中条山、东临太行山,山势连绵,风景秀丽。有王屋山、盘谷、五龙口三大景片和黄河游览区。历来是个吸引游人的景区。唐代诗人白居易一到山口便吟诗惊叹:"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唐代王屋山为全国道教中心。境内宫观林立,寺庙棋布,碑碣载道,遗址比比皆是。文物之多列河南省第二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原城遗址、轵国故城、栗树沟仰韶文化遗址、五龙口水利设施、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关帝庙、延庆寺千佛舍利塔、沁河古栈道和阳台宫等11处。"天坛"为豫北群峰之尊,海拔1715.7米,独柱凌空,高插云霄。相传轩辕黄帝曾到这里设坛祭天,祈求丰年,后人尊为"天坛"。阳台宫有唐代创建历代修缮的三清大殿和东西长廊。宫内有唐代种植的菩提和桧柏,阳台宫东侧,有一条挖掉了的断山,传说是北山愚公挖山的地方。山南麓有愚公村。我国道教第一洞天王母洞也在山上。
   云台山位于修武县以北,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级风景名胜区之首。境内有各具特色的八个景区:包括三秀峰等36峰、24泉、10大洞天和5个飞瀑。老潭沟瀑布,上接蓝天,下连石坪,落差310多米,十分壮观。温盘峪则被誉为"盆景峡谷"。人文景观有汉献帝陵墓及避暑台,"竹林七贤"隐居著述地一百家岩及其遗址嵇康淬剑池、刘令醒酒台以及孙登长啸台等。茱萸峰海拔1300多米,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写于云台山。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龙口风景区
   五龙口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口古名枋口,为沁水出山口。早在秦时,这里就开发秦渠,引水灌田。三国和隋代,都曾修葺扩建。明时,又在枋口秦渠故址及其附近相断开挖了利丰、广惠、广济、永利和兴利五渠,成五龙分水之势,故枋口也称五龙口。这里河水急湍,两岸断山如削,有"石笋高"、"薛荔壁"、"蒙泉"、"箭过顶"等胜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入春时雪消山瘦,桃花夹岸;盛夏若秋风送爽,烦暑顿消。行人至此,心旷神怡,素称"沁江秋风",为济源九景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来此游览,曾写下这样的名句:"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
   景区内的阳洛山上真实茂盛,有丰富的原始次生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据查,这里有太行猕猴20多群,3000余只,近几年开辟了猕猴园,经人工驯化400多只,能招之即来,与游客嬉戏,照相,颇具情趣。
   广阔的沁河滩,犹如流滨浴场,河水可淋浴、游泳、泛舟,质地细腻且无污染的沙滩,可跑马、可晒太阳、是阳光浴和游乐的良好场所。
   近年来,在五龙口东发现的温泉,常年水温53度,最高可达72度,经几年来的开发使用水量有增无减。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如画,除供游览外,还将成为重要的疗养胜地。


九里沟
   它位于济源市西北15公里的思礼境内。东连五龙口游览区,西和王屋山接壤,北同蟒河游览区毗邻,总面积85平方公里。景区以典型奇异的山水风光为主体,并点缀古老的道教文化。境内奇峰绝壁,悬泉飞瀑,植被葱龙。(如不去小浪底可去该景区)游览分为东线(从通幽亭步行可达九里飞瀑、逸仙洞、弥猴驯化场、禅堂古寺、金炉顶、原大寨、东王母洞、桃花崖等)和西线(乘车直达"世外桃园"水洪池,主要有仙人桥、天仙洞、凤凰洞、黄龙洞、天然大溶洞、虎观岭、冰瀑奇观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6:17 | 只看该作者

信阳

 南湾风景区
   南湾风景区位于信阳市西南郊外,整个风景区以南湾湖为中心,包括董家河、十三里桥、南湾、五星六个乡的大部分山林、水域。东与信应(信阳-应山)公路临界,南与新田畈为邻,西与寨后湾接壤,北与双头寨毗连,总面积443平方公里。
   南湾风景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具有过渡气候特点。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低山环抱,皇陵起伏。南湾水库上承浉河(发源地鸡公山、四望山),五道河(发源地:拦箭是垛北侧豫鄂两省交界处),董家河(发源地:天云寨东麓),小泗河(发源地:天云寨北部),飞沙河(发源地:湖北省应山境内)。五条河流之水汇聚一湖,水质清澈,碧波万项。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南湾的秀山丽水,既有风姿夺目的自然风光,又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革命旧址和优美的神话传说,旅游资源采为丰富。计有5条风景线,71个风景点。主要游览区大致可分为7个,即:南湾大坝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大坝远眺、龙头包、八封岛、鲤鱼跳水、望湖亭笔架山眺、"唐山游地府"、钓鱼岛、鸟岛、猴岛、桂花岛、杜鹃岛、等;车云山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千佛塔、鹰嘴峰、崖口瀑布、云雾山、快活林、石人等;黄龙寺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子母潭、公母潭、船石、集云山 、天云山、连云山、五道河、三角山等;仙石畈游览区,主要景点有仙人洞、老君洞、猴子石、三仙缸、前湾(他先念革命旧址)、夏家冲滴水岩等;黑龙潭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四望山、祖师顶(革命遗址)、白马山、黑龙潭、白龙潭、龙潭茶场等;谭家河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天平山、三潭(属湖北应山景点)龟石、平靖关、天井、天湖等;贤山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贤隐寺、贤洞、梁王垒、贤岭松枫、马鞍山、土热发泄泉等。
   南湾风景区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水陆路交通便利。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动人、令人陶醉的山水风光,而且还可以乘坐游船或快艇,畅游南湾湖。


鸡公山风景区
   鸡公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巳驰名中外,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齐名。1981年,鸡公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2年,河南省政府批准鸡公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公里的豫鄂两省交界处,雄踞于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之间,南离武汉174公里,北距郑州340公里。山脚下的武胜关是中国历史上九大名关之一,它犹如一把石锁,将大别山和桐柏山锁扣成一体,形成江淮之间绵亘千里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主峰海拔811米,报晓峰海拔767.5米,风景区面积27平方公里,是我国南北天然分界线,素有"青分楚豫"之称。
   鸡公山因其整个山势宛如一只昂着展翅、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北魏《水经注》"鸡翅山",距今巳有一千四百余年。明朝鸡公山和鸡翅山并呼。清代易名鸡公山,沿称至今。
鸡公山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春秋相当。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23.7摄氏度,最高气温32摄氏度。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有"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之美誉。
   鸡公山雄伟挺拔,风景秀丽。处处茂林修竹,漫山奇峰怪石,崇楼峻阁竟相批媲美,奇花异草争芳斗艳,泉溪瀑布流水潺潺。春天万木争 ,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生机勃勃。夏天,满山葱笼碧绿,气候凉爽,云蒸雾绕,飘飘然犹如仙境。秋天,山岭沟壑,红叶片片,银杏腊黄,金桂飘香,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冬天,银装素裹,冰棱高悬,蓝天白雪,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片北国风光。
   鸡公山的最早开发始于明朝。1903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施道格登山探奇,而后在西方上宣扬,于是,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牧师、传教士、富商巨贾和中国官僚军阀蜂拥而至,建造起特色各异的洋楼别墅300余幢,几经战乱和破坏,现在212幢,分布在万绿丛中和秀峰之间。在建筑款式上,有古罗马式、哥特式、合掌式、德国式、中西揉合式。或方正端庄,或雄伟壮观,或幽雅和谐,或精巧舒展,千姿百态,风格殊异,似璀璨明珠缀满山峦,富有天国神秘幻觉,可谓建筑奇观。
   在避暑鼎盛时期,住山中外人士多达二、三千人,一时成为繁华山城。建国前,蒋介石曾两次上山,张学良、杨虎城、冯玉祥、吴佩孚等亦曾登山避暑。现在,鸡公山巳成为劳动人民游览、避暑、疗养的胜地,每年都接待数十万中外人士,盛况空前。
   鸡公山,现有八个游览区。即:登山栈道游览区,主要景点有百步梯、牛耳寨、摩崖石刻、五怪石、二道门、甘泉、陡石崖、笼子口等;颐庐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南北街、鹰蹬石、颐庐等;报晓峰游览区,主要景点有月湖、红娘寨、姊妹楼、报晓峰等;灵化山浏览区,主要景点有灵化寺、船石、月牙石、鬼门关、仙人洞、仙人椅、上天梯、窥星台等;南岗游览区,主要景点有逍夏园、马歇尔楼、美龄舞厅、中正防空洞、逍心亭、蒋介石公寓、汇景亭、西人浴池、活佛寺、观鸡台、恋爱石、狼牙石等;北岗游览区主要景点有教堂、美文学校、瑞化学校、母子亭、盘庐(将军楼)、叶帅旧居、宝剑山等;避暑山庄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山庄别墅、天福宫、观瀑亭、响水塘瀑布等;东沟瀑布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北瀑布群、三叠小瀑布、旗杆石、东瀑布群、松林湾瀑布、双瀑布、龙潭瀑布、龙宫瀑布、天井瀑布等,其它还有武胜关、波尔登碑、唐代银杏(又名白果树)、宋代桧柏等景点。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再次整修了骆楼别墅,新建了一批景点和至东沟的客运索道,重修了登山栈道和盘山公路,宾馆、商店、舞厅、邮电通讯、气象、气象、摄影等生活服务设施也巳成龙配套,热诚欢迎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暑消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7:19 | 只看该作者

安阳

 殷墟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灭亡,"溉"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被人们冠之于"殷墟"的称谓而闻名于世。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而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历史的变迁和日月的流逝,曾使殷墟一度被世人所忘却。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曾被盗墓者视为冒险乐园。千百年来,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随着气候、时间的变迁,逐渐出现在农民耕种的地面上。旧中国的农民发现这种刻有明显"符号"的骨头之后,莫明其妙,在顶礼膜拜之后,他们认为是古代龙的骨头。同时他们发现这种骨头有止血等作用,尤其用这种骨头的粉末治疗外伤和一些妇女病,疗效更为显著。因此,他们便收集起来卖到药店,称之为"龙骨"。千百年来,被吃的"龙骨"――甲骨文不知不多少。
   公元1899年,历史演革到了清朝不期,清王朝的一位金石学家、当时任最高学府国了监的祭酒(即校长)的王懿荣先生因病服药时,因其谨慎的防范心理使他把药房送来的中包打开一味一味地检查。突然,他发现一味中药"龙骨"有许多刀刻的非常有规律的符号,有点象他所熟悉的钟鼎文。经过反复的研究、考证,他断定这是种更古老的文字。于是派人把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并千方百计通过药材商们调查出"龙骨"的产地。经过锲而不舍的苦心钻研、考证,王懿荣先生终于揭开了被世人遣忘了数千年之久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的所在之迷。甲骨文、继而是殷墟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它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从1899年到1928年近30年间,无数外国学者、国内外古董商云集安阳,采取盗窃、骗取、收购等手段、搜刮了大批甲骨文及其它文物。
   从1928年起,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在殷墟进行了多年的、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掘了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居住区和墓葬区,出土了数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兵器、蚌器、竹器,工农业生产工具和酒具。
   甲骨文,又称卜骨,是商人用来占卜之用的。在科学不发达的商代,人们普遍比较迷信,从商王到平民的一切活动,都是依靠上苍的意志来行事的。在商王宫廷里有一位地们极高的占卜官,他平时准备好一些乌龟的腹甲、牛、羊、猪的肩胛骨。每当商王要决定一项活动、或询问一件事情,他即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凿上几个洞。然后用燃烧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温度,甲或骨即随着"卜"的一声响、爆开一些裂缝。占卜官就根据这些缝的深浅或走向来判断上苍的意志,并向国王报告。国一即据此来决定一切行动。事后,占卜官还要把该项事情的结果刻在这片甲骨上,这便是甲文,又称甲骨卜辞。它是我国巳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甲骨文的内容十分广泛,明确记载了商王室的活动和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情况。如祭祀、年成、战争、猎游、王事以及年月、风雨、阴晴、疾病、王室生育等等。有的还记载着起居、幻梦等生活琐事。因此,甲骨文的大量发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有了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殷墟出土的带字甲骨共约16万片之多。所用的单字有4500多个,除了大部分毓文字外,尚有会意、形声、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后流散到12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以收藏有中国的甲骨文而荣耀。现在,研究甲骨文历史、结构、含义及其书法的学者越来越多,甲骨学巳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安阳则成了这门学科的研究交流基地。
   青铜器,是殷墟出土文物中又一绚丽的文化瑰宝。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即在殷代。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精美的外形,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是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在1939年由四位老农民在王陵区内挖土时发现的。它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铜器,也是全世界的艺术珍品。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另外,在殷墟范围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戈、瓿、鬲、单、爵、觚、盘、壶、盂、角、尊、方彝、斧、戟、箭、头、车马具等等。大到每件128公斤,小到1公斤以下,丰富之余,不可胜数。
   "宫殿区"位于小屯村北。这里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分布在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50米的范围内,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的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从小屯殷王宫区北渡洹河,到西冈,便是殷代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先后发掘十一座殷王大墓。每个陵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竟达1000多平方米。1982年,这里新建一座殷陵馆,内有上百个祭祀坑。为让游人看明情景,有4个坑显露人内架,每坑8至10人,充分说明了当时奴隶主的野蛮和残忍。馆内陈列有殷王陵规划模型、殷王大墓模型和画展等。
   1975年春,在殷王陵区的东部,发现一座大型祭祀场。在4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250座祭祀坑。在清理的191个坑中,杀殉奴隶有1178人。这些祭祀坑,大部分南向,少部分为东西向,共22组。同排坑之间的距离、方向、坑深和骨架数目,基本上是相同的。
   铸铜作坊遗址,最有名的是位于铁路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铸铜、烧陶、制骨,被称为商代的三大手工业。在殷墟发现了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1959年至1960年在这里发掘的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以上。位于小屯村的殷墟陈列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所在地。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这里从事研究。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遗物在此展出。这些古物造型美观,制作精巧,显示出先民们极为辉煌的文化成就。
   1976年,殷墟又发现了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这又是轰动世界考古界的一大发掘。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将军。妇好不仅端庄娴淑、深明大义,而且智能双全,武艺高强。她既能主持宗庙的祭祀,又能领兵打仗。在保卫国家的战争国。一马当先,统兵率将,驰骋疆场,屡立战功,至今还有许多关于她的美丽传说。
   妇好死后,为了纪念她的功绩,武丁在王宫旁给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葬进许多珍贵器物。又杀掉不少战俘为她殉葬,并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为祭祀她灵魂的地主。现在,殷墟博物苑内巳复原了妇好的墓葬享堂。妇好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即达1900百件。
   在殷墟博物苑内,还修建了甲骨文碑林。甲骨文碑林摆设了仿殷石人、石象、石鸟、石龙等雕刻品。
   此外,人们在苑内还可看到1952年毛泽乐主席来殷墟视察时停留过的地名――小石桥。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赞美安阳的诗句。如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七大古都之首的安阳市,在古老的洹水岸边,出现了一组风格特异的建筑群。这就是1987年9月建成的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古朴苑门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引起游人的追思和遐想。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门两侧有仿殷浮双龙,横额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题:"殷墟博物苑"。苑中建有由著名古建筑专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博物苑内的复原的仿殷大殿,富丽堂皇而古朴凝重,部分地再现了"中华第一古都"的壮观景象。
   登上复原的仿殷二层楼,可以眺望蜿廷东去的洹水,饱览两岸秀丽的风光。乘上苑内为游人准备的仿殷马车,更能使人领略到3000多年前殷商人的生活情趣。
   殷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红旗渠
   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了总长近20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 .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 . 5公里,著名工程有桃园渡桥,桥长100米,高24米,宽6米,其上可行汽车。十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20年来,红旗渠以其独一无二的奇特景观接待游人160多万,其中有1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名宾客。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这一伟大工程显示了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8:40 | 只看该作者

其他景点

 百泉景区
  百泉位于辉县市中心西北五华里的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经常流量四至五个,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向有"中州明珠"、"西湖缩影"之誉。
  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书体楷行柔中藏锋,游人称赞不巳。
  卫源庙位于湖北岸,依山傍水而建,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地主,该建于隋,宋、金、元、明、清均有整修,庙中有清军殿,为明代重修,是百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建筑。
  湖东北有碑廊一处,系1974年修建,搜集散失的北魏、唐、宋、元、明、清碑刻壁画142块。有宋崔白的布袋僧像,苏轼在题记称"妙乃过吴";宋岳飞的四幅石屏;元赵子昂"玉虚观碑"、盘谷序碑;明唐寅的扇面碑;清乾隆的亲笔御碑、清郑板桥、王所宾的壁画,都是历史珍品。
  苏门山系太行山支脉,与百泉并誉。海拔约180米,背依崇山峻岭,俯临碧波清流,山上翠柏茂密,许多古迹掩映期间,景色奇异有趣。山顶有啸台,是魏晋时孙登隐居长啸处。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土窑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至腹,善长啸,好易读,扶一弦琴,人见之与语不应。有村人将其高高抬起抛入湖中,观其怒,登从水中爬出,大笑而去。竹林七贤中的稽康曾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山腰有孔庙一座,建 于明成化年间,清宣统二年增"戟门"和"子在川上"石坊。山右角有一院落,绕以周垣,表以重门,院内树荫蔽日,碑碣林立,名曰"安乐窝",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故宅和讲学处。下有长生洞,东有"饿夫墓"。
  百泉宾馆座落在百泉景区内,苏门山右侧的山洼中,楼高六层,工字形,全用青石砌成,檐边用琉璃瓦装饰,建造古色古香,别具一格,门口有两根四米高,六十公分见方的大石柱,柱上端书"百泉水长接四海,苏门山高迎五洲"对联一副。门前有一对二米高的清代大石狮,整个宾馆显得雄伟壮观。设备齐全,服务周到,一次可接待1200人住宿就餐。


薄 山 水 库
   薄山水库位于确山县西南部。水面东长20多公里,南北宽近3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水库容量达9.2亿立方米。主坝顶高130米,长545米,栏腰截断臻头河,横跨确山县的薄山与李岗山,十分壮观。水库四面环山,库中小岛星罗棋布。山上石峭壁陡,峻而且险。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然的湖光山色,朝霞晨雾,一日数变,素有"天然公园"之称。库区主要景点有:跨山大坝、发电站、启闭楼、六角凉亭、卢王寨、桃花沟、钓鱼台、打狗潭、将军壁、神路、猴儿崖、河伯石,溢洪道大坝等。


嵖 岈 山
   嵖岈山位于驻马店地区遂平县西部,山形独特,风光秀丽,由蜜蜡山、南山、北山三大主峰构成,山间异峰突起,怪石林立,古迹胜景,不胜枚举,涓涓细流穿谷绕涧,千年古树苍翠傲然,有"八宝玲珑山"之誉。每年农历3月盛会,历时20余日,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石人山
   石人山位于鲁山县西部伏牛山中。在方圆55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数十座翠峰秀嶂错落耸峙,情态迥异。
   整个石人山,几乎全部被绿林浓荫所覆盖。春风荡漾,团团簇簇的杜鹃花点缀于绿叶林莽之中,把山色妆扮得更加俏丽。夏日炎炎,时而碧天晴空,瞬间云遮雾障,忽而荡入云海,忽而托入蓝天。秋高气爽,枫叶满山遍野,核桃、猕猴桃、柿子、山梨、山葡萄等山果,串串累累,信手可取。冬雪降临,石人山银装素裹,48尊将军石,身披皑皑征袍;苍松翠竹,根根冰柱悬挂。石人山真可谓四季皆佳景,无时不诱人。
   尤其迷人的是那些山泉、溪流、瀑布与深潭。石人山的山泉,活泼俏皮,似呵似闹,如泣如诉,善于变化,富有生机。数百山泉汇成清澈的溪流,像山魂的精灵,淙淙潺潺,叮叮咚咚,一边与行人对歌,一边充当向导。沿着溪流从深山幽谷腾跳而出,遇到悬崖绝壁,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轻盈飞泻者有,磅礴萧洒者有,丈二八尺者有,高悬数十丈者也有。滴水穿石,积水成潭。黑龙潭、白龙潭、百尺潭……藏身于陡涧,隐形于山林。在众多瀑布中,白龙潭瀑布最为壮观。水从山顶直泻而下,奔腾飞流如白龙降临,激越水声似虎吼雷鸣,声传数里之外。低处,水珠飘洒,浪花飞溅;高处,云水烟雾,弥漫凌 。潭中游鱼,忽隐忽现,忽聚忽散,没浮自若。
   石人山还是禽兽的乐园。金钱豹、艾叶豹、金雕、大鲵、糜鹿、羚羊、水獭、獐子等二十余种珍贵动物,在这里怡然自乐。近年来,八方游人络绎不绝,无不为她的天然景色所倾倒。她是画,是诗,是歌。她幽得天然,奇得自然,险得飘然,雄得浑然,秀得怡然。她不染红尘,甘于寂寞。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而天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石人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传。然三十六处名胜,七十二个景点,处处绮丽如画,每处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话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8:29:45 | 只看该作者

补充景点介绍

 一、老君山—八百里伏牛山主峰、生态旅游胜地
  老君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洛阳栾川县城城东3公里处。距郑州约300公里,距重渡沟、龙峪湾约1.5小时车程,距县城、鸡冠洞、鼎室山等仅10几分钟车程。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五千年道教圣地,豫西南避暑山庄,栾川县王牌景区。

   这里峰奇、谷幽、瀑美,神话传说优美动听。不仅有渊源流长的人文景观,象老君庙、道德府、玉皇庙、亮宝台、菩萨殿、传经楼、牧羊圈、晒人场、煮人锅、淋醋殿、灵官殿、十方院等,更有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如石林叠翠、君山日出、苋峡平湖、一洞五天、朝阳洞、仙人桥、挤挤身、马鬃岭、龙君瀑、连心石、回心石、舍身崖等等,真称得上是步步有奇景,处处有洞天。

   广大游客游览之后无不称之为:八百里伏牛主峰,五千年道教圣地,豫西南避暑山庄,栾川县王牌景区。著名作家李准游后赞道”秀压五岳、奇冠三山。黄山奇峰七十二,君山奇景知多少?!”

   为了方便广大游客游览老君山,栾川县历时3年,投资3018万元,修建了景区道路等各种配套设施,建成步道总长15公里的水路、陆路旅游环线,日接待能力达2.5万人,景区已于2003年4月全面建成对游人开放,欢迎广大游客到郑州天下旅行社等报名参团,到老君山参观游览。

自驾车行车路线 1:
郑州—新密—登封—伊川—嵩县—旧县镇—潭头镇—庙子镇—栾川县城东3公里处—景区。

行车路线2:
郑州西上高速—洛阳东下高速—洛阳牡丹大桥—洛栾公路—栾川县城东3公里处—景区

特别提醒:栾川旅游宾馆(0379-6821719)、栾川老君山宾馆(0379-6821371)均设有旅游散客接待站,散客抵达栾川后可直接到以上两宾馆总台报名,住宿按门市价6折优惠,门票按8折优惠。

二、 中原一绝——老君山石林仙景
  石林是老君山自然景观之首。她瑰丽壮观、奇妙无比。虽无云南石林的山岩裸露,却有君山特有的绿峰叠翠,被誉为”缩小了的仙景”。其间仙人云集,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有的象仙兵列陈,有的象如来佛祖;还有如众仙赶路,唐僧坐禅;更有得道八戒,斗战胜佛;还有睡狮猛醒,佛道论经。
  石林奇峰,不一而足。神话传说,令人动容。不过还是让我们亲监老君山以观仙境吧!

三、 千年古刹老君庙 群景拱护道德府
  老君山的老君庙是老君山道教文化的主要景区。庙宇初建于北魏,重修于盛唐,唐太宗李世民重臣尉迟敬德,曾奉旨监修。现存庙宇上书:“金顶太清观”五个大字,院内有一口重达2吨,造于明万历十九年的铁铸大钟,上镌字迹清晰可辩。
  老君庙周围山势奇特,奇景无数。亮宝台、玉皇顶犹如巨牛犄角直刺云宵;巨阙南天门万仞壁立,犹如一道天堑;马鬃岭则象若天马朝圣,正对庙门;东边有朝阳洞、仙人桥若天兵护卫,保驾老君;北边有群鱼跃龙门,争先恐后;仙人观云海惟妙惟肖。
  朋友们,快快行动,让我们一起去老君山感受中国道教文化的历史底蕴,观赏八百里伏牛山主峰的自然美景!

四、 绝壁万仞舍身崖——登山第一景区
  舍身崖景区是登老君山的第一自然景区。这里垂岩叠嶂,山幽深邃。上有洪荒开辟之古,下有空洞无底之回。舍身洞就吊在悬崖绝壁之上,洞口天然形成,非常狭小,仅容一人缩身通过。进入洞内却豁然开朗,象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可容纳100多人。洞口不远处,绝壁上生就一个平台,仅3平方米大小,称”望乡台”。游人置上,俯视直崖崭立,峭壁千仞,心虚者顿时魂飞胆丧,无畏者则立马豪气顿生。放眼望去,伏牛三鼎巍然眼前,绿林葱郁,山花溢香,奇峰座座,千姿百态。快哉,无限风光在险峰!
  欲揽伏牛山胜景,请来老君山观光。

五、 朝阳洞——老子栖居修炼地
  相传老子弃官不做,进山修炼,选中老君山后便栖居在一洞中,悠然闲适地著他的《道德经》。这《道德经》后来成了汉、唐两代学子必读之书。这个山洞也因此而名扬天下。这就是”朝阳洞”。
  朝阳洞位居老君山古刹东侧百余米的一个悬崖下。洞内宽敞,四壁突兀,珠联壁接,水声淙淙,潭水晶莹,清凉甘洌。若投石潭中,水泛白烟,随雾腾空,片刻乌云四合,雨自天降,神乎其神。如今洞内有老君母亲塑像端坐莲台,笑迎游人的朝拜。
  朝阳洞周围有挤挤身,仙人桥等自然景观。挤过身可得道,过去桥能成仙……神话传说令人跃跃欲试。
  欲闻仙道”真谛”,请到老君山游玩!

六、 龙潭珍珠瀑——大自然的馈赐
  龙潭珍珠瀑是老君山的又一处自然风光。她位于龙君河上游4公里处。岩高150米有余,石壁光而无纹,龙君河水跌宕而下,银珠飞溅,好似无数珍珠落地溅起,灿然夺目。崖下有一个弧形深潭,潭状上小下大,形如瓦罐,人称“罐儿潭”,潭沿一“人形石”肆意横卧,赤条条肋骨尽现。潭外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娃娃鱼摇尾漫游,悠然自得,更增加了龙潭的扑塑迷离。峡谷两边,翠峰突兀,置身其中,人类显得万分渺小,更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无怪乎人们会由此演译出那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了!
  美景老君山,妙哉珍珠瀑!欲揽奇景,快快报名!

七、 壮哉,老君山日出
  也许您看过大海上的日出,也许您看过泰山五岳、黄山上的日出,但您不看老君山的日出仍然是一种缺憾!
  老君山的日出因有其独特的海拔2000米的牛角山而显出俯瞰群山的气势,又因其独有绵延40里的百叶岭而显得神秘诡谲,气象万千。
  那种重重山峰曲折反映的千万种浓淡光彩你感受过吗?那种层层云雾回环照耀的万千种自然气象你见到过吗?
  东瞻龙门伊阙,西望三秦古城,南观武当烟云,北视蜿蜒熊耳的居高临下,极目中州的感觉,您体验过吗?
  欲看日出壮观,请登老君山。

八、看千年道观,请到老君山 赏伏牛胜景,请到老君山
  老君山不仅有秀水飞瀑,原始林海,而且有石林奇景,千年道观。
八百里伏牛主峰,五千年道教圣地;
  豫西南避暑山庄,栾川县王牌景区。
  当代作家李准惊叹”秀压五岳,奇冠三山。黄山奇峰七十二,君山奇景知多少?!”
老君山欢迎你!

云梦山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鹤壁淇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太行山东麓,主峰高584.5米,峰峦叠嶂,山起云浮,气象万千,飞瀑流泉,鬼斧神工,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游览面积10多平方公里。历代志书及碑刻都记载这里是鬼谷子隐居处。明代窦文摩崖题记中写道:"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清代何士琦在《云梦山游记》中写道:"水帘一洞尤极幽玄,为鬼谷子仙栖之处"。明代《淇县志》记载:"云梦山是鬼谷先生仙栖之处"。《唐书卓行传》记载,甄济也两度隐居云梦山。
  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卫国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他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传说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尉缭、茅蒙、徐福等名家皆出其门下。
  云梦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遗迹丰厚。现在鬼谷洞、太阳洞、孙膑洞、庞涓洞、孙膑墓、舍身台、鬼谷墟、演兵岭、天书崖、玉帝殿、三清殿、南北桃园等主要景点五十多处,有全国字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摩崖题记"鬼谷子"兵书。
  "铜镠玉石之美,必有卓异幽隐之地"。元代以来,各地骚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和流韵飘芳的石刻。1999年10月,全国二百多位史学界、文学界、外交界、军事界专家学者及部分海外学者,汇集云梦山举行了中国首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会上成立了鬼谷子学术研究会,原中央军委副主席李德生上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所长任名誉会长,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符浩任会长。
  云梦山正北是纣王降香处、女娲修真地、千年古刹――灵山寺。灵山寺自古就是群仙聚汇的风水宝地,南北朝梁普通年间,由曾经出任京城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著名高、朝歌人法上创建,唐开元年间得以重修,游客云集,香火鼎盛。灵山寺风景区游览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女娲峰、古佛洞、黑龙潭、女娲宫、大佛殿等主要景点40多个,群山环抱,峰恋拱翠,曲溪泉,景色宜人,是人们观光,朝拜、探险的好地方。
  淇县古称朝歌,人杰地灵,山水俱佳,旅游景点还有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其园;骏马秋风、大漠风光、养生圣地――桃园;殷商故宫、太行悬空寺――朝阳寺;怪石奇峰、避暑山庄――清凉庵等。
  热诚欢迎您到天下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游览观光。


贴子被: 雪牦牛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