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颇费一点思索。 因为我想表述这么几层意思:从柏峪到黄草梁走得好累;在黄草梁采韭菜好开心;野韭菜饺子好好吃~~~ 5月24日早晨7点,赶到公主坟新兴宾馆,准备参加三驴子领队的黄草梁采韭菜包饺子活动。 似乎三驴子在组织上属于“野狼团”,但是还未扯出自己的大旗,加上新兴宾馆只是第二集合地,所以找队伍还是件麻烦事。连问多人无果,最后一怒之下四处吼“有三驴子队的吗”,才算找到一个7人的小队。问题是这7个人是怎么聚到一起的呢?不可能都认识吧?奇怪。 7点40,队伍汇合,沿长安街上四环,走阜石路到双峪环岛,接上最后一拨人,杀奔柏峪。 车上大家自我介绍,只记住一个ID叫“发如雪”,因这个兄弟少白头,印象深刻。但又觉得“发如雪”文艺味浓了点,不上口,不如叫“白头翁”好。话说现在记得拉瓦内利的人怕是不多了吧。此外就是美女副领队“户外野丫头”,自称“小Q”,又有铁杆粉丝恭送美称“大长腿”,人气值爆棚。该美眉身高超过1米75,体态婀娜,甚是养眼。 10点40,车辆到了柏峪,但没有开到柏峪停车场,因为上面在修路,不允许过车。我们只好下车,开动11路。走了5公里的盘山路,中间还抄近路爬了段很陡的路基,12点到达柏峪停车场,跟当地护林员软磨硬泡,如此这般,总算在下午1点到达预定的腐败地点--其实刚走了没多远。 一拨人安营扎寨,一拨人轻装出发,在段誉的带领下赶赴黄草梁采韭菜。 这条路我以前走过,印象里没多远,一下子就到了,所以主观上没当回事,后来才知道错得离谱。 天并不很热,除了刚开始的一段外,路也并不很陡,可为什么感觉路途这么远,走得这么吃力呢? 可能跟走了5公里额外路程有关,也可能跟本次路线与上次不同有关,还有可能是心态不一样:出发的时候已经下午1点,到黄草梁得走两个多小时,得赶紧抢时间,回去还得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徒步5公里返回,之后才能上车返京,那得几点了? 反正一路上没停,虽然走越越慢,三步一喘,五步一歇,期间还几次出现抽筋的先兆,好在没有抽大发,稍息一下就恢复。话说当年一日走小五台北东路线累归累,也没抽过筋啊。 下午3点,到了黄草梁那个大上坡,先来的段誉已经采了不少韭菜了。乍一看野韭菜跟野草没什么区别,其实仔细看还是能分出来的:首先野韭菜颜色泛青,野草颜色泛黄;其次野韭菜下半截有一层白膜。 这里的韭菜没有想象中多,基本上得论棵采,有时发现5、6棵长在一起的就很高兴。不过长成的野韭菜真的很壮,拿在手里很有成就感。 就这么一棵棵地采着,渐渐地发现刚割下的野韭菜断口处会渗出亮晶晶的液体,吮一下甜丝丝的,空气中弥漫着韭菜的清香,心中涌起收获的喜悦。 一边忙着,忽然想起红楼梦里的一首诗: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是元妃省亲,令宝玉为大观园景点赋诗,林黛玉心疼小情人,替宝玉捉刀而做。全诗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又带有明显颂圣意味,最合适不过当时情况,难怪元妃评为第一。 雪芹先生这里可能犯了个错误,统观《红楼梦》全篇,黛玉的诗风务求奇丽险谲,似此诗作再无第二篇,以至区区看到此处总觉突兀,若说其出自宝钗笔下当更近情理。 韭菜一物,割后又生,带有某种神秘轮回意味,东汉《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记载了当时民谣曰“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算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呼声罢? 不过P民还是应该有P民的觉悟,你我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一个棋子,别妄想自己能左右什么。这个世界始终要有阶级的存在,想握有话语权,还是得挤入上层社会才行。 胡思乱想着,手脚不停,袋里的收获渐多,我想大概有半个多小时了?周围人开始吆喝“回了回了”,于是收工回撤,路上迎面碰到三驴子,说是来收拢队伍,觉得领队也真不容易,虽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但有些事情还是得领队考虑到位,不然就容易捅篓子。 回到营地,惊喜连连:首先是饺子大宴早已结束,但某辛勤的女同学(请原谅我忘了她的ID)一直在给迟归的同学煮饺子;其次修路结束,我们的车辆开到柏峪停车场,回去不用再徒步5公里了。 一锅饺子煮好,我们几个迟归的同学人手一碗蹲成一圈,该女同学手持笊篱,笑眯眯地挨个分配,感觉很像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分苹果,场面令人发噱又充满温馨。 野韭菜饺子真的很香,竟然还分韭菜鸡蛋和韭菜猪肉两种馅,我去,真是一个都不能少! 晚上8点半,车抵公主坟,辞别,倒公交回家。发现现在的出租司机越来越牛了:公主坟是机场大巴停靠点之一,某些出租车喜欢在这里等大活,这无可厚非,我也不会去招惹他们,但问题是有些车明明等不到活要走,我伸手示意也不停,老话说得好,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这篇东西算游记吗?我不太确定,诸位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