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ingterxia 于 2014-2-26 08:58 编辑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我在西安。天天各种不重样地吃,过量的睡,对身体实在不好。而空气糟糕得又无法到室外活动,于是,规划着到秦岭里面去滑滑雪。
年初一的早上,为了能赶上太阳刚升起来时最好的雪况,我们一行人装备精良,8点钟不到就兴致高昂地向山里进发了。进入山口后,又沿着公路盘旋上升,逶迤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10点不到,我们站在了雪场前。然而,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煦暖的春风吹拂下,雪道上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汩汩而下,在山坡下居然汇出了一汪水潭。踩上雪板试了一下,得了,雪质泥化发黏,委实不能滑。
滑不成雪也没什么,山里有太多地方可以走走转转,愉快地消磨一天时间。唯一遗憾的是,如果彼时我已收到AKU中国提供的用于测评的ARRIBA II GTX徒步鞋,正好可以在山里不同的路况上,充分地体验一下感受。可惜,此时AKU中国尚没有把测评的鞋子寄来。
春节假期过后几天,终于收到了快递来的测评鞋子,因此现在可以同大家分享过去两个星期里一些初步的穿着体验了。
(至于后来的滑雪,是这样的,初三之后我们如期盼来了那股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两个星期的冷空气,以及扑扑簌簌的漫天雪花。此后,我们在雪场里很嗨皮很精疲力尽地里度过了好几天)。
言归正传。
关于测评的鞋子,我想AKU一定不介意我把ARRIBA II GTX的产品规格贴在这里。
产品规格: 用途: 轻量徒步 产地: 越南 鞋面: 1.6mm牛皮/3D 透气网眼织布 鞋里: GORE-TEX® Performance Comfort 大底: VIRBRAM® S368 MULTI 结构: 2-1.5mm NYLON + SHANK +EVA 鞋内底硬度: 中等 鞋内底材料: CUSTOM FIT IMS 162 鞋面保护: 1.6mm牛皮/3D 透气网眼织布 鞋面厚度: 1.6mm 尺寸: 40-43码 颜色: 黑/绿色 重量: 410克 适用于越野健行 ARRIBA II GTX采用了3D AIR MESH透气网眼面料,及最新IMS 2内置敏捷中底科技,将内置中底与注塑成型的EVA或PU中底结合,在最佳地面控制和避震效果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在提升舒适性与包裹性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市场价: 1498元
体验者信息: 马甲: kingterxia 年龄: 年逾不惑 身高体重: 178CM/73KG 户外经历: 资深着呢。小时候就喜欢光着脚丫跑到河谷山沟里一玩一整天,现在喜欢穿着鞋跑到河谷山沟里一玩好几天。爱好徒步活动,主要是一两天内、每天二三十公里的轻型山野户外行走。也喜欢长跑、游泳和滑雪。
-------------------------------------------------------------------------------
你如果想到商店挑选一双徒步鞋,又不太确信怎么挑,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下面的三部曲来试试好了: 一、眼看:看鞋子的外观、材料、工艺和结构 二、手试:试试鞋底、后跟和脚趾部分的硬度、曲折度和支撑性 三、脚穿:穿上鞋子,试试是否合脚,是否舒适,是否满足我们的各种期望
第一步:眼看 我要感谢AKU中国慷慨地免费提供了这双测评鞋子,但是实话实说,拿到鞋子后第一眼感受,鞋的样子比产品图片看起来略粗糙。这鞋最上镜的姿势,就是上面的官方侧面照。这是我收到鞋子的正面照。
几点初步感受:ARRIBA IIGTX有3个不同的颜色组合可供选择,提供用于评测的是一双黑绿相间的鞋子。黑绿色搭配对比强烈,显得年轻,对此我能接受,但我觉得它更适合年龄比我小一半的人们穿。
其二,这双鞋鞋型偏宽,尤其是前脚掌部分。我的脚宽,我想问题不大。
其三,是出人意外的细节处理。像上面这张图中,这是还没有穿过的的鞋子,无论是缝纫的走线还是牛皮的裁剪都有着一种沧桑的感觉。灰色的磨砂皮,给人已经怀旧的感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穿着上的审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就鞋子的整体造型和颜色搭配而言,还是留给每个人自己去感受体会。下面让我们专注于鞋子的功能和性能。
ARRIBA II GTX采用Vibram鞋底,带GTX防水内衬,这是户外鞋子的标配。从鞋底的胎面设计上看,棱角分明的凸齿用于在较软地面上提供足够的抓地力,而凸齿间较宽的距离则便于在泥泞松软路面里甩掉泥土。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凸起的齿面上有专门做出的细微的波浪纹。显然,这是为了在坚硬的湿滑路面上和光溜的岩石路面上增加摩擦力,提供足够的抓地能力,这是个细心的设计。
鞋面是3D网孔的合成纤维为主,便于透气。在外面再用了1.6mm的磨砂牛皮作为筋条,来加强鞋面的坚固性,后跟和鞋头处的牛皮外面都采用了橡胶保护,防止路上的枯草、树枝和泥土块刮擦鞋面。有意思的是,这层橡胶很薄而不失坚固。我猜测,这大概是用液体橡胶采用喷涂工艺成型的。很多轻型鞋子为了追求轻量化,在鞋头鞋跟上甚至完全弃用橡胶防护。而ARRIBA作为只有400g的鞋子,一方面要保证鞋子的轻量化,另一方面又要提供必要的鞋面防护,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可以看出,这是厂家一个颇费心思而又细致体贴的设计。
在鞋舌的最上端,设计师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嫩绿色拉带,不但可以方便地拉紧鞋舌,也更便于把鞋子拴在在 背包外面。在最上面一个鞋孔的外侧,又额外提供了一个鞋带孔。这个在跑鞋上极其普遍的设计,在绝大多数的轻型徒步鞋中却不常见。在鞋子偏宽松偏大时,利用这个额外的鞋带孔,可以采用吊桥式系带法,防止走路时鞋子不跟脚或者脚后跟在鞋里滑动。这是另外一个细心和体贴的的设计,但是鞋带配的却有点漫不经心,偏短了。
下面的重点是鞋垫。(或者叫“内底”。如果你像我一样管它叫鞋垫,就土了。在讲究功能和技术的户外鞋领域,人们往往更原意有内涵地管这个叫“内底”。)
ARRIBA II的鞋垫有自己的官方名称,AKU管它叫做:IMS(Integrated Midsole System)-集成中底系统。或者,它的官方中文名字:“内置敏捷中底技术”。
没错,他们管内底或鞋垫叫“中底”。
在户外鞋子的整体结构中,中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双鞋的缓冲性、舒适性和对行走的稳定性控制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底的设计。因此户外鞋厂商们从工艺、材料、结构和构形等方面,无不在中底上下功夫,来追求产品差异化和设计卖点。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户外鞋在出厂时随带的鞋垫,往往就是可有可无的搭配,它恐怕不比街边摊摊上两块钱买的一双鞋垫更好。
AKU之所以把其IMS内底鞋垫称为“中底”,我猜它是想强调,IMS内底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以前在中底上才使用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思路,因此在缓冲性和舒适性上,会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那么,ARRIBA II GTX的IMS鞋垫,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第一个,是它采用了所谓的3D设计。鞋垫不再是二维的平面裁剪,而是按照人体工学和脚部解剖学的思路,采用贴合足底和足弓的形状。3D鞋垫的主要特点是,在足底尤其是脚后跟部分,鞋垫周边向上轻微翘起,形成一个浅浅的盘子状,它的作用是固定脚后跟,防止脚后跟在鞋里前后和左右的滑动。在负重行走或者走在复杂的路况时,也能显著提高稳定性。同时,3D鞋垫在脚的内侧(足弓的地方)向上折起,以求对足弓提供良好的支撑。这不仅对高足弓的人有利,对扁平足也有利。假如你是扁平足或足弓偏低,通常来说,走路脚会过度向内侧翻,因此足弓垫高的鞋垫有助于把身体重量分散到脚的其它部分,起到对步态纠正的作用,进而能减轻长时间走路后的疲倦感。
第二个特点,同写在鞋垫正面黄底黑字的CF标志有关,显然也是AKU大力推介的功能。CF代表Custom Fit,即“个性化的脚底匹配”。它的思路是在鞋垫里采用了记忆泡沫材料,这是类似于记忆枕头或记忆床垫里一样的东西,无论脚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在穿着一定时间后,记忆泡沫能够适应不同穿着者的脚部特点,保持对应的形状,提供个性化的匹配。(下图里黄色的泡沫材料)
我有好几双AKU的鞋子,因此我知道,其实AKU的IMS内底技术多年来已经用在了很多型号上。IMS技术本身也衍生出了三个不同的系列:IMS1, IMS2和IMS3,分别侧重不同的性能,用在不同型号的鞋子上。
当然IMS不是独步天下的技术,AKU一家在提升鞋垫的功能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户外鞋品牌们正在把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类似技术引入户外鞋领域,因此,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轻量徒步鞋也舒适著称,也越来越跟日常休闲鞋子跨界。更多的人在日常中也开始穿着轻量徒步鞋。
第二步:手试 鞋店里买鞋时,你可以穿上鞋子试试是不是合脚,是不是轻便,够不够缓冲。但是鞋子的其它性能,比如它最适合什么样的路面,在不同路况上的舒适性、支撑性、稳定性等如何,却是无法在店内试出来的。不过,我们用手也可以有效、快速地识别鞋子的很多性能。
后跟的支撑性。 鞋子的后跟上面的鞋帮部分形成一个杯状,用来对脚后跟和脚踝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护。普通的鞋子通常只是靠鞋帮本身的材料来提供有限的支撑,而徒步、登山、跑步和球类等运动鞋,通常要在后跟处的鞋帮内衬中额外加入一定硬度的垫片,来保证提供足够的支撑保护。要看看后跟处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这个测试是这样的:首先,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拿住后跟鞋帮的两侧,使劲向里面挤,看看鞋帮是不是会被轻易地挤变形,向里凹陷进去;其次,用大拇指放在鞋后跟的中间上部,使劲向里面压挤,同样看看鞋帮是不是会被轻易地凹陷进去。鞋子变形越小的,则支撑性越好。
为了对比,顺手测测另一双穿过几年的户外徒步的鞋子,让我们看看有没有差别。
(从后跟处向前挤压, 这是十八条芝麻街的区别)
(后跟两侧向里挤压,同样,注意明显的区别)
测试下来,ARRIBA II对后跟的支撑性很好,即使用力,也不怎么变形。 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在行走中,无论什么样的路况下,它将能有效支撑和保护脚后跟,避免脚的左右侧滑和扭伤。
鞋底的硬度和支撑性稳定性 这个测试是这样的:首先,两只手分别抓住鞋子的前部和后部,像拧毛巾一样,一只手向里用力,另一只手向外用力拧,看看鞋底在横向上是不是容易被扭曲。
第二步,两只手分别抓住鞋子的前部和后部, 用力从鞋底向上向里弯曲,这次是测试鞋底的纵向形变。
同样两只鞋子的测试结果: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对比是明显的。即使用力拧麻花,ARRIBA在横向上也几乎没有形变。在纵向上,它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坚固性。
注意,纵向的坚固性不是说鞋底完全不能弯曲,像上图里ARRIBA 鞋底在前部三分之一的地方在用力下也会向上弯曲,这是徒步鞋子必须具备的功能。因为我们在走路时,脚掌离地时,脚的后部是抬高的(看下面这幅图)。如果这里不能弯曲,不仅脚会不舒服,也会丧失走路的敏捷性。
总的来说,在轻型徒步鞋里,ARRIBA这双鞋的鞋底是略偏硬的,这确保了它能够适应不同的路面和地形。
这种测试简单但是很有用。因为如果单靠穿上鞋“走两步”,有时即使专门出去跑一趟郊外,往往也走不出来对鞋子足够的认识。比如,就鞋子的支撑性和稳定性而言,长时间的行走更有意义。当我们开始一段行程的时候,精力充沛、步履轻快,这时候哪怕穿一双拖鞋都不是问题。当走过一定路程,走累了后,我们对脚底路况的感知和反应变差,对行动的控制能力也变差。逐渐的,我们精疲力尽,走路开始变得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此时,一双鞋子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和支撑性就变得极其重要,它帮助你保持平衡,缓解你的疲劳,防止你摔倒,防止你脚踝扭伤,防止你脚底韧带拉伤。
通过用手检验鞋帮鞋底的硬度和弹性,我们能大概估计出这些鞋子适合什么样的路途和路况。是能够支撑你轻松地走一 天门头沟,还是仅仅在公园里遛遛狗。
像上面对比的鞋子,无疑它不适宜任何有力度的行走。
还得说明,测试结果的好坏,完全是看鞋子的用途的。比如,坚硬的鞋底一方面能有效把身体重量对地面的压力分布到整个鞋底上,这在走在崎岖凸起的地面上时,脚不会受力在一个小的点上,使人感觉舒服;另外一方面,硬底也会牺牲在平整路面上行走的敏捷性和舒适性,特别是它不适合快速行走。而跑鞋,比如一双好的跑鞋,一方面要保证鞋底在左右扭动时是坚固的,不易变形,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在前后方向上则要有足够的弹性,否则,跑步时脚“滚动”不起来,速度也上不去。
鞋头(Toe Box)的支撑性 鞋头的支撑性也重要。同样,用手压压鞋头,体会鞋头对脚趾头的支撑和保护。很多鞋子也会在鞋头部分内衬中加入硬片,给脚趾提供一个撑起的活动空间,像重型的徒步鞋子,即使别人脚踩上去,或者一块大的石头砸上去,脚趾也不会疼痛。不过ARRIBA II是一双轻量鞋,在鞋头它只提供了最基本的保护,鞋头前端撑起,给脚趾头留出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第三步:脚穿
两个星期的日常穿着,平铺的路面。关于不同路况的体会实在不多,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体验。
基本体验
1. 几乎不用磨合。鞋帮开口处和鞋舌的加厚内衬保证了穿着的舒适,穿上后唯一感觉略微不适的是右脚的鞋舌上部,在大约两个小时后不适感就消失了。 2. IMS贴合脚底,对足弓也有良好的支撑性,没有摩擦挤压的感觉,脚感很好。 3. 尺寸。这鞋的鞋楦宽松,特别在前脚掌和脚趾部位,即使像我这样宽松的脚掌,前部也给出了脚趾和脚掌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穿厚袜子时也没有问题。我日常的鞋子42码,AKU的鞋子我特意要了43码。但是我感觉即使42码也应该可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前面宽松,它的后跟是有意收窄的。脚后跟的包裹性却很强,却不挤压,鞋子后跟部分和脚非常贴切,即使不系鞋带也非常跟脚。 4. 透气性也不错。
防水性 前几天连日阴雨,在积水的路面上穿越,只要积水不没过鞋口,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请不要问我有没有试着在水坑里站半个小时,测试GTX有没有漏水。一双鞋子而已,对吧?我们还是给自己留点余地吧。依我曾经穿着AKU的 Tribute徒步鞋,数小时连续不断在大雨和沼泽中穿越而鞋内依然干爽的经验,我完全信赖AKU鞋子的防水性。如果在这样的路面里泡半个小时而渗进水去,我们还是直接把鞋子扔到垃圾桶里吧。
这双鞋能否作为一双越野跑步鞋? 试穿ARRIBA的一个重要动机,是想试试它能否作为一双越野跑鞋使用。穿着公路跑鞋,在城市的马路上跑步,问题是,你要时不时地离开柏油路面,切到砖铺人行道上。而人行道上由于这些地砖接缝处的凹凸不平,比在平整且富有弹性的的柏油路面上跑难受多了。即使是一双缓冲型的跑鞋,也无法有效地把脚踩在凸起上的点状受力均匀地分布到鞋底的不同部分,在这样的路面跑一会儿,脚底下一个个的疼痛点就会出现了。
ARRIBA鞋底的硬度前面试过,完全无需顾虑,但是在跑步时的缓冲性如何,只能实地试试。我决定先在跑步机上体验一把,原因很简单:如果鞋子不能胜任缓冲良好的跑步机,那路面就不要考虑了。穿着 ARRIBA II,在跑步机上以热身速度跑了1公里后,左脚踝已经开始隐隐不适。
结论:它不合适作为越野跑鞋,尤其是像我这样体重70多公斤的人。问题在哪里?缓冲性不够。作为徒步鞋,它的缓冲性对行走绰绰有余,但是跑起来后,脚后跟会受到将近10-15倍于走路的的冲击力,这双鞋的缓冲就不够了,毕竟它的设计用途不是用于越野跑步。对越野长跑的人来说,还是要考虑专门的越野跑鞋。
湿滑地面 这是超出预期的一点。很多人曾问有没有在湿滑的大理石地面上抓地力好,不打滑的鞋子。在我穿过的鞋子里,这双是表现最好且差别显著的。这些天里阴雨连绵,进出电梯的门厅里是湿漉漉的大理石地砖。特意留意过几双徒步鞋子的对比:穿其它鞋子时,脚底总有几分鬼子进村般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这双鞋抓地力很好,一点滑动也没有。显然,鞋底那些凸起齿面上的细花纹起了很大作用。
缺失的测试 我特别希望能测试,但是没有机会的是,在下坡路面上鞋子对脚的止滑作用。长时间走下坡路时,脚掌的滑动和脚趾跟鞋头的挤压,往往会在脚底和趾头上形成水泡。我希望AKU的这双鞋子借助于它的IMS内底技术,在下坡时能有效地阻止脚掌向下向前的滑动。可惜恐怕要等到有机会走山路的时候再看了。 总结 1. 从功能角度来说,这是一双舒适、透气,能适应不同天气,不同地形的轻型徒步鞋。无论轻装野外徒步、城市穿着、旅游、消遣性的徒步都可以穿着。 2. IMS鞋垫(哦,应该叫内置敏捷中底科技)和中底一起,提供的舒适裹脚性和稳定性很不错。 3. 湿滑地面抓地力很好。 4. 鞋型偏宽,适合宽脚掌的人。对于脚掌瘦的人,可能会显得鞋子过于肥大。但是后跟的包裹性非常好。 5. 做工的细节可以进一步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