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952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衢州古迹探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7 19:1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竹枝词·水亭街区的记忆忆



文/叶裕龙





亭街区是衢州旧城改造时保留下来的以水亭街为中心的历史保护区,之所以要保留,不仅是因为这条街上有水亭门、碧春楼、古天皇塔遗址和有传统特色的房屋建筑群,可以窥见古城的老风貌,更是因为其有着衢州城商品经济发展的深深的历史印记,是研究衢州商贸发展史的重要基地。
水 亭 街
近水城楼街口横,茶堂客栈展旗旌。
车接人潮商铺旺,充耳算盘珠玉声。

衢州地处四省交界、水陆辐辏,历来商贾云集。北宋熙宁十年(1077),浙江十一个州城商税纳税额衢州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杭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在衢州建立了“衢州商会”。对照当年清政府商部提出的全国各地凡商务繁富之区,不论系会垣、系城埠,宜设立商务总会”的要求,可知当年衢州商务之“繁富”和在周边地区的地位。
衢州城在民国以前商道一直以水路为主,最靠近货物集散地水亭门码头的水亭街自然成了衢州的商业中心。由于商品流通的需要,促进了牙行的产生和发展。牙行是我国古代和近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史书载我国明代开始即有牙行这一中介组织,由官府发给印信文簿,称为“牙帖”。领帖需交纳帖费,连同每年所纳税银,统称牙税。至1934年,衢州粮食,竹木,山货 桔子水果,油行,茶笋业,南货业牛皮等行业的牙行就多达100多家。水亭街区因紧靠码头,所以也是牙行最集中的地方。此外,在水亭门内外,钱庄、参药、运输、布、衣、银楼,肉、柴炭、麦粉面饼、酒、旅馆、理发、茶馆、铜锡、鞋作皮件、菜馆、油漆、纸箔、打铁等店铺也很兴盛, “近水城楼”指水亭街口的水亭门上的碧春楼。
碧 春 楼
东赏晨钟暮鼓酬,西迎山色入青眸。
夕霞映水波涛近,且舀流丹洒九洲。

位于衢州城西的水亭门(俗称大西门,古称航远门、朝京门),城墙坚厚高耸,碧春楼就建在水亭门城门上。这座衢州历史上著名建筑九楼八阁十三厅之一的碧春楼(清以前称怀嵩楼,又名西层楼,早时碧春楼上有鼓,故又称谯楼,东面与钟楼朝夕想望,晨钟暮鼓,为古城之特色景观)为唐时衢州刺史李祎(yí)修。李祎作“怀嵩楼”(到底是诗还是碑文史书未载,也无从考)于西城上,勒石留碑。登楼临高眺望,俯视衢江,山光水色气象万千。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时,曾有《重建水亭门城楼碑记》,载:……观瞻叹赏,俯仰低回,视其楼“规模则知其宏大,墙宇则知其崇峻,雕镂则知其玲珑,丹漆则知其华丽。远吞山光,青也,知其排闼;于挹江漱,绿也,知其回环。”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诗人王世懋曾登临此楼,并作《七律·游西层楼》:“雨合烟霏望不穷,层楼百尺似浮空。清迷桔柚寒山外,白点鸥凫细浪中。游目岂须吾士贵, 赏心偏为故人雄。不知醉后题姑蔑,可得东阳八咏同。”水亭门为衢城六门之冠。夕阳西下,站在碧春楼上向城外看去,晚霞映红了楼下奔腾的江水,与装饰城楼的鲜艳欲流的丹漆相辉映,景象何其壮观。
水亭门码头
北往南来泊此间,装船缷货不知闲。
码头闹市一墙隔,日客千商驻百帆。

古代衢江水运发达。江山港、常山港在衢州市郊双港口汇合,在衢州水亭门外汇入衢江,而后长驱而抵富阳杭州。水亭门外古埠头(码头)就处在这特别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所以成为闽、浙、赣、皖四省商贸重镇的古衢州商品呑吐的主要口岸。航运业日趋兴旺,埠头泊船多时达几百只,刚到埠头的船要降帆,启航的船要张帆,百帆招展,十分壮观。船靠岸后,码头工就会到船边挑货。当年码头上有两家名气不小的运输行,一家叫汪胜裕,一家叫张叶大,经营了好几百年。
老 浮 桥
击水中流定铁锚,坦途全仗百船翘。
航道车行两通畅,人自悠悠浪自骜。

老浮桥亦名“通和桥”。站在水亭门城楼上向西北看去,水亭门码头下游三百米开外有一座浮桥,那是几十只大船用铁链串起来的,每只大船用一只大铁锚固定,船与船之间铺着平板,人行上面如履平地。为了不影响通航,老浮桥桥中间设有一个活动的口子,有专人管理,每逢有船只要通过,只需把口子上的木制排板欣掉,船通过后再铺上排板恢复通行。这座桥是当年衢江西岸与东岸衢州古城区之间人员车马过往的唯一通道,亦是城西山村农产品进城和市场日用品出城的重要商道。
吊 脚 楼
倚岸高悬江景楼,狭墙窗下过千舟。
笙歌茶盏涛声伴,面壁门庭商客稠。

从水亭门外江岸埠头拾阶而上,两边可见别具特色的吊脚楼,在城墙前,吊脚楼向南北两向延伸,形成一条商业街。这些吊脚楼,门对城墙,窗俯千,住户中有搞运输中转行业的,也有开茶店酒店的,还有打铁的,共有数十家之多,因靠近码头而生意不错。笔者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衢江西岸画了一幅钢笔写生画,真实记录了水亭门外当时尚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全貌:倚江岸而建的吊脚楼狭长的墙体高低不等鳞次栉比地沿江排开,后面逶迤的城墙时隐时现。因所有吊脚楼的开间宽度都较窄,所以比我们见过的其他地方的吊脚楼显得高而密,看去就像书架上紧俟的书本。脚柱也大多是用砖石砌成,与我们想像中的原木脚柱不一样,这可能是为了抵御衢江发大水时水中体积较大飘浮物的抗撞击而设计的。



古 城 墙

蒿草青藤复厚砖,高墙脚下见炊烟。
儿童相约拾阶上,探究城长竟一圈。

衢州古城墙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唐太宗设立衢州建置时依峥嵘山(今府山公园)建城垣;吴越国时期进行第二次城区扩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并重建城墙;最后一次重建并定型是知州高至临重筑的北宋(1122年)衢州城城垣(城内面积3平方公里)。史料记载这次重建城墙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宽一丈一尺,周围全长四千五十步。设六门。古城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保存相当完整,记得那时笔曾约几个小伙伴从水亭门城楼上去,在城墙上朝一个方向一直走,最后竟回到了原处。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时常有人在城墙上放风筝,那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城墙上放风筝虽惬意但却有危险。有一年因发生了小孩上城墙放风筝倒退时从城墙上坠落身亡事件,政府还要求各小学和居委会通知小孩不要上城墙放风筝。
水亭门一带的古城墙还造得特别坚固,因为这里的城墙还兼有防洪功能。记得五十年代有一年衢江发大水,洪水漫过城墙根,人们用麻袋装泥沙在水亭门城门洞中垒起堤垻,成功阻止了洪水涌入城内。
天 皇 塔
瀫江东岸塔摩天,千载守衢情愈坚。
自古离乡多眷恋,天皇不见泪涟涟。

天皇塔是国内最古老的楼阁式砖塔,六面七层高达三十八米,位于水亭门内水亭街北侧,旧天皇寺大殿西侧,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由信安(衢州古名)郡守留异所建。塔的外型、塔壁、门窗、阁额、斗拱、翘檐等细部全部用砖石仿效木结构造型。塔内有佛像、供佛像,逐层至顶翘角悬挂风铃,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塔轮组成。195212月拆除天皇塔塔身和须弥座,塔基和地宫至今保存完好(在水亭街38号原红楼宾馆内)

天皇塔是历代衢州人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对它怀有特殊的情结,民间传有“先有天皇塔,后有衢州城”和“看不见天皇塔,泪水滴滴嗒”的俗传。



天皇巷和柴家巷

相向白墙檐接檐,蜿延青石路中眠。
互闻鸡犬炊烟接,炎暑乘凉世外天。

天皇巷和柴家巷都是从水亭街分支出去的小巷,南北走向,天皇巷在水亭街的北边。柴家巷在水亭街的南边。天皇巷因天皇塔在其巷子内而得名,天皇塔在巷子的南端,著名的衢州天妃宫在天皇巷的北端。这两条小巷是闹中取静之处,两边的高墙无声地面面相对,巷子内的住户也门窗交错相对,小巷这头一呼,整条巷子都听得见。到了盛夏,小巷中弄堂风穿堂而过,给酷热中的人们带来凉爽。



周宣灵王庙

椽书孝字踞中堂,两壁浮雕典故藏。
留得楷模澄浊世,人间正道得传扬。

位于水亭街区下营街18号的周宣灵王庙,俗称孝子庙,南宋时为纪念孝子周雄而建。相传周氏以孝闻名,母讣哀死。现建筑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坐东朝西,有门厅、正殿和后殿。为三进两名堂建筑结构。门厅后原有戏台,现存藻井装饰,其额枋上雕人物故事及凤鸟。山墙嵌碑八通。正殿五开间。檐柱用方形石柱,柱础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艺讲究。周宣灵王庙的建筑是观赏和研究我国江南地区古建筑的典型实物资料。

神农殿

炎帝神农华夏祖,遍尝百草处经方。
医宗医圣堂前列,香火传薪日月长。

座落于宁绍巷中段的神农殿,由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药业界集资修建,光绪以后重而成。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原址是神农殿讲堂,为元代(12711294)年间衢州的医学教授刘光大所创,元、明、清以来曾经多次由药业界人士出钱出力进行修葺。现存的建筑包括前殿、正殿。两殿之间有天井及厢房。修神农殿内供奉着杨继洲等多位古时衢州著名的名医。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制百药,替广大百姓祛病疗疾的传说,神农还制耒于耒山、拾嘉种于嘉禾、种五谷于骑田之阳、教民耕作于江口乡。每逢涝雨季节,神农用手在天空划个圈,暴雨随即停下来;每逢干旱季节,神农用手指天,随即就下雨了。神农是医药之祖、农耕先驱,炎帝神农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初创而产生,开拓出闻名于世的伟大的农耕文明。对其创造流传的圣迹,得到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的尊重、祭祀、传颂,为世人所尊崇,神农殿也就成了衢州人和外地来衢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宁绍会馆

曾聚商帮宁绍客,又成黉舍惠民生。
风华未逝今更,一巷情缘永世名。

宁绍会馆位于水亭街区宁绍巷东头北侧,是旧时宁波,绍兴在衢经商人士籍以联络和聚会之所,也是商会办公场所。衢州历史上就是浙、闽、赣、皖4省边界地区商品物资的集散地,车旅繁忙,万商云集,也吸引了本省宁波、绍兴两地的客商前来开店设肆或流动贩运。宁波帮商贾在衢州各县大都开设广货行、西药店,从上海、宁波一带运来各种日用百货、绸布、西药。绍兴客商则以经营盐业为主,为了便利本帮商旅往来,有个聚会寄居的场所,宁绍会馆应运而生。会馆除联系各地客商,供应住宿,帮助解决困难外,还利用宽敞屋宇在会馆中创办了宁绍小学,供各地客商子弟就读,同时也为了举办社会事业为商会在当地赢得声誉。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在宁绍小学上过一年学。记得宁绍会馆朝南的石砌大门内是个大天井,天井的两厢和正面都是教室,北面有个大厅。宁绍小学1954年改名新民小学并搬迁到皀木巷,宁绍小学原校舍被用作衢县南货业同业公会办公地。宁绍会馆1972年被拆除,原址用于建造市教委招待所“华丰楼”。现在还保存完好的、原先正对宁绍会馆大门的衢州市级保护文物——宁绍巷口古照壁,成了这痤建筑唯一留存的历史见证物。



衢州天妃宫

海上女神佑海航,万民尊奉理应当。
宫门闹冷千秋事,最忆当年闽浙帮。

位于水亭门街区天皇巷内保存完好的天妃宫又称天后宫,是古代过往衢州的商人和船工的聚会场所。天妃,为宋时莆田林氏之女,卒后屡屡显灵于海上,保护航船免遭海难,被尊为海上女神,元至元年间封天妃神号,清康熙年间加封为天后,台湾、澎湖等地称为妈祖。天后一直为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所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现存的天妃宫是清嘉庆年间闽商所重建,故又作为福建会馆。这座天妃宫座东朝西,面积663.3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三进二明堂,有南北二台门,门券顶有石匾额“天妃宫”三字。进入大门即前殿,门上饰有砖雕,以字花纹为主,间有人物禽兽、树石、风景。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十一檩硬山顶前后无廊,梢间屋顶稍矮,另起两个小屋顶,贴附于次间屋顶之侧,外表看去成三个屋顶。前殿为院,院南北为厢房,院内石板铺地,院中有甬道通往正殿。殿内斗拱雀替,托脚等多雕花,细碎繁縟,涂金描彩,明显为清代末期格调。该殿梁架上终年无蜘蛛丝网,实为一奇。
陈弘墓
骁将旗挥万马嘶,功垂青史写传奇,
陈侯陵墓城池固,守邑殚精志未移。

陈弘,字伯猷,魏晋时期人,是衢州古城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官宦之一。生卒年无考,原籍阆中(在今四川省),爱好读书,性格勇敢,且有谋略,为西晋大将。晋太康元年(280),皇上因陈弘为西晋统一屡立战功,封其为信安侯(明朝时朝廷又追封其为宁邦侯),特授为峥嵘镇总管。陈弘终年90岁,其墓葬在市区皂木巷原新民幼儿园(1954年改为新民小学,七十年代末改为新民中学)操场内,这里在西晋时是衢州古城的西郊。陈弘墓上世纪五十年代仍保留完好,笔者记忆中的陈弘墓为中间长方两端园形,南北朝向,占地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四围用长条沙岩垒砌,高度有1
15光景,墓顶部平坦,形状酷似一座城池,墓碑就嵌在墓的南端。陈弘墓在文革期间被毁,1992年重修并保留至今,但规模已大不如前。余绍宋重书的墓碑尚存。该墓被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凭吊。



七孔灶台长嘴壸,八仙茶桌布星罗。
笑容频向杯中映,应罢此方彼处呼
旧衢城的茶馆生意很旺,除小包厢可供生意人谈生意外,大堂上的座客大多为打工做苦力的和进城卖菜卖土产山货的农民,乘着难得的工余围坐在一张张的八仙桌旁,边喝着冲了一遍又一遍的几个铜板一杯的茶水边高谈阔论,街谈巷议、古老传说、海阔天空无所不聊。七星灶上长嘴茶壶轮番冒汽,老板娘笑脸相待,十几张茶桌挨个巡回不亦乐乎。此处也算是打工务农者的休闲天地。


石框大门金字牌,方中百味后堂来。

精心炮制良心药,泻补清温去病灾。
古城的中药铺大多是前店后作坊,几乎所有的进货都要在后堂进行精选、清洁、切片、炮制加工,老板一般在前店坐堂,后堂的炮制加工由副经理或有丰富经验的老药工监制。货真价实和童叟无欺是从事药铺业的职业准则。水亭街同德堂药店就是其中的老字号。

























2#
发表于 2013-5-6 16:34:16 | 只看该作者
好地方

点评

多谢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7 15: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15:48:53 | 只看该作者
2013红尘 发表于 2013-5-6 16:34
好地方

多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5-8 16:23:37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5#
发表于 2013-5-27 11:25: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5-30 13:2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9-22 19:3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