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和冻伤是冬季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危险之一。这两个概念在医学上是既相关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
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
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而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为了对失温和冻伤的致病机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体的热量代谢和调节机能。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度(摄氏,下同),在40.5 度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而在37度以下时,化学反应会减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当体温(指身体核心区
温度)低于30度时,死亡几乎无可避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体温概念是指人体的核心区温度,而不是体表温度,往往存在体表温度低于30度甚至冻
结而人却仍然存活的情况。
人体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温调节机能,包括:
1. 血管扩张。使流向表层的血流量加大,增加体表热量散失。最大的血管扩张可以使皮肤的血流量增加至3000ml/分钟(平均流量为300~500ml/分钟)。可以有效的降低体温。
2. 血管收缩。通过减少表皮和四肢的血流量,减少热量散失。最大的血管收缩可以将皮肤的血流量减少到30ml/分钟,仅为最大血流量的1/100!可以有效保存体温。
3. 出汗。通过汗液的蒸发使身体迅速冷却。
4. 发抖。发抖使肌肉运动,促进肌肉内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热量,提高体温。发抖可以使表层多产生500%的热量!但是,这个过程只能持续几个小时,因为肌肉内储存的糖原一旦耗尽,加上肌肉的疲劳,颤抖就将终止。
5. 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可以相应的增加或减少热量产生。但靠增加运动量来产生热量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身体的劳累程度,二是体内储存的能量。可以这样理解,增加运动是使火烧得更旺,而体内储存的能量——食物、糖原则是保持火焰燃烧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