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宁夏最北端山河相交处的神秘境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8 15: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贺兰山秦汉长城考察(一)
    打开地图,宁夏地形仿佛一只振翅的飞鸟,而鸟头的位置正是贺兰山和黄河相交的地方——石嘴山市惠农区。
    这座因为商埠和煤炭工业发展起来的新兴城镇,有西夏时期建造、后毁于地震的省嵬城遗址,有两千余幅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贺兰山岩画,有逶迤壮观的明长城遗址和珍贵的长城“错位”地质资料……由中国探险协会组织的贺兰山长城考察活动在这里发现了众多的古代遗迹,其中就有秦汉长城遗址和古道路遗址,它们提示这里曾存在另一番历史图景。

    惠农北一带的特殊地理位置
    惠农区南达甘、陕,北往内蒙古,东渡黄河至鄂尔多斯高原,西越贺兰山进入阿拉善草原,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三个重要的地理因素,是500里贺兰山之末梢,是宁夏平原的北部出口,黄河在这里被两侧山体夹峙。这几个因素不仅影响着区域内的政治和文化动向,也在全国性的军事格局中产生作用。在古代,这里总是成为中原王朝、割据政权以及游牧部落之间的热点和界限。
    在中国长城的布局中,每在与大山、大河、大海相接的位置,总分布着重要关隘。惠农与内蒙古交界地带,即黄河与贺兰山相交之处,名为麻黄沟。《水经注》记载其为卑移山、明代黑山嘴所在地。
    这里贺兰山已不似中段高峻,但依然陡峭而难以攀越,黄河被拉僧庙一带的山地所限,狭窄湍急,并以一个转折逼近贺兰山,只隔一块冲积平地,山河之间成为一道天然的狭窄“走廊”。这样的地形,俨然成为山河相抱、四塞险固的天险,将宁夏平原与山外游牧地区隔开。

    山河之间两道长城遗址,或许一道是大名鼎鼎的镇远关遗址
    这样的地理优越性,古人自然不会忽视。两千年前秦汉时期,蒙恬和霍去病先后从匈奴人手里夺得宁夏平原和河套地区,修筑的长城从临洮沿黄河向北绵延至阴山,最终到达辽东。
    长城在此处处于特别的形势下,它从西南方向沿贺兰山东麓延伸而来,在此抵达贺兰山尽头,在贺兰山与黄河之间的狭窄“走廊”,长城该何去何从呢?这时它毫不犹豫地向东离开贺兰山,伸向黄河。这就是考察中所发现的遗留在麻黄沟以东至黄河沿的石砌墙体,同时墙体一侧还发现4座烽火台,地面遗留物证明它们是秦汉长城建筑。
    这是贺兰山长城考察队在宁夏境内首次发现的秦汉长城遗迹。这一道长城显然不仅是要联络黄河东西两岸的山地,而且控制着石嘴子一带与乌海以北交通。
    无独有偶,在这道秦汉长城南一里许,还大致平行分布着另一道长城,以堑壕及其南侧垒砌的墙体为特征,与前者同样西起麻黄沟,东达黄河岸。在其连接河岸位置,存留有一座夯土墩台,其东南近旁有渡口、房舍和城垣遗迹。由于地面仍有现代建筑物的废墟干扰,古代建筑原始状况难以辨别,但地面遗留物却涵盖了远至明,抑或汉代的器物特征。根据明史记载,这里大概是明代黑山营的前身,则该壕堑长城可能是大名鼎鼎镇远关的前身。

    麻黄沟一带还有众多的古代长城遗迹
    多次的实地考察发现,除了两道长城及其所属的5座墩台等遗迹之外,在麻黄沟向南穿过柳条沟接近正义关沟的沿山地带,古代长城遗迹不绝于地表。比如麻黄沟和柳条沟各有山梁石砌墩台一处;山河之间冲积扇有墩台2处,其中以落石滩高地顶部的巨大墩台尤为显眼,它的底边约25米,高8米左右,由块石砌筑,中间填土。顶部边长约8米,大概曾有胸墙和房舍。西壁有一级台状构造。墩台东西两侧10米距离处,似曾有过沟堑和坞墙痕迹。这个墩台太过庞大,像屏风一样在不远的地方正对长城。另一处墩台在其北侧近处,体型较小;惠农区黄河大桥以东的山头(在内蒙古拉僧庙地域)墩台1座,其南有夯土墙遗迹延伸向陶乐境内,为明代黄沙长城(长堤)在北部的存在获得了新证据。
    这些长城遗迹如此密集,形态各异,体现了各个历史年代中央王朝对惠农一带的重视,它们的存在,表明石嘴子以北的贺兰山至黄河峡口区域,不仅是古代宁夏的地理屏障,也是中国北方长城要塞。这里只占据惠农区北部山河之间的20平方公里的小片区域,而在惠农区城区以西、西南广大地域,更发现了许多富于神秘色彩的长城遗迹和其他人类文明遗留物,特别值得提出的有:
    1.和古镇远关有关的长城墙体和墩台多处;
    2.黑山营后期遗迹1处;
    3.不知始建年代的古大敌台遗迹1处;
    4.古哨马营城遗迹1处;
    5.古代城坞和敌台遗迹共3处。
    部分遗迹为初次发现,关于它们,隐含着较多的历史信息和轶事。

    两道古道路遗迹显示惠农北曾是中原与北方的交通要道
    惠农北是宁夏的北大门,事实上,它也是通向华北北部和东北的大门。在这里,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恰恰从长城所切割的山河之间的峡口通过。然而惠农的交通地理价值,早自秦汉既已确定。
    中国探险协会贺兰山长城考察队的实地考察,在惠农北发现了古代交通痕迹的重要证据。其一是在麻黄沟秦汉长城近河地点的沙滩地带,分布着古代道路遗迹,由块石铺砌整齐而平坦的路基,分成两幅,各宽约80厘米,中间相隔宽约50厘米土质部分,总体宽度大约2.3米。道路大体从黄河岸向西伸展,有通向不同方向的分叉。大部分被沙子埋没,分段出露长10米—20米不等,总长度超过百米。它的目的显然是提供河边的渡口与其他地点之间的转运线路。建设年代不详,但或许可以参照长城去考据。至少从沙埋情况推断,不是近世所为。
    其二是贺兰山东麓的古代道路遗迹,宽7米,土质路面,十分平坦,两侧有高出地面的垒石护坡。直而少弯,南北向伸展,自麻黄沟以北穿越长城抵柳条沟附近。该道路与壕堑长城相切,它们之间的叠压关系表明长城的修筑时代在后,说明该道路的历史可能早于明代。同时,该处道路与贺兰山中段和北段山麓(插旗口、王泉口等)发现的一系列道路遗迹有着可类比之处和对应关系,表明古代的宁夏平原沿山地带存在连通的标准道路,它们既联通贺兰山各山口,又通达境外,为宁夏和西北军事和交通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这两段大路出现在长城附近,或许终将交汇,成为系统。
    而黄河的水陆航运,由来已久。公元466年,镇守薄骨律镇的北魏将军刁雍提出了利用黄河水道经过这里向沃野运送军粮的计划,至少那时,黄河是长城南北的重要交通纽带。到了元代,从应理州(中卫)至东胜(内蒙古托克托)的黄河航运全线开通。清代水运再次兴盛,黄河边的石嘴子也因之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商业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