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午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战争频仍,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增强边界卫敌能力,史家称这些长城为“先秦长城”或“互防长城”。1981年,新华社记者成大林根据古文献的线索,对林县(今林州市)、辉县(今辉县市)一带考察后发现有长城遗址,并指此为赵南长城1。也有学者认为此长城为韩、魏长城2。 1981年以来,笔者曾多次到实地调查,1996年建立此档案工作,与有关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现将已发现的遗址情况,结合有关文献,对此遗址的国属、性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 豫北长城遗址的发现 城堡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但中国古代把高峻的城墙扩至漫长的边陲确为世界历史所罕见,长城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间和战关系、生态环境差异和农牧民族冲突的产物,是中原王朝为填补天然障碍不足而建立起的防御体系。为了便于探索豫北长城遗址的国属等问题,现将已调查的遗址情况简述如下: ㈠秦王垴长城遗址。 位于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路家岭西南的秦王垴西侧,垴南侧有山洞名秦王洞。这里崇山峻岭,海拔最高处990余米,地处卫辉市、辉县市、林州市交界处。长城遗址从秦王垴进入卫辉市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由卫辉市栓马乡→太池山乡断续长约13公里。靠秦王垴西一段为自然石块砌边,中间填以乱石碎块与杂土,此段长约300米,其余是由未修整的青石块砌筑而成。残高1米余,基宽2米,当地村民称作“边界岭”3。 由秦王垴进入辉县市张村乡→南村乡鹿岭交界的山岭上存长城遗址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其走向为秦王垴→长圪塔→曹庄大西沟(南岭),南北走向为:曹庄大西岭(南岭)→碓郊(南岭)→牛家泉(南岭)→孟泉岭→波兰掌,向北进入茶店乡横岭西。此段绵延约30公里,为未经加工的青石砌筑,多坍塌,现惟见一道石岭蜿蜒,残高2米,宽1—2米,据1985年调查时,鹿岭村民刘有德(是年77岁)、孙万存(是年76年)介绍:刻其少小时,此石墙有半人多高,在坡上放牛时常发现有铜铁箭头,但近年不曾再发现过4。 ㈡茶店乡横岭西一段长城洞线峰壁如削,也与辉县市交界,时而处林州市境,时而入辉县市界内。此段遗存为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基宽2米,残高1米不等,用自然红黄杂色页岩和未加工的青石砌筑。 由横岭西北去复西行至蒿地掌,又西入辉县市南寨乡东坡村狼石沟,约10公里。沟为一季节性河谷,谷中东侧有明代修建关隘一座,为古今林州、辉县交通咽喉要道之一。以青料石、石灰粘砌的圆拱券关门东西长5.2米,南北宽5米,北面门洞高1.96米,宽1.85米;拱券门楣嵌砌一宽1.3米,高0.65 米的石刻,中为阴刻大字楷书“狼石双岩”,右书为“巡抚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枢建”,左书“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季春吉旦”。关门南面坍塌,地面也置一与前制相同的题字石刻。关隘东西两侧的城墙宽3.9米,西边残长5.2米处断于河谷,向东残长30余米5。由此关门越河谷西望崇山峻岭上长城遗址巍然屹立,为自然青石块砌筑,不用石灰粘砌,残高1.5米不等,基下宽1.1米,上宽0.7米,经辉县市南寨乡白泉村西南行进入林州市田家井村约10余公里。明筑城墙的东侧部分筑法与此同,但多坍塌,向东过老虎头山与茶店乡八里沟横岭西长城遗址相接。 ㈢合涧镇王街→堤岭村→杨家庄三村村东一段长城遗址为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宽约3.3—5米不等,残高1.7米不等,多以乱石碎块和杂土混筑,部分地段内外两侧留有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砌筑的残边,这种筑法与辉县市交界的秦王垴一带长城砌筑方法相同。当地村民称此长城遗址为“堤岭”。 城郊乡堤岭村与青林村(原名小屯村)东侧一段亦土石混筑,南北走向。堤岭村东南隅的东西大路南侧南段部分宽6.5米,北段部分最宽达9米,残高 1.7米—2.3米,长约200余米。大路北侧一段宽8米,残高1.5米。向北逾黄华河谷与高家庄长城遗址相接,长约350米,北段宽12米,最宽处达 25米,高2.8—3.2米。苗家庄路北,高家庄村东一段长310米,宽同路南遗址,残高2—2.6米。姚村镇西丰村,段家庄村北一段长约120余米,有的被村民房基所压,基宽4米左右,残高2.5—3米,亦为土石混筑。 ㈣城郊乡天平山倚屏峰下,自北向南有一条倚山就势呈梯级状的长城,长约400为,基底宽1—2米;顶宽0.6—0.8米,最高处达4.5米,全为青条石分层筑造,城墙上部留有间隔不等的嘹望或身击孔。南段通道外有石砌拱券门,顶部已坍塌,门洞宽3.7米,深4米,残高3.7米,门楣原有“岩阐”大字石刻,今已不存。门洞以南约30余米,外临悬崖峭壁。 ㈤ 任村镇西寨一段地处山巅,长300余米,基宽1—2米,残高1.6米,多作紫黄杂色页岩自然石块砌垒,其两侧散布有元代陶瓷片遗物。 ㈥沁阳市常平乡天池岭上长城遗址,蜿蜒于太行山豫晋交界处的天池岭上,俗名“界墙”,在沁阳市境内长3公里余,全为石筑,经人为破坏和自然风化,现存宽2米左右,高1—2.5米,大部分被荆棘遮掩。东北与林州市、辉县市境内长城相对应。其地址位置与荥阳、密县境内魏河南长城较接近6。 ㈦城障遗址。五龙镇(原泽下乡)城峪村与西城峪之间,有一处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余米的古城址。在其北部发现有东西长100米,南北宽20—30米的夯土基础,其北侧有一条东西长250余米,南北宽7米,深处为5—6米,浅处1米多高的壕沟。该城址地面散存的战国绳纹及板瓦、筒瓦残片,俯拾皆是。 任村军寨遗址,位于任村北地,名演武地,这里居于任村小盆地中部的一个高台地,西南有沙河环绕,为季节河。1985年此地曾出六鋬铁锅,大型三足铁鏊子,青铜三棱箭簇,素面战国半瓦当等,地面散布有绳纹和素面的灰、棕色陶片,可看出器形的有罐、盆、高柄豆把等战国遗物。 ㈧烽燧遗址。在城峪城址南北一山丘名南幕山,山上有三个石筑高台,当地人称为“烽火台”,也称“烟火堌堆”,三个台东西排列,台上石块均呈石灰粉状,当系长期烟火烧烤所致,台地一带散布有大量战国绳纹板瓦、筒瓦残片。1976年当地村民在此平整土地时,挖出过几速铁杆铜镞,惜多散失。1984年西城峪村村民牛伏平曾交献林县文管所一枚当年发现的三棱式铜镞。城址西侧山峰有一烽火台,为自然青石块筑,多坍塌,在此地曾采集到绳纹板瓦及战国陶豆把,青石也呈石灰粉状。城址东5公里的山峰上也发现一个类似的烽火台遗址。1988年4月在五龙镇丰峪村南谷中小丘上发现一个烽火台遗址,出土10余枚铜头铁杆或全为铁质箭杆箭簇,还有折沿灰陶盆及绳纹陶片等遗物,该处石块也有被烧成石灰粉状的遗迹。 五龙镇岭后村北阳台寺遗址为一高台地,东、南、北三面有淇河环绕,此处曾出土双翼形残铜镞、刀削,遗址含商周至战国绳纹陶片。 城郊乡南观西有一个直径5米,高约6—7米(未经实测,以目视测)方形堡台,下大上小,顶有跺口,内有梯可登顶上,以自然大石块砌筑。 合涧镇北小庄泽阳寺旧址东北隅也有一类似南观西的堡台工程,残高3.7米,直径5.1米,这里距南观西直线约10余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