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瑜伽术大概在4世纪就传入我国,最早见于佛教的《方便心论》。 瑜伽术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佛教、道教、儒教、医学、武术、民间的气功术都有过交流。我国佛教禅宗提出的修“上乘禅”,天台宗提倡修行的“六妙法门”,净士宗所主张“念佛三昧”(念佛可以集中意念,往生净土)都可见到瑜伽的明显影响。 我国古代史籍中记录的健身术与印度瑜伽术有关的有南北朝时流行的“易筋经”,唐时传入的“天竺按摩法”与宋代传入的“婆罗门引导法”,但经与记录印度诃陀瑜伽(力量瑜伽,Hatha-yoga)术总汇的《诃陀瑜伽解明》相比较,其中有的可以看到印度瑜伽术的一些影响,有的则是由我国自己创造假托于天竺或印度的。“易筋经”相传为达磨所传,最早见于李靖所著的《易筋经序》,达摩确有其人,但印度来华的僧侣中有几个同样叫达摩的人,李靖序本身并不可靠,当时印度作为练身的瑜伽术——诃陀瑜伽还未深入发展,南北朝时我国翻译佛经还属初期,作为练身的瑜伽术经籍记述不多。《易筋经》所列的“十二势”与《诃陀瑜伽解明》中所述的功法相比虽然在运气与身体姿势结合方面有些相似,少数名称如“倒拽九牛尾势”与“牛头功”、“韦驮献杵势”与“金刚功”等相似外,其余都是不相同的。 唐时道教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方》最早记有“天竺按摩法”,当时印度密教的著作已经传入中国,但《备急千金方》记载得很简要,只有一些相似的姿势可与印度诃陀瑜伽相印证。“婆罗门导引法”最早见于宋时张君房(1004~1007撰写)所著《云笈七》,这时诃陀瑜伽术在印度已很盛行,诃陀瑜伽可能已传入中土,因此“十二导引”中有些名称与《诃陀瑜伽解明》所列很相似。如“龙引”与蛇功(bhujaunagasana),我国古代常常把印度的蛇译为龙,这里指的是眼镜蛇)、“黾引”与“龟式”(kurmakasana)、“仙人排天”与“仙人功”(siddhasana至善坐)、“凤凰鼓翅”与“孔雀式”、“鹤举”与“鸟王式”、“寒松提雪”与“莲花坐”等,但是在功法与姿势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时间上也有差异。《云笈七》可能要比《诃陀瑜伽解明》稍早一些。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 印度密教瑜伽传入我国西藏后与喇嘛教、西藏本土的宗教——苯教的某些修炼术结合后,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藏密的瑜伽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