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它与金庸结缘,是王国维的老家,徐志摩的故里。海宁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皮革之都"的美誉。海宁的"天下第一潮"被世人所熟知,然而除此之外,海宁更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遗落民间的珍宝般,代代相传。
1.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的"灯会"、"灯展"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蔚然成风。
"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 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千百年的锤炼,成为融声、光、电、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
![]()
![]()
![]()
2.海宁皮影戏
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宁皮影戏有声腔、皮人脸谱造型、剧目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声腔古老。南宋初,皮影戏刚传人海宁时,唱腔比较简单,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形成海宁皮影戏自己的曲调。有三个系统:一是乱弹,高亢激越,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用板胡、二胡伴奏为主,其主腔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龙、叫王龙等;二是高腔,幽美姻雅,一般用于抒情叙述的正本戏,用笛子、二胡伴奏,其声腔有长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楼、十八板、当头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锣鼓,用于特定环境的专用乐曲,有艳阳天、太极阴阻、祥云万道、倒地煞等。整个音乐曲牌曲调近百种,现在仅保留了四十余种。
![]()
![]()
![]()
![]()
3.轧太平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方圆十里的乡民齐集太平广福寺赶庙会,这天,整个海宁城乡轰动!人们不管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皇岗,用"挤"讨一年平安、讨四季蚕花昌运的彩头!"轧太平"这个传统风俗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以盛会的形式打破了加之于男女礼教上的精神枷锁。这一天,所有的女子,包括未婚少女都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来到这盛会上抛头露面,有些女子不愿出去,父母及丈夫都会把她们赶出去轧太平。海宁是有名的蚕乡,乡村女子都是饲养蚕宝宝的高手。而"轧太平"之意本身就是讨彩"蚕花运"。所以,这一天父母丈夫都可以对女子不闻不问,任何女子都可以在人头怂恿的热闹场所抛头露面。
![]()
![]()
4.·云龙村蚕桑生产习俗
云龙村蚕桑生产习俗是周王庙镇云龙村人民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蚕桑生产的传统知识,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等传统知识,以及建立在蚕桑生产基础上的蚕神信仰,即蚕花五圣的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习俗,如插桃枝习俗、蚕猫习俗、养蚕禁忌、清明"蚕熟夜"习俗、卜蚕卦习俗、蚕歌习俗,"扫蚕花地"习俗,以及由于蚕桑生产而对当地方言产生的特殊影响;在有关习俗中进行的民俗表演,与蚕桑生产有关的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等等综合性民俗表现。
蚕桑生产习俗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宁本地居民群体心理的反应,也是海宁作为"桑麻故里"的标志之一。蚕桑生产习俗,涵盖了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江南农村真实过往的生动画卷,种桑养蚕过程中传统缫丝工艺及各种器具的制作,展现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对蚕神信仰及衍生的各种民俗,如养蚕禁忌、婚丧嫁娶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组成部分,且富有地方特色,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云龙村蚕桑生产习俗现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祭蚕神
![]()
缫丝
![]()
吃蚕饭
![]()
演蚕花戏、蚕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