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5-2-20 06:43 编辑
灵山和鳌太罹难驴友的死亡原因都是失温,11月3日横岭长城雨雪也造成三名日籍游客失温死亡。这些日子接连写了一些以“灵山和鳌太的触动”为题的帖子,探讨了一些大面的问题,没有在失温的个别问题上深入讨论,今天试试。
失温基本可以避免,为什么还这么多人死于失温?
先拿三个奇迹来说明失温可以避免。
1996年珠峰上的一场暴风雪夺走了8条人命,但有两人暴露在8千多米的山上,在零下50度的风雪中过了一宿,楞是挺过来了。一位是台湾人高铭和,另一位是美国人Weathers。
珠峰大家都知道危险,都把最起码的安全十项做了。保暖方面都做到多层保护,衣着的面料都是正确的纤维。但咱们在普通的山区里,很容易就掉以轻心。殊不知夏天20几度的灵山上,如果突然来一场风雨,温度降到十几度,身体被打湿了,又不采取措施,轻度失温会立刻开始,一小时后可以恶化成中度失温。
所以说,知识是救命的关键。有正确的知识,就能上山前做好保暖措施,就能避免失温。但事实上很多人不具备这些知识,我就经常看见同行的队友属于这类人,那么也才有这个帖子的题目:如果你失温了,我会做什么?
失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分法,咱们简单的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说。
人体正常工作的温度为37度,36度到35度之间属于轻度失温,皮肤苍白,开始发抖,但可以忍住不抖。(这些现象是人类自我保护的进化结果,苍白是因为肌肤表面血管收缩,失去血色,让温暖的血液集中保护体内核心器官;颤抖则加速代谢,产生热量。)手指不太灵活,干不了细活。人有点反常,比方说变得安静或易怒。35度到32之间为中度,嘴唇发紫,腿脚不灵,脉搏下降或紊乱,人开始迷糊,或变得毫不在乎,推理能力下降,稍难的算术做不了。身体无法控制的剧烈发抖,最终停止发抖,这也意味着病人自动调节体温的功能已然停止,身体已经无法继续生产热量,这也是最关键最紧急的时刻。其间可能会有反常脱衣服的行为,这个现象的解释没有定论,有说因为大脑温度调节机制紊乱,有说因为肌肤表面血管收缩过久后疲乏松弛,导致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回流到表皮,使人有燥热的感觉。无论怎么解释,宝贵的“热血”循环到冷的肌肤微血管后,迅速失去热量,更加速病情恶化(这方面,爱喝酒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喝了酒不怕冷。因为酒精会使皮肤血管松弛,让人觉得热。其实虽然表面上觉的热,身体却正在迅速的失温,驴友千万不可以在可能失温的环境下喝酒,更不能给已失温的人喝酒,希望他暖和起来。)最后32度以下为重度,肌肉因为乳酸和二氧化碳累积而发硬,卷缩倒地(减少能量散发),瞳孔放大,人逐渐进入休克状态,心跳呼吸减弱,身体进入冬眠状态,血液只在内部器官循环,肢体皮肤都成为冰冷的绝缘层。体温降到30度时,身体成为“代谢冰箱”,人还活着,但很难察觉生命体征。
以上的度数和失温程度的区分不必细究,在现场也基本无法量出病人的体温,所以主要依赖上述的症状判断失温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
现在说说如果你失温了,我会做什么?
首先我会注意同行的队友,如果发现有人有类似轻度失温的症状,会立刻通知领队,另外看看队里是否有医生,由专业的人瞧瞧,毕竟同样的症状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
确定是轻度失温后,首先提醒领队立即检查所有其他队友的保暖着装,也让队友互相注意是否有其他人有反常情况。道理是,发现一个人失温,很可能也有其他人失温。
立即请领队通盘考虑,决定是否分队或整队前进,或下撤。并对失温病人,立即采取措施,千万不要冒险挺进,想等等看看情况再做决定。轻度失温对身体没有危害,只是身体发出警告信号,让人知道病人现在的情况是:体内所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应付运动的需求和身体放出的热量,也就是能量入不敷出,开始丧失体温。如果没有迅速处理,等到失温进入中度,在恶劣环境中很可能就回天乏术了。
处理原则非常简单:增加热量供应,减低热量排放。
首先迅速找到相对遮风避雨的地方。
要求病人立刻进食,特别是含糖分高的或碳水化合物,不应该给蛋白质或脂肪类的食物,并同时给病人热水喝。人体的消化系统是最有效的产热机器,对提升体温,比任何身体外部加热的手段都有效。碳水化合物或糖可以“迅速”提供人体需要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太慢。(扎营过夜睡前可以多摄取脂肪,因为身体在静态时燃烧相对较多的脂肪,可以防止自己睡眠时不失温。蛋白质则主要作为其他用途,实在没有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时身体才会拿它做燃料。)
进食的同时,检查病人是否里层衣服湿透。是的话,立刻换掉。湿衣服传导热的效率为干衣服的25倍。
进食之后要求病人在另一位队员陪伴下小解(失温病人可能认为自己没问题,别人小题大做而撒谎),由另外一位队员看尿液落地前是否黄浊。黄浊的话,说明病人已经脱水。脱水和过度运动也会导致失温。尿液检查,明确已经脱水后,必须要求病人喝较多的水。
不能给病人喝带咖啡因的咖啡,咖啡因利尿,加速脱水。
不可以让病人吸烟,尼古丁使血管收缩,容易产生冻疮。
没有水的话,千万不要让病人吃雪,要用炉子化开加热。每克雪化成水需要80小卡的热量,每提高一克水一摄氏度需要一小卡,把一克雪变成35度的水需115小卡,把雪变成一升35度的水需要115大卡。(懂化学的同学帮我检查一下是否正确。)剥夺一个失温病人115个大卡的热量是要命的。
病人进食后,可能的话,尽可能继续运动,可以往下一个地点移动,或就地运动。使用背部和腿部的肌肉可以很快产生热量,比身体发抖更有效。如果决定暂时停止前进,要立刻搭建避难所。有帐篷用帐篷,越封闭越好。专家根据经验说,一个封闭的空间比救生毯管用。前者减少空气对流引起的能量消耗,后者减低人体热辐射损失的热量。对流是可怕的,换言之,暴露在大风的环境里是极度危险的。
如果失温现象发现的晚,救助就难了。进入中度失温,病人很可能不合作,不进食,即使食物进到胃里,也可能因为体温低,消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要着重考虑建立避难所,减缓病人的能量排放,再用其他较低效的体外暖身办法帮助他。幸运的话,病人回暖,就有可能活命了。前面提到如果病人剧烈颤抖停止时,表示身体无法产生任何热量,如果队伍还在行进中,即使病人在搀扶下还能走动,也必须立即停止,建避难所,立刻急救,用各种体外的热源帮助病人回暖,否则很快会进入重度失温。
重度失温时,病人看起来几经死亡,但并未死,不过也只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才能救活。这段时间,病人心脏非常脆弱,很容易发生心室纤颤,即心室肌肉乱颤,无法正常供血,紧接着血液循环停止,导致人体缺氧,死亡。处理这样的病人,要小心翼翼,好比处理脊骨折断的伤者,不能有任何一点颠簸磕碰。我常想,如果灵山或鳌太失温的驴友,成了活代谢冰箱,是否也禁不起被抬下山的折腾,注定要死亡。除非有直升机救援,我想应该没戏。
知道什么时候人事已尽很重要,是否继续在野外施救,是否留人陪伴,领队必须重点考虑其他队友的安全。如果认为其他人也有失温死亡的危险,把病人安顿好之后,这些人(包括领队本人)也必须尽速撤离,希望新的队伍可以尽快赶到进行施救。懂得判别重度失温的症状将有助于做此类困难的决定。在珠峰上,超过8千米乃死亡区,极寒又极度缺氧,人在此区内停留两三天以上必死。原则上是驴友丧失行动能力时,只能遗弃,不提倡其他人跟着陪葬。(但是刚进入死亡区的新队伍,似乎应该放弃自己攻顶的计划,救助路边垂死的山友。前面提到的三人奇迹生还,是因为后来有人救援。)12月22日灵山上如果其中有一人看过这个帖子,是否结果不是两死?
以上需要的食物,水,要换的排汗内衣,搭建避难所的物资我随身带,我会提供。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您会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