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68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安全] 提前给各位拜年了!附带一岁末长帖,耽误大家时间了。呵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8 15:5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5-2-20 06:28 编辑

岁末了,提前给大家拜个年,祝愿大家来年不论在户外或生活工作中都能步步高升!

借此机会也给这段时间我在绿野上的发帖做个小结。

我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每个人去户外都有自己的追求,也都知道户外有危险。户外发生事故后,各式各样的忠告就出现了。例如:对山要存敬畏之心,下大雪,天冷了,不要去爬山,等等。我觉得这类的忠告,过于主观,甚至有违人类进入户外的本意。我对自己户外活动有个原则,要集合前人的经验智慧和当今的科学技术,尽量提高自己的户外能力,希望能在户外玩的久点。那么我能做的也只是分享一下我手边的“知识”,至于对户外的追求,对风险的承受,每个人自己可以决定,我不建议,也不置评。

除了知识方面,我写了一篇简短的谁不怕死?的帖子。为什么在户外的圈子里谈它?因为我认为户外和死亡、恐惧有密切的关联。死亡是哲学家探讨的主要课题之一,喜欢这方面理论的朋友对我帖子里的分析应该不陌生。有了谈论死亡的共同语言后,咱们分析一下登山前辈们在这方面的心理,然后再审视一下自己对死亡、恐惧的看法。综合死亡,风险,追求各方面的思考,每个人应该就能做出合适他自己的决定了。

登山界传奇人物,1944年出生今年68“高寿”的意大利人梅斯纳尔被采访的时候,引用了另一位登山界奇人英国人马洛里说过的一句话“因为它在那儿”(其实马洛里的名言是被误会的一句话,一会儿我说明),但他说他有自己的追求,他爬山的目的是要“回来”。回来给他一种从绝地返回文明的冲击,每次都让他得到一种重生的感觉。他为了追求这种感觉,不断地重返绝地,在绝地里吃苦受罪,忍受死神步步紧追的恐惧。对他而言死亡是不利的,因为他追求“回来”的感觉。而他是否会死于绝地,几率不接近零也不接近百,随时可以发生,但非常不确定的(不像咱们在风版上高谈阔论,死亡概率基本为零。或是把我放在绝地,那概率绝对趋近百分之百),因此,根据死亡理论,他必然是要恐惧的。我想他在追求与恐惧之间已经找到了平衡点。对我而言,爬房山北梯的时候已经出现追求与恐惧的平衡点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把梅斯纳尔放在北梯,他可能会觉得无聊透顶,他必须在8千米以上的死亡区参悟这些道理,而我在北梯已然参悟到了。呵呵。明白这一点后,我们还会劝驴友,别干这,别干那吗?还会主张限制冒险活动吗?

梅斯纳尔1980年独自一人无氧登顶珠峰,1986年42岁时成为第一个登上全世界14座超过8千米高峰的人,并且都无辅助氧气。他觉得现在攀登这14座高峰成了一种时尚可能是被他“误导”的,他还说8千米高峰并没什么特别的。他从小爬阿尔卑斯山,练就攀岩,攀冰,雪地行进等全套阿尔卑斯山攀登功夫。1970年和小他2岁的亲弟弟参加了喜马拉雅山的一次远征,弟弟遇难,他自己损失了7个脚趾,从此断送了阿尔卑斯山的攀爬生涯,只好转进到喜马拉雅山脉的14座8千米高山(技术攀爬要求较低)。他鼓励追求登山“艺术”的后进,尽量轻装(阿尔卑斯登山法的特点之一),不要用依赖大量物资,大量夏尔巴的远征爬法(过去的英国远征队和现在的珠峰商业队),另外要尽量自己探路,走前人没走过的线路。不管是否受了他的影响,今天顶级登山家的时尚做法和他的理念是一致的。

注:远征爬法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上世纪20年代(马洛里年代)和50年代(希拉里年代)有其必要性,但在70年代以后已经不一定非那么做不可了。早期地图不详细(珠峰北坳是马洛里探路探出来的),没有GPS,没有卫星电话,气象信息不准确,没有好的冰爪、冰镐、绳索,没有好的保暖衣服鞋帽,没有能量棒…

接下来谈谈马洛里又怎么看待登山和死亡的问题。他出生于1886年,从小喜欢攀爬,逮什么爬什么,有树爬树,没树爬楼,有异于常人的平衡感,18岁在剑桥大学就学的时候,开始爬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他认为,活着,就要不断地去征服,不断地追求梦想。大学毕业后成为教师,是个文学艺术涵养极高的人,通过书信把姑娘追到手娶为妻子。他和妻子通信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珠峰山难之前,因此留下很多他个人经历的文字记载。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身边许多战友的死亡,在给他传教士父亲的信里他说“生命是(上帝)给我的礼物。我一直没有奢求这样的命运,但在那么多死去的人当中,我活下来了。”对他而言,他的命是捡来的。死亡对他是显然不利,他有美满的家庭;死亡对他也是不确定的,他艺高人胆大,并非狂妄冒险;因此他对死亡应该会有恐惧心理的。不过,在他基督徒宿命的想法里,生死由上帝决定,他选择不去替上帝操那份心,专心致力于他的登山追求,恐惧心理就不是他的问题了

当然,人的行为也很大的程度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那个年代里,英国有很多不畏惧死亡的极地探险家,都是受百姓追捧的英雄人物,帝国也需要不怕死,不怕苦的英雄。虽然大英帝国已经开始没落,但是帝国子民还是非常崇拜探险家的,王室也培养这样的文化氛围,1924年马洛里噩耗传回伦敦后,国王特地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可以说,探险家成功回国后受到的万民膜拜,和梅斯纳尔的“回来”的冲击是类似的,会让人上瘾。当然你我对户外的上瘾,或许和他们都不一样,但不管每一个迷上了户外什么,他的追求都是有理的,也都应该受到尊重的

要说马洛里的珠峰故事,就必须绕一大弯来说他的年代背景,最后才能说到他的那句名言。从一开始,科考伴随着列强的扩张掠夺一起展开,喜马拉雅山的测绘和科考,是驻扎印度的英军主导的。早在1802年,为了丈量地球的曲度(当然也有军事目的),地理学家英军中校Lambton从印度南部开始用三角测绘方法,详细丈量印度半岛上的英殖民地的每一寸土地,40年后测绘队在第二任领导人埃佛勒斯Everest上校任内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1847年第三任领导Waugh开始得到珠峰地区各高峰的数据,一直到1856年才最终确定珠峰的高度。当时他们使用的经纬仪重半吨,非常原始,所用的数学运算是电脑时代之前最复杂的,很难想象他们能得到这么高的精确结果。这个历时超过半世纪,比近代任何印度半岛战争死亡人数还多的浩大工程(疾病和意外事故),终于确定了世界的最高点为8840米。埃佛勒斯他本人没见过珠峰,但Waugh为了纪念他的功劳,破例把编号15的最高山峰命名为埃佛勒斯峰(1857年的测绘图上可以看到15的编号,即XV)。当时测出高度的山峰命名惯例依循当地人称呼,无名山则编号,因此有些人反对Waugh的做法,但反对已经太晚,Waugh的信件内容不胫而走,很快的西方的人们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叫埃佛勒斯峰。英国争强好胜,两极探险都落后别的国家,现在用科学手段确定最高峰后,着急着就想征服它,但对当地人来说,他们只知道那是一片高不可攀的山群,根本不知道哪一座最高。1921年马洛里随第一次远征队入藏,带领他们的当地向导只知道他们要去最高的那座山,也就是当地人称之为珠穆朗玛的山峰,就带着他们往前走,但马洛里看地图,觉得越走越偏离方向,最后才弄明白向导心目中的珠峰是是现在所谓的马卡鲁峰。当地居民对周围的大山没有准确的概念,不同地区的人心目中的珠峰是不一样的,反正就是其中某座大山。同样有趣的是珠穆朗玛的名称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的典故,多数和鸟有关,根据和希拉里1953年一起登顶的夏尔巴Tenzing的母亲,珠穆朗玛的意思是“高到鸟都飞不过去”的山。现在普遍的翻译“圣母峰”,是因为人们在接受了Waugh的测量结果的前提下,觉得世界最高的山称为“圣母峰”应该合适而穿凿附会的。世居喜马拉雅山中的虔诚藏民,对山是心存敬畏的,对西方人想攀爬珠峰非常不理解,有些人以为白人肯定是认为那座山顶上有金银宝藏,否则怎么甘愿冒死攀登。其实他们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对的,早期成功登顶的人回国后可以成名致富。喇嘛为远征队祈福,同时也作了一画,画的内容为珠峰脚下一个被长矛刺死的白人,周围围着狗,还有传说中的山怪和一些妖精。对山敬畏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大山里既不能放牧,又充满危险,社会领袖为了告诫人们不要进山,逐步发展出一套山里居住着易怒的众神和很多妖魔鬼怪的说法,现在白人来了,也必须把他们编入这样的教材里。不过,外来的人即使不接受当地人的信仰,也都遵守当地的习俗。登顶某些圣山的时候,会停止在最高点几米外,对当地信仰表示尊敬。1921年开始的珠峰远征队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高山协会组织,领导为军人,动用大量人员物资和军事后勤技术,为探险家提供最后的冲顶平台。当时喜马雅山南面的尼泊尔禁止西方人进入,而北面的藏区政府和英国有微妙的关系,关系被英国人垄断,西方其他国家无法进入。当时政府有令,要全力配合英国人,另一方面,藏人素来淳朴,对外人非常友善,因此远征需要的牦牛,扛夫完全不成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英国人顺利的进行他们的探险活动。

这是珠峰的一段文化历史,而整个的喜马拉雅山的地质历史,也是很有意思的,7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里,它还在海底,人的祖先,可能像小鼠一样的动物,如果想爬珠峰,必须钻进水里。谁能料到,7千万年后的今天,它已经被拱成地球表面最高点,而且还年年增高。

说回马洛里的名言。马洛里参加了1921年的探山远征和1922年不成功的登顶远征后,1923年在美国巡回演说(探险家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著书、演说)被美国的媒体烦得不行,觉得美国人幼稚,对他登山探险的深层含义完全不感兴趣,最后一位报社记者请他用最简洁的话说明他为什么要爬珠峰,他不耐烦的说“因为它在那儿”,结果这句话被媒体渲染成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

总而言之,大自然户外可以满足各类人不同的追求,包括平常老百姓和探险家。像我这样能力差的,房山转悠已经非常刺激了(断崖多),而能力更强的人,可以去爬哈巴,玉珠、珠峰,甚至单枪匹马攀登8千米高峰。不过话说回来,灵山的雪和冷对我却不是个问题(装备合适)。所以可以这么说,户外可以包容所有人,而户外的危险无法一概而论。每个人都知道户外危险,也都知道自己大概几斤几两,只要自己对死亡、风险、追求考虑妥当了,就可以拥抱户外了。

至于不幸出事的驴,我不认为他们冒进,或是不敬畏山,比较可能的是他们的户外知识,以及对危险的理解还有所欠缺,当运气不好的时候被兑现了

因此我认为,最关键的工作是探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不应该口号式的告诫或打击驴友在户外探险的热情。

注:“户外”这个词我用的时候是取其广义的含义,相当于走出建筑物,到大自然的环境里。我的主张适用于最简单的徒步,有保护的攀岩,攀冰,攀瀑,或死亡区的攀爬,一直到无保护的垂直徒手攀爬,野地滑雪等极限运动。

点评

写了这么多,真不容易,谢谢老纪的良苦用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8 16:4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2-8 16:06:50 | 只看该作者
整得太语重心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2-8 16:09:1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2-8 16:09:54 | 只看该作者
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很有教益。多谢
顺致新年快乐,爬更多的山,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风景。

点评

mrz
彼此。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8 16: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6:13:48 | 只看该作者
西域老狐 发表于 2013-2-8 16:09
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很有教益。多谢
顺致新年快乐,爬更多的山,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风景。 ...

彼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2-8 16:20:02 | 只看该作者
赞同观点。
就是语言和格式繁琐,我从“总而言之”看起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2-8 16:4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有点疑惑 于 2013-2-8 17:00 编辑

写了这么多,真不容易,谢谢您的良苦用心,看了会让人受益匪浅,也给您提前拜年,祝您蛇年万事如意健康平安

点评

mrz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9 06: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2-9 08:16:13 | 只看该作者
mrz 发表于 2013-2-9 06:38
谢谢

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2-9 06:38:2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疑惑 发表于 2013-2-8 16:45
写了这么多,真不容易,谢谢您的良苦用心,看了会让人受益匪浅,也给您提前拜年,祝您蛇年万事如意健康平安 ...

谢谢

点评

新年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9 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2-5 10:08:04 | 只看该作者
存敬畏  是一种认真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