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amomentinpek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从成都到日喀则,大川藏的杂谈手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5:46:53 | 只看该作者

三、血色金川

【2、花教塔公寺】

塔公草原因塔公寺而得名, “塔公”在藏语中是“佛(菩萨)高兴(欢喜)”的意思。相传,古代曾经从印度来过一位高僧,他在这里降伏了与佛法作对的妖魔,重新为寺院举行了加持开光法会。法会吉祥圆满,诸佛菩萨当空现身,欢喜赞叹,天空中传来“塔公、塔公”的声音。



塔公草原上的塔公寺是一座花教寺院。花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俗称,因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而得名。

花教创建于后藏的萨迦即现在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县,曾经是西藏最辉煌的教派,它在元朝初期建立了统一西藏的萨迦王朝,其政治中心就设在萨迦,最高领袖为萨迦法王,行政首脑称为萨迦本钦。元朝末年,萨迦政权与支持它的元王朝一起衰落,最后被白教帕木竹巴政权替代。花教领袖萨迦法王历来由昆氏家族世袭,该家族据说源于吐蕃,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现任萨迦法王目前定居在美国。

需要说一下的是,“法王”这个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其实与花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词本来是古印度对佛、菩萨以及主管地狱的阎罗的尊称,到了元代,忽必烈册封花教领袖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此后中央王朝又陆续册封了“大慈”、“大乘”等法王,该词遂逐渐发展成为对藏传佛教高级领袖的尊称。

花教寺院中最能代表其特点的的造像是萨迦五祖,即其创始阶段的五代祖师,前三祖都是在家居士,着白衣,后二祖为出家沙门,着红衣,因此他们被合称为萨迦“三白二红”,花教及后来兴起的黄教寺院里多供奉有萨迦五祖的塑像。

萨迦五祖中最有名的无疑是第五祖八思巴,他年幼时随伯父也就是萨迦第四祖号称“萨迦班智达”的贡噶坚赞,一起由后藏萨迦远赴甘肃凉州晋见蒙古统帅阔端亲王,使得花教成为最早与蒙古帝国建立直接联系的西藏教派,也为后来花教最终发展成有元一朝最有权力的宗教势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之后,少年八思巴开始追随当时还是亲王的忽必烈并一直矢志不渝,并终于在忽必烈登基后得到厚报,成为大元的国师并代表帝国政府管理西藏事务,八思巴法王也由此成为西藏萨迦政权的创始者。在藏族民间传说中,这位法王神通广大,曾与西藏另一位名声显赫的高僧、同时也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人二世噶玛巴活佛在忽必烈面前反复斗法比试。至于比试结果,八思巴法王的花教和噶玛巴活佛的白教后来都各执一词,历史通常记载的都是对已方有利的一面,不是吗?



塔公寺所在的塔公乡地形呈半月状,据说这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道场。当地传说中,护持它的有五大神山,与塔公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场:环绕寺院的四座小山,是代表着文殊、观音、金刚手和绿度母的四座神山,远处有一座山顶终年积雪、绵亘数里的雄伟雪山,那就是著名的雅拉神山,它是塔公寺的大护法,同时也是修行的圣地,许多高僧曾在山中闭关。

说句题外话,尽管名称相近且看上去更加雄伟,但这里的雅拉神山却并非那座藏区赫赫有名的雅拉香波神山——后者在吐蕃王朝的发源地西藏山南地区,而塔公草原还只是藏区的边缘。

由塔公草原继续北行,便到达了八美,随后进入八美到丹巴间的牦牛谷,此地景色秀丽,素有“天然盆景”之誉,尤其有特点的是,山谷里的石头颜色由于含铁而表面显出暗红色,因而被当地人称为“血石”。



传说中,这里的石头之所以血红,是因为它们都曾被人血浸透,那些倒霉的死者,据说是二百多年前的远征到这边的清朝军人,至于他们为何在这片土地上丧命,就又是后面的故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0:34:18 | 只看该作者

三、血色金川


【3、金川鏖战】

牦牛谷过后很快就到丹巴县城。据笔者所知,“丹巴”在藏语里就是“佛教”的意思,但不确定是否就是这个丹巴,也有说法是此地置县时,取境内丹东、巴底、巴旺三个土司名称的首字为县名,故取名“丹巴”。


(民国时的丹巴县城,沿大渡河而建,与康定一样显得相当逼仄狭小。)

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特辑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村镇中,久养深闺人未识的丹巴县甲居藏寨出人意料地夺得该项桂冠,丹巴和甲居从此也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许多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甲居确实是个美丽的村寨,它位于大金川河谷,面对着亚宵神山。“甲居”在藏语意为“百户人家”,据说因这里居民的户数而得名。甲居的藏族民居色彩绚烂,通常建为三层,一层是牲畜圈,二层是厨房、仓库,三层是主人的居所和客厅,其外形带有强烈的宗教象征,犹如一个虔诚的僧侣正在盘腿打坐。

丹巴美丽的寨子不仅仅只在甲居,中路、巴底、梭坡等村寨也都有其独特绚丽的景色。旅人们来到丹巴,往往会去一下梭坡对岸大渡河畔的观景台,一是那里能看到比较集中的古碉群,二是去那儿交通方便,离县城只有不到十分钟车程,相比之下前面说的其他几个村寨都有点太远了。

乾隆年间,清王朝征讨丹巴所在的大小金川地区,最多时用兵十二万,战事前后长逾三十年,当地土司在这里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坚定的人心和林立的高碉,使清军屡战无功,伤亡惨重。战后,多数碉楼被清廷勒令拆除,但仍有一些幸存下来,梭坡的古碉群就是其中一处。

小小金川地区的争夺,在乾隆皇帝晚年洋洋自得列出的所谓“十全武功”中竟占据两个之多(皇帝愈老愈拉风,为了凑全十全十美的数目,于是把绵延近三十载的金川之战拆分成了两场战争),与征服辽阔的准噶尔汗国并将新疆真正收归中国怀抱的真正伟业并列一起,不由得让人嗟叹选择标准的不公。

现在看来,金川战争的起因是当地酋长之间持续多年的争地倾轧的延续,且土司们除了相互明争暗斗外并没有揭竿而起、公然叛乱的意思,清廷很难说一定有必要武力介入干涉,而大小金川地方都是崎岖山区,土司广设碉楼占山为王没有问题,但无论当地土兵向外扩张还是外来官兵向里进攻都困难重重,清军也就如同现在阿富汗的美军一样陷入伏击泥潭无法自拔。

说起来,最初挑起金川事端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也曾是国家的有功之臣,他早年曾率当地土兵跟随名将岳钟琪入藏征战,并因功被朝廷授予大金川安抚司的头衔,前面说过,这是个从四品的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干部。

乾隆十一年(1746年)起,莎罗奔与周边其他土司发生领土纠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四川官员们照例和起了稀泥,莎罗奔认为朝廷处理不公,干脆自己解决,他派兵囚禁了小金川土司,随后又打起了附近革布什咱土司和明正土司的主意。收到土司们的投诉后,四川巡抚纪山于是出兵讨伐莎罗奔,但军队却中伏失利,川陕总督庆复亦出师不利。

乾隆皇帝震怒,命曾平定云贵地区苗族叛乱的宿将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统兵围剿,但两年内仍频频损兵折将,皇帝不得不再派其亲信、宰相级的大学士纳亲代替张为统帅,此后仍屡战无功死伤惨重,并导致纳、张之间推委倾轧而军心涣散。

乾隆无奈,只好派出皇后之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助理宰相级的协办大学士傅恒为帅,并由与司莎罗奔熟识的名将岳钟琪辅佐再行进剿,同时将张广泗、讷亲革职治罪。傅恒到来后攻打下了一些碉楼,但也充分体会到这场战争的困难之大,按他的估算,动用如此众多的正规军攻打这些高高耸立的堡垒完全是亏本的买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傅恒描述道:

仅在他自己所处的卡撒大营旁,当地人就筑了战碉三百余座,以半月攻下一座碉计算,要等多少年才能全部攻克?而且碉楼所处地形狭窄,清军人数再多也使不上力气,每攻下一碉,己方都必定要伤亡数十甚至上百人,综观大小金川全境,这样的碉楼岂止千百。显而易见,如果真这样打下去,傅恒带来的几万军队恐怕都要填了无底洞。



但是俗话说“麻杆打狼两头怕”,清朝大军压境,莎罗奔土司也惶惶不安。做为曾与清军并肩作战的从前盟友,了解对方实力的莎罗奔深知地小人疏的金川根本无法长期与朝廷对抗,如果官军真的不计损失持续进攻,大小碉楼即使再多即使再坚固总有一天在劫难逃。

在这种情形下,莎罗奔的老相识岳钟琪单刀赴会,仅带十二名随从亲赴莎罗奔大营劝降,于是,在双方都做出保证后,乾隆十四年初,莎罗奔率头人们来到傅恒军营,举行了形式上的投降仪式,傅恒则代表朝廷宣布赦免莎罗奔及其属下。

就这样,第一次金川战争以一种相当戏剧性的方式结束,而在此前不久的乾隆十三年底,清军的两任统帅总督张广泗和大学士纳亲先后被皇帝处斩,曾指挥清军进剿的原川陕总督庆复也在乾隆十四年九月被赐自尽。

傅恒则继续官运亨通,被提升为大学士并代替倒霉的纳亲成为实际的首相,做为乾隆的救火队员,此后他又参与了乾隆前期的许多军事行动,直至最后病倒于征讨缅甸的军中不治而亡——与金川类似,缅甸也起源于普通边境纠纷但却被贪功的边臣故意扩大,乾隆屡屡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再次派出他这位精明强干的小舅子出征。

顺便说一句,傅恒有个儿子很有名,他就是在许多野史被演义为乾隆私生子的福康安,号称“乾隆朝第一名将”,此人与藏区也有密切关系,我们后面还会提到他。

这次战争中,清军损失数万,周围的河水几次成为血河,当地也留下了河滩里血石的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0:09:54 | 只看该作者

三、血色金川

本帖最后由 amomentinpeking 于 2012-8-20 10:11 编辑

【4、再战金川】


莎罗奔土司在其有生之年遵守了对朝廷的诺言,十余年间基本太平,但随着他在乾隆二十五年五月病逝,金川又变得不安定起来。

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金川地区的四名土司陷入大混战,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孙索诺木进攻革布什咱土司,索诺木的盟友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也同时攻击前面提到过的沃日土司,朝廷再次出兵干涉,第二次金川战争终于爆发。

清军在这两次金川战争期间也做了一些备战准备。在今天北京香山的公路旁,矗立着一座模样古怪的碉堡形建筑,与周围的风景很不协调,后来得知这原来是乾隆专门针对金川碉楼而仿制的演习替代品。乾隆曾挑选两千名精锐士兵组成针对碉楼攻坚的特种部队“健锐云梯营“,其中还编入了一些金川当地人也就是所谓的“金川番子”作为训练指导,使健锐营日习攻战,待其谙熟碉战之术后准备调往金川作战。

只不过,现代的军事训练往往是奔着超越战场难度来设计,以便士兵们到了真正的战场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而香山的仿制碉楼及其周围地势却让人怀疑都是样子货——笔者不止一次拜访过丹巴,那里遗留下的真正碉楼既瘦(如同大号的烟囱)又高(往往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且多建在狭窄逼仄的陡峭之地,香山的那座替代品则既胖又矮,周围除了一面稍陡外都是缓坡,这样演练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如同训练时要对付的是猪八戒,到了战场才发现对方原来是孙悟空。


(表现金川战争的清代版画,清军正在密立如林的战碉群中浴血奋战)

如果说第一次金川战争是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互给台阶下的方式草草收场的话,那么清军在第二次金川战争里以极其惨重的代价终于达到目的,则可认为是科技带来的胜利,尤其是西洋传教士所设计的大炮,其发挥的作用简直无可替代。

这次战争中,清军吸取了上次惨败的教训,坚定了以大炮对碉楼的决心,无论遭受多大伤亡,也要把大炮运到碉楼之下,由于金川山路崎岖,很难找到理想的炮位阵地,因此许多情况下大炮甚至是无仰角的近距离平射,强大的后坐力和可能的爆膛对敌方和己方都造成了极大威胁。就这样,坚固的碉楼在官军的炮火下一座接一座地粉身碎骨。

但战争的进程却并非一帆风顺。作为藏区几百年建筑工程技术的结晶,石质碉楼的坚固程度令清军难以想象,往往硝烟过后,被打了几个大洞的碉楼却仍屹立不倒,往往不得不反复轰击才能达到目的,加之指挥官颟顸依旧,清军在开始阶段仍然屡战屡败,死伤惨重,清军主帅、宰相级的大学士温福甚至在当地人的夜袭中被杀,那支专门组建攻打碉楼的特种部队则没有相关战果的记载,想来战绩平平。


(汹涌澎湃的大金川河,当年曾被人血染红)

直至曾在准噶尔战争中频建战功的阿桂成为清军最高统帅,情况才开始改观。


(阿桂像)

狠辣的阿桂采取了稳扎稳打坚壁清野的策略,断绝了金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金川的供给逐渐枯竭,导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即使土司官寨里的存粮也不到两月,而普通金川民众据说饿死者更是达到了人口的一半。在饥饿和大炮的双重威力下,两金川土司占据的领地逐渐丧失,为争夺仅剩的资源他们发生内讧,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杀死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至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正月,已山穷水尽的索诺木土司不得不率领饿得半死的最后两千士兵放下武器投降。


(表现金川战争的清代古画,清军已攻破敌人外围工事,正从防线缺口处蜂拥而入。)

而金川方面的损失比例更是高的惊人。乾隆曾下谕在剿平大金川时,凡是反抗的当地人,格杀无论,第二次金川战役中各路官兵所报歼戮番兵达一万二千八百余人,而清军前后诛杀两金川民众则不下二万人。到乾隆四十八年,金川战争结束后又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大小金川地区的人口也只恢复到九千多人。再考虑到战争中饿死的大量当地人口,正所谓“乾隆之征金川也,攻战五年,杀人盈野。乱定后,金川土著,存者不及十一。”

战争结束后,清军将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大小头人及其家属等二百五十余人献俘京师以炫耀皇帝的武功,这些俘虏的命运相当悲惨,为首的十二名土司头人被凌迟处死,另外十九名首领被处以斩刑,其家口中未成年者永远监禁,其余的人均赏给功臣为奴。

三十年间,金川地区经历大小战斗数百场,朝廷死伤将士不计其数,一名宰相和三名总督因指挥不力被皇帝赐死,甚至一名宰相也战死沙场,仅在第二次金川战争的四年中,清政府就耗银六千一百六十万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五千万两,不仅如此,参战的十余万官兵中战死者近一万五千人,其中官员近千人。

金川打得如此艰难,就连清廷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大清立朝以来最艰难、最残酷的一场战争。多年以后,学者们认为,金川战争是康乾盛世转向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必要的穷兵黩武极大消耗了国家的财富,而最后的惨胜又使皇帝志得意满,更加不思进取。

硝烟已远,现在的大小金川早已成为旅游胜地,曾浸透鲜血的碉楼残堡上,一只雄鹰正高高翱翔,不知它是否为两百年那些勇士的精魂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8-22 08:31:25 | 只看该作者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貌似是某本书?

听说在西藏爱好者的圈子里流传很广,前一阵在国外一朋友还专门托我买过一本,所以记得很清楚,好像他说最早是从美国一个叫什么河的华人网站里看的连载。不过那本书是塑料膜封装好的,我也就没拆开看内容。

楼主是作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8-23 22:08:40 | 只看该作者
在当当上买了一本,但是没有插图,难道不是正版的吗?但书套上写着超值附送典藏图片,但却没有图片,还不如看帖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11:29:09 | 只看该作者
332368946 发表于 2012-8-23 22:08
在当当上买了一本,但是没有插图,难道不是正版的吗?但书套上写着超值附送典藏图片,但却没有图片,还不如 ...

其实,原本是给了出版商几十张照片的,但最后由于成本的原因,书中只在最前面保留了一小部分,毕竟照片要用铜版纸印刷,会造成书价的提升,作者也不愿意给读者造成过多经济压力。

另外,一些老照片由于版权问题并没有放到书里,它们并非作者拍摄,而是清末民国时期几位摄影大师的作品,这个想必读者能够理解。

后面还会发一节,然后就要暂时停止这个贴的更新了,是出版商的版权要求,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11:34:05 | 只看该作者
贤者喜宴 发表于 2012-8-22 08:31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貌似是某本书?

听说在西藏爱好者的圈子里流传很广,前一阵在国外一朋友还专门托我 ...

惭愧。

是小众书,一共也没印多少本,买的也多是事先已经了解一些的朋友。

这本书的历史故事部分以前在西西河连载过,确是您朋友所说的北美论坛,可惜不知道您朋友的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16:08:50 | 只看该作者

三、血色金川

【黑教圣地】


丹巴这一带在历史上被称为嘉绒藏区,这儿的人则被称为嘉绒哇。嘉绒是藏语 “嘉摩查瓦绒”或“玛曲十贝嘉摩墨尔多查瓦绒”的缩写。“玛曲十贝嘉摩”意为“威严的度母神”,“墨尔多”意为“神秘的陨石”,“查瓦绒”为热带农区,全意应为:居住在墨尔多神山热带地域的人们。与四川盆地相比,丹巴可称得上凉爽,可在普遍高寒的藏区中它仍属温热,于是就成了藏区中的“热带地域”,多数藏区不能生长的玉米,在丹巴却旺盛喜人。


(丰收的玉米田)

尽管名义上同属于藏族,但嘉绒人与更西边一点的康巴人无论相貌还是风俗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务农为业的前者也常常瞧不起放牧为生的后者——传说中,嘉绒人是西夏王朝遗民的后裔,自己祖先的血统天生高贵,自非那些野蛮无理动不动就出刀子的康巴人能比。据说正因为流着西夏王族的血,这里的姑娘才特别漂亮,她们艳名远播,还逐渐形成了丹巴名扬天下的品牌——“美人谷”。


(嘉绒少女,民国照片)

现在的丹巴以美女出名,旅游开发较早的甲居藏寨也常常以丹巴美人谷自居,但很少有人知道,传统上的美人谷并不在甲居,而在相对偏远的巴底乡,那里离县城将近三十公里,道路相当崎岖难走。

与客人常如过江之鲫的甲居不同,真正的美人谷里十分冷清,看不到几个游人更看不到什么美女,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来错了地方,也许真像人们说的那样,美女们都跑九寨沟跳舞去了。这倒不是笑话,听说这里的姑娘小学一毕业就被外地各单位预订一空,因此留在家乡的女子们才非老即幼。

美人谷深处有一处土司官寨,它就是曾经在当地显赫一时的巴底土司的居所,当地人说现在去那里的路因为泥石流已经垮了,要徒步几个小时且道路很危险。末代土司汉名叫做王若汉,解放后当时年仅17岁的土司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他组织属民参军并亲历亲为,1955年时甚至当上了解放军的副团长。

就在美人谷中,还保存着一座藏区已很少见到的苯波教寺院黑经寺,其藏语名拥忠达吉岭寺,传说始建于唐朝。苯波教俗称“黑教”,它是藏区最古老的宗教,信奉万物有灵,推行鬼神崇拜,许多学者认为它其实是萨满教的一种。苯波教曾是强盛一时的西藏吐蕃王朝的国教,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势微,当时佛教和苯教的斗争十分激烈,直接导致了吐蕃王朝的灭亡。



吐蕃以后,随着西藏本土苯教的衰落,苯教中心渐渐迁移到嘉绒地区,墨尔多遂成为苯教最重要的神山。与佛教徒顺时针转山转湖转经不同,苯教徒采用逆时针方式来转,这是双方一个明显区别。除了四川甘孜外,西藏林芝、四川甘孜和青海的部分地方也还有少量苯教寺院存在。

据说,苯教徒痛定思痛,于是吸收了大量佛教的经典教义和表现形式,形成了与原始苯教区别较大的雍仲苯教,除了一些细节方面,其外貌与藏传佛教已没有太大区别。巴底乡的这座黑经寺第一眼看上去几乎就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里的僧人也按喇嘛着装,连寺门上悬挂的都是佛教信徒赠送的“佛光普照”横幅。只有进入寺中才能感受到苯教那些特有的标志,比如采用八字箴言而非六字真言,代表吉祥的卍字与佛教正好相反等等,尤其当僧人介绍说寺内供奉的护法神是释迦牟尼时,笔者不禁越发感慨,要知道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们大多来自被降伏的苯教神灵,如今到这里反而颠倒过来。

苯教曾是嘉绒藏区的主体宗教,但现在即使在嘉绒藏区的核心丹巴,像黑经寺这样的苯教寺院也很难看到了。苯教在嘉绒的衰落与金川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前当地的土司多信奉苯教,战争中也获得了大多数寺院的支持,清军胜利后,在乾隆皇帝的严令下,这里的苯教寺院多被迫改宗黄教(即清朝重点扶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只有少数支持朝廷的庙宇得以幸免,巴底的黑经寺就是因为由于参与御定两金川有功,乾隆才特许其保留继续信奉黑教的权力。

墨尔多神山脚下的墨尔多寺则没那么幸运,作为金川地区最重要的黑教庙宇之一,它在金川战争后被迫该宗,成为一座黄教寺院。该寺建在岳扎乡,关于“岳扎”名称的来源,一说藏语意为“宏运聚集之山脚”,另一说因为清王朝攻打大小金川时,岳钟琪军队驻扎此地而得名。寺庙位于川藏公路旁,面积很小,香火也不大旺盛,寺后的墨尔多神山经常云雾缭绕,中央隐约露出一块叫做“墨尔多石笋”的大石柱,传说中那是山神的生殖器。



墨尔多山神名叫阿尼格尔冬,是苯教神话中降妖驱魔的英雄和战神。金川战争后,尽管苯教信仰被朝廷强力抑制,然而当地人祭祀墨尔多神的宗教活动却以庙会的形式偷偷流传下来,每年在传说中墨尔多山神的生日期间,丹巴都要举行隆重的墨尔多庙会,成为当地独特的节庆。这里一年一度的嘉绒年,据说也是为纪念墨尔多山神而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



墨尔多山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神山。传说中,墨尔多山是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大师密藏经典的四个地方之一,西藏扎什伦布寺有该山的壁画,吐蕃最早的藏族高僧之一毗卢遮那曾到此修行传教,四世班禅为其作过唐卡并著有颂辞。四世达赖也为其著有祭祀颂辞,清朝时更常有地方官员前去参拜。

相传在墨尔多山上修炼极易成正果。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著名高僧毗卢遮那均在墨尔多山上获得圆满,连西藏的僧侣们亦有能去一趟墨尔多山便为功德圆满之说。这座神山规模庞大,出丹巴县城不远的中路等村庄里,都可以看到墨尔多山那金字塔形的主峰。


(中路乡拍摄到的墨尔多山,民国照片。)

丹巴美景众多。如果游人肯多花上两天时间,就能去一下县城西北边秀丽的党岭,尽管道路崎岖,来回起码要两天时间,但那里的风光绝对会让您不虚此行。

党岭山在大雪山的北段,位于墨尔多山西北的边耳乡境内,是丹巴县与道孚县的界山,主峰夏羌拉雪山海拔5470米,在藏语里意为“美女神山”,与四姑娘山类似,夏羌拉雪山在苯教传说中也是墨尔多大神的侍卫——“护卫生神”之一。



党岭山是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翻越的最高的雪山,当年中央红军由于缺乏高原经验,翻越党岭雪山时减员严重,老帅徐向前在其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这样描述党岭雪山:(它)顶天矗立,海拔5000多米。山上积雪终年、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在附近老百姓心目中,就象一道噬人生命的鬼门关。

但现在的党岭却丝毫显不出让人恐惧的一面,反而让人倍感妩媚,干海子、大海子、葫芦海等美丽的湖泊,以及洁白无暇的夏羌拉雪山、经幡飘扬的飞机坪牧场,无一不吸引人们驻足流连。

秋日,坐在干海子边,波澜不惊一片寂静,风到这里仿佛也停住了脚步,绿色的树、黄色的草、白色的山岩、黑色的湖石,还有透明的水,似乎亘古以来就在这里静静地发呆……



【由于出版商版权关系,只能暂时连载到这里。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找本实体书翻翻。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附:本书目录

前言 在那东山顶上(缘起仓央嘉措)

一、遥远的畏途

艰难的路与路上的人(川藏线历史概述)

四姑娘的传说(清军在巴朗山的血战,藏族关于四姑娘山的传说)

雅安与茶(藏族关于茶的传说)

康藏路迢迢(川藏公路的历史)

大渡桥横(汉藏分界的大渡河,康巴地区的土司与活佛)

暗夜传说(藏族关于僵尸的传说,藏传佛经中恐怖的炼尸法)

二、男人们的康定

商人的乐土(茶马古道的故事)

“岳公爷”和“赵屠户”(岳钟琪与赵尔丰)

明正土司及康巴人(康定土司的历史,康巴强盗的洒脱)

“世界第一高峰”(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与蜀山之王贡噶的渊源)

川藏路的三岔口(清朝与民国时的进藏路线)

三、血色金川

沃日土司官寨(三百多年前建造的堡垒)

花教塔公寺(藏传佛教萨迦派介绍)

金川鏖战(中国最美丽的村镇甲居藏寨,第一次金川战争)

再战金川(第二次金川战争,康乾盛世转向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

黑教圣地(真正的美人谷,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介绍,墨尔多神山与党岭风光)

四、甘孜生死恋

寺院、草原和强盗(七世达赖喇嘛曾经的栖息地,藏族的水葬)

女土司的生死之恋(民国时期因爱情而引发的甘孜事变)

神秘的男女双修(欢喜佛......)

雄鹰飞不过的山峰(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

五、一度到理塘

历经劫难的七世达赖(生于理塘的七世达赖喇嘛的故事,清朝对西藏管理过程的变迁)

噶玛拔希与活佛转世(藏传佛教的第一个转世活佛)

长青春科尔寺(理塘寺与大藏经的故事,藏传佛教中的六道轮回)

最美丽的草原(中国最美丽草原之一,康巴大叛乱中的傲慢土司)

白教源流(藏传佛教噶举派介绍,噶玛噶举派的神奇功法)

六、三怙主的过客

边杀人边朝圣(民国时期可怕的稻城匪帮)

桑披寺的恐怖人偶(清末血腥的乡城桑披寺之战)

众说纷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由来,约瑟夫洛克的蜀山传奇)

三怙主的微笑(约瑟夫洛克在亚丁三怙主雪山的探险)

土匪盘踞的南路(民国时期川藏南路的土匪传奇)

七、德格的光辉

千年家族(德格土司历史,赵尔丰的改土归流)

东方《伊里亚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及其研究者的故事)

伟大的印经院(走进藏族文化艺术宝库德格印经院)

川藏之际(历史上四川与西藏的边界变化)

关于“共妻”的辩论(由于涉及民族问题,实体书已删除该节)

行路难(川藏公路最烂的一段上有意思的故事)

八、察木多往事

陈渠珍与赵尔丰(清末影响巨大的川军进藏)

昌都战役(解放西藏)

强巴林寺和帕巴拉活佛(昌都第一大寺及其寺主的故事)

精彩的辩经(藏传佛教的学业考试及独特的学习方式辩经)

南北路的交汇(茶马古道的汇聚点邦达草原)

名号众多的功德林活佛(西藏大活佛功德林济隆的由来,风流潇洒的末代活佛)

九、神鬼之域

美丽的“积尸地”(美丽的然乌湖及其传说)

波密之战(清末入藏川军与噶朗土王的残酷战争)

亡灵的领地(林芝古老的恐怖传说,川藏路上的通麦天险)

仓央嘉措的快乐时光(儿时仓央嘉措)

陈渠珍的工布情缘(陈渠珍的西藏爱情故事)

来自工布的丹吉林活佛(西藏大活佛丹吉林的由来,摄影家活佛的爱情生活)

最美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的传说)

十、命运的安排

红教与伏藏(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由来,红教神湖巴松措)

命运的安排(曾影响西藏历史的阿沛家族,阿沛阿旺晋美的故事)

当年的阿沛庄园(陈渠珍对清末阿沛庄园的印象)

陈渠珍的生离死别(清朝灭亡后驻藏部队的遭遇)

甘丹池巴的炼成(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由来,黄教教主的产生过程)

十一、血与火的江孜

顶礼!羊卓雍措(西藏神湖羊卓雍措的传说,女活佛多吉帕姆的故事)

永远的十万佛塔(佛教艺术宝库白居寺)

红河谷之血(20世纪初西藏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江孜保卫战)

日喀则,当年川藏路的终点(日喀则名字的由来,对后来西藏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深远的帕木竹巴政权)

十二、班禅与达赖

吉祥须弥寺(扎什伦布寺的历史,班禅额尔德尼的由来)

身法不二——四世班禅的故事(黄教领袖罗桑曲结及班禅活佛系统的建立)

尴尬的上师——五世班禅的故事(老好人罗桑益希,曾在河里连载)

惟我独尊——六世班禅的故事(清宫秘密档案揭示的达赖喇嘛灵童遴选真相)

班禅和达赖的关系(历史上两大活佛系统的合作与冲突)

一言难尽的天葬(外人眼中的藏族奇特葬俗,本来政府主管部门要删除,但后来峰回路转,竟然奇迹般保留了下来)

十三、唐蕃天路

天湖纳木措(纳木措的神话传说,)

蒙古人来了(元朝如何将西藏纳入版图,明末清初统治西藏的蒙古和硕特汗国)

被贪欲毁灭的活佛(一个活佛引发的中国与尼泊尔的战争)

公主走过的道路(唐蕃古道与文成公主,青藏公路的故事)

人性的试金石(清朝灭亡后,陈渠珍率队穿越荒无人烟的羌塘大草原的可怕经历)

仓央嘉措的最后结局(仓央嘉措秘史记录的故事)

十四、喇嘛王国的崛起

雪域兴佛大昭寺(藏传佛教的诞生过程)

噶丹颇章政权的诞生(旧西藏达赖喇嘛地方政府的由来)

枭雄末路——五世达赖的学生们(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和他的同学们)

十五、从布达拉宫到八廓街

达赖喇嘛的宫殿(达赖喇嘛活佛体系的历史)

桃源乐土,扑朔迷离的真相(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旧西藏,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的感情经历)

迷雾中的桑结喇嘛(西藏摄政王桑结嘉措的故事)

八廓街的记忆(八廓街的历史和风情)

后记 辛亥百年祭(清朝灭亡后的西藏,赵尔丰之死,西康建省与撤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8-25 17:29: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不错 推荐推荐 :lovelin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8-26 12:30: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dicalzhang 于 2012-8-26 12:55 编辑

引经据典,极有益的介绍,且有一定水准。推崇!!!我反对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