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yufu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周六和几个朋友一起搞一次古筝音乐佳赏活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2-23 09:46:18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古筝的诗词和名句

 古筝诗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鸣筝金栗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弹筝北窗下,
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
心伤曲不道。
萧纲《弹筝》


 

多景楼上弹神曲,
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
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
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
啄木飞来霜树杪。
苏轼《甘露寺弹筝》


 

秦筝吐绝调,
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和断,
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
宁知颜如玉。
沈约《咏筝》


 

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李白《春日行》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张九龄《听筝》



明月照人古,开帘弹玉筝。
常建《高楼夜弹筝》



宝筝钿剥阴尘覆,锦帐看消画烛幽。
廖融《退宫妓》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崖。
李商隐《无题四首》



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后筝歌》



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
李商隐《送千牛将军赴阙五十韵》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李白《古风》之五十四



万松亭下清风满,秦声一曲此时闻。
刘禹锡《伤秦妹行》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2-23 10:56:15 | 只看该作者

报名1MM,1G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2-23 11:32:3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地点如何? 关注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4:5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上午9:30 金融街通泰大厦地下二层咖啡厅 地铁复兴门站下车,百盛前行100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2-23 18:18:52 | 只看该作者

报名, 1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2-23 21:11:04 | 只看该作者

报名GG1位!海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2-24 08:44:37 | 只看该作者

古筝简介之三:筝(弦)及弹奏方式和演奏技巧的沿革

   1、筝(弦)的沿革
  古代的筝曾为五弦,到了战国末期,为了加宽音域,增加到了十二弦。以后筝弦的增加速度很缓慢,从汉晋到唐宋这1300多年间,只增加了1弦。十二弦与十三弦虽然只一弦之差,但从五声音阶的定弦原则来看,它的目的在于加强主音,使其实用价值更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出现,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盛唐时期流行的十三弦筝是在十二弦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在唐宋时期,十二弦筝与十三弦筝并存,但有雅俗之分,十三弦为俗乐筝,流行于民间;十二弦筝为雅乐筝,流行于宫廷。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这一时期的筝弦,多用丝弦或(昆鸟)鸡的筋作弦,这在唐朝诗人刘禹锡和唐彦谦的诗中都有提及。岑参在《秦筝歌送外甥肖正归京》诗中云:“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丝弦的主要特点是:银色深厚、灵透、柔和、韵味深长,最富于表现慢板及花音不多的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出现了十四弦和十五弦筝。明末清初,南方各地开始使用铜和钢的金属弦,如粤、闽两省首先使用铜弦。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出了继续使用传统丝弦外,又开始使用钢弦。钢弦银色清越、明亮,余音长,最适合表现音韵典雅缠绵的乐曲。这一时期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由此略见一斑。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十六弦筝的出现,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前后。

  从建国后到现在,筝弦的增加很快,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二十五弦脚踏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四十四弦脚踏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近年来,古筝的弦又出现了尼龙弦。这种弦是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以尼龙丝缠绕而成。尼龙弦在一定程度上,既有金属弦那种清脆、明朗的特点,又有丝弦委婉质朴的韵味,他的余音长短适中,音韵较为清雅含蓄,最适于表达现代双手技巧复杂的乐曲。

  2、弹奏方式及演奏技巧的沿革
  今日筝流行于与专业演出和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但用假甲弹筝,并非近代之创。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书·羊侃传》载:“有弹筝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在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诗中有:“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另外,在《资暇录》中对假甲的使用有如下的记录:“今弹筝,或削竹为甲,以助食指之声。亦因研公也弃真用假,舍清才从浊。人盖靡只其由也。至如箜篌之与秦筝,若能去假还真,其声婉美矣。”

  溯其本源,既然有“代指”与“去假还真”只说,可见最初弹筝乃是用肉甲来演奏的。后来由于假甲音量大、使用方便、不易损坏等原因,逐渐取代了肉甲,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年来,随着筝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奏力度的加强,以及筝弦的加粗,使假甲更加普遍的推广开来。

  传统的筝曲,右手弹奏旋律,左手施以颤、按、滑、揉等技巧,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演奏方法,也叫传统奏法。致于左手何时开始移到筝码右边和右手同时演奏的,无从考究,但在敦煌壁画中已看到双手弹筝的形象,还有在陕西蓝田水陆庵佛寺群雕中也有生动的双手奏筝的乐人形象。

  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社用铅字印制的合奏曲《将军令》的古筝分谱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双手抓筝”手法的运用。我们还可以在王巽之先生传谱的《月儿高》、《四合如意》等曲中看到左手简单的伴奏音型和划奏技法。

  1955年,赵玉斋教授创作筝曲《庆丰年》,使左手的技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首曲子中有了琶音、和音、三和弦,左手能和右手交替弹奏旋律,左右手大、食、中指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发展,《庆丰年》一曲开创了古筝双手演奏技巧的新篇章。

  1965年,原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员王昌元创作的筝独奏曲《战台风》,在传统“四点一”指法基础上创出“扫摇四点”奏法,在传统食指抹弦奏法的基础上,创出“双手食指点奏”奏法,把古筝演奏技术推向了新的阶段。

  继《战台风》之后,《幸福水渠到俺村》、《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等曲的出现,使古筝双手演奏技巧继续发展,更趋完善。80年代以后,现代筝曲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如《山魅》、《黔中赋》等曲,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法。

  随着新的双手演奏技巧不断涌现,不断革新,古筝的表现力也会不断的提高,也必将不断推动古筝事业的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2-24 08:45:40 | 只看该作者

古筝简介之四:筝的构造

 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

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的是一种二十一弦筝的构造。

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等部位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

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在共鸣体内有音桥,呈拱形,它除了共鸣效果的需要外,还起着支撑的作用。共鸣体的质量和结构对筝的音响影响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质干而松的梧桐木来制作。也有人试用白松制作。蒙族筝的面板用杨木制成。
「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领导作用
「筝边」也称边板,即筝的侧帮。筝有两个筝边,靠近身体的一侧称为内筝边,另一侧称为外筝边。筝边一般用木制成,也有用水曲柳、红木或其他杂木制成。还有试用枫木制作。
「筝头」用木、紫檀或其他较坚实的木料制成。筝头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来固定(也有的筝的筝头是固定琴钉的)。在筝头的侧面有一个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个音窗,供出音之用。筝头因与共鸣体相通,这样就扩大了共鸣的范围(也有的筝,筝头与共鸣体是不相通的)。
「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此处在造型上也起着与筝头对称平衡的作用。
「岳山」也称木梁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制成。在筝上有两个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头连接处,叫作前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尾连接处,叫作后岳山。岳山随面板的前后圆弧而自然成弯弧形,与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后岳山也有用S形的(缩短了高中音区的码处弦长。岳山起着载弦的作用,也起着某些传递声音的作用。岳山与码子高度的比例关系到音准以及音色,定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恰当的比例才能使筝的发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岳山上端镶有一条骨片或铜丝,以使发音悦耳。
「码子」也称柱,或称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一般用木制作,也有用红木、牛骨、塑料、象牙制成的,以木的效果为佳。在桅木上还镶有一个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稳固筝弦。每个码子支撑着一根弦,共有二十一个码子。在演奏时,弦的振动由码子传递到面扳,再通过共鸣体而发也音乐的效果。码子可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码子有时也稍作前后移动,以适当调整音质。
「琴钉」也称肖子。它用于上弦,调整弦的松紧,控制音的高低。筝的琴钉也有用钢琴肖钉代替的,或用硬质木料制成弦轴上弦的。
「出音孔」筝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在筝头侧面有一个,底板上有两个(一个在底板的中部,一个在底板接近筝尾处)。出音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关系到音色、音量。
「弦」目前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筝的最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筝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将铜丝弦、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以及其他种弦加以适当的配置。由于用途、风格和习惯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钢丝弦为主,适当配置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的;也有以尼龙缠弦为主,适当配置钢丝弦的;也有全部用尼龙缠弦或丝弦的。钢丝弦音色明亮,缠弦音色浑厚。
说明:在制弦专业上,把钢丝弦称为裸弦(裸弦是与缠弦相对而言的),把有外包缠皮的弦称为缠弦。缠弦的弦蕊,一般采用钢丝弦做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2-24 08:46:28 | 只看该作者

古筝简介之五:筝的种类

 筝有传统筝和改革筝之分。

  按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筝有: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筝。河南传统十六弦筝,面板弧度大,筝体长。广东传统十六弦筝体短小。历史上各传统筝主要用丝弦,清朝中叶开始用铜弦。

  改革筝的种类有: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和二十一弦筝、苏州二十一弦筝、北京二十一弦筝。

  改革的转调筝有:

  (1)移码式踏板转调筝,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 。

  (2)筝首对位顶压截弦转调筝,由广州音乐学院和汕头乐器厂研制。筝的转调部分,是通过脚踏音健,使棘轮摆片传动部分按变音转调的需要,分别进行运动,(升高半中降低半音),推动对位顶压载弦部分进行顶压,以达到截弦变音快速转调

  (3)营口十五弦脚踏式转调筝和二十一弦按键张力转调筝。这两种转调筝在全国相当流行。转调部分采用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脚踏转调筝可转十二个调。手按转调筝有两种,分别可转五个或十二个调。

  (4)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它的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5)品式截弦变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中品格之上。

  (6)苏州二十六弦脚踏截弦转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脚踏式岳山截弦转调,通过踏板的变化,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变化,达到转调的目的。 除以上介绍的筝外,还有一种轧筝。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陈炀《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瑞而轧之,因取名焉。"轧筝流传到现代,在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山东均有所见。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和福建"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2-24 09:01:03 | 只看该作者

帮朋友再报:2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