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就是鲍川村琳村,这个村已经属于南源口乡了。村中立着一个贞节牌坊。 古徽州文化源远流长,以朱熹为宗师的“新安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流派。新安理学不仅为古徽州培养出了一个个杰出的人才,也影响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个贞节牌坊,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男人们外出经商去了,留守的女人呢?徽俗中的徽商妇,在家庭中扶幼恤老、操持家务;劝夫从贾、助夫经商;谆谆教子、从贾从儒;乃至躬自操劳、亲营商业。 在伦理纲常方面,如何进行思想、心理上的灌输、疏导,树立什么样的典型和“道德模范”才能保持社会秩序和谐有序? 据史料记载,对妇女进行旌表的做法,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六年,“诏赐贞女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到了唐代,对贞节妇女“表其门闾”,采用树阙以显。而真正采取树立贞节牌坊予以旌表制度的形成,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 到了清代,《大清会典》中对此有了详备的方法,获准旌表后,由地方官府拨出官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按此方法建立的是专坊,即一人一坊。建坊的地点,可为贞节妇女居处附近,如家门、村(巷)口等;也可于贞节妇女的墓前或贞节祠、节孝祠门等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封建社会里,年少即婚。古徽州,男人年少即商。而到了明清时期,徽州男人外出经商到达了高峰,据说70%的男人都外出经商。一个个贞节牌坊,掩映了多少个持续了多少年的历史故事? 夜深人静之时,有多少个女子“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