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发烧唱片评论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1:53 | 只看该作者
分别处理,应该是这样。
可听性、演绎水准、录音效果。这个我理解为你对古典音乐的评价标准。那么流行音乐你的参考标准又是什么?
还有,版本、社会、文化意义很次要,但是会否影响到评分?比如这个可听性差些,但是版本学价值非常高,你有没可能因此多给它加一颗星?还是一般不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2:0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音乐如此,流行音乐也差不远。比如听爵士,就是听感能否接受,然后还有个反复听的过程,假如实在难以评价,就不评了。至于流行音乐,我的评价不是很严格的其实,不过我好像也没在豆瓣上评过什么^^。流行音乐我首先还是靠听感,我不是很重视歌词,而歌词对有的人来讲可能很重要。听感之下又回到个人趣味了。音乐尤其是个非常直觉性的、主观的审美活动,如果太多分析性的欣赏,也许会剥夺很多乐趣。
版本因素可能会对我的评价有点影响,至于社会、文化意义一般不予考虑。此外,说到可听性,这完全是个经验积累和聆听习惯问题。所以,我在听一张从来没听过的唱片,至少先仔细听三遍以上,再去考虑如何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晓残 于 2014-3-19 08:42 编辑

错综复杂,无法量化标准。一般就是根据个人口味来打分。自己觉得好听得不行就给满分,差一点就顺降处理,以此类推。
  
没有人规定你的满分只能打一首歌,不是吗?

没有普遍性——就是说,自己不熟悉的音乐不会去打分。

当然,在个人口味面前,所有的硬性指标都会失灵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3:19 | 只看该作者
听一张从来没听过的唱片,至少先仔细听三遍以上,再去考虑如何评价。
——审慎的听众

好听得不行——这个标准当然过硬,没得讲。
但是仅仅是好听这个标准就可以打星星吗?

我想了解的一个状况是,如何面对一个超出自己听觉经验的作品。比如叫我听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音乐品种,那么我很可能不会一下子觉得好听,好听这个词的概念是指,它符合你对音乐的聆听期待,非常好听,就是非常满足你的期待和趣味,这是好听。但是,一个完全在你的经验范围外的事物,你可能首先需要的是适应,其次才谈得上接受、是否好听。所以好听这个评价是建立在一个作品与读者的相互认知与投合的基础之上的。
简单说吧,对一个在经验范围中相当陌生的作品,可能你不会一下子认为他好听,但你可以确定它蕴含的新体验以及明确存在的建设与欣赏价值。这样的作品,你们会如何对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4:09 | 只看该作者
听一张从来没听过的唱片,至少先仔细听三遍以上,再去考虑如何评价。
——审慎的听众

好听得不行——这个标准当然过硬,没得讲。
但是仅仅是好听这个标准就可以打星星吗?

我想了解的一个状况是,如何面对一个超出自己听觉经验的作品。比如叫我听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音乐品种,那么我很可能不会一下子觉得好听,好听这个词的概念是指,它符合你对音乐的聆听期待,非常好听,就是非常满足你的期待和趣味,这是好听。但是,一个完全在你的经验范围外的事物,你可能首先需要的是适应,其次才谈得上接受、是否好听。所以好听这个评价是建立在一个作品与读者的相互认知与投合的基础之上的。
简单说吧,对一个在经验范围中相当陌生的作品,可能你不会一下子认为他好听,但你可以确定它蕴含的新体验以及明确存在的建设与欣赏价值。这样的作品,你们会如何对待?


点评

超出听觉经验的东西,我不太期待。。反之,古典总不会错,巴洛克风格音乐在任何时候都值得一听再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19 1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4:36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呢,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一张唱片,你听了,感觉它谈不上好听不好听,但可以感受到它明显而独特的个人风格,你可以判断这种风格的之于音乐的价值,但不能说清价值的含量和成色。再比如说,这张唱片不好听,但是它在编曲或者配器或者理念上做得很有想法。那么这样的唱片如何评定?仅仅某一个方面,而这又不在“好听”的范围内。
  
书箱可能有所不同,一本即将翻开的书,我们完全可以预先判断它是否存在“新体验以及明确存在的建设与欣赏价值”。这是我们挑选一本书的前提。我想,这个是无需讨论的。
  
我纠缠这样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我知道你们都不是唯一论听众,你们都不会单纯从主观感受出发对待事物,你们一定都会或多或少地跳出自己的体验,考虑事物存在的合理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5:0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普通听众,对于音乐观念、技术上的变革,一窍不通。它的价值,自有音乐史去评判。普通听众最开始可能只用到“好听工具”,但它可以是入门工具,却不应该成为聆听经验积累和审美的唯一途径乃至障碍。一个真心希望进入音乐欣赏的人,有一定的聆听经历之后,应当是自然而然会进一步搜集资料,开拓聆听范围,积累有关知识。经验和知识是如此重要。

点评

经验和知识是如此重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19 1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5:15 | 只看该作者
技术跟观念上的创新,最终也是要落实到听觉上去,不然,音乐就不成其音乐了。“好听”未必是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好听,“好听”还包含了长期积累下来的对各类音乐形式的接纳、包容,所谓“听习惯了自然就觉得好听”。至于说客观的评判,那就听众投票吧^^。换了个时代,到时候又是另一种“好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8:45:30 | 只看该作者
同的文化赋予音乐不同的意义。

如何分析类似“好听”,“舒服”,“悦耳”,“难受”这样的生理或是心理感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任何非物理的感受后面都有文化在作用,我们从文化中“习得”经验,而人的文化架构又具有多样性。一旦两个人的文化架构和经验有大部分的重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们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会得到近似的美学感受——这使得艺术家在创造作品之时,无意识或是下意识地就选择了它的受众。

点评

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版主灌水示范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19 13: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3-19 13:23:19 | 只看该作者
晓残 发表于 2014-3-19 08:45
同的文化赋予音乐不同的意义。

如何分析类似“好听”,“舒服”,“悦耳”,“难受”这样的生理或是心理 ...

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版主灌水示范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