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575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响孩子一生父母不得不读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3-11-14 13:56:0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好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认真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9:2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父母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社会角色
        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知识的启蒙者、言行的示范者、知心朋友、心理保健师、称职的指导者。
2、孩子在变,我们也要变——心理定势
        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父母这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积极适应孩子的新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3、分数不是一切——晕环效应
        父母不应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而要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孩子。
4、家庭教育不能自相矛盾——手表定理
       首先,要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其次,要正确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形成协调一致的家庭教育合力。
5、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馈——反馈效应
        父母在向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反馈。互动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A.诊断性反馈。
        B.效应性反馈。
        C.巩固强化性反馈。
        D.延续或补充性反馈。
6、重视孩子的许多“第一次”——首因效应
        孩子生活中的许多第一次,会给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给他打下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或者对良好的行为进行鼓励。
7、合适的氛围有助于教育——氛围效应
        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注意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氛围,平时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父母不应该让家庭成为一个充满紧张气氛的“硝烟弥漫”的战场;父母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还可以开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使一家人共度温馨愉快的娱乐休闲时光。
8、父母在三种心态间的转换——PAC心理状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在三种心态之间进行转换:父母、成人、孩子。
9、家庭和学校形成的合力——整体性效应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分支,这两部分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要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为政”所得到的效果。
10、孩子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偿心理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这样不仅防碍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11、“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阴。”——时间错觉
        孩子往往认识不到时间的宝贵,父母需要提醒他们珍惜时间。
        首先,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另外,要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做事的顺序。
        此外,父母要帮孩子克服“贪玩儿”的嗜好。
12.为什麽而读书?——态度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够主动自发地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13.给孩子丰富多彩的世界——感觉剥夺
        一个人没有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就会陷入思维闭塞、头脑僵化。父母要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就要让孩子充分接触现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保持头脑的灵活。
14.专注是效率的前提——注意稳定性
             A.保证充足的睡眠。
             B.避免干扰。
             C.要有固定的环境和学习时间。
            D.学习要有调剂。
            E.父母要训练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F.从玩游戏中锻炼。
15.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兴趣心理
        兴趣是做事的巨大动力。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兴趣阶段的特点,鼓励和帮助孩子形成有益的兴趣。
            A.有趣。
            B.乐趣。
            C.志趣。
16.够得着的目标才有吸引力——篮球架效应
        如果孩子不容易实现一个目标,父母可以把这个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实现。
17.避免拖沓的坏习惯——最后通牒效应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习惯,父母要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
        A.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和财富。
        B.其次要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C.父母要教孩子每件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做事要有顺序。
18.过分的压力会使孩子表现失常——动机适度
        父母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要让孩子保持平常心,这样,孩子在学习和考试中才能发挥得最好。
19.引而不发。促使孩子思考——心理张力
        父母向孩子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或者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不马上伸出援手,这样反而促使孩子自己去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找出孩子的优势——优势效应
        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劣势,一个人往往容易在他优势方面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优势,重点发展这一方面。
21、学习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自己相关时,能够引起人更大的兴趣,记得也更扎实。父母要教孩子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别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心理定势
        孩子天生因为没有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往往具有高超的创造力。父母要保护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思维,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和现成的答案去束缚孩子。
23、使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感官协同效应
        在学习知识的时刻,如果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效率会大大提升。父母可以教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使用多种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理性和感性思维不可偏废——左右脑开发
        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理性和感性思维,两者不可偏废,而且它们互相促进。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游戏,从而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以获得更高的智力。
25、避免孩子“心累”——心理疲劳
        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劳,父母需要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节孩子的学习兴趣,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1.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减压”。
        2.父母还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
26、舒适的环境带来高效率——环境影响心理
        物理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环境。
27、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情绪周期
        每个人的情绪波动都有周期,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周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8、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自适应效应
        孩子迟早要自己适应社会,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代替,就会剥夺孩子培养适应能力的机会。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要尽量让他自己做。
29、对成就的渴望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成就动机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追求成功。
        A.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B.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C.培养孩子自我反省和负责的态度。
        D.给予孩子成功的经验。
30、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从小习惯了奢侈享受的孩子,长大后将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从小陪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31、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做决定 ——霍布森选择效应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做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32、学会等待是人生重要一课——延迟满足
          孩子如果想要任何东西,父母都立刻满足,就无法使孩子学会忍耐,孩子就不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3、学坏容易学好难——下坡容易定律
孩子学好不容易,因而父母要提防孩子学坏的倾向,及时予以纠正;而在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方面,则需要下相当的工夫。
34、好榜样胜过千言万语——模仿效应
        具体的榜样要比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供他们学习。
35、应该随大流吗?——从众心理
父母要教导孩子: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不一定要有;别人做的事情也不因为人多就一定是对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36、名人的特殊影响———名人效应
        父母要为孩子选择值得学习的名人,同时要防止孩子受到某些名人的不良影响。
          A.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辨证地看待名人,不能极端化。
          B. 父母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使用名人的话语来“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7、孩子周围是什么人?——邻近效应
        邻近的人会对孩子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并且和邻居处好关系。
38、道德感的培养——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由此较低级的“道德他律”阶段,进入到比较高级的“道德自律”阶段。
         1岁:同情。
         2岁:安慰、初步分享。
         3、4岁:不能偷窃和撒谎。
         学龄阶段:基本的社会规范。
39、学会分享——互惠原理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私自利、不懂给予的人不会受到欢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和给予。
    1、父母要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减轻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
    2、成人的榜样,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
父母还要用表扬和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会分享。
    4、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和阅读来熏陶孩子。
40、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宽恕心理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总是本能地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认错的责任感。
41、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学做人——角色认同效应
         父母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
42、“惯子如杀子”——权利欲的膨胀
人的权利欲是无穷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可能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骄横的个性,将来即危害社会,又危害自己。
43.不要指望老师完全公平——马太效应
学校里老师的行为不是父母能够完全左右的。即使老师忽视孩子,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
44.对待异性的分寸——异性效应
        孩子到了青春期,异性相吸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父母正确地引导,与异性的交往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1.“异性效应”可以使孩子和异性取长补短,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
        2.“异性效应”可以使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与活动效率。
        3.“异性效应”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
45. 用体育运动塑造孩子性格——体育影响性格
         父母可以选择合适的 体育项目,来克服孩子性格上的缺点。
46. 旁敲侧击与潜移默化——心理暗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有些话不好开口,父母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旁敲侧击或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47. 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父母对孩子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心理期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8. 怎样鼓励与禁止——强化心理效应
        奖励和惩罚可以用于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弱化孩子不好的行为。这两种手段及时和适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9. 别用物质奖励孩子——德西定律
         父母一般不要的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容易降低孩子对事情本来的兴趣,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50. “你是好孩子”——标签效应
         父母如果给孩子贴上标签,会使孩子趋向于成为标签所说的那种人。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贴好的标签。     
51. 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对比效应
        对比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父母要想促使孩子进步,尽量要使用纵向对比,而不要使用横向对比。
52. 孩子相信你吗?——预期效应
        父母如果经常失信于孩子,就会降低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因此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愿,一旦许了愿,就要尽量实现。
53.“完成作业才能去玩”——普雷马克原理
        对于孩子不想做的事,父母可以规定:做完这件事,才能做一件他喜欢的事。这样可以促使孩子完成自己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
54. 对好强的孩子用激将法——激将效应
        对于好胜心比较强的孩子,当他暂时遇到挫折,父母可以使用激将法,把他潜能激发出来,从而战胜困难。
55. 孩子跟你对着干怎么办——逆反心理
        孩子出于独立的需要,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此,父母可以采用巧妙的方法予以化解。
           A. 实践体验法。
           B. 顺水推舟法。
           C. 分析说明法。
56. “事前诸葛”胜过“事后诸葛”——“预防针”效应
        对孩子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如有可能,父母可以在事先进行提醒和教导,以防止其发生。
57. 别用批评磨厚孩子的脸皮——厚脸皮定律
         父母不要用过多的批评,使孩子成为脸皮厚、缺少自尊的人,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成长。
58. 把批评变得“可口”——椰壳效应
        父母可以用委婉的甚至是赞扬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批评,这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
            A.用赞扬代替批评。
            B. 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59. “爸爸,你批评我吧!”——心理制裁效应
        父母可以使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评,比如对孩子不予注意、态度冷淡、说话引而不发,或让他们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等等。这样会比严厉的批评取得更好的效果。
            A. 不予注意。
            B. “冷冻”处理。
            C. 引而不发。
            D. 自然后果惩罚。
60. 低声批评更有力量——低声效应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使用较低的声音要比使用较高的声音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61. 心理震撼会留下强烈印象 ——当头棒喝效应
        对于执迷不悟的孩子,使用突然的强刺激,容易促使其猛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62. 让孩子厌恶坏事——厌恶效应
        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对不好的事情产生厌恶,而防止孩子去做坏事。
63. 爱是孩子的第一需求——依恋心理
        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
64. 做孩子的朋友——自己人效应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贴心人,孩子才容易敞开内心和父母交流,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A. 要强调双方一致的地方。
                     B. 要努力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
                     C. 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65.不要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投射心理
       人和人各不相同,如果以己度人,经常容易发生判断错误。作为父母,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教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66. 别让孩子不耐烦——超限效应
        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如果过多,会让孩子感到不耐烦,从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67. 小心“一石激起千层浪”——瀑布心理效应
        有时候,父母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引起孩子巨大的心理波澜。父母对孩子说话不能不慎。
68. 帮孩子倾泻不良情绪——净化效应
        不良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就要帮助他把情绪以无害的方式宣泄出去。
69. 无心插柳的“闲聊”教育——调味品效应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闲聊,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向孩子传输某些知识和观念,并且密切亲子之间的感情。
70. 给孩子不受打扰的空间——个人空间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属于他自己的不受打扰的空间,这对孩子的学习效率、个性成长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71.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情绪判断优先
        情绪会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往中,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72. 说话留个“光明的尾巴”——近因效应
        人们说话,后半句容易给对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要把积极的意思放在后面说,把消极的意思放在前面说,这样能在整体上给人积极的感觉。
73. 表情和动作所传递的信息——身体语言定律
        在人际交往中,身体语言能比口头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仅要留意自己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也要学会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
                       A.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表情。
                       B. 身体的姿势、动作也会辅助父母的信息和情感表达。
74. 就座方向的影响——坐向效应
        人和人相对而坐时,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而斜向或横向而坐,则会感觉比较和谐融洽。因此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坐向。
75. 教育不一定是严肃的——幽默效应
        幽默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父母的幽默,可以在陷入尴尬时自我解嘲,可以使亲子沟通更加顺畅,也可以使家庭气氛更加融洽。
76. 过度的爱使孩子不懂感恩——交往适度定律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可能使孩子对这种爱麻木不仁,而成为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77. 提防孩子产生自毁倾向——自杀的心理规律
        自杀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发生。父母平时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死观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学会处理孩子的心理危机。
        A. 父母平时就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B. 父母还要学会进行危机干预。
        C. 父母还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生死观的教育。  




该贴已经同步到 飘零霰雪的微博
3#
发表于 2013-11-14 07:26:2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学习、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14 08:40: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19 19:2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19 19:2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21 20:3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26 11:10: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