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古筝知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46:34 | 只看该作者
古筝演奏关键词系列——贴弦提弹

  从“贴弦提弹”看古筝演奏的触弦方法

    古筝的演奏,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指的是提弹法和加弹法(压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运指的方向、音质音效等方面。

    提弹法的运指方向是从斜下方向斜上方,也可以泛概为向手心方向提起弹奏。夹弹法是从斜上方向斜下方运指,以关节为支点发力向斜下方压奏,由此也称为压弹法。在音效方面,提弹较为清脆,音质干净圆润,夹弹法音质则较为厚重,音质饱满。提弹是悬腕弹奏的一种方法,不需要依托;夹弹则是需要名指或者小指给予依托或者支撑弹奏。

    提弹法和夹弹法都各有利弊。提弹的方法是快速弹奏的重要方法,夹弹法是初学时的基本弹法,也是传统筝曲的重要弹法,有利于手型的保持和放松。提弹可以保证相当的速度,但是快速触弦的动作很容易造成遮音、杂音(指甲蹭弦的声音)等,夹弹稳随稳,但是在快速的弹奏中,尤其是在大跨度、远距离音符的弹奏中就不便捷了。

    那么,贴弦指的是什么呢?贴弦指的是着弦,是在弹奏之前的一个准备。手指弹奏贴弦还是不贴弦使得古筝弹奏法衍生出多种触弦的方法,比如贴弦提弹、离弦提弹等。

    贴弦提弹指的是手指在触弦的过程中,先贴于弦上,再用力弹响。贴弦是在弹响之前的一个准备,待式而发。离弦提弹是弹奏之前不贴弦,而是在弹响的同时贴弦,两个步骤是同一个步骤,没有先后之分。

    贴弦提弹法是现代筝曲中快速指序的重要弹法,它可以保证手指间的连贯和衔接,使乐音连接流畅。其优点在于手指提前准备,减少触弦失误,速度也快,出音轻快便捷。当然缺点也是存在的,具体体现在在弹奏难度较大的快速乐曲、乐段时,快速贴弦的准备容易造成遮音,甚者有很大的杂音。贴弦提弹可以保证手指发力的暴发性,从而出音快捷方便。

    那么,怎样做到贴弦提弹呢?或者要做到贴弦提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手型的放松与收拢。弹奏手型是否到位或者达到要求是影响弹奏速度、准确度的关键。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及和强调一下幼儿古筝教学中的问题了。一般的古筝教材和教育中,往往遵循的是从勾、托、大撮等八度对称方式铺排下来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种八度对称式的教学由于过早让儿童的手型八度打开,这样就造成了手型的过早打开,这样就违背了手掌由小生长的客观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后天稳固的练习,手型早已适应了八度对称的方式,或者手型不能再缩回最初的自然状态,由此对以后快速指序的弹奏造成了巨大的重创。

    另外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手型是一种散漫的手型。这种手型不是以跟关节为基点向手心方向收拢,而是从手指根关节部位向外散发、“离心”。 过散的手型对快速弹奏提供了障碍,过散的手型使得手指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弹奏的位置,或者说紧张的状态,没有以手心为核心形成一定的向心力,散开的手指犹如离心一般,收不回来,弹弦也只能通过小臂上下的跳跃才能完成触弦的动作,由此对以关节部位为支点,从休息位置启动而瞬间发力的暴发性也就无存了。而且,散漫的手指轮下来触弦的时间也被延长了,快速弹奏也被延拍了。快速指序的弹奏中,手指各关节都参与弹奏或者准备工作,其中根关节是发力的根源和控制部位,中关节和小关节是发力的关键部位。根关节是否合理地向手心方向收拢成为快速弹奏的关键。快速弹奏的手型应该以大指为圆心,其他四指以根关节为根部向大指围拢,手心处犹如捏一个鸡蛋一样。

    运动关节的错选对快速弹奏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快速指序中的贴弦提弹技巧,手指的每个关节都在起作用。其中中关节的运动又最典型和明显。根关节起着重要的过渡、支点或者带动作用,中关节则直接掌管爆发力的强弱。如果将爆发力的作用转移到根关节,那么弹奏的速度就会是另一种状态,不像中关节这样灵活了。正如我们踢腿的动作。如果将力点放在膝关节处,收起小腿,瞬间弹出小腿,则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而若以大腿根为力点,那出来的力就有些笨拙了,除非借助整个身体弹跳动作的辅助。在弹琴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多余力量的介入也是造成弹奏不顺畅、快速的重要原因。这里多余的力量指的是由手臂某部位紧张而造成、产生的力。比如小臂上下大幅度的跳跃。在弹弦时,手指的动作、掌部要随着音区、弦位的不同做相应的调整,要随着弧形的弦面做平行的移位。也就是臂部在运动中要酝酿着向前或者向后的预备动作,将手指在对的时间送至要弹的音区和弦位上,这种平行的移位给旋律的连接、音色的统一、流畅提供了方便。或者说手臂的力量应该顺着弹奏的方向走,应该是前后方向的力,而不能改成上下方向的力,否则,原本为演奏提供方便的力就成了阻力了,再或者延误了力发生作用的时间。

    手指不具有独立弹弦的能力也是不能快速弹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将从手臂来的一份力气划分成均等的五份,分别分散在五个手指上。但是我们不能将这几份力气始终固定在某个手指上,因为有的手指参与弹奏,有的一直处于休息的位置。比如四点练习。参与弹奏的手指是大、食、中三个手指,那么我们应该将无名指、小指上的力气释放或者转化出去,而不能一直紧紧抓住不放,否则就造成了两指的紧张,进而影响到其他指的弹奏。有些人在弹奏时,无名指或者小指一直跟着中指跑,这实际上已经让无名指、小指承担了一部分力,然而它们却并不参与弹奏,由此力气的分散造成了弹弦手指的力气不足,也逐渐养成了无名指跟弹的习惯,而不能独立弹弦了。快速弹奏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到参与弹奏的手指是哪些,而且在什么时间该哪个手指出发该哪个手指休息都要讲究。要锻炼好每个手指独立弹弦的能力,而不能将某个手指变成另一个手指的附庸。而扫弦技巧就不一样了,中、无名和小指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单独的系统,这样发出的力气、能量才具有震撼力。

    实际上,贴弦提弹又分为两种。从贴弦和弹弦动作的同时性与否划分为同时性的贴弦提弹和不同时性的贴弦提弹。前者指的是手指在弹弦的同时,另一个手指要贴在下一个音的弦上。也就是说上一根弦的弹奏跟下一根弦的贴弦是同一个步骤。不同时性的贴弦提弹指的是在上一个手指弹弦之后,另一个手指落于该弹的弦上,而且后一根弦的贴与弹是同一个步骤。其中,不同时性的贴弦提弹一般是在两个音之间的跨度较大、距离较远,以及存在逆指指序的情况下运用的。这里的弹奏就需要肩、肘、腕等支点部位的协调和帮助,要在运动中酝酿着一种平行移位的动势或者预备动作,待命而发。而不能等到了该弹奏某个远距离的音的时候,才刚意识到需要“弹跳”了,那样势必会造成明显的大跳和急躁的状态。

    作者:韩建勇,1982年生于山东阳信,17岁师从山东古琴学会会长、诸城派古琴传人高培芬学习古筝演奏;在山东艺术学院期间,经常拜访山东筝派著名古筝演奏家、代表人韩庭贵先生,并受其教诲。大学四年中,学习演奏之余,潜心研究中国古筝艺术,在《民族音乐》等省级刊物共发表文论多篇,包括《谈古筝音乐的体验》、《古筝别名考与形制的历代沿革》等;现已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在《乐器》、《齐鲁艺苑》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如《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1-4》连载四期、《古典到底——筝乐中寻梦》、《王昌元筝友见面会纪实》、《古筝音乐韵之探微——兼谈古筝演奏家项斯华的古筝艺术》等(均发表于《乐器》);《古筝音乐美之鉴赏》发表于《音乐周报》等。现于杭州运作清平乐筝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从“弹按尾随”看古筝演奏的左右手协调

    如果说“重发轻随”是指弹琴时力度的控制和变化的简要概括,那么“弹按尾随”则可以视为为追求乐音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或者必经之路。筝乐的音色与乐器本身的材质木料、制造工艺、演奏者个人的素养与功底有着很大的关联。演奏者个人的素养与功底除了在右手的力度、触弦方法等方面之外,也包括左手方面。弹奏古筝,左手的按弦是非常重要的。右手在弹弦的同时,左手要在筝马的左侧进行按、颤、揉、滑等手法,来控制乐曲的表现、色彩与音韵等轻重、长短等。

    传统意义上的古筝,左右手的分工是相当明确的。一般而言,右手职弹,左手司按。换成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右手掌管有效弦长部分的弹奏,左手掌管各种按弦的技巧。在传统筝曲中,对左手做韵的要求是十分讲究的。左手也历来被筝家喻为古筝音乐的灵魂。相对于右手的弹,左手更难把握。右手的运指章法、技巧等等都是可以看得见的,是可以通过眼睛发现的,而左手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它要由耳朵来做评判。左手在筝马左侧弦段的各种按弦技巧,眼睛所做的除了要找到那一根弦之外,别无他用。你不能用眼睛来判断左手手指按下的具体深度,而是用耳朵识音控制左手。

    一定程度上来说,左手做韵的特点是区分各古筝流派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比如,同样是4和7两个按变之音,在潮州、客家、陕西、河南等各个派别中的旋法及做韵的技巧都不同,这些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语言等休戚相关。在潮州,左手主要按捺右手大指所弹的琴弦,有些时候还要兼顾食指所弹的琴弦的按颤,以便美化旋律,获得“一音数韵”、“以韵补声”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弹按尾随”。然而,“弹按尾随”还可以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理解。

    “弹按尾随”中的“按”,不单单指的是古筝演奏中的按音、固定按音两种,而是一种泛化的统称。它涵盖着颤音、揉音、滑音、点音等一系列控制着乐曲的音乐表现、风格和特点的按弦技法。也可以称为揉奏技巧。在这里,笔者考虑到乐谱中滑、颤、按等在一个系统内比较复杂,由此只拿“颤”来讲一下笔者所理解的“弹按尾随”。

    “弹按尾随”,从字面来讲,左手要尾随着右手要弹奏的琴弦,施以一定的做韵技巧,从而为音乐表现增色,美化旋律曲调。左手的尾随,导致了“一音数韵”、“以韵补声”的显著特点。

    笔者认为,“弹按尾随”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再来体会一下“尾随”一词。右手弹奏之前,左手不能先出手为快,应该等右手要弹奏的弦发出声音,然后再施以一定的压力。一般而言,左手的颤音加在大指、食指所弹的弦上。左手要跟牢。笔者把左手做出来的韵视为两个音之间的桥梁,要注意时间上的合拍,不能提早结束,也不能过于延后。左手提早结束,容易导致两个音之间的空间,造成两个音间的明显分离;而左手延后,则往往产生很多无用功,比如右手的后一个音已经弹完了,前一个音的颤音还未结束,仍在持续。这些也往往会造成双手间的不协调。那我们的“四点”也就是“勾托抹托”来看,两个托指都要加上颤弦技巧。第一个托指弹完,左手要停于该弦上加以做韵,不能过早结束,要等到弹奏抹指的同时,再抬起来或者离弦。换句话说,也就是食指的抹喊着手的停。如此反复练习,才能找到左右手协作的感觉。

    (2)力度上。笔者认为,并非在时间上的协调、相吻合或者前呼后应就是“弹按尾随”了。除了在时间上的相应之外,在力度上的运用也应该相协调的。比如,我们弹奏一个力度小的音,左手尾随的颤音没有必要施加过大的力,否则就小题大做啦。当然如果音符的上方有明确的标注的,比如某个音符上方是重颤符号,那么我们就不能随意用力了。比如河南筝曲中的游摇技法。左手的颤弦技巧所用的力度应该根据右手的力度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而不能右手轻弹,左手施以较大的按弦力气,右手重弹,左手施以较轻的力气。除非乐谱的音符上方明确地标注着重颤的符号。左右手之间的用力要讲究平衡,讲究双手之间的协调。

    弹筝人都应该将左手视为筝乐的灵魂,要注重左手的修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弹按尾随”呢?这里需要解决一个协调的问题。笔者认为,古筝演奏中的协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左手与右手间的协调;2、右手弹弦手指之间的协调。在弹奏中,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分工是比较明确的,左右手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是协调基础上的独立。可以说左右手是对立而统一的。左右手之间的协调又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弹按尾随”,是左右手在筝马左右两侧弹按分工时的协调;另一种是左手从筝马左侧移过来为右手做伴奏、弹奏复调时的协调。

    紧张的坐姿是影响到左右手之间的协调的重要原因。左臂右膀的紧张已经让双手够忙活的了,要达到双手之间的自如协调、轻便自如地“弹按尾随”等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首先要解决紧张的问题。

    有的弹琴人觉得放松的要求倒是没什么问题,就是一到快速的时候,左手跟不牢,或者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速度上的问题了。如果要我们弹奏出的音乐处处生韵,就需要一个由慢而快的训练。正如当初弹琴,右手总是弹不快,而放慢速度,在慢弹的过程中,记住右手在某个时间的运动轨迹,或者感觉右手在弹弦时钟摆式摆动的状态,然后慢慢提速,最后摸索到快速的技巧。慢练也是左右手协调、配合的重要方法,没有慢的积累、摸索,也就没有快的诞生。

    左右手的协调,还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弹琴人最初学琴,往往都会先从模仿别人开始。这种对名家、名人的演奏的尊重,以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态使得乐曲的处理都趋于雷同,而缺少了许多创新或者个性。另外则是对谱面的过于拘谨或局限。比如弹奏颤音,只能在看到音符上方明确标注有“﹏”符号,才弹奏,没有这个符号就不弹。实际上,这是一个乐曲处理上的误区。要知道,乐谱并非对每个音符都加注,甚至对细微的颤音省略加注。否则,乐谱会显得太过繁琐或者啰嗦,另外也给演奏者的创新或者个人风格以更大的施展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47:40 | 只看该作者
    从“重发轻随”看古筝演奏的力度

    汉魏时代,古筝艺术获得了巨大发展。古筝成为相和歌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人们弹筝拍腿,口中哼着“呜呜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多文学匠人也不惜笔墨,为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章。魏晋时的阮瑀、傅玄等,都留有《筝赋》。这成为人们研究筝史、筝的构造、演奏技法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阮瑀《筝赋》中提到了古筝最初的一些演奏技法,所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的勾搭技法等等。这种简要的概括对现代弹筝人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这里我要讲的是弹琴要讲究的力度大小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弱对比的表现。音乐的行进中,音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轻重(力度变化)、缓急(速度拿捏)和音色对比等几个方面。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快速的弹奏下,关节运动幅度小,发力轻便,力度一般较轻,音色也较为轻快、利落等等。如若这些不讲究变化,甚至把任何一个因素孤立出去,音乐的表现也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弹琴是需要指力的。力度决定着发音的质量。力度过大,声音太噪,声音的美感降低,也容易破掉;力度太小则声音发虚,轻飘飘的感觉,不扎实。事实上,对于古筝演奏的力度,除了保证一般意义上的力度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讲究变化。在这里,力度“不足则音亏,太过则音支离”。意思已经很明了了,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声音的亏缺,音质不结实,声音不具有穿透力;而力度过大则会使声音太噪,甚者出现呆板、呆滞、硬邦邦的感觉,缺少圆润的感觉。所以这个力度要适中。没有一般层面上的力度作为基础,那么力度上的变化也将会受到影响。力度的变化有无决定着音乐张力的有无。力度变化对比明显,音乐层次感强,主次分明。没有明显力度变化的音乐往往呆板、声音,缺少生气。此外,力度的大小变化也决定着音色的变化。由此,对于弹弦力度的拿捏,我们不能仅仅弹奏出声音来就可以了。还要让它具有真正的美感,真正为音乐的表现服务。

    “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三个层面是每个弹琴人都期望达到的境界或者状态。其中,“弦与指合”指的是琴弦与运指上的相合。“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琴弦具有一定的特性,弹琴的时候就要顺应这个特性,而不能有所违逆,而运指弹弦则要做到坚实有力,而不能虚浮。弹琴人需要“养其指”,意思是需要训练手指的功夫,具体包括运指的安排、触弦、速度以及力度等方面;“练其音”,这里指的是手指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弦段、不同的吃弦深度等条件下获得不同的音质、音色、音效。人们只有通过“养其指”、“练其音”,才能在以后的演奏中“恰其意”(正确地表达出乐曲的内涵,刻画出其中的意境)。

    那么,“重发轻随”指的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弹奏中轻重的变化。我们拿常用的八度勾搭技法举例分析。八度勾搭练习是古筝常用的指法组合,弹奏时用八度弦位固定好大指、中指弹弦的指型,也就是保持好八度的距离。托勾的组合要讲究用力的大小。一般而言,重勾对应轻托,重托对应轻勾,尽量避免使用同样的力度。从接触古筝的开始,就应该树立一种比较高的要求。自练习曲就应练习起手指对于力度的控制,从而为以后乐曲的处理、拿捏打下基础。当然,大指中指两指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力度的,比如,我们有了强,才会找到弱,如果弹奏的力度一开始就很弱,那么我们就不容易把握好次弱了。只有在一定的力度基础上,才能对比明显。而且,力度关乎着音乐层次的拿捏。

    力度牵扯到“力”的问题,这里就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力从哪里来,或者说怎样获得“力”。其二,怎样正确“用力”。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力的获得离不开肌肉的伸缩,而肌肉的伸缩要靠神经系统的统筹和指令。也就是说,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人体肌肉收到信号而发力。或者力气是通过人的手臂等部位的自然重量生成和传输。那么,怎样用力呢?我们弹古筝,不能用蛮力,要在意手指间的协调和对力度的瞬间的释放。而应该考虑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意境。也不能因为担心弦会断而不敢用力。力气需要自然无阻地进行传输,由此,手臂的各个部位不能僵持,或者过于拘谨。弹奏是将休息转变为能量。弹琴时应该保持的常态是待命,要随时准备行动。弹琴者通过手指关节的活动将能量传到琴弦上。在弹弦的前后,手指的关节都有一个处于休息和恢复的时间。能量是从静止状态开始启动的,弹琴要提前做好弹琴的准备。

    弹奏古筝怎样“养其指”、“练其音”呢?

    对于力度的掌控,需要不断揣摩,需要实践,以掌握火候。不能过于强调力度,也不能仅仅限于弹出声音来就可以。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唯恐自己弹奏的发音太轻,而过于强调力度,由此导致大胳膊高抬,借助胳膊挥动的力气带出发音,大指与中指的力量都一致了,貌似也音量大了些,但是却没有照顾到音质、音色这两个层面。要知道声音的结实与不结实,不全在于用力的大小,还在于触弦的具体方法、角度,触弦的深浅等等因素。或许,力气用的大,音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声音照样是不美的,音质照样是不好的。

    力需要气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呼吸的工作了。恰到好处的呼吸可以有助于力度的拿捏,而没有“气”的支撑,力也显得比较单薄和无助,更不用提音乐具有多大的张力,多么能打动人心了。

    对练习曲要高要求对待。弹奏古筝应该注重最初不同节拍练习曲的练习。从节拍这一层来看,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3/4拍子是强弱弱,2/4拍的是强弱。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注重的。练习中一定要做到的。

    对于作品,则要看其风格、意蕴等方面。一部音乐作品必定有其轻重缓急处理的章法。我们的演奏要重视乐曲的风格,重视乐曲中的一些微妙的提示,如表情术语或者力度记号等,还要重视乐曲的意境旨归。这些通过我们神经系统分析、识别和记忆,指挥着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作出相应的动作,而不能乱弹一气。“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具不成其美矣。”演奏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布局必定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而不能肆意游离,漫无章法。有轻就有重,有缓就有急,有明亮就有柔曼,这些虽然是对比的范畴,是一对对的矛盾,但是却又能统一在一个具体的作品中。

    有些弹奏者往往会孤立地看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能明白指法符号代表的意思,明白单个指法弹奏的过程,但是多个基本指法一经组合就不知道该怎样运指了。或者,生搬硬套,只知道力度均等地将音符一一弹出,毫不注意音乐要讲究的层次感等等。比如还是《四合如意》,力度上的呆板很容易变成“爬楼梯”的机械运动,音乐本身的魅力荡然无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48:11 | 只看该作者
    从“垂肩搭臂”看古筝演奏的放松状态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海因里希•涅高兹先生在谈钢琴演奏时,讲到“弹奏钢琴时,身体运动的自由度是与音乐、精神上的灵活度相辅相成的。倘若某位钢琴家所弹奏的乐曲听起来很僵硬,那么他的运动器官必然也是僵硬的,作为音乐主体的节奏和乐音必然就会走样了。”在古筝也是同样的道理。放松是任何一门乐器学习和演奏所需要注意的状态。古筝是民族乐器中重要的卧弹乐器,对演奏的姿势、状态有着特别的强调和要求。垂肩搭臂可以说是古筝演奏中放松的一个言简意赅的概括或者说代名词。演奏中,垂肩搭臂有利于演奏,而耸肩抬肘则妨碍弹奏。

    我们知道弹琴是需要指力的,最直接与琴弦发生接触关系的是手指。然而单靠手指或者说手指关节的运动,不一定弹奏出好的或者打动人心的音乐。在学习或者演奏之前,我们需要明了手指发出的力量是源于哪里,通过哪里传输等等,这是教学内容的关键性问题。我们不妨从整个手臂的结构来看与古筝演奏的关系。在演奏中,我们不能过于偏重对手指的强调,而应该把整个手臂中肩、肘、腕等支点部位以及大小臂两个重要部位的功能、作用考虑进来,只有在这些部位的支撑、配合、协调下,我们的演奏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从容自如。而垂肩搭臂的目的在于让身体各个部位自然放松,让他们成为影响演奏的至关重要的间接部位。

    弹琴过程中,我们整只手臂的重量是一定的,不会随便变化。然而由臂部发出的能量却可以控制。这些能量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发出,让它们协助弹奏,而不能因为控制或利用不当让这些部位变得紧张起来。比如在我们的肩、肘、腕等部位的拐动中,将手指顺势送至要弹的音区或者某一根弦,这跟肩、肘、腕部紧张而以上下大幅度跳动而造成的敲击、拍打琴弦产生的音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演奏中,肩、肘、腕等部位起到的是转轴的作用,能及时将手送至要弹的音区或者弦位。

    垂肩搭臂是古筝演奏中的常态,而并非指演奏前的放松,演奏中就不放松了。放松指的是运动状态下的放松,在演奏中,是用力与放松的统一。整只手臂自肩部开始到肘再到腕等部为都能借助用力而舒展自如,而不能僵硬。放松的状态更有利于双手的运动,帮助手指在对的时间触到对的弦位,而紧张的状态则会影响到乐音的质量、弹奏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声音的弹性、清晰度等等诸多方面。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没有压力、羁绊,才能保证运动的灵活自如,也才能弹奏出轻而不浮、实而不噪的声音。反之,演奏者没有做到足够的放松,还保留比较多余的紧张的状态下,时间久了,会出现肌肉疲劳、状态僵硬的状态,从而致使演奏在质量等方面都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古筝快速演奏中,无论是传统流派中的“快四点”、“催奏”也好,还是现代筝曲中的快速指序,需要演奏者肩、肘、臂、腕等各个部位高度的协调、配合,放松是影响演奏者弹奏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浙派传统曲目《四合如意》。单从指法方面来讲,此曲无非是勾、托、抹等基本奏法,但是定级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乐曲要求通过右手在不同弦段触弦获得不同的音色,在速度逐渐递增的变化中,轻快地完成一系列勾、托、抹指法的组合。而不能仅仅强调手指用力、关节运动那样简单了。如若把原本应该流畅的音串孤立开来看,只注重单个指法的弹奏而放弃整个乐句的连贯,那么旋律就会陷入呆板、生硬的窠臼,给人的感觉正如一潭死水,生气尽失。而如若手指在各部位的带动、运送下,用不同的力度弹触不同的弦段,同时保持流畅,那么乐曲自然源头活水般,将人们带入秀美的江南风景中。而这些在紧张的状态下,怎能做得到?又怎能出色地完成逐渐推起来的快速节奏呢?这里,我们也应该得到以下启示:乐曲的演奏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该把这些指法放在一个系统中。放松是保证乐音连贯、流畅演奏的常态。

    曾记得一大学同学看了我粗短的手指后,就认为不是一双弹琴的手,而认为弹琴的手指必定是修长纤细的。这实在是无稽之谈。对弹琴而言,先天的生理条件不一定非要好到哪里去。我们也经常会见到手指粗短的演奏者能非常稔熟地完成演奏。他们的运动、触弦犹如在琴弦上尽情游走,自如轻便,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放松的缘故。毕竟,要弹到对的弦,除了手指,还要靠臂部其他各部位的配合。演奏者手臂各部位的紧张、僵硬是在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忽视,是具备大好资源而不利用,是一种浪费。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弹筝者前臂上下跳跃弹奏,这对弹奏部位的放松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是一种拿来拿去的感觉,生硬不自然。

    那么,怎样做到放松和保持这种状态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筝架、坐凳。坐凳的选择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坐凳的最佳高度是当人们坐在座位上,将双手置于琴弦上,前臂恰好与面板呈平行的状态,坐凳过高或者过矮都会影响身体某个部位的放松。

    二,自我意识和自觉运用。乐曲是有音高的变化的,演奏中也是有低中高音区之分的,由此,各部位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状态,而是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摆动,随着音乐的需要如音区的变化、力度的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弹奏者需要由慢而快的练习,通过慢练来积累、体会。慢练中,结合各部位的运动,然后试着加速练习,循环往复。

    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在一般的活指练习曲中,不能孤立看指法,而是要找到衔接、连贯的感觉。对动作的运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八度对称式的级进或者模进练习中,尽量减少多余的动作,而将力气省给关节的运动。比如弹奏四点练习,就需要排除上下跳跃的动作。而是以大中两指适应或者保持八度的距离,或者三个弹弦的手指悬于要弹琴弦的上方,通过小关节的上提运动弹奏发声。如果前臂上下跳跃弹奏,慢弹的话还可以勉强,速度提起来的话就会看出慌乱的状态,而且声音也欠缺连贯感。更甚者,古筝由弹拨乐器变为敲打乐器了。然而同样是四点练习,跨度较大或者距离较远,那么我们就要调动肩、肘、腕等部位参与弹奏了。

    需要注意的是,演奏中放松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同于松懈。演奏中的放松,肌肉保持的是一种恒常性的轻微收缩,而且整只手臂自肩部开始对演奏具有一种支撑性,臂部的肌肉群在肩、肘自如运动的同时,始终具有保持一种“支撑性紧张”的状态。完全放松的并非对演奏有利,没有肌肉收缩作用的完全放松就等于是松懈了,前臂下垂,不具有支撑性,也就破坏了弹筝的基本姿势。古筝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灌输技法教学的层面。而最好是在钻研音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让他们明白肌肉的构造和运动的机制,这对弹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弹琴最重要不是要讲究多么的快速,而是需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古筝常见病门诊

常见症状:“木头音”、声音发闷、后岳山杂音、手感差、音不稳定、跑码、跳码、工艺粗糙。

    “木头音”之病因

    面板各音区的厚度不合理,古筝制作的核心技术就是古筝面板厚度的数据。数据合理,则发音灵敏。不合理,则声音发木(弦的振动通过码子的转播,无法激发面板的振动)。目前,能把握此数据的厂家不多,大部分厂家没有数据,把面板刨光滑就行。部分厂家重视数据,但执行的是不合理数据。即使拥有合理的数据,还和工人操作时的误差大小有关。所以制作一台完全没有“木头音”的琴比较困难,如果一台筝只有一两弦的“木头音”,就算很不错了。目前市场上的古筝,中高音区“木头音”超过5根弦的,至少占80%以上,从14弦到21弦音发空更是超过95%古筝的通病。原因是,如果低音区的面板厚度低于1.2厘米,就基本无法保证低音的浑厚了。然而现在市场上买到的面板原始厚度大多不足,不符合行业标准(1.3厘米)。如果完美的古筝是100分的话,目前中国的古筝制造业状况是:最多有10%的筝厂及格,90%的不合格。

    声音发闷之病因

    面板含水率过高。木制产品都应该有含水率标准。如果古筝所用木料过于潮湿,则容易开裂、变形、音闷。遗憾的是,很多厂商不知道什么叫含水率,更别说有含水率测定仪器了,一般来说,古筝面板的含水率不要超过10%,可采用炉火慢慢烘烤的方式达到此标准,浸泡后自然风干一年以上的面板更佳,但很少厂家能做到这些,因为这需要一定的额外资金来实现。

    后岳山杂音之病因

    后岳山形状有问题,在左手按弦时,如果听到部分弦发出咯吱咯吱的杂音,不要去怀疑弦和码子。留意您见过的不同品牌古筝的后岳山(S弯),您会发现形状千奇百怪: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坡度有凸有凹,弯度也不统一。合理的后岳山形状为:1.高度要合理,1弦至21弦高度在1.5厘米~1.8厘米之间较为合理,太高会影响张力,太低则左手按弦易触面板;2.坡度不宜外凸太多,否则增加了弦与坡的接触面,易产生咯吱咯吱的杂音。解决方法可用三角挫在弦与坡的接触处开一比弦细的槽,既可消除杂音,也不影响美观。

    手感差之病因

    手感差是多方面的原因:1.弦距不均匀或不符合行业标准;2.弦的柔韧性不足,缺乏柔韧性的劣质琴弦易断且伤手,连完成小三度的滑音都很困难,严重影响习筝者的学习兴趣和练习效果;3.筝体横向弧度过大会影响演奏的舒适性,过平影响共鸣;4.码子过矮导致左手按下滑音碰到面板等等。

    音不稳定之病因

    弦轴板和弦轴使用不当。常见古筝弦轴螺纹较粗,易走音。用钢琴弦轴(螺纹细)作为替代,则会增强音的稳定性。弦轴板多采用色木或多层色木板,随着色木的的价格成倍增长,好多古筝厂用杂木代替,无法保证音的稳定性。

    跑码、跳码之病因

    1、码脚弧度与筝面弧度不吻合。跑码是小问题,一般用粘松香粉和贴胶布的方式可以解决。

    但跳码用此方法是解决不了的。市场上90%的古筝只适合初学者简单使用,禁不起专业演奏家的正式演奏,一个低音区大力度和弦或单音,劣质筝码便打板或移位!大部分古筝厂不生产古筝码,由专门的筝码供应商供应,笔者研究过不同筝码供应商制造的筝码发现:他们大部分不懂筝码制作!主要表现在:码脚面积过小,码脚内侧过高,导致码脚外侧悬空。不同音区码脚弧度不合理,部分音区码子高度不足,导致张力不足等通病。相同码脚弧度的筝码卖给不同面板弧度的厂家,码子不跑不跳才怪!

    2、筝体过平,纵向弧度小。相同高度的筝码用在不同纵向弧度的古筝上,琴弦对面板的张力不一样,若是纵向弧度大,张力就会增加。

    3、码子的形状过于修长或分量不足也会导致跳码、倒码。

    工艺粗糙之病因

    舍不得花钱,缺少追求完美的品位。一般来说工艺粗糙的筝囊括以上所有缺点,工艺好做,音色难做。如果您的工厂没有一流的油漆工艺师,那么您花大价钱把半成品拖到一流的油漆加工点加工就解决了!

    筝品体现人品,一台古筝的综合品质体现制造者和经销者的综合品位。古筝首先是乐器,然后才是工艺品。音色不佳,即使做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上了油漆的木制发声体而已。古筝同时也是商品,经销者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如果能多一些鉴别古筝品质好坏的能力,向购买者推荐物有所值的古筝,也是对劣质古筝泛滥的一种抵制。在古筝板材日益紧张的今天,生产劣质古筝无异于浪费资源,让我们对大自然少点负罪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50:04 | 只看该作者
古筝义甲知识知多少?

  古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其典型特点在于声音高亢洪亮,激越和柔曼的乐曲都能表现。古筝共鸣箱大,面板上置有柱,弦的振动通过筝柱传到面板,进而通过共鸣箱的反射等作用,获得或清脆明亮或浓厚饱满的乐音。而古琴,相比之下,共鸣箱小,声音多不可远传,唯有近听。除此形制上的特点之外,演奏者是否用假指甲、演奏的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声音的亮度和饱满度。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假指甲(又称义甲)的一些学问。

    戴假指甲弹筝并非今人所创,而自古已有之。唐诗人杜甫有“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的诗句,称其为“银甲”。今人弹筝多戴用义甲,以减少真甲的磨损,也有不用者,则以老辈演奏家、艺人为多。戴或不戴义甲弹筝可谓各具特色。戴用假指甲更能体现出古筝乐器“筝筝然”的特色。现代人弹筝多双手戴指甲,这些作品多为双手弹,左手参与伴奏、弹奏复调等较多,双手戴义甲是为了追求音色的统一、声音的亮度等等。不戴义甲弹奏,则因肉(指肚)甲(真甲)并用而音色变化典型,风格更显拙朴,特别适合一些传统乐曲的表现。有一些古筝音乐作品,特别是表现宁静、空灵、渺远、幽深等意境的,比如《香山射鼓》、《梅花三弄》(歌曲版)等,虽然也有左手参与伴奏甚至弹奏主调,但是不用义甲为宜。而且在一些左右手齐头并进的作品中或者段落,虽然左手戴义甲,也多用小指拨弹以追求柔和、温雅的音色的,如《瑶族舞曲》开始模仿鼓点节奏型的几个小节。

    古筝义甲的形状

    既然义甲自古有之,那么我们肯定对古人所用指甲的形状以及怎样固定指甲产生疑惑。古人弹筝多用像蚕茧形状的指套固定指甲?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确定的回答,但却是一个大胆的推测。不过从现代所沿用的义甲形状与绑缚方式看,主要分为外戴指甲和内戴指甲两种。前者是模仿真甲形状,将材质加热变形,用胶布绑缚于真甲一面。外戴指甲又可以分为勾留式、镂空式等样式,勾留式指甲通过边侧的勾留来固定,镂空式则是在真甲的周边加上一段,套住真甲。后者则是将指甲绑缚于指肚一侧,与真甲平行相对。外戴指甲在早期以及民间比较多见,琴弦过处,常伴有指尖肉声,听来比较柔和,但触弦相对迟钝。内戴指甲则与弦有更好的接触,使发音清脆明亮,触弦轻快,容易上手。随着古筝艺术交流的推动,一些民间传统的戴法逐渐被淘汰、摒弃了,义甲内戴的方法大兴。

    绑缚方法、运指触弦等各方面的便捷使内戴指甲成为今人习筝弹筝最普遍或者说通用的戴法。其形状上有固定的造型。古筝义甲的长度一般在2—3公分,有小、中、大不同的型号划分。以四个为一套,除大拇指略弯,类似长茄形,其余三指都是梨形长条状。义甲指根宽大,便于与手指指肚有很好的结合,以防脱落。甲尖与边侧光滑圆润,以便触弦发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杂音。

    以前的义甲正反两面都比较平板,弹奏中很容易伴有杂音。随着工艺的进步,义甲的做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化、人性化。比如为了减少触弦时发出的杂音,将义甲的触弦的一面加工成略隆的浅弧形。这种指甲也因其更为精致的造型、良好的手感和触弦感受到弹筝人的青睐。又比如为了义甲与手指更方便的吻合,使指肚不受过度挤压的同时又不易脱落,而将贴指肚一侧加工成浅凹槽形的指甲等等,也越来越受到弹筝人的喜欢。

    早先的指甲,左右手可以通用。比如右手义甲,只要将大指义甲翻一个个,就可以把右手上的换给左手戴了。而加工有凹槽的义甲则只能戴在右手或者左手,不可互换。目前古筝义甲的制作,越来越考虑到作品因素。右手和左手的义甲被拼装在一起,成套出售。而这种左右手套装义甲的产生,不可否认与双手弹繁复的现代筝乐作品有很大的关联。

    古筝义甲的材质

    义甲是一种增加乐器发音音量的拨片,对材料的硬度有着特别的要求。

    古代弹筝用的假指甲,在材料应用方面较为受限。因为当时生产力、科学工艺等诸多方面的落后与欠缺,自然要比当今义甲的制作材料少。古时候能用的材料多限于动物的骨骼、躯壳、牙齿(如象牙)、角爪(如鹿角)等。而当今的义甲制作所用材料就繁多了。除了取自动物的躯体的材料如牛角、玳瑁壳、穿山甲鳞片等材料外,还用有机化合的材料,比如赛璐璐、塑料片等等。

    目前所使用的义甲,以玳瑁为材者居多。仿造玳瑁的指片也很多。正宗的玳瑁义甲纹路清晰,指面光滑锃亮,也有面色呈黑褐色者。仿造的指片则纹路粗糙不精,花色暗淡。穿山甲片较之玳瑁更为难得,且市面多不见售,而以专业弹筝者用之居多。以牛角为材的义甲,耐磨性没有前两种材料的好,用的时间久了容易开叉,进而劈裂。

    所谓“铁杵磨成针”,义甲也同样。义甲与琴弦的不断接触、摩擦会造成义甲的磨损。取材于动物躯壳而制作的义甲,磨损的程度是不尽一样的,这要视动物躯壳的硬度、密度以及假指甲厚薄而分。比如义甲指面抛光光滑无瑕疵而厚度适中者,使用寿命长些,而那些厚度偏薄,指面有轻微裂纹等瑕疵者,很容易出现甲尖开叉、断裂、磨损等现象。由此,习筝者在选择义甲时,需要看制作的选材、义甲的厚度、手感等各方面。

    此外,戴用什么样的指甲也可以看自己使用什么样的琴。有些厂家就根据这些设计推出不同的义甲产品,比如专门为传统钢丝筝设计的穿山甲义甲。这种指甲外观上温润如玉,厚度适中,手感良好。而触弦一面略隆的弧形设计使得与琴弦的接触更加方便,并尽量减少杂音。钢丝筝与通用的尼龙缠弦筝不同,因为是钢丝裸弦,没有尼龙缠绳等外包装,由此更容易生锈。而这种情况又更加容易造成义甲的磨损,由此硬度、厚度都是选择义甲考虑到的重点要素。

    古筝义甲各方面对音色音质的影响及挑选戴义甲的注意问题

    弹奏古筝,排除开弹奏者本身的技术因素,能有一副好的义甲助阵,将会令自己的弹奏生辉。义甲的大小、长短、厚薄等都可以影响到弹奏的音色。

    先看大小。弹奏者选用义甲应该“量指而用”,也就是说需要看自己手指的特点来选择。古筝义甲的选戴是讲究手感的,需要找到义甲跟指肚最好的结触感觉。成人不能戴用小号、中号的义甲,首先是义甲与指肚不能很好的结合,手感差,重要的则在于不能方便触弦以获得优良的音色。儿童也尽量不要选戴成人的大号指甲,因为儿童的手指短,各个关节部位还没有发育完全,不够长,在弹奏时过大的义甲容易妨碍关节(这里指的是手指的第一小关节)的弯曲,而且弹奏出的声音也多笨重。

    长短方面,则可以根据手指的粗细长短而定。比如手指粗短者,可选用略长的义甲。

    至于厚薄,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厚薄不一的义甲对音色音质的影响了。一般而言,义甲偏薄者,触弦发声偏清脆单薄,而偏厚者,触弦发声相对厚重,有时也会有发闷的感觉。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弹奏者个人技术方面所造成的偏差。

    至于弹奏者弹筝触弦的角度、深浅、力度、弦段、发力的部位等,都是影响音色音质的主观因素了。一般而言,触弦要稍有一点点角度,这样的发音才会圆润不呆板;触弦过深会影响到触弦时所需要的爆发力,声音笨重,过浅则容易造成蹭弦,声音发虚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50:37 | 只看该作者
你会鉴别古筝音色吗?

音色、手感、音的稳定性、工艺是评价一台古筝优劣的四大要素。对很多商家而言,外观工艺是灵魂;而对演奏者来说,音色永远是灵魂。没有音色的古筝就是一堆上了油漆木料组合体而已!

    决定古筝音色好坏有如下要素:

    1.面板各音区的厚度

    先跟着我的描述检查一下您的古筝有多少“木头音”(“木头音”也叫“空音”、“破音”,声音不灵敏、延音短,如弦击纸面,声音受阻很快消失。)从13弦到1弦,不要一起划,一根一根的拨。如果只有1-2个,恭喜您,好琴!5个左右,还可以。因为国内名牌筝平均不低于5个。如果是8个左右,90%的普遍现象。如果13个全发木,该砸!其实市场大部分筝都处于该砸的水平。“木头音”是由于面板的厚度不合理,琴弦的振动通过琴码的传播无法激发起面板的振动而产生。古筝制作家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对面板厚度的把握上。面板的纹理大小取材于树的根部、中部、梢部的不同,朝阴还是朝阳。不同音区、面板厚度各有不同,没有标准数据,只有经验数据。有经验数据还要看木工执行的误差大小,执行不合理的数据音色就完了。所以,古筝行业厂不论大小,名气不管高低,只有两种筝——内行筝与外行筝。内行筝哪怕是最普及的声音也好,外行筝哪怕是紫檀的声音也糟。顺便说一句:古筝外表贴面的紫檀、楠木、红木等名贵材料对音色没有决定作用,只有微小的改善共鸣的作用。重材料、轻音色是古筝选购的一大误区(没有木头音的筝我还没见过)。

    2.面板的含水率

    面板含水率过高,声音闷;合理则声音清亮(以合理的面板厚度为前提)。古筝的面板最好采用自然风干一年以上的桐木板为佳。敦煌的面板是用炉火烘烤的,目的是将含水率降到10%以下。其实敦煌前期也是采用自然风干的面板,因为产量不断扩大,没有办法保证足够的面板库存来自然风干了,只有用火烤的方法代替,但肯定没有自然风干的面板声音透。乐器企业的产量和精品量是成反比的。斯坦威钢琴之所以保持长久的口碑,与他们不追求以产量牺牲质量有关。乐器精品往往出自规模不大但很专业的小琴坊。

    3.共鸣

    合理的筝体弧度与拱度、底板音孔的大小会影响古筝的共鸣效果(贴面材料也有点影响)。

    4.琴弦

    好的琴弦可以改善古筝的音色,但别指望挽救古筝的音色。

    总结:一台古筝好比一名歌者,整体的音色如同歌者的嗓音好坏,木头音的多少如同歌唱吐字的口齿清晰程度。如果歌者嗓音再好,共鸣再好,吐字不清楚肯定让歌唱的魅力逊色。古筝亦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51:24 | 只看该作者
古筝的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52:34 | 只看该作者
古筝三题——筝马、义甲与筝弦

1、筝马拾趣

    筝马,亦称筝柱、马子、雁足等。在历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我们还可以见到筝马的其他一些美称。南朝梁元帝萧绎喜筝,并善于与弹筝人结交,他作有《和弹筝人》一诗,曰:“琼柱动金丝,秦声发赵曲。流徵含阳春,美手过如玉。”梁·沈约有《咏筝》诗一首,称筝柱为“玉柱”,诗如下:“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传。……”唐代王涯在《宫词》一诗中写道:“筝翻禁曲觉声难,玉柱皆非旧处安。”宋代词人张先在其词《菩萨蛮》中也称筝柱为“玉柱”,曰:“……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①清代《止庵诗外集·咏筝诗》中则曰:“神游玉柱金兰外,心醉灯红酒绿中。”也有称筝柱为“玫瑰柱”的,如明·王廷陈《闻筝》一诗中,就有如下美句:“雁促玫瑰柱,莺喧锦锈筵。”

    古筝作为有筝马的弹拨乐器,筝马秩序井然的排列犹如排成一字的雁阵,增加了乐器的美观,显得典雅大方。常见的筝马在形状上,有铲币形、人字形、葫芦塔形等等。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距离要求排列起来。筝马的高度是不尽相同的,有高有矮。由于古筝面板呈微拱形状,所以筝马的安排有一定的讲究。比方你现在坐在一架古筝的前面,距离你最近的高音部位的筝马要稍微高一些,距离你最远的低音部位的筝马也要高一些,而中音部位的筝马相对矮一些。这种高度的排列顺序是不能打乱的,尤其是在进行运输时,我们往往有必要将筝弦放松,甚至将筝马卸下来,以免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导致筝弦的崩断。在有必要卸下筝马之前应该首先作标号,以免在装载筝马时将安装顺序颠倒。很明显,若是将筝马的顺序给弄颠倒了,就会影响古筝器体本身的美观,也会影响自己的演奏(筝马正确排序时,筝弦的面也与面板一样,呈微拱状;而将顺序打乱时,往往会看出筝弦的面会高低不平)。

    再从有效弦长②角度来分析。比方说你现在坐在一架古筝前面,距离你最近的是高音区,而离你最近的一条弦的有效弦长最短,由古筝的高音区向低音区看去,筝弦的有效弦长是依次递增的,筝弦由细向粗变化,音高也由高向低变化。不仅仅是筝弦的有效弦长呈递增式变化,相邻两个筝马之间的距离在总体趋势上也是呈递增变化的。在安排筝马时,一般最里一弦筝马距离前岳山约15cm到16cm为宜,第二弦的筝马与第一弦筝马在直线上的距离最小,相隔1cm为宜③,往后几条弦的筝马之间也应该保持1cm为宜;到了中音区,筝马之间的距离就要大一些了,2cm为宜;次中音区筝马之间的距离再大一些,一般为2.5cm-3cm之间;而低音区则最大,有距4cm者,最末几根筝弦筝马之间的距离为5cm。俯视时,所有筝马呈弧形排列,非常美观。

    2、义甲拾趣

    弹奏古筝,是需要戴假甲(义甲)的,这是出于保护真甲免受磨损、增大筝弦音量、追求明亮动听音色等多重目的。用假甲来弹筝,在古代已有先例,而非近代之创。早在汉魏时期,用于相和歌伴奏的筝就多用骨甲代指,弹起来铮铮作响;南北朝时期,梁代《梁书·羊侃传》中有如下记载:“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④在唐代,筝乐发展的辉煌时期,假甲备受弹筝人的喜爱,⑤而在唐诗中就有多首曾提及到弹筝用的假甲,诗中多称“银甲”。⑥自唐经宋,再到明代,原来弹筝所用的鹿骨爪拨奏形式改为十指戴甲弹奏,这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在《资暇录》中已有对假甲使用的具体记载,如下:“今弹筝,或削竹为甲,以助食指之声。亦因研公也弃真用假,舍清才从浊。人盖靡只其由也。至如箜篌之与秦筝,若能弃假还真,其声完美矣。”从以上的材料中的“代指”、“弃假还真”之词来推断,最初弹筝是用真甲来演奏的。

    戴义甲弹筝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在现代,弹筝人对义甲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义甲材质上的不同、外形规格上的不同、厚薄尺寸上的不同以及制作工艺上的差别都将会影响到弹筝的音质和音色。在选用义甲时,一般选择材质上既坚实又不乏有弹性的、外形规格上适合自己的手形、厚薄适度而制作精细的最好。

    其中,外形是尤其要注意的。有些买来的义甲制作上并不是那样得精细,而是在买来之后需要根据个人的手形实际情况,进行再加工(比如把触弦点的直面打磨成弧面,而且要使这个触弦的弧面尽量得小,当然也需要承受足够大的力度),这样,才不会使所发出的音显得干涩无味。今人以在指肚一侧绑缚义甲弹奏古筝为多,在现代筝乐作品中,有不少是需要左右手均绑义甲来演奏的,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人们为了追求乐器音色的统一,而双手戴甲。然而还有一些作品则不需要左手戴甲,尤其是那一些乐曲速度较快、需要用左手肉音演奏来突出意境的乐曲,比如浙江筝曲《将军令》、《月儿高》,陕西筝曲《香山射鼓》,现代筝曲《建昌月》等等⑦。

    3、筝弦与音色

    筝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繁衍出各种形态的筝,弦质伴随着筝品种的变化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中,筝的弦质的变化发展却是极其缓慢的。

    历史上的筝多用丝弦,也曾用过肠衣或鹍鸡筋条的。唐·岑参有诗《秦筝歌送外甥肖正归京》云:“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从中可知丝弦有五色缠弦的,此外丝弦还有红色、绿色的,这可以从历代的诗词中获悉。如唐代张祜《听筝》一诗云:“十指纤纤玉简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唐代王涯有诗则云“朱弦一一声不同”,唐·白居易《夜筝》诗中则有“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的句子;唐·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chou筝歌》中则云:“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再来看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几首词,《喜迁莺》中有“玉楼清唱依朱弦,余韵入疏烟”的句子,《清平乐》中吟叹道“钿筝曾醉西楼,朱弦玉指凉州”;明·陈铎《满庭芳》一词中则云:“叹银筝,零落朱弦。”其中翠弦指的就是绿色弦,朱弦就是红色弦。

    丝弦的主要特是音色深厚质朴、灵透柔和、韵味深长,富于表现慢板以及花音不多、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至于上面所提及的鹍鸡筋与羊肠等质料的弦,也见诸诗词。刘禹锡有诗云:“朗朗鹍鸡弦,……”蒙古筝——雅托噶除有用丝弦的之外,也用羊肠弦,一弦一柱。在今天的某些筝派中,仍有传统丝弦筝的使用,如山东民间的十五弦筝,用的就是丝弦,其弦的配置在当地俗称“七老八少”,即七根老弦配置于中低音区部位,八根子弦配置于中高音区部位。明末清初,在南方一些地方开始使用铜和钢等质料的金属弦了,比如广东地区。明清时期,扬琴这一件乐器从西方传入中国,被用于民间音乐的伴奏。人们便借鉴了扬琴的琴弦,渐渐把筝用丝弦换成了铜弦,使得筝在音色、音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世纪30年代之后,除继续使用传统的丝弦外,人们又开始使用钢弦。钢弦音色清越、明亮,余音绵长,适于表现音韵典雅、缠绵悠长的乐曲。建国以来,筝的改革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改革家们从筝的形制、转调、音域、弦的质料等各个方面入手,潜心研究,取得丰硕成果。1958年,上海成功研制出了21弦s型古筝,而且配用了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的学生魏宏宁、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设计的尼龙丝钢弦。这种弦以金属弦为内芯,其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而成。在音色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兼收钢弦与丝弦两者的优点,既有钢弦明朗、清脆的特点,又有丝弦委婉质朴的韵味;其余音长短适中,音韵清雅含蓄,最适于现代双手技巧复杂的乐曲。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为其通体外缠生丝与一层尼龙丝,故延长了弦的使用期(裸露的钢弦容易接触潮湿空气而生锈,在弹激越乐曲时易断)。总之,尼龙钢丝缠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古筝这件乐器的音色,提高了古筝这一乐器的整体演奏性能,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创造。当今国内各大民族乐器生产厂家均有优质筝用钢丝尼龙缠弦的生产,它们是采用优质的进口钢丝精制而成,物理性能达到了国际乐器用弦的标准,声学品质优良,深受海内外筝乐演奏者的欢迎。

    我们知道,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构造及材质等内部因素所决定的,但也不能忽视如下因素:弹奏者的触弦角度、戴不戴义甲、弹奏者的演奏技法、大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于音色的影响。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忧恐春阴咽管弦。”面对着干旱的天气,农人们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祈求降雨,而朱门富户人家却于家中歌舞,还害怕下起雨来会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由此可见,外界环境比如气温、湿度等变化对乐器音色的影响了。这对今天习筝者保护存放自己的乐器有着很大的启发。对于古筝来讲,我们不能将其放于过潮或者是过于暴晒的地方,而应该放于通风阴凉并且干燥的地方;在弹走完乐曲存放古筝时,不能用湿布擦拭琴弦以及乐器的器体,而应该用长毛刷清扫面板等处的灰尘等等。

    现代筝多用钢弦或尼龙缠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良好的物理性能,柔韧耐压(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以及张力),还在于它的声学性能。总体而言,钢弦、尼龙缠弦音色清脆明亮,但是位于不同音区的筝弦,由于粗细不等,故又有着各自的音色特点。一般来讲(以现代通用的21弦s型古筝为例),其高音区尖锐明快,听起来有些虚薄;中音区的弦沉实饱满,委婉悦耳;而低音区的弦则低沉浑厚,柔和厚重。

    注释:

    ①全词如下: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②有效弦长指的是筝马与古筝前岳山之间的弦长(距离),古筝的乐音由这一部分(段)弦发出。

    ③这里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即第二弦有效弦长与第一弦有效弦长之差为1cm,而并非指的是两个筝马间距为1cm,关键在于“直线”二字。

    ④南北朝陈后主(叔宝)《听筝》诗中也提到了当时的义甲,曰:“调弦系爪雁相连,秦声本自杨家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之风气盛行,士人相互效仿,赋诗题词来赞颂筝乐,为筝的流传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如《梁书·羊侃传》中载有有关梁代文人羊侃的文字:“侃性豪侈,善音筝,自造采莲、捧歌两曲,甚有新致,姬妾侍立,穷极奢靡。”

    ⑤《旧唐书·音乐志》有如下记载:“筑,如筝,细颈,以竹击之,如击琴。‘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清乐乃隋唐多部乐中的“清商伎”,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的“相和歌”,魏晋的“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清乐于隋炀帝时始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也有关于“骨爪代指”的记载:“筝形如瑟,长六尺以应六律,弦有十二,象十二时,柱高三十,象三才或曰十三弦,弹之者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其音筝。”

    ⑥唐朝敦煌民间有一位女诗人宋家娘子,她留下了一首《》的诗,诗中写道:“”南唐后主李商隐《无题二首》诗中曰:“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⑦在《将军令》一曲中,除了乐曲本身的快速演奏外,还有一些小节需要肉音演奏才能突显乐曲的特色,比如主题乐段时的“鼓点”型音,这是戴甲所不能突显的;在《月儿高》、《建昌月》等曲中,唯有通过左手肉音演奏才能突现出月下的缥缈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红木系列古筝是选用花梨木制作,老红木系列是使用缅甸酸枝木,金丝楠木系列选用千年古楠木制作,这些用料主要用在古筝筝头筝尾侧板边板上。同系列古筝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工艺。

    决定古筝音质的主要因素是面板、琴弦,古筝筝头筝尾侧板、边板起一个声音反射作用。由于三款材料质地不同,相对来说,红木类系列古筝音色醇厚、清脆、明亮,适合演奏明快的现代乐曲;金丝楠木类系列古筝韵味足、音色古朴典雅,适合演奏较古典乐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