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大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春,黄山西游记】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4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东 于 2013-5-2 10:54 编辑

西线风景(三溪桥-钓桥)

向西海峡谷地轨工地运送工程物资的缆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43:24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三溪桥-钓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44:19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三溪桥-钓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45:18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三溪桥-钓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48:40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三溪桥-钓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49:29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三溪桥-钓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5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东 于 2013-5-2 11:07 编辑

西线风景(钓桥)

中午,钓桥到了。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475841.htm

钓桥庵前也有一个检查登记点,检查员小洪开始不让我们走汤岭古道,担心有危险。走西线的人少,走古道的人更少。整个4月份,我们是唯一的一拨人。经我们一再坚持,而且时间还早,在向前方五里桥水厂打了个通报电话后,小洪给我们放行了。





钓桥


过了钓桥的岔路。向下是去西大门的路,向上是经钓桥庵去汤岭关的古道。我们向上走。


钓桥庵前的竹笋,在向谁鞠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5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东 于 2013-5-2 11:15 编辑

西线风景(汤岭古道:钓桥-汤岭关)

关于汤岭古道,附一篇清风拂面写的“汤岭古道考略”,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cf82601018jzp.html
  
汤岭古道考略

清风拂面

  汤岭古道位于黄山西南部,起点从焦村粟溪坦,经伏牛岭、钓桥庵、汤岭关、五里桥、试剑石、鸣弦泉、三叠泉、虎头岩至汤泉,全长30余华里,竟没有一户人家。从西大门登山,粟溪坦(小岭脚)至汤岭关20华里,为上石阶路段;汤岭关至汤泉10华里,为下石阶段路段。两段都有溪流相伴,前段叫云门溪,源出云门峰,又有称之为榆花溪,因谷中多榆树而得名。后段为桃花溪,源出莲花峰。行走古道,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夏季节,可观漫山遍野的黄山杜鹃,呈粉红、大红、降紫等不种颜色,一般随海拔升高花期向后延长,以每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为最佳观赏季节。深秋季节,可观色彩斑斓的黄山红叶,以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为最佳观赏季节。汤岭古道处于黄山风景区范围内,沿途依次有紫云峰、石人峰、云际峰、云门峰、浮丘峰、桃花峰等,峰峦叠翠,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这条石道从何时建成,已不可考。据元人汪泽民《游黄山记》,汤岭古道在1340年以前就已建成,至少有650年的历史。据《黄山志》,清代太平居士陈珊瑞曾捐款修石阶路。民国初年,其孙陈少舟重整。民国28年(1939年),黄山建设委员会用赈济款4.8万元雇工整修石道。这条古道上有着众多的人文古迹,更有许多值得人们去探究的历史文化。

一、 汤岭古道的繁华历史

  汤岭古道是从西部登山的主要线路,也是向黄山运送生活物资的主要道路,有人称之为“生命线”。石道上有不少古石桥,从焦村粟溪坦开始,有方源桥、延寿桥、续古桥、乾坑桥、兴安桥、五里桥等,不少古桥梁、古凉亭、古碑刻仍历历在目,从这些人文古迹我们依稀看到当年古道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盛况。据黄海散人所著《黄山指南》一书分析,当时古道繁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运送物资。“黄山东南所属歙县之汤口、苦竹溪、冈村、芳村、杨村至黄山谷口一带,通称黄山源。”黄山南大门一带主要生产茶叶、萝菔(萝卜)、竹笋,而不产大米、酒和其他生活用品。 “黄山源田少山多,居民以芭芦(玉米)为正粮,若米须由太平、旌德两县接济。”焦村古时称“太平西乡”,有香汤溪、竹溪和汤刘溪三条河流灌溉,田地广阔,物产丰饶,有“肉米之乡”之称,自然成了黄山南大门一带粮油物资的供应之地。“黄山源居民好酒,又不产酒,仰给太平焦村双溪镇,谓之溪酒。故汤岭酒担,每日不断。”古时,产于甘棠和焦村的“太平伞”因昔年有客过洞庭湖遭遇风灾,得太平伞而救之,所以旅客争相购买。而黄山南大门一带居民所用雨伞均是从汤岭运送过去的。二是佛事。《黄山指南》记载:“凡鸣锣香客,每年7月起至10月止,汤岭道上每日不断,口念九华、齐云、黄山文殊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声随锣起沿途不息。” 黄山现在寺、庙、庵遗址160多处,历史上曾经是一座佛教名山,慈光阁、云谷寺、翠微寺、松谷寺为黄山四大丛林,因此信徒众多,香客如云。而从九华山而来,到齐云山而去的朝山香客,多是经过汤岭古道。从地理位置分析,焦村位于黄山西部,这里离长江沿岸较近,从北方来的古人多从长江乘船先到池州或铜陵,弃舟登岸后先至西坡的焦村镇,再踩着这条石板大道,进入黄山景区。

二、汤岭古道上的黄帝遗迹

  相传“黟山神仙所居,轩辕黄帝与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来此修身炼丹。”汤岭古道有不少遗迹与此传说有关:(1)桃花溪,相传为黄帝采药处。从汤岭下至汤泉,桃花溪一直伴随左右。传说桃花峰下沿谷旧有桃树万棵,花盛时,满山皆赤;花谢时,落红满溪。霞光艳影,脂蓄粉凝,极为美丽。当年轩辕黄帝为了得道升天,命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领着一些臣子和侍从,来到江南黟山炼丹。浮丘公在炼丹峰炼丹,容成子伴黃帝在溪畔採药。百花姑娘产们听黄帝驾到,争相出来迎接。桃花姑娘最是满面春风,深得黄帝喜欢。便命容成子带领臣子、侍从,披星踏露,将满山的桃树一起挖来栽在溪旁。年复一年,渐渐长成了十里桃林。这清清的山溪水,也被人们叫做桃花溪了。汤岭关至五里桥的溪流中,还可看到药铫和药臼,相传就是当年黄帝制药时留下的。(2)双龙潭。汤岭古道起点粟溪坦附近,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双龙潭。左为白云溪,源出西海峡谷,右为香菇溪,源出云门峰、浮丘峰。两水在此汇合后,形成一个绿色的深潭,宽约50米。仅双龙潭,每年就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观光游览。上方石壁上,有5个口小腹大的冰臼。口径0.6米,内径0.8米,深1.2米,水色清亮。名“戏珠井”。左岸称蛟龙滩,右岸称螭龙滩。相传双龙交配后才有九龙峰的出现。此为黄帝文化遗迹。(3)浮丘峰。海拔1683米。又名轿顶峰,东与云门峰仅隔一源,峰顶有浮丘公仙迹。峰下旧有浮丘观。浮丘观大约建于唐朝初年。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拆毁。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道人鲍兴重建。观已圯废,仅存丹灶石坛旧迹。陈世川《浮丘庙》诗云:“浮丘羽化几经年,千仞青溪有洞天。丹灶石床依旧在,云深何处问神仙?” (4)驾鹤洞。位于石人峰下,为浮丘公驾鹤处。

三、 汤岭古道上的钓桥庵

  说起汤岭古道,不能不说石人峰下的钓桥庵。古时沿汤岭古道,有不少庵堂,如竹林庵、钓桥庵、航海庵、横坑庵、茅蓬庵。钓桥庵的地理位置最有特点,也是仅有的一所保存下来的庵堂。从焦村到粟溪坦(小岭脚),经方源桥、延寿桥、棋盘石,即可到达钓桥庵。过去这条道上有个著名的景点叫“油煎豆腐”。钓桥庵后有罗汉叠坐,东侧有石人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310米。峰体小而险峻,峰顶有石酷似两位相对而坐的老人。宋人焦翠峰有诗曰:“石为肌骨应成假,铁作肝肠未必真。当日容成丹就去,何当点化作仙人。”庵南山顶有天星洞。钓桥庵又名白云庵,庵左有云门溪、庵右有白云溪,海拔610米,明前为道院,清康熙间改为佛庵,后沿用地名至今。周围景致清幽,峰峦叠峙,松石争奇,层竹铺翠,溪流环绕。钓桥庵两边分别架设两座单孔石桥,右为延寿桥,桥旁山崖石壁上,刻有《寿延桥修建记》,为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太平西乡陈员、孙男、胜安等建,距今510多年。右为续古桥,又称榆花桥,为焦秀献建,建造年代不祥。左右两条溪流汇合处恰巧矗立着一块巨石,构成“二龙戏珠”。两座拱形石桥,似两条彩虹落在庵前,把小庵点缀得犹如仙境一般。古时游客和僧人常常登上石桥,一边赏景,一边垂钓,“钓桥庵”这个名字大概就是这样来的。今人有诗赞道:“延寿续古两桥悬,庵在白云笼罩间。黄海西山殊胜地,双溪如锁奏长弦。”

四、汤岭古道是太平天国古战场

  咸丰年间,太平军在太平活动长达11年之久。因太平地处战略要冲,太平军与清军在太平境内出现了双方攻与守的拉锯战之态势,至今仍留下了不少太平军活动的遗迹。其中,汤岭古道就是当年清军和太平军活动的重要遗迹之一。汤岭关,海拔1147米处,位于黄山西部。古时为“歙(州)太(平)两邑孔道。通道内两侧各有楼梯上至上层,下层有2米宽通道连通关内外,上层关顶长17米,宽6米,有堞垛22个,窗洞19个。1990年后,园林部门对汤岭关进行全面翻修。拆除旧关后改建成上有堞垛的城式关隘。关东为云际峰,关西为云门峰。东至汤泉,西至钓桥庵均为五公里。站在汤岭关上可观“狮虎争食”和“猛虎下山”巧石。据《黄山指南》记载:“汤岭关,在山之西坳,汤岭头上。东西陡峭之壁,南北岭路磴高级危,各十里,势若登天。岭头隙地用石砌成关隘。清咸丰已未,张中丞芾驻徽所建。以御粤寇,一人当关,千夫莫敌,唯此足以当之。”在汤岭关关额南北两侧,刻有“汤岭关”三个楷书大字,落款为:“咸丰己未(1859年)孟冬月,泾阳张芾立,华桐王桐监造。”那么,张芾是什么人呢?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张芾是当时清军抵御太平军的一位重要人物。

  张芾(1814-1862年),名黼侯,字小浦。谥文毅,陕西泾阳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进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张芾就选作庶吉士,意味着进入后备干部库,有更多的机平步青云。后来张芾授工部侍郎,后调吏部,道光二十九年开始督江西学政。调任刑部侍郎,不久授江西巡抚,后皖南四府(太平府、宁国府、徽州府、池州府)一州军务,归张芾督办。汤岭关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而成。可以说张芾这个人,是当时皖南清军中最高级别的长官。但是,在此关建成的第二年即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就开始反击皖南清军,清军大败。这样一位优秀的将才,生不逢时,同治元年(1862)三四月间,陕西回乱爆发。陕西巡抚瑛棨以张“有乡望”,请其出面劝谕,张芾因过于自信能说服回军不再反叛而自投罗网,死于回军刀下,让人扼腕长叹。汤岭古道作为太平天国古场还是以《黄山指南》为证,该书有两段文字记载了相关史实,一曰:“峰岔在翠微峰旁。岔内广袤五百余丈。东南北三方皆陡削,唯西口有关隘。咸丰间粤寇(系指太平天军)盘踞山麓,山民赖此岔以藏身者千人。西下5里有河里寨,南去5里有石步岔,皆避难之所。山民扼寨拒守,为犄角势,寇莫敢犯。”二曰:“石步岔近西海。在伏牛岭山顶,盘折而上,距岭十里。岔口有石,名曰鼻孔梁。只容一足,岔内平积数十亩,有小径可通峰岔。咸丰兵燹时,太平西乡人民多藏于此。倚石为寨,粤寇(指太平军)屡攻不破,伤亡颇众。”这两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太平军在焦村的活动。

五、 李白途径汤岭古道之谜

  李白在黄山写过一首《山中问答》的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与“鸣弦泉”景点非常相似,从汤岭关下到汤泉,这段溪流就叫桃花溪。据郭沫若考证,李白曾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54岁时到过黄山。当时李白就是从焦村,经此道登山游览的,并在汤岭古道留下了这一处遗迹,这就是著名的“醉石”景点。在鸣弦泉左,有一斜立巨石。旧传李白曾来这里饮酒听来,乐而忘返,醉卧此石。故名“醉石”。一说李白在此喝酒吟诗,醉后曾绕石三呼,把剩酒泼在石头上,李白醉卧石旁,巨石也跟着醉了。明嘉靖二十年罗渊章题“醉石”二字,刻于石上,二字高1米余,宽2米,字径1米,行书体。醉石兀立溪旁,与附近山峰依而不连。在高约5米的横断面上,可见相互平行的垂直裂隙,与附近山峰倾斜的似层状裂痕迥然不同,因此断定为:“外来之客”。明人谢肇制有诗赞道:“危石拱天都,临溪卧绿芜。醒须徽雨解,欹籍古藤扶.苔壅时深浅,云生乍有无。夜来人散起,多月一峰孤。”当代沈茹松亦有诗云:“长安何必酒家眠,洗耳宜凭三叠泉。乞得白鹇山顶放,不防醉卧梦琴弦。” 在“醉石”附近,有“鸣弦泉”景点,“鸣弦泉”三字刻于鸣弦泉石壁,字径60厘米,行书。刻于“鸣弦泉”侧,又有“洗杯泉”3个小字,行书。相传为李白洗杯更酌之处。《黄山指南》、安徽通志馆《黄山金石表》,皆记为李白手书。

  汤岭古道,有着众多的古桥梁,古凉亭,古碑刻等历史文化遗存,是开发旅游,研究古道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此期望黄山区古道文化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科学的发掘,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52:48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汤岭古道:钓桥-汤岭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08:53:38 | 只看该作者
西线风景(汤岭古道:钓桥-汤岭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