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外失温症 百度词典对户外失温症的解释是: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死的过程。
造成失温的原因为:海拔愈高,气温的变化愈大,当缺乏适当的保暖设备,或长期暴露在气候恶劣的低温环境下,特别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湿的情况下时,会产生体温下降的生理反应。当体温降到摄氏35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
轻度失温。核心温度在37~35.55度。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核心温度在35~33.88度。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失温 首先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
判断时可使用冷静测试法:如果此人不能走30步直线(和看人是否喝多了类似,真喝多了就另说了),那么可以判断为失温。
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100往下数,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发抖在控制下不能够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但就是停不下来)可以判断为中度至重度失温!
如果不能够摸到规则的脉搏,这说明此人的核心温度已经在32.22~30度之间了。再不救肯定会死。
重度失温症患者可能会像胎儿一样蜷缩起来。试着把他的胳膊打开,如果他的胳膊又缩回去了,说明这个人仍然活着。已经死掉的肌肉是无法活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