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一幅马画作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
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立马图002》
尺寸:110×65cm
年代:1941年作
《白马图》
尺寸:101.5*62cm
年代:1945年作
介绍:徐悲鸿笔下的马,始终不加鞍具,没有羁绊,没有御人。它是自由之神,是龙的精神,是奋进的象征,是民族之魂。此幅作品为抗战胜利后徐悲鸿赠送著名画家叶浅予的。在马匹神态的处理上,画家已是得心应手:白马回首顾盼,筋骨结构准确,毛发质感逼真,精神焕发,意气风发,当为上乘之作。
钤印:东海王孙。
款识:浅予道长雅教。卅四年冬日悲鸿写于磐溪中国美术学院。
照片名称:07
《奔马》
材质:设色纸本镜心
年代:1944年
钤印:题识:(一)自题:甲申悲鸿 (二)杨善深先生题跋:悲鸿先生擅画马名世 今此桢属精作 甲申春来京隅得拜读并题以饱眼福也
照片名称:09
《群马图》
尺寸:95×181cm
照片名称:11
《九方皋》
规格:高139厘米,宽351厘米
年代:1931年
介绍: 现藏徐悲鸿纪念馆。该画章法严谨,布局合理,气韵生动,笔墨流畅,融会了中西技法之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作者通过九方皋识别千里马的主题,来表达对当时社会重用奸小、不识人才的讽刺。
此画取材于《列子》中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是相马名士伯乐的朋友。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年纪已老,儿孙中可否有继承者?”伯乐叹息道:“我子孙中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识千里马的。我有一位好友,叫九方皋,他虽是挑柴卖菜的苦力,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选一匹千里马。三月后,九方皋寻得一匹好马来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你跑遍全国,看了无数的马,为我精挑细选了一匹什么颜色的马?九方皋回答:黄色的雌马。秦穆公叫人牵来,却是黑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他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雌雄毛色尚不能分辨,怎能识别马的好坏?”伯乐说:“九方皋见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秦穆公命人取马试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徐悲鸿有感于此,深爱九方皋“识其大而忘其小”,深入本质而舍其皮毛的超越世俗的眼光,因而创作了这件作品。为了塑造出九方皋和马的形象,曾对此画反复重作达六、七次之多。画中,九方皋面向马与马夫,叉腰而立,庄重质朴的神态与身后两位说风凉话的小丑形成鲜明对比。马夫的额头宽大,胡须满腮,体格粗壮,肌肉劲键,但低垂的眼神却略显平庸之态。这呆滞的眼神,烘托出九方皋敏锐、专注的目光。画中左前方的马群,不但丰富了画面,还通过疏放的用笔,衬托出千里驹的独特之处。马动感强烈,棕毛飞舞,扬起前蹄,好象在欢快嘶鸣,这种马逢知音的嘶鸣,深化了主题。作品倾诉了人才被压抑、埋没的叹息,寄托了发现人才、挖掘人才的美好意愿。徐悲鸿一生虽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他主要精力却用在了艺术教育事业上。他的教育主张,旗帜鲜明,措施得当,见解独创。他不遗余力地去发现画坛新秀,并精心呵护,栽培提携,培植了不少人才。他为振兴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艺坛伯乐。
《九方皋》中的骏马,要比徐悲鸿平日里创作的奔马图似乎更加精湛、具体和突出,因为画家在马中倾注了更浓郁的思想感情。他擅长画马,在他的百千幅奔马图中,都是以展现马的整体动势来表达马的忠诚勇敢,强调一种灵魂,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我们从那些题画诗句里,便更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感情。如:“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这些画,对马的眼睛和一些细节部位,画得很简单,一带而过,甚至没有眼眶、眼珠,只是点个眼睛的轮廓而已,似有似无,惟有《九方皋》中千里驹略显异样,方头,脊强,腹张,四肢长,棕毛逼真,高眼眶里的眼珠在烁烁闪光。那似喜似忧的眼神和微微张开的嘴角,仿佛在向知音者诉说衷肠。这充分寄托着画家自况之意。
徐悲鸿1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离开家乡去上海发展。刚来上海时,他做了百般努力,却没人录用他。(他在家乡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17岁时已担任了三所学校的美术教员——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他对人才被埋没,有着很深的感触。 徐悲鸿画马闻名于天下。他画的马,或奔驰于草原,或群聚于旷野,或渴饮于水边,或长啸于山林,凡此种种,都表现出马的勇敢、自由与奔放。他把自己的爱与恨、理想与追求、情感和人格,全部倾注在这超脱自然、超越生活的骏马图中。他赋予马鲜明的个性,马的形象无鞍无辔,不受束缚,不俯仰于人的鼻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在《九方皋》中,黑色的雄马却例外戴上了缰辔。有人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笑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照片名称:13
照片名称:14
《立马》
介绍:徐悲鸿所画的飞驰中的马雄姿勃发,虽然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是处于静态中的立马,但它们同样被表现得风姿飒爽,静中仍旧蓄含着强烈的动势和具有高昂的战斗精神,神采依旧坚毅,从体态形式和内在精神上都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具有强健和崇高之美。
材质:设色纸本 立轴
介绍:钤印:徐 款识:继虞先生雅教。悲鸿癸未。
《立马》01
材质: 水墨纸本
尺寸:65X37cm
年代:1942年作
年代:1944年
尺寸 62.5×61厘米
说明 钤印:东海王孙
款识:悲鸿,甲申。
《秋风立马》
年代:1936年作
此幅作品乃1936年夏天徐悲鸿画与弟子徐晓明之作。徐晓明,别名徐飞白。1911年出生于湖北大冶城关镇,曾为民革成员。从小酷爱文学,在1936年,徐悲鸿与徐晓明一同前往广西,并在桂林为白崇禧、李宗仁、黄旭初绘“广西叁杰”。同时写此画,鼓励徐晓明的抗日宣传工作。他在画上题上“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寄托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玻、槟榔屿,怡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款项,全部损献祖国,以救助苦难的同胞。
此画美在马的动势。脖子扭动,头向后方张望,鬃毛在风中飞扬,四腿站姿优美。作者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画家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係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
《秋林三骏图》
尺寸:131*66cm
年代:1944年作
作者:徐悲鸿
钤印:东海王孙、徐、吞吐大荒
款识:秋风万里频回顾,认识当年旧战场。三十三年夏,悲鸿。
《秋兴》
尺寸:78*41.0cm
年代:1943年作
材质:设色纸本 镜心
材质:徐悲鸿画马,从来都赋予其一定的感情,国难之中,以“秋兴”为题,以马为表现对象,画家的忧患之心可由此窥见一斑。 该件拍品中马既有素描解剖的精确严谨又有水墨画的神采飞动,痛快淋漓的骨骼、结构处用浓墨渲染,有著强烈的素描明暗对照关系。画中两匹马颜色、姿态各异,红马低首寻觅看似悠闲自得,黑马昂首回盼略有所思。画面上部的枯枝黄叶更烘托出秋日之凄凉萧瑟,让人望之难免心生无限感慨之意。
款识:秋兴一章,癸未十月悲鸿。 钤印:徐(朱文)
《三骏图》
尺寸:100.5*61.5cm
年代:1944年作
介绍:徐悲鸿先生是一位特别强调造型准确的绘画大师,他十分精通西方马体解剖学,对马的运动结构解剖的要点异常熟悉精确,诚如其说“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写实,而笔下未尝违背真是现象。”惟此,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骏马特具生动逸雅的神韵且挺秀英俊。在造型的形式感上极富动势节奏之美,首尾、四肢和整个体态的张弛、起伏、曲直都极为协调有度,符合动物的运动结构;在笔墨表现上,大别于他的其他题材画作,用笔豪放、犷悍且又严谨合度。点、线、面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结构和动势,马鬣、马尾用浓墨挥洒,不但很好的表现了马的鬣、毛的质感,同时也强化了马的驰骋风神,给人以栩栩如生、爽爽有神的美感。尤其是对不同造型的马的各部位的肌肉拉升和骨节的强化显露,充分体现了“矫矫龙性合变化,单立天骨森开张。”(杜甫《天育骠骑歌》)“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杜甫《李鄂县丈人胡马行》)的精神境界,从而开创了纯属徐悲鸿个性特色的驾古人而远近人的“徐家样”,堪称继曹霸、韩干、李公麟、赵子昂之后在画马的领域里独树一帜的大师。
徐悲鸿《八骏图》
年代:1944年作
据历史记载,《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赤骥(火红色的马)、盗骊(纯黑色的马)、白义(纯白色的马)、逾轮(青紫色的马)、山子(灰白色的马)、渠黄(鹅黄色的马)、华骝(黑鬃黑尾的红马)、绿耳(青黄色的马)八骏(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即以毛色取名)。到柳宗元时代,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写作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等。
《溪畔双马图》
尺寸:63.5*44cm
年代:1943年作
材质:立轴纸本设色
介绍:此双骏图,一仰一偃。仰者嘶鸣长空,偃者溪边饮水。布局远胜前人,个人风格十分突出。
钤印:徐。
款识:之雄先生惠教,悲鸿卅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