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修复中的怀柔黄花城长城,集奇险秀美于一身,是领略长城风光的好去处。它位于怀柔九渡河镇境内,西起延庆旺泉峪山顶,东至十八蹬断边,全长约12公里。黄花城长城因建黄花镇关口而得名,据《日下旧闻考》载:“黄花镇为京师北大门,东则山海,西则居庸,且北临四海冶,是极为紧要之处。”黄花城长城不仅是拱卫京师的北门,同时也是守卫皇陵的重要关口,因此在关隘设计上异常严谨,防备甚严。此段长城共建有四道长城和三道关口,这在长城防御中已属罕见。明代诗人章士雅曾赋诗描写黄花城:“天险曾开百二关,黄花古镇暮云间。平沙不尽胡儿种,绝侥时闻汉使还……”黄花城其险要可见一斑。黄花城长城段修筑精细,气势磅礴,长城取材于石条和城砖垒砌,坚固美观。而长城又因山势抢占制高点和有利地形而建,形成了大起大落,惊险壮观的长城景观。十八蹬长城位于黄花城长城段的东端,这里山势突起,是这段山峰的最高点,因山崖陡峭,长城无法修成正常形态,故依岩石修建了十八个锯齿状的垛口,远远望去如同十八个台阶,当地百姓称这段长城为“十八蹬”。这段长城高而窄,陡而险,几乎直立,抬头望去只能看到两墙之间的一线天空,而脚下又无台阶可蹬,全凭手脚并用,小心翼翼才能攀上,一般人很难通过。很多人以能攀上十八蹬而引以自豪。
十八蹬长城西侧是小长峪长城,至今小长峪城口仍保存完好。这段长城起伏连绵,视野开阔,长城如同一条巨龙卧在山岗之上,十分壮观。小长峪口西,长城沿山脊顺延而上,直冲山顶,然后又从东侧折返向下,落差极大,像一个A字形,当地人叫它牛犄角边。沿这段长城攀登一遭,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可以想像当年修建时的工程浩大。
沿小长峪长城继续西行,几经曲折起伏便可来到此段长城的关口黄花城关,即头道关,也称本镇口。关口原设在两山峡谷之间,长城从东西两侧伸向谷底,如一把巨钳,锁住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口北侧山坡上有一巨石,石上镌刻着万历年间守城官员书写的“金汤”两个大字,以显示其关口的坚固和重要。后因修建公路,拆除了部分城墙,关口不复存在。但在两山之间修建了水坝,蓄起一池碧水,称为金汤池,即有防洪抗旱的功能,又为这段长城平添了一份秀色。碧水蓝天映衬着雄伟的长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距黄花城关两公里处,即二道关长城,现有古代屯兵城堡一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城口西侧又修有一关口,叫撞道口。这里山峦起伏,山路弯曲,从远处看不到关口,当转过一块巨石,关口便呈现在眼前,如同撞到面前一样,故而得名。撞道口关口虽小,位置却十分重要。据《日下旧闻考》载:“此关口建于永乐二年,内洼外埠,受敌极冲。”明万历五年,曾对这段长城加宽加高。撞道口关南向关门上嵌有石匾额,上书“撞道口”三字,而北向关门上的石匾额上却书有“镇虏关”三字,看此匾额,让人联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一个关口内外匾额名称各异,在万里长城中也不多见。
黄花城长城沿线的村庄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精美的典故。这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明代守城将军蔡凯的故事。当年蔡凯年近花甲,被朝廷委任监修御使,负责黄花城一线长城的修建。他凭着对朝廷的忠心,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修城将士和民工一起同甘共苦,攀山越岭,选择长城线路。他坚持工程质量,花钱精打细算,事事亲躬,深为军民赞许。由于他的耿直,得罪了朝廷中的奸臣,被诬陷为拖延工期,贪污公款等罪名,被万历皇帝下旨斩首。相传,蔡大人被斩首后,头落身不倒,天降暴雨,以哀其冤。后经查证,蔡凯所修长城质量最好,账目清晰,笔笔有着落,朝廷只得抚恤蔡凯的眷属,草草了事。蔡凯将军的墓碑遗址仍在。如今,长城脚下村落整齐,一片繁荣景象,村民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
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黄花城长城恰似一条金色的飘带起伏在崇山峻岭之上,惊叹之余,让今人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长城又似一幅历史的画卷,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来岁月的沧桑,世间的变幻,让人们倍加感受到身逢盛世的幸福和快乐。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