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224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周六和几个朋友一起搞一次古筝音乐佳赏活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21 13:2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竹亭文化活动内容之一,去年我们进行了三期的古琴音乐佳赏活动,反映良好,可见大家对民族音乐还是有兴趣的。为此,我们准备把音乐佳赏活动继续办下去。
    此次活动主要介绍古筝,主要内容包括:古筝简要的发展历史、主要的演奏流派、著名的古筝曲目等。除此之外,还将对古琴与古筝的关系以及它们有哪些不同等朋友们普遍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此次活动当中大家可以欣赏到《渔舟唱晚》、《寒鸦戏水》、《海清拿鹅》等经典的古筝曲目;此外还有古筝与箫合奏的《梅花三弄》以及古筝与古琴分别演绎的《高山流水》等内容。
    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活动不是专业的聚会,主持人也都是纯粹的业余选手,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结交更多的朋友。因此,不管您对这一主题了解多少都欢迎您的参与,如果您学过古筝或者对此有较多的了解,那么我们更是欢迎。假如您对那一首曲目有欣赏后的心得,也欢迎您与我们共同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13:32:18 | 只看该作者

请注意活动时间、地点 请跟贴或发短信报名

活动名称:古筝佳赏会
活动时间:2月25日(本周六)上午9点半至12点
地点: 复兴门通泰大厦B2层咖啡厅(位于金融街,与百盛大厦隔一座楼,地铁复兴门站下车,百盛前行100米即到)

费用:每人10元 (场地费)

活动联系人:郑文龙 13520059005 雷滨 13661035188(请跟贴或发短信确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2-21 13:41:5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从古琴到古筝,高雅艺术和我们越来越接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2-21 13:59:07 | 只看该作者

报名, 2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2-21 17:03:04 | 只看该作者

古筝简介之一: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於陕西和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书秦始皇时,曾如此描述当时民间筝歌场面:“夫击瓮叩 ,弹筝搏而歌乎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之后,筝常因此被称为“秦筝”。

据古文献记载,筝最早为“五弦筑身也”,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十二弦,进而为隋唐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十五弦,到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乃至现代的二十一至二十六弦筝。近年江西贵溪春秋崖坟群出土了俩张十三弦筝,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可见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弦筝之后,而是早就与之并存。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耕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形式。

十三弦筝在唐代得到了充分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2-22 09:04:13 | 只看该作者

古筝简介之二:古筝的历史沿革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考证,筝在春秋、战果时期及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筝,通常又被人们叫做古筝,和琴之被称为古琴一样。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一、筝的渊流和形制的沿革
  关于筝的渊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

  1、分瑟为筝说
  在古代文献中确实有分瑟为筝的说法。唐赵磷《因话录》中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是传说而已,不说把争的人说的多么无情无义,单就一种乐器来说,都是由无数个部件组成的,缺一不可,争一而破为二,必然破碎或残缺不全,怎末会成为两件单独的乐器呢。

  2、筝筑同源说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我国的乐器发展史是现有打击乐器,后有弹拨乐器的。筑的右手奏法,以竹尺击之,沿用了打击乐器的奏法,这与筝相比用指弹奏简单的多。综上所述,筝与筑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西,筝是由筑发展而来的,筑之源即筝之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筝筑是同源的。

  3、蒙恬造筝说
  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声也。”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

  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棒状、细颈、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09:48:41 | 只看该作者

古筝小贴士

一、古筝概述
筝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之瑰宝,它是我国古老的、具有代表性和特殊艺术魁力的繁弦弹拨乐器。它横陈平列,文雅端庄,易学动听,老少皆宜,深受群众的欢迎。“乐中筝”古朴典雅,音色清越而秀美,并以其中和纯正,雍容华贵,刚柔相济,以韵补声,声韵相成的独特风格衍续流传至今,被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享誉海内外,已逐步发展为国际性乐器。
筝源于战国,盛于中唐,史称秦筝,东传朝、日,经历两千多个春秋,广泛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筝初为五弦筑身,后为十三弦,经沧桑更易,日臻善美,形成现代品种繁多、型号各异的古筝家族。历代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赞颂古筝的有一千多首,给筝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诗句,使之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晶莹推灿的艺术珍品,成为能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华夏之正声。
筝因历史悠久被称为古筝,这说明筝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丰富的传统曲目,能给人们留下古朴典雅的艺术情趣,为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筝的结构特色: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爱古筝,对筝的结构、特色写下了许多赞美诗句,如阮禹的《筝赋》云:“身长六尺,应律数也,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柱高三寸,三才具也,两手动应,日月务也。故清者感天,浊者合地。”西晋?傅玄《筝赋予》云:“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似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也。”
晋陶融妻陈氏《筝赋》云:“伊夫筝之为体,唯高亮而特殊,应六律之修和,括八音之精要,超众器之表式,周旋去留,千变万态”。
唐诗人白居易在《偶于维扬牛公处览筝》写道:“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如能会一面,不啻值千金。玉柱调须品,朱弦染要深,会故《魔女弄》,不动是禅心。”
古人对筝推崇备至,甚至以三才、四时、日月、天地、四象、五行等描绘古筝,说筝是符合天经地易的,给筝披上装饰褒美的衣衫,除了给人们带来美学的遐想,还笼罩上玄学的朦胧。
三、筝的流派
乐中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与各地区的语言、音乐、地方戏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格各异的“茫茫九派”。筝艺的各种流派与古琴一样都以地方名称命名的,如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客家、陕西、蒙古等。也可大致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筝曲的特点细腻委婉、清奇淡雅。北派筝曲的特点是,粗扩、豪放、泼辣、短小、流畅多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2:53:06 | 只看该作者

古筝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2-22 14:22:19 | 只看该作者

报名 阿非 806900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2-22 20:42:39 | 只看该作者

报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