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藏語 于 2013-8-21 02:41 编辑
四、失望之后的喜悦——塘边喜感 盘桓于柘溪古村,虽说古村历史悠久、人文深厚,但卫生和规划的欠佳总让人心里不畅快。我出生在农村,村内驳杂的气味并未给我造成影响,但同行的女士们不少颇感恶心,严重者不及进入古村深处便早早抽身退出,憩于古樟之前,胸内翻江倒海。看完柘溪古村后,不少人觉得此行十分失望,下午的游兴顿减。 大家全部从古村退出后,我们急急从柘溪撤回金田,一番周折,最终在金田的矮子餐馆寻下了就餐地点。金田不大,餐馆不多。突然来了三十几个客人,小餐馆忙得手忙脚乱,菜品还算丰富,无奈哄不住宜春来的大小食客,大家草草吃完,雨中再踏上去往塘边古村的旅途。 前村之鉴,我已对接下来的古村之旅不甚感冒,但既来之不能乱,我翻查百度地图,人声导航,一路逶迤八车,赶往塘边古村。 塘边古村位于洲湖镇。郭沫若上世纪30年代曾来此考察,他认为此处是我国古民居的”八大风格“之一。1996年,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偕同文物局专家前来此处考察,认定此处为”群落“式民居结构,为我国南方独树一格的古民居。北大一位教授评价此处的”群落“式民居,体现了地方性、家族性和民俗性特色,很有研究价值。 学者的介绍绝非溢美。我们来到塘边后,顿感豁然。整洁的村落,规整的布局,古香古色的古居,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十分巨大。古村现修缮保存了三处古居群:文明坊、八幢屋和大夫第。 三处古居各成一体,外墙仅开数道外联之门,墙内别有洞天。就以八幢屋为例,此屋以一墙合围,墙内又别有八幢完整而各自独立的古居,古居之间有着宽可容三人通过的青石巷道,彼此相接互通,青石经人踩踏已然光可鉴人,雨中的青石巷,颇有戴望舒《雨巷》所述之风。古居之间的十字巷口,抬头见天,飞檐与十字天空辉映成趣,看似坐井,别有风味。八幢屋共有四小门,一大门。门若一关,内里不闻屋外事,自成洞天。试想居于此中,定是闲适也感寂寞的。 塘边村宗姓为刘,村名塘边,和它村中数眼池塘是密不可分的。村中富商辈出,经商为众,所以村居十分讲究聚财,依风水而论,村中古居大门规避南方。商属金,南属火,火克金,故居门不南。虽说经商人众,但耕读之风不衰,塘边也较重文风,这又与古时重农抑商,读书为高的观念分不开。 塘边已于2003年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安福每年拨款百万用于古村的修缮维护,故而塘边与柘溪的天壤之别料为情理。塘边古村环境优美,数池碧水,数枝绿柳,几树古樟,衬得古村小家碧玉,出尘脱俗。我们30几人,啧啧交叹,恋恋留影。尽舒柘溪郁结之心。恋恋不舍,我们满怀期待又往车田相帅府而行。 池映绿柳,柳柔屋 一门一巷今人游 八幢屋内喜自心 塘边古村古居整洁 文明坊前文明二字遒劲古朴 雨巷 抬头见了一线天 大红灯笼高高挂 八幢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