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爬山想换个玩法,铜钟胡同听说唐人洞不错提议去看看。
唐人洞座落在北窖村东北牛家沟庙山坡上,因洞壁刻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之一“天宝”二字,又名天宝洞。据传说,五代时期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强迫幽州境内百姓用瑾泥所制泥钱,把搜刮到的铜钱秘藏于洞内,所以,又称为“藏宝洞”。 在纯净透明的壁流石下,发现“奉旨采集乳水开元二十一年”炭写文字,字迹清晰。北窖村对这个洞进行了三次考察,对主要景点拍摄照片200多张,并将其暂定名“唐人洞”。 洞内石壁上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留下的文字被遮掩在洞壁流水沉积下,实为稀世珍迹。“奉旨采集乳水”几个字,表明早在1300多年前,这里的钟乳水已被当时的宫廷所识,并由皇帝下旨派人采集,还说明当时的这一地区与外界交往的广泛与频繁。洞壁上留下的“幽州”、“良乡县房山乡”、“禅师”、“天宝”等字迹和洞内简易石灶、照明用过的灯碗、烧烤食物的灰炭等遗物、遗迹,为神奇的古洞增添了神秘的历史感。尤其是古人在洞内留下的“良乡县房山乡”的名称,也为考证房山区划沿革提供了史册载未见的线索。
此次据当地一个村民讲曾经有人从洞里拿出过金碗,我们并不知道唐人洞的具体位置,只知道是在北窖附近的山里,不管怎么说找找去,实在找不到洞就改爬山探路吧。
2.11日第一次去了唐人洞,那天极其巧合,在燕化动力厂集合时因一人未到我们先行到二道沟等他们,留铜钟胡同等候迟到的队友,而恰恰是铜钟胡同和迟到的队友坐车到二道沟途中,无意中在车上一个当地人问起他俩去哪,他俩说去唐人洞,巧合的是那人就住在唐人洞附近的村子,并热情的把我们带到山沟里唐人洞洞口,并且还告诉我们还有一个洞口在村子里,山沟里的洞口极其隐秘如果没他带路我们就是经过那里也不会发现。
唐人洞有几级台阶,第一级从洞口下5、6米到垂直洞口平台,第二级是垂直洞口垂直向下约40米到下一个平台,洞里有两根一元硬币粗细的钢丝绳软梯,软梯每隔一尺绑有一根木棍,但木棍多数已断了,据说以前有人攀软梯下洞被摔死了,我估计可能就是木棍断了掉下去了。当两个队友下到约40米深的二级平台后发现向下还有10多米深的洞,但因为带的绳子不够多只能作罢,这次是初步了解了唐人洞的情况,大家约定做好准备下次再来。
2.25日我们10个人带好装备再探唐人洞,房山的几位兄弟先我们到达洞口做好下洞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洞口狭小需要有一人在洞口看着我们的背包,必须至少三人在第一级平台往下放人和往上拉人,所以先期有六人下洞,等他们上来我们再下去,没想到的是等到第一个人费力的被我们拉上来时已是下午快2点了,如果我们再下去回家一定就晚了,第二次满怀希望的来探洞,洞就在眼前却不得不放弃真的心有不甘,但为了大家都不回家太晚只能放弃下洞的想法了。虽然我们没下去,但是往上拉人却是非常的累人,虽然每个上来的人都齐心协力往上拉人,但当六个人都拉上来时浑身已出了几次大汗了,上来的队友也是满头大汗而且身上在洞壁上蹭了许多泥,还有些人的衣服被铁丝刮破了,但据上来的队友形容下面的溶洞又宽又大,景色比石花洞强多了,各色晶莹剔透的钟乳石美不胜收,他们还看到了传说中惟妙惟肖的猪蹄湾,还看到了写在洞壁上据说是唐朝的文字。
两次探洞都没能下去欣赏溶洞的美景有些遗憾,就团队来讲此次是一次成功的探洞,虽然我没能亲眼看到美景,但队友们全体安全归来而且他们心满意足的看到美景,这就足够了。
以后再去的建议:天马上就要热了,天冷得时候穿的多在洞内磕一下刮一下还不至于受伤,天热穿的少了要注意磕碰刮蹭。
下洞时除应带好安全帽外,为防止碰伤还应带上护膝、护肘、手套。
洞内钢丝绳软梯上有许多铁丝头,极易在上升下降时被铁丝头刮破衣服伤及皮肉。
上下洞极容易把衣服蹭上许多污泥,带上一件旧衣服,下洞时换上,上来后换上干净衣服回家。 上山古道 大海王在此守卫洞口,我们就是从他身后的狭窄洞口钻进去的,紧接着还得从里面还有一个大铁门上狭窄的缝隙爬过去。 从洞口下来的山炮 从这里垂直下约40米到第二个平台 固定绳索 下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