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注册后第一次参加绿野的活动,对绿野应该算新人。对于骑马来说,绿野当中有很多熟识的老朋友,他们知道应该算老人了。(15年马龄只少不多)落马无数次,最严重一次,尾骨摔裂。养伤期间,瘾上来了,我或站蹬或趴鞍还是要骑两圈(当然只限马场内)
我在现场看到有人落马,心里挺不是滋味,真高兴楼主发的帖子,和大家聊聊或者说是摔出来的经验吧:
一、鞍时决定一切,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多骑,才能多了解马,也才能避免意外。
二、要简单了解一下马的特征。也就是这个动物的特点如:两眼夹角的成像就可知道为何它生性胆小。。。。。。
三、野外骑乘者应具备“英式的基础 西部的骑乘”,也就是说英式的基本功底子,西部牛仔的骑乘方式。英式的压浪底子必须要有,西部牛仔的骑乘方式并不是说用西部鞍就代表西部骑乘方式,而是西部骑乘中控制重心,以臀部坐于鞍上的骑乘方式。
发现的一些问题:
1、蹬短。这是所有新手喜欢的错误,经常听到“蹬太长了,踩不着等等”然后调短,试试可以站在马背上了(也就是臀部可以离起老高了)觉得行了。恰恰这就是野外骑乘潜在危险。这些新手一定是只熟悉起浪而不能很好的压浪,所以才这样要求,因为蹬长起坐不舒服。如果把蹬当作了身体的支撑点,那就离摔不远了。因为臀部才是支撑点,两脚踩在蹬上,只是平衡点。想想骑骣马的感觉,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说蹬只是平衡点了。蹬短,两腿支撑,遇到危险中心上移,那么无论是败道还是急闪,骑手多半是落马没跑。
2、重心靠前。多数骑马脖子的和从脖子上飞出去的都是这个原因。
3、胆大心不细。是马就敢上,上马就加鞭,而这时缰就成了附属了,当发现马没有按自己的线路跑时,才急忙往回拽,人马角力时,马力大,一甩头,可能又有人落马了。
最后说几句,野外骑乘,要人马合一。马也需要人来壮胆,就向说书的那样要“人借马力 马借人威”!即兴之言,大家包涵!!
小马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