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9185|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板技术] 双板技术从扭转到刻滑的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7 20:3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板滑雪中回转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大部分雪友学回转的过程基本是从犁式,半犁式,平行式……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滑雪历史上按时间顺序陆续发展出来的回转技术。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个过程很符合人的生理结构,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是由于当时的双板装备决定的。这些技术的突破凝聚了许多滑雪高手的创新。愚不才,愿就有限的陋知和纸上学习所得,尽力理出个朦胧的脉络,以便让雪友对双板技术的历史有个了解,明白一些技术的源头和来龙去脉。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斧正补充。

1 犁式
     犁式转(wedged  turn)公认是双板回转技术中的第一大突破,发生在19世纪末,应算在奥地利Mathias Zdarsky头上。当时叫Stem转或者叫Snowplow转,现在基本统称犁式转,因为从今天的角度看,三者技术上的差别已不用再进一步细分了。Zdarsky在1896年出版了“Lilienfelder Skilauftechnik”,这是滑雪史上公认的最重要的滑雪著作之一,前后共出了17版。
     犁式转最适合人的安全心理,最容易掌控,也是最容易学的转弯法。所以一直到今天它仍是绝大多数雪友学滑雪时的首选。犁式虽然貌似简单,但培养出的雪感却无止境。许多后期的转弯技术虽然形变但神未变。如果犁式的雪感真正掌握了,我敢说你在40度的陡坡上转弯应仍能胜任。但凡事一分为二,由于犁式双脚都用内刃,它也是平行转弯中A腿和重心横移问题的根源。

2 早期平行式
     早期双板雪靴鞋跟和雪板不是固定在一起的,后来才开始固定。虽然固定得不像现在这么刚性,但鞋跟和雪板的固定确实是为平行式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于是奥地利滑雪家Hannes Schneider发明了犁式-—平行式渐进法(stem-to-parallel progression),称为Stem Christie,这就是现在的半犁式或半平行式的前身。Schneider在上世纪20年代在St Anton开始教授推广这项技术,而据说这是史上第一所正式的滑雪学校。St Anton就是上届世界滑雪大会的举行地。
     20年代回转比赛(Slalom)的出现使滑雪技术侧重点转移,滑雪从追求刹闸开始向追求速度转变。应运而生的是从半犁式向全平行式的转变。1929年金属刃开始应用在双板制造上,于是产生了100%的平行滑。但平行滑的连接,也就是平行回转是直到30年代才由奥地利滑雪家Toni Seelors发明的。Seelors是1931年回转赛的银牌获得者,1933年的金牌获得者。
     Seelors发明的平行转法被法国滑雪家Emile Allais最终精化确立(Allais就是那个把海德金属板技术带回法国的那个人)。Allais请Seelors当法国滑雪队教练,自己也于1937,1938两年拿了世界冠军。Allais在1937年出版的“法国滑雪法(Ski Francais)”和1947年出版的“怎样用法国技术滑雪(How to ski by the French method)”两书中把Seelors的平行转作为法国技术介绍给了世界。不过公正地说,这项技术的发明应该算在奥地利人的头上。
     早期平行式和现在的很不同,主要原因是当时雪靴还不是塑料的,而是皮质的,并且鞋跟和雪板连接也很松散。为了有效地转板,转弯前必须先把肩扭向老弯侧后,然后在换刃点使劲把肩向新弯方向旋转,再在某点把肩和胯锁住,使得上身的旋转最终传到雪板上。这种用上身主动带动下身旋转的方法技术要求其实非常高。我看过一幅Emile Allais在1937年演示平行转的照片,一方面感叹当时滑雪者超级的雪感,一方面庆幸现在的滑雪器材让我们免去了许多困难的动作。早期平行式实质上是上身带动下身旋转的方法,如果没有把上身的转动有效的传到雪板上,就会出现上身过分扭转的现象,这在现在的初级雪友身上还很容易看到。

3 短摆
     50年代初期,回转运动员在比赛中逐渐摸索出,如果他们把上身和雪板反方向扭转时,他们可以更快地不断变向,增加回转速度,这就是所谓的“Wedeln”技术。Wedeln在德语里是摇摆的意思(例如狗摇摆尾巴)。显然,Wedeln技术是和早期平行式用上身带动雪板转动是相反的,在前者上身与雪板转向相同,而在wedeln里两者转向相反。这引起了奥地利滑雪界教父Stefan Kruckenhauser的注意。Kruckenhauser是奥地利滑雪教练协会的头头。在仔细研究了Wedeln技术后,他倾向于把这个新技术叫作kurzschwingen,翻译成英文就是short swing,中文就是短摆。Kruckenhauser出了本滑雪书,这本书后来也翻译成了英文,进入了英语国家,名字就叫“奥地利正宗滑雪新系统”。
     短摆在当时动作非常夸张,无论是肩的扭转还是反弓动作幅度都非常大,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塑料雪靴,立刃非常不容易,那感觉就像让人穿者大两号的冰鞋去滑冰。短摆技术直至今日还在运用,我觉得很像现在大家所说的挫雪小回转,走刃成分不多,但靠上下身反向不断扭转能快速地回转雪板。当然由于塑料雪靴的出现,现在做短摆比当时容易多了,也用不着夸张的动作幅度了。我个人觉得短摆对滑雪的最大贡献一是把轻身引进了双板技术,二是把身体的反拧(counter或counter rotation)引入了双板技术。而反拧的不同运用,在需要时即可以使你换刃时防止搓雪,也可以使你进行更难的扭转弯(pivot turn)。而后者是回转运动员控制线路时必须熟练掌握的。
     说到短摆,就不能不提美国著名的滑雪键将Brooks Dodge。他在1956年从欧洲返美后为SKI杂志演示了短摆技术。可他滑出来的短摆和欧洲的完全不一样,从后面看去,他的上身基本是不动的,只是两腿不断地在身下左右回转。这个滑法在当时超前了20年,30年,甚至40年。Dodge滑出的其实不是传统短摆,而是现代的走刃小回转!Dodge之所以用老器材滑出了超越时代的动作,是因为他是在一条非常陡的雪道上演示短摆的。陡坡容易立刃,无形中弥补了皮质雪靴太软的不足。所以应该说走刃小回转是由短摆加立刃衍生出来的。

4 总结消化期
     50年代与60年代随着早期平行式和短摆两种技术的出现,滑雪界又经历了一个总结消化期。由于这两种方法上下身相对扭转方向完全相反,在当时的教练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有的教练教前者,有的教练教后者。还有的干脆调和一下,说high-C用前者,low-C用后者。终于在1961年,瑞士物理学家和数学家Hugo Brundenberger发表了著名的滑雪文章,从牛顿力学上彻底阐述了两种技术不同的物理机制。Brundenberger真正清晰指出了轻身在两者中的不同作用。我觉得pivot应该是从这时开始正式升堂入室的,成为了滑雪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法国人Georges Joubert,他刚于两年前去世。Joubert在世界滑雪史上特别是世界滑雪教学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Joubert于1955年发明了法国式短摆,此后20年,他出了许多滑雪书,在法国,意大利,日本,北欧,北美拥有数以万计的读者。Joubert有着敏锐的眼光,非常善于总结和把握滑雪发展的趋势。例如屈腿轻身就是他发现倡导的。由于屈腿轻身有个瞬间后坐动作,这在当时SKI杂志刊出封面照后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另外他非常具有国际视野,敏锐地指出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差别正在消亡,各国一流选手的动作越来越彼此相像。他在大量的分析综合后,总结出双板技术的四大要素:反弓,双脚独立,安静的上身,超前意识(anticipation)。这四大要素直到今日仍是许多滑雪教学体系中所采纳推崇的。

5 卡宾
     70年代塑料雪靴普及问世,使得立刃变得容易,再也不用费死劲扭动身体立刃了。正如Joubert所预言的那样,各个国家的技术迅速彼此靠拢,上身带动雪板的回转技术快速消融。于是滑雪技术开始演变成怎样稳固上身并用它作为锚使腿和脚来做回转。随着大众越来越认识到滑雪器材的进步开始影响到滑雪技术的掌握时,滑雪教练们也开始更多关注研究怎样通过塑料雪靴的优势更好地用刃了。1967年SKI杂志写到:一小群世界顶尖的选手开始讨论一种叫作纯卡宾的东西了。当滑雪者在回转中感知到外板内刃开始主导的那一刻起,他就把雪板交给外力驱使,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雪板在替你刻滑的感觉。”在北美Warren Witherell无疑是卡宾最积极的倡导者。他1972年出版了一本叫作“竞速运动员是如何滑雪的(How the racers ski)”的书,这本书不仅长时期地影响了美国的专业和大众滑雪教练,也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向大众公开正式地推荐了卡宾的概念。当然Witherell也诚实地提到卡宾只对应你压出的雪板半径,否则挫雪(skidding)与平转(pivoting)都要参与进来(当时雪板还是直板)。
     90年代大头板终于问世,使得一些以前不可能的动作在大众滑雪中都变为可能。一些老的技术,例如上身主导回转和上下引身等等都渐渐退居次位,双板技术的核心逐渐转变为怎样更好更合理地用刃并把刃和其它传统技术结合起来。于是这个技术革命为开掘大头板的各种功能开创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近20年来,滑雪奇才们纷纷开发出自己独特的绝活,创造出不同的滑雪法和教学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绝活,很难说哪一种高级哪一种低级了。但各种滑法的结果是使我们能更充分地享受滑雪的乐趣了。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头板有时也能欺骗我们自己的眼睛。就像计算器的使用虽然帮助我们加快了计算速度,可并没有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一样。大头板的灵活虽然让转弯变得容易,使我们作出了用老板做不出的回转,但并不代表我们真正掌握了回转技术,充分了解了大头板的功能。另外教学一般都有阶段性和针对性,有时为了矫枉过正可以暂时避免某种技术或夸大某种技术。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话就容易断章取义,过分地神化或贬低某些技术。这大概就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明白形似后面的神似的原因吧?

6 未来
那么回转技术是否到此为止了呢?我想不会的,即使在大头板的框架下,各种滑法都还没有开发殆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不断听到各种流派各种滑法的原因。事实上,滑雪教练们也在不断地切磋探讨,推陈出新。听说教练们也常常化装成学员去上其他滑雪教练的课,目的就是想“偷学”其他教练独到的绝招。在器材上,公园板,Rocker板,超宽板,双半径板……都让人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滑雪世界。只要滑雪技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那么在我们前头就一定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新的技术,无论是器材制造上的还是滑雪技术上的。那样滑雪技术就会越来越丰富,就会不断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

点评

好贴,顶。一直想学好短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0 19:44
好文,精彩 滑雪技术发展真快,这才短短一百年的时间。更新换代速度堪比码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28 12:37
2#
发表于 2012-12-27 20:49:54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啊,谢谢楼主科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27 20:53:42 | 只看该作者
还真有人研究滑雪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27 20:59:3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受益匪浅,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27 21:01:55 | 只看该作者
说到短摆,就不能不提美国著名的滑雪键将Brooks Dodge。他在1956年从欧洲返美后为SKI杂志演示了短摆技术。可他滑出来的短摆和欧洲的完全不一样,从后面看去,他的上身基本是不动的,只是两腿不断地在身下左右回转。这个滑法在当时超前了20年,30年,甚至40年。Dodge滑出的其实不是传统短摆,而是现代的走刃小回转!Dodge之所以用老器材滑出了超越时代的动作,是因为他是在一条非常陡的雪道上演示短摆的。陡坡容易立刃,无形中弥补了皮质雪靴太软的不足。所以应该说走刃小回转是由短摆加立刃衍生出来的。


这个真想看一看{: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27 21:12:23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我们现在的滑雪者幸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27 21:2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28 10:24:28 | 只看该作者
精品!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2-28 10:34:24 | 只看该作者
穿塑料鞋,踩大头板,不走刃,那才傻.感谢前人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装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28 10:47:09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一定是滑雪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