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iabbk 于 2014-3-23 21:00 编辑
前言:这条路线我们在年前就计划过了,详细咨询了一些走过的老人。由于年后天气迟迟不见好,直到3月5号才能成行。我们勘察这条路线的初衷是,安全!随着驴友的活动范围加大,出现状况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多。这条路线我们摸清楚了,就可以安全可靠地方便驴友们穿越。即使,不是我们所接待的驴友,在这条线路上需要帮助时,我们也可以及时给予援助。
黄花关,位于宁国的东南部,地处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与万家乡的交界处,属天目山脉的延伸,方圆有数十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距宁国市区50公里,离宜黄高速公路仅15公里。它南接浙西大峡谷,西邻千顷天池和国家级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北眺仙人洞,海拔在11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座,在黄花关海拔1000米的地方有一片4000余亩的开阔地,整个开阔地向南方倾斜,平地和四周的山脊组成一个巨大的“椅子”。
黄花关现名道场坪又叫老岭,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国和南唐的分水岭,由于两国纷争不断,吴越国便在此地筑起“黄花关”,关高丈五,宽八尺,有重兵把守,还设有瞭望台、阅兵台,黄花关与千秋、孔府二关齐名。历经千年,当年所建的关墙早已随历史而去,留下的只是点点遗迹,威威古道。
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是红军游击队活跃地带,当时的游击队队长外号“老杨”,以黄花关为据点带领队员依山活动,常年打击地主劣绅。最终于民国二十五年,在万家乡杨坞坑村附近被宁国保安团所围,缴枪后被杀害。黄花关上的老庙也是民国二十五年,昌化保安团协助“围剿”“老杨”时所烧,这就是“庙基”名字由来。直至抗战后,新四军再次进驻黄花关,其领导人外号“老鹰”,解放战争时期,自是“老鹰”领导的部队解放了万家、宁墩等地。
建国初期,黄花关上驻有部队。现在仍然可以找到他们留下的营地。一九五四年前后,经宁国与临安两地合作在黄花关上办起了联合林场,主要是种树、种地、养猪、养羊等,在上山下乡时期,有不少上海等地的知青被分配到这个联合林场,现在黄花关上仍然有当时所兴建的小平房,而黄花关上的小地名“羊场”也是由于此缘故所得来的。
黄花关(道场坪)与千倾关(浙西天池)同属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古关口,两关相距约18千米。
两关之间曾有山路连接,民国时期,山上的“老杨”、“老鹰”所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就沿着这条山路游走于两关之间躲避山下保安团的围捕,并伺机打击反动势力。 文革知青下乡时期,关上都办起林场农场,两个关口的知青也曾沿着这条山路相互支援劳动。 随着山上农场的废弃,和山下交通的日益完善。黄花关与千倾关之间的山路慢慢荒废了,也再很难寻找那条老山路了。 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希望两个关口可以有路线可以穿越,也有驴友尝试过,能走通的却少之又少。 2014年3月5日,我们自己组织了一次黄花关——千倾关的穿越,由黄花关下的“黄花关农家乐”与千倾关下的“山路弯弯农家乐”两家一行4人共同勘察路线。我们的优势是,各自熟悉自己的关口,还有两个年长的曾在文革后期在山上林场带过,都曾走过黄花关——千倾关的老路。 早晨6点钟,吃过早饭,沿黄花关脚下的山路向路线进发,为了防止意外,都带了干粮、柴刀、手电、火和水,备足了电池。 天气晴好,近期连连雨雪,难得见着太阳,心情好多了。 山里的人爬山爬习惯了,从山下到黄花关关口才花了1个小时,主要还是担心往千倾关的路不好走,走的比较快。 原路是找不到了,只能沿着山脊上的防火道辨别方向依稀沿着原路前进。 大方向路线:老山脚——黄花关——道场坪——西坞——黄牛塘——小坪溪——大坪溪——癞痢尖(乐利峰)——千倾关——塘岭脚。 我们约12点40顺利到达千倾关。行走约6小时40分钟,13点40左右到达山下的“山路弯弯农家乐”。全程约8小时。
全程总结: 全程道路以防火道为主,道路不算难走。方向及山脉走势需要辨别清楚。 水源充足,山上的水可以取用做饭。 沿路风景很不错,虽然是初春,春天后会更好。 扎营可选地点很多,黄花关上、道场坪、西坞、黄牛塘、小坪溪、大坪溪、癞痢尖、千倾关皆可扎营。 全程路途较长,我们全程行走需约8个小时,驴友计算路程最好参照1:1.5以上计划时间。
黄花关相关链接:
黄花关——绿野旅游客栈 黄花关农家乐 欢迎您 联系电话:15256302021,QQ:348307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