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853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探寻宁夏盐池铁柱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8 15:3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是唐代诗人李益诗中的“饮马泉”之所在,当年因一眼如柱的清泉而得名“铁柱泉”,水质甘冽,润泽一方沃土;曾经,蒙古鞑靼的烧杀掳掠让铁柱泉古城周边变成了人喊马嘶的杀场;依泉而建的村庄里,张姓族人为抵御入侵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而身名远扬。
    如今,此处寂静而清冷,一眼枯泉孤独无助地守望在遗废的古城旁,空余一片荒芜。

    被历史湮没的古城
    铁柱泉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南45公里,冯记沟乡暴记春村。沿一条乡间小道而行,过一座穆斯林拱北,从地平线上便能看到铁柱泉古城的轮廓了。古城呈矩形,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60米,城东瓮城南北长28米,东西宽18米,为黄土夯筑,夯层厚20厘米。城墙原有砖石包裹,早年被村民拆除。古城掩埋在沙土之下,难辨其基宽与高度,但从残存的城门洞依稀可辨当年雄伟。
    步入城内,眼前一片荒芜,蔓长着芨芨草、苦豆子、沙蒿等植物,地表散布有明代陶瓷残片和砖瓦等建筑残件,而史书中记载的城东北角的那眼古泉,早已隐没于黄沙、枯草之下,难以寻觅。城东旧址上重建的龙泉寺也显得破败不堪,早已没了香火和人气。百米之外,掩映在芨芨草丛间的一眼清泉,汪积出一潭清澈见底的静水。
    据说康熙访宁夏时曾来到铁柱泉城边,他看到一个羊倌用粗壮锋利的芨芨草当锥子锥鞋底,很是惊讶;康熙在沙窝井烤火时,柴火旺而炽;到了灵武白土岗后,康熙肚中饥饿,吃了一碗村妇做的炒揪面,觉得特别好吃。康熙总结说:“白土岗的揪面,沙窝井的柴,铁柱泉的芨芨能锥鞋。”至今在灵武、盐池一带,还流传着这句谚语。
    1960年5月,北京大学地理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毛乌素沙漠进行沙漠历史地理考察时,慕名来到铁柱泉,看到荒漠中的泉水几近干涸,这名中国历史地理学先驱感慨万分,所撰《铁柱泉》一文见诸于世。

    曾经的边防要塞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后为兵部尚书)刘天和奉命治理三边军务。当他来到铁柱泉驻马观察地形后,觉得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遂对身边诸将说,铁柱泉周围几百里没有水源,如果在这里筑城,将泉水包在城内,可使敌骑无水可饮不战自败。
    刘天和的想法得到宁夏巡抚张文魁的鼎力支持,同年7月,开工修筑铁柱泉城。筑城时,军民积极性都很高,个个竞相出力,不到一个月时间工程即竣工。城周回2公里余,城墙高、厚各三丈多,城垣非常坚固,蔚为壮观。铁柱泉被包在城内,以城卫泉;城外挖了护城壕,以壕卫城。城内还修筑有官署、房舍等,置兵1500多人、军马86匹,设立操守官领之,又招募了一部分当地人共同守城。从此以后,蒙古鞑靼诸部无法抢到水源,结束了170年来蒙元骑兵突破花马池边墙大举袭攻固原等地的历史,铁柱城变成明军防御鞑靼的边防要塞。
    明正德进士管律在《铁柱泉记》中载,铁柱泉“水涌甘冽”、“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时任三边总督李汶驻守铁柱泉城时,写有一首七律诗《驻铁柱泉》,诗中“泉开铁柱水流澌,地主依然献饩时”说明在铁柱泉周围垦荒种地的人多了,他们收获后还向官军进献了粮草。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宁夏巡抚黄嘉善将经历70年风雨的铁柱泉城用砖砌护,西墙正中有腰墩,四隅有角台,东门带瓮城。守兵在城外开垦屯种,于附近盐池采盐,真可谓“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史书记载的宝窟
    民间有关铁柱泉的传说很多,尤其以方志中的记载神奇。在《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嘉庆灵州志迹》等史料“历代祥异志”中,均记叙了同一则故事:
    明景泰年间,有一李姓秀才来到铁柱泉城旁,发现有一处黑暗幽深的洞窟,他带领仆人点着烛灯进去。主仆二人在洞窟里走了20多步,推开一扇石门,看到里面有—尊铜铸佛像,旁边放着两具僧人尸体,盖着华丽的锦被,其面肌腴唇红,栩栩如生,像睡着了一样。尸体左右摆着各种金银珠宝,琳琅瞒目。李秀才惊喜万分,不顾一切地往怀里揣,兜里装,手里拿,身上装得鼓鼓囊囊。当他起身要走时,突然刮来一股阴风将灯烛吹灭,石门自动关闭,刹那间鼓钹齐鸣,声如地震,室内变得一团漆黑。李秀才怕得要死,怎么也找不到来路,他赶快丢掉金银珠宝,糊里糊涂地从一个小窟窿里爬出来后还惊魂不定,浑身直冒虚汗。第二天,他带领家丁手拿铁锹、镢头再到此处,却再找不到石窟的踪迹,叫人挖掘,岩石坚固如铁,挖了半天也没有掘开。
    500多年来,当传说中埋藏珠宝的神秘石窟定格在史书记忆里的时候,不知有多少探宝人不辞劳苦,想方设法寻找那个宝窟,但始终没有如愿。史书中这则带有神秘传奇色彩的记载,后人难辨真伪,却为铁柱泉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李益诗中的饮马泉
    公元789年,盐州被吐蕃占领,793年收复失地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从军途经饮马泉时,写下一首七言律诗《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遥想当年饮马泉边,杨柳拂水,青草淡如烟。曾几何时,清清的泉流却成为吐蕃、突厥等胡人饮马的地方。明月当空,几处吹奏胡笳的乐器声悠悠扬扬,不知哪些将士倚剑临风,气冲霄汉。
    诗中盐州与灵州相邻,辖区包括今宁夏盐池县和陕西定边县部分地区,治所在五原(今定边南部)。盐州境内因有盐池而得名,唐代一度改名五原郡,肃宗乾元元年改名盐州,建中年间曾被吐蕃侵占,贞元时又为唐所有。宋咸平以后入西夏仍名盐州。
    李益所过的胡儿饮马泉,便是如今盐池的铁柱泉。铁柱泉为何被称为胡儿饮马泉?因为在唐以前,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突厥铁骑,经常避过边防守军南下,进犯灵州、原州、泾州等地掳掠抢劫,水草丰美的铁柱泉成为胡儿经过时饮马驻足的理想场所。据《铁柱泉记》载:“北虏入寇,往返必饮于兹”、“饮马驻牧,数日而后出”,因此,铁柱泉又被称为胡儿饮马泉。
    明代文人胡伺在《铁柱泉颂》诗中称:“铁柱泉者,亭泓渊沦,广百其武。历四序而盈科,饮万骑以靡涸。兴武之野,方数百里,绝无水泉。胡马南牧,兹焉是赖。”

    濒临失传的张家武术
    铁柱泉村位于铁柱泉古城东1公里处,全村42户170多口人,多数姓张。因地处荒原,当年村里张姓族人为抵御外敌,几乎家家练功习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家都会些武术招式。
    张家武术能追溯到明代张潘龙、张潘凤、张潘虎三个太祖爷。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名叫张科的后生融各家武术之长,开始将张家武术发扬光大。他刻苦习武,武艺超群,是有据可考的张家武术传人。张科生有6个儿子,分别叫万魁、万元、万珍、万秀、万镒、万宝。张科曾带长子张万魁在灵州、吴忠等地摆擂台,使张家武术名噪一时,周边村庄一些人都慕名前来学习。
    据84岁高龄的张万元的次子张发介绍,张家祖传武术以棍术为主,辅以鞭术、刀术、拳术等。张家单头十八模子棍为母子棍系,棍用一头,兼含枪法,体系完整成熟,是西北单头棍法的重要流派之一。用棍时右手紧握棍梢,左手机动,有打、扎、挑、拦等式。在运用中,手、眼、身、步、棍密切配合,周身协调,人棍合一,马步为根,棍不离身,眼到棍到,棍到步到,迅疾如风,动静相间,节奏分明。铁柱软鞭动作古朴,技法风格独特。刀术有偃月刀、双刀、单刀等,单刀套路称为五虎断门刀术。拳术有大红拳、小红拳等。
    张万镒67岁的长子张旭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各家都忙于生计,习武传统慢慢被淡化,如今全村人中会祖传武术者寥寥无几,张家武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濒临绝迹。
    沧海桑田,50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曾经辉煌的铁柱泉如今人去城空。初秋时节,夕阳的余辉撒向荒野大地,为泉边一棵长满黄苔的老柳树镶上了一道金边,牧归的羊群消逝在远山,古老的城堡此刻变得格外宁静。
2#
发表于 2014-2-10 21:43:14 | 只看该作者
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好心的楼主 支持

点评

谢谢!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6 16: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6:09:57 | 只看该作者
鈈敢洅噯 发表于 2014-2-10 21:43
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好心的楼主 支持

谢谢!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2-18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点评

谢谢哥哥顶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8 16: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6:58:07 | 只看该作者
jack79 发表于 2014-2-18 09:48
好帖

谢谢哥哥顶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