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单的简 于 2013-11-5 23:01 编辑
周日和星火群的朋友去了趟京西古道。因报名比较仓促,也没有提前做功课,所以对此次行走路线一无所知。虽然五点二十在海光寺就上了车,但因有雾高速封闭,我们只得改走国道,抵达登山点的时候已时十一点半,稍事休整、集体拍照后,差十分十二点开始徒步,一行三十几人的队伍先是浩浩荡荡走过一段柏油路,然后逶迤在绿野队员(向导)的身后开始爬山。
这里的山色犹如古道的名字,在深秋时节显得有些苍茫。大大小小的石头,汇集成了脚下的路,有些崎岖有些坎坷。默默地走在不会说话的石头上,我在想这里的路通向哪呢?人们经过这里要去干什么呢?虽然之前的路书写了王平村、圈门、门头沟之类的地名,但我们的所经之处和最后落脚点是哪,我是说不清楚的,我的目标就是跟着领队,享受山里的清新空气,感受古道的久远历史,兼顾锻炼身体。 轻装前行本来是容易的,可横亘在眼前的大石头,不时让我手脚并用,有时还需要前面的队友伸出援手,才让我从忐忑中回过神来。我全神贯注脚下的路,只有在微微稍息中,看一看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溪水,回味下曾经走过的飘满落叶的小径。沉浸在大自然的博大怀抱中,我们人类是多么渺小啊!虽然大家气喘吁吁,但是登山的劲头十足。当领队说前面将有两处断崖,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绕的时候,我果断地选择了另辟蹊径。我们一行十二人跟着北京的领队五八,走上了虽然陡峭却没有断崖的羊肠小道,先于大部队到达汇合点。然后一路向前,在蹄窝处第二次与大队汇合,然后走上了比较宽阔的用石头砌成的古道。 说起来古道挺宽的,应该有七八米不止吧,因为我们是下行,所以走在或光滑或平坦的石块上,走路的姿势像是在跳舞。但我们不会担心被摔下去,因为古人铺路想到了防滑措施,就是间隔一米左右的石头是立着的,凸出的,可以减缓走路的俯冲力,可见古人充满智慧的构思了。山路九曲十八弯,直至最后经过了一道天梯(陡峭的石梯),我们才算从古道里走出来。只是这里的人家并不多,山中的老屋都已无人居住,山下新修的客栈似还没露出妆容。这里的游客确实不怎么多,也许是我们没有遇见吧,除了我们三十多人队伍和北京二十多人队伍,好像和我们走相同路线的人,没有。 好像路过了三店村,从圈门出来。总共也没见到几个人,只是家家外面停着的汽车,在告诉我们这里住着人家。我们返回大巴车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半,五个多小时的古道之行宣告结束。 今天有朋友问我古道之行怎么样,问我有没有看到马致远,看没看到小桥流水人家,我的心忽然有些失落。走到元曲大家的故乡,居然没能前往礼拜,不免感到遗憾。本来我们这次的京西古道之行是可以有些文化味的,因为功课做得不好,或者说我们选的路线不对,所以失去了一次和古人对话的机会,没能领略到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也无从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所以今晚,我在网上给自己补了一下课,知道这条古道其实并不是一条道,而是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各条支线的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都靠这些道完成。 曾经的历史,演绎过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昨天所行走的又是哪条道呢?好在来这里还算方便,还有机会弥补不曾看到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