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4-4-18 21:25 编辑
也来凑个热闹。试问: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基因来个“转基因”? 大家都知道影响动物的生理或行为特征的因素来自两方面,基因和环境。科学家用一个统计算法算出的“遗传指数”(heritability)来代表某个动物“群体”内个体之间生理或行为差异有多少成分是基因导致的。 比方说,群体内身高的差异,在澳大利亚80%是基因决定的(20%是环境决定的),而在中国65%是基因决定的(35%是环境决定的)。因为影响身高的环境因素(饮食),在已开发国家对多数人而言是一样的,体现不出差异。而在开发中国家,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同,个体会有较大的营养差异,最终导致身高差异。再比方说,人的手指数的“差异”,归因于基因的因素基本为零(即heritability~0)。绝大多数的人的基因都会让人在一只手上长出5根指头,不会导致差异性,主要差异应归因于环境。部分人手上不是5根指头,基本都是意外受伤的结果,也就是环境导致的。另外,过去某些太平洋岛屿社会里的风俗要求女人在每一个亲人去世后牺牲一根指头(见下图),这样导致的差异也属于环境(文化)因素。而姑娘长阴茎或汉子成了大美妞的差异现象,部分是基因决定的(即heritability>0),部分是环境(人为)决定的,这里就不给图了,哈哈。 现在研究出来的人类群体内的各种行为差异,基因(遗传)成分介于30%和60%之间(heritability: .30 - .60)。当然这些数字跟所选择研究的群体很有关系。群体生活的环境如果有较大的环境差异性,那么相对的基因因素自然会降低,上一段提到的中国数字就是一例。 人类好动或不好动的行为差异,有多少成分源于基因是近些年的热门课题。科学家已观察到基因的影响,现在更进一步想把个别的主导基因找出来,可怜的实验室老鼠就得为人类牺牲贡献了。将来科学家研究有成后,也许我们都得验验基因,看看自己的基因都有什么倾向,然后可以通过改变个人的环境,帮助自己调整“行为”,使得天生不是驴的人也有驴的爱好。 每个个体基因的原子排列是固定的,从生到死无数次的正常细胞复制过程中,始终不变。不过基因必须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才能体现出生理和行为特征,它的表现必须通过其他的中介(人体产生的化学物质),即通过生成细胞或产生必要的化学物质来完成,而这个过程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这也就给了环境一个机会,虽然环境改变不了基因,但可以影响基因表现的“过程”,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我们熟悉的达尔文物种演化,是经过多代繁衍后逐步形成的。这是累积每一代父母精卵结合时基因洗牌的小跨步,经过千代、万代、百万代,外加一些基因变异,最后看到的物种或群体的基因(基因池)变化。Booth实验室的老鼠,经过10代繁衍后,新鼠的基因和10代前的祖宗就不一样了,一组是“特别”好动的,另一组则是特别慵懒的。人也是一样。如果能做一个实验,由国家规定只有夫妇都是1米8以上的人才能领证生育,并且每30年提高一次门槛,比方说1米85,1米9,不断增高,若干年后很可能中国人个个都是姚明。不过在这样的政策下,任何时候随机蹦出的矮个儿都只能昙花一现,必须强迫断子绝孙,保证群体基因池能朝高个儿的方向前进。 总之,个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基因。天生不是驴就不是驴,可以装驴,但和真驴还是有差距的。 注:以上讨论的不含基因工程技术。但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基因治疗(让基因段渗透到病人细胞内达到特定目的)、转基因育种(在受精卵内注入基因,改变基因组,可继续传给后代)等各种新手段。这类新的科学技术会不断出现,将来人类的繁衍也可能变的更精彩多样。现在美国有些孩子,只知道父亲是个号码(来自某精子库某编号的精子),上网一查还可能吓一跳,发现自己有几十个同父异母的手足。将来,两个孩子聊天时,没准可以聊聊自己身上是否带着什么新奇的转基因,来自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植物的,细菌的,病毒的,或者是最新型的完全人工发明的新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