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算走唐蕃古道进藏,路线计划如下。沿途以班车为主。重点是年保玉则、阿尼玛卿、玉树、比如颅骨墙。请有意者与我联系:
email:ellenliu1015@163.com
QQ:5550563(注明“唐蕃古道”)
更多情况,稍后再来补充。
D1-2 成都—年保玉则
D3 年保玉则—久治
D4 久治—玛沁(大武)
D5-6 大武—雪山乡—大武
D7 大武—花石峡—玛多
D8 玛多—牛头碑、扎陵湖—玛多
D9-10 玛多—玉树
D11 玉树—囊谦
D12 囊谦—多普玛—类乌齐
D13-14 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比如
D15 比如颅骨墙
D16-17 比如—那曲—当雄
D18 当雄—纳木措
D19 纳木措—当雄—羊八井—拉萨
D1-2 成都—年保玉则
火车北站客运中心或茶店子客运站,搭乘6:30成都至大武的班车,当天在阿坝会过夜,第二天上午会经过久治至年保玉则,约8:30可直接到达景点仙女湖处。游仙女湖和妖女湖需在景区内露营一夜。
租帐篷、睡袋和防潮垫可提前与景区工作人员华旦联系,一天50元。华旦的联系方式——电话:0975-8530370、0975-8332196,Email:hdjccn@yahoo.com.cn。
景区内有三个营地:一号营地在仙女湖也就是景区入口处;二号营地在仙女湖与妖女湖交界的一块平地;三号营地在妖女湖尽头的那片沙滩
当天游仙女湖,在二号营地扎营
D3 年保玉则—久治
当天游妖女湖,游后从南岸回撤。从景区出来搭乘去往阿坝或成都的车至久治,一天有两班,约15元左右。
久治县旅游局长:颜杰,电话:13897155060、0975-8331179(家)、0975-8332120(办)
D4 久治—玛沁(大武)
住宿:
雪山宾馆:团结路107号;0975-8382142,33元一人
果洛宾馆:80/间
雪域宾馆:0975-8381889;48元/人,标间70元,有电热水器洗澡。
财政宾馆:汽车站边,20元一人
吃:
大武的“丰泽园”川菜馆,用料、火候都不错,咸淡适口。
D5-6 大武—雪山乡—大武
大武就一条街,沿街看到面包车和吉普车集中的地方,就可上去问价,不过因为司机几乎全是藏族人,也有很多汉话不灵醒的,建议找个汉话说得流利的,免得有什么问题要商量的时候,司机装傻。路途时间4小时左右,包车价格200-600。在谈包车的时候,让司机再往阿尼玛卿方向送一段,大约有10公里的路是汽车可以进入的,这样走路的时间可以缩短一些。
司机推荐:扎彭,电话:13997456150,车牌青F02817。
雪山乡至登山大本营有35KM路程。带好睡袋,在途中找个藏家住一晚上,当天从大武出发打来回是不可能的。徒步的沿途一定要小心藏狗,有些看家狗是没拴的。遇到有院落的时候,最好走路旁边的山上。
特别:在雪山乡外能看到一座寺庙,有个白色的塔,这里是个三岔路口,一条通往大武,一条进入雪山乡,另外一条通往阿尼玛卿。自寺庙沿河向西行,第一座小桥不要过,继续向西,路上有几户牧民,最后会看到一座稍大的桥,过了桥阿尼玛卿就在眼前了。
D7 大武—花石峡—玛多
交通:取道花石峡去玛多,地图上虽有路,但是大武没有到花石峡的车,只能先到达日,然后转车花石峡。
1、大武—达日,每天只有8:45一班。这班车终点站是成都(大武—甘德—达日—班玛—阿坝—成都)。大武到达日144km,26元/人,约3个小时。
2、达日—花石峡,每天三班车:8:30、12:00、16:00,终点站都是西宁。达日到花石峡约3小时,票价31元,196km。
3、花石峡—玛多79km,在路边拦班车10元钱。
住宿:
民政局招待所:60/间
粮食招待所: 25元/人
三岔口玉树招待所:20~25元/人(三人间40元)
吃:
三岔路口的遂宁餐厅,用扎陵湖的鱼做火锅,味道鲜美,吃客不断。三岔口的清真餐馆做的羊杂碎汤很鲜嫩,毫无腥膻味。
D8 玛多—牛头碑、扎陵湖—玛多
县城里很容易找到一些等客的吉普车,当地人也租用它们代步。包北京吉普一天,看扎陵湖、鄂陵湖、牛头碑、星星海,550元。这条到牛头碑的路经过扎陵湖,但到不了鄂陵湖,只能在山上俯瞰。据说去鄂陵湖要走另一条路:车开到大野马岭向右,沿山根走,再翻过一座山才能到鄂陵湖。要注意的是“星星海”并非“星宿海”,这一点很多当地人都会弄错,只有找到有经验的老司机才能带你去。
租车:斯劳(玛多县国营牧场二队),电话0975-8345260,13909752171。他熟悉路况、车技娴熟、为人朴实,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敬业。斯劳师傅普通话不是很好,只要耐心点,沟通没有问题。
D9-10 玛多—玉树
交通:
20:30,西宁到玉树的卧铺班车停在玛多三岔路口的“遂宁餐厅”门口。21点,玉树到西宁的班车也停在这里吃饭休息。22点,去玉树的班车启程,次日5:20到达玉树结古镇,票价100元/人。
吃:
结古镇上有一家“东方红”餐厅,做的干锅鱼量大味美。一锅干锅鱼我们三个人没吃了,打包带上第二天凉着吃别有风味。“东方红”在镇上有名的“小红牛美食城”对面,一问都知道。“小红牛美食城”的菜实在不敢恭维,味道不好,牛肉不新鲜。
结古镇上有公共汽车,包车也很方便。可以租用的车不光是等在路边的小面包,街上跑的也可以拦下来和人家商量。
1、第一天游文成公主庙、勒巴沟、隆宝黑颈鹤湿地保护区、新寨玛尼堆。由于道路不好,很多车主都不愿去勒巴沟。约300左右。
去隆宝路过一个叫亲锅马康的地方(藏语译音),藏语里面“亲锅”是指水源,“马康”是红色的。这里的山都是红色的,有一股泉水从红土山红红的土地上流过,当地人称为“药水泉”,据说多喝可以治胃病。从一块石头下涌出一股极为细小的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二氧化碳,喝到嘴里铁锈味比较重,刹口的感觉像在喝汽水。颇为有趣的是整条泉水只有这个小小的出水口流出的水有药用价值,泉水其它部位的水喝起来味道要淡得多。不少当地人来这里喝够了再灌回家。
2、第二天游晒经石、通天河大桥、三江源纪念碑、白教当卡(读qia三声)结古寺。包一辆面包车70元/天,司机自己买了馍和水路上带着。
新寨玛尼堆、当卡寺、晒经石、通天河大桥、三江源都在玉树和西宁之间的214国道两旁,开车一个来回全可以玩到。结古寺就在结古镇边上,可以在回镇时让司机把你带到结古寺,游览后溜达着就回去了。当卡寺距镇子约12km。沿214国道,过了玛尼堆不多时就能看到山上的当卡寺。车可以沿着山路开上去,偶尔还会看到寺里的喇嘛骑着摩托车下山。
D11 玉树—囊谦
玉树—囊谦(190公里)19公里到进入文成公主庙山谷的路口,折向西行到达上拉秀,经过很长一段是在高山峡谷,骑行30公里来到下拉秀 (海拔3900米)。这段路景色独特,青山深谷峭壁很有气势。从下拉秀到甲黑丫合垭口(海拔4123米)13公里。过了甲黑丫合垭口,又须攀过尕日拉山垭口(海拔4332米) ,上升不多。过了山口景色越来越美,觉隆嘎峡尤其漂亮 ,它的入口处有清澈的九曲溪流相伴,峡内两山伫立间尚有溪水流淌,出口处是滚滚扎曲河,峡口处的两山似屏风一般,在兰天白云、翠柏映衬下气度非凡。跨过扎曲河大桥,再有21公里就到达了囊谦县城。
D12 囊谦—多普玛—类乌齐
囊谦—至多普玛(114公里)。多普玛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点 ,在1085公里处。
多普玛—类乌齐(106公里)这段路是全线中糟糕和景貌最美的。路面起伏加剧,路上深车辙和碎石增加,水毁路和水淹路的情况越来越多。到达类乌齐镇 后,距类乌齐县城还有30公里。
美景让地狱和天堂并存。经过白扎林场,可以看见漫山遍野的松柏。藏式碉楼建筑群,从囊谦到昌都是这段路上的地狱,从多普玛到甲桑卡乡的峡谷,景色壮美。海拔依然三千多米的山坡上开始出现大量的杉树。十几、二十米高的杉树郁郁葱葱覆盖了整个山峦,江水像青龙一样静卧在山脚。夏末秋初的时候水会宽大湛蓝汇聚成湖,而树叶也会有黄有绿色彩斑斓。偶入眼帘的白塔和色彩醒目的藏式民居美丽的山水、古朴浓郁的藏族风情、纯真自然的藏民。类乌齐查杰玛大殿。县城桑多镇海拔3810米,被森林和群山环抱着,金河在县城穿插而过,带来几分灵气。类乌齐镇附近的景点很多。有镇旁的德曲波章神山,卡玛多塔林,长毛岭养鹿场和伊日温泉。
D13-14 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比如
走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抵达岔路口,截下一辆开往比如县的卡车。317国道路况尚可,通往比如县的简易公路很难走。
丁青孜珠寺是目前是全藏区最大的苯教寺院,也是保留古老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寺院。海拨高度为4800米,是海拨最高的寺庙,“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洞叠叠。这使琼波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区成为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而孜珠寺是康区一带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D15 比如颅骨墙
文化局开介绍信,租摩托车300来回
至茶曲乡换藏文介绍信,去达木寺和日旦寺
达木寺天葬台的天葬师是次乃师傅
颅骨墙
西藏颅骨墙,位于西藏北部那曲地区的比如县境内。比如是个小县,境内北部G317国道(又称“川藏北线”,以前也称“黑昌公路”)穿过,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仅仅是县乡道。
比如县茶曲乡境内,有两座隔怒江相望的寺庙,怒江北岸的名为达木寺(藏语“达木贡巴”),南岸的是日旦寺(藏语“日阿不待贡巴”)。据说这两座寺庙是同时期修建,达木寺是文成公主修建的,而对岸的日旦寺则是当时代表松赞干布去迎亲护送的藏族大臣修建的。这传说是真是假,抑或为何他们俩要修建这一对隔江相望的寺庙,无从考究。当地至今还留有许多传说,有些传说干脆就把他们描绘成了一对不幸的恋人。
这两座寺庙都有自己的天葬台,而西藏颅骨墙就分别在这两座天葬台内。
天葬台北面是一个约为长20米宽3米的大殿,大殿西侧有一尊佛塔,地上随便丢着几个头颅,边上还有一柄大锤,木柄,锤头就是一个大石球,估计是用来砸骨头的。角落里还有不少带着血污的被褥,估计是死者天葬后留下的。大殿的墙上绘制着佛像和空行母像,空行母左手饮嘎巴拉碗(头盖骨碗)里的脑血、右手持钺刀的形象,与慈悲和蔼的佛祖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殿门口挂着成排的经幡,上面有的还有点点红印,非常像血滴飞溅上的样子,可是天葬的人一般都是死后在家停留了7天才送去天葬台的,照理似乎也不会鲜血飞溅了,这是个谜。
天葬台的院子都是水泥地面。据说文革前此处都是杂草丛生,颅骨也是在墙上堆列无序,密密麻麻地摆了有数千个。文革中这些颅骨大多都被扔进了怒江,劫后幸存保留至今的也只有几百个了。但是现在的颅骨多用木框6个或4个一组列于墙上,感觉反倒不如以前的沧桑和沉重。
天葬台的南墙,就是陈列颅骨的主要墙面。中间有个门,正对着对岸的日旦寺。据说遗体就是从这个门背进来的。
天葬台的中心有一块卵石,露出水泥地面的大约直径有50厘米,这里就是天葬的主要区域。边上有类似案板的石块木墩若干,想必就是用来砍剁之用。周围地上还有不少碎骨屑。
整个天葬台院子约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约一人高的土墙,在南墙和西墙上修有木架,约四五格,每格内都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人头骨,形成两面长长的骷髅墙,一个个威严的骷髅头骨,让人感到神圣的威慑和由衷地惊叹。骷髅墙是天葬的产物。
在西藏,人死后尸体全部喂鹰鹫,不留一点,唯独藏北的比如县达摩寺内的多多卡天葬台,保留了众多死者的头骨,此举堪称世界一绝。子文在他的《苍茫西藏》中写道:原先达木(实为一地。由于是音译,各作者所用汉字也不同)天葬台三面是骷髅墙,有一人多高,后来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日子,浊水从山上滚滚而下,天葬台的墙倒了。现在的两面骷髅墙,是用剩下的骷髅在近几十年内慢慢垒砌而成的。现在剩下的这两堵墙只有原来的一半高。
天葬台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西门是活人进出用,南门是抬尸体的入口,北面是平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众僧使用,屋内还供奉各种佛像和经文。走廊的东西两侧各塑有一个佛塔。
在多多卡天葬台院子内还有一个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像我国北方地区冬天贮菜的窖。这里四边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块砌垒而成,里面塑着佛像,存放着经书、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这里冬季的气温极低,有时竟达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尸体在别处不管冰得多结实,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准会百分之百的解冻,并可进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谁也说不清楚。由于这个谜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台名声远扬。附近许多县里死了人,都把死者驮到这儿天葬。
那么为何这里的天葬台要保留死者的头骨呢?目前的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早在80多年前,在青海的某个部落里有个小男孩,他在8岁那年目睹了3个百姓被杀,吓得他一口气跑到比如县的五世达布活佛跟前。达布活佛任他为达摩寺天葬院的天葬师。于是,他把所有死者的尸首取下丢在天葬院的东南墙角里,直到成了骷髅时,再把它们一个个拾起码好。他从天葬院的东北角开始顺序摆放,到他50多岁归天时,基本上摆放到了西南角上了。据说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那个杀人狂死后混入天葬队伍中。
又一种说法,保留死者头骨是在达赖十三世期间,由比如县香曲乡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乌珠(又名白玛白扎)定下的寺规,具体动机至今尚不清楚。子文在书里写道:“天葬师阿旺丹增说:‘把骷髅头留下来,砌成墙,无非是告诫活着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无论什么人,死了不过如此。’”……俱往矣,如今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被美术家们命名为“骷髅金字塔”,考古学家意识到这对人类学研究将有重大的意义;文学家则被它高深莫测的哲学和传奇色彩所感染和震惊。
天葬
藏族的丧葬方式有五种,即塔葬、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这些不同的葬法,是根据死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定的,其中天葬是最普遍的。
塔葬,又称灵塔葬,这是过去藏族地区最高贵的一种葬仪。一般只有达赖、班禅及少数大活佛才能获得这一殊荣。他们圆寂后,先用盐水摸擦遗体,等风干以后再涂上香料、药物等,放在灵塔之内保存。灵塔又分为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和泥灵塔。灵塔的不同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依例是金灵塔。
火葬。活佛、大喇嘛、部落头人或其他高僧大德、达官贵人死后,就会实行火葬。仪式也较隆重。一般由喇嘛念经超度后,用干柴、酥油将遗体烧成灰烬,然后将骨灰带到高山之上顺风撒去,或撒到江河之中。
土葬一般只适用于那些得了麻风、炭疽、天花等传染病的死者,以及那些强盗、杀人放火、被刀所杀者的遗体。与内地的土葬不同,西藏的土葬在埋葬时不用棺木,只挖一个洞穴,将遗体放入然后掩埋即告完毕。不过现在也有例外,我在比如法院门口看到一个判决书,上面的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杀人犯最后没有土葬,而是天葬的。
水葬的习俗各地不一。有的地区是12岁以下的孩子夭折才会水葬。而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附近的水葬习俗则不同,尤其是在夏日江河水涨季节,当地人认为水葬会不亚于天葬。天葬是将尸体喂秃鹫,而水葬则是喂鱼,效果是一样的,均可得到超度。于是人们用羊毛绳将死者遗体束成弓形,再拴坠石头投入河中。或用白布裹尸,整尸投入江中。那些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低下的人,死后也有使用这种葬法的。
天葬,又称鸟葬或空葬,是藏族的一种古老风俗,也是藏族地区最普遍的葬法。
藏人去世后,遗体用白色氆氇裹上,并用土坯做垫,放在屋内的一角。在停尸的数天中,需请喇嘛从早到晚念经,超度死者的灵魂。念经作法的密宗法师戴着级有骷髅头饰的马头形帽,面罩黑纱,为的是不让灵魂看见活人的眼睛。超度经的主要内容大意是:灵魂呵你走吧,在路上你可能遇见些什么什么,但不必害怕,那是些什么什么……(详情可以参见《西藏度亡经》)。最后,祈祷灵魂解脱轮回,或转世到天道。
死者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家中吊唁。来时带一壶酒,一条哈达,一点酥油和一把柱香,有的还带一个纸包,包内有钱,包上写有"慰问"二字。哈达是献给死者的,其他钱物是赞助死者家庭的。
人死以后,在死者家门口得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子放有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的糌粑火烟,并每天加进一些。罐里的东西是飨祈死者的。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不说笑,不唱歌,不跳舞,四邻也同哀:不办喜事,不歌舞娱乐。这样做,是为了让死者灵魂安安静静上天堂。
停尸数天后,要选择吉日,举行出殡仪式。先从尸体处到家门口用白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着白线把尸体背到门口,以尽孝心。到门口后。便由背尸人或天葬师用床单或大口袋把尸体背走。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起的糌粑及扫把,垫尸体的土坯,统统放进方篓里,紧跟在背尸人后面,走到十字路口时,扔在路口当中,表示把鬼送走。
这天清晨,亲朋好友都到死者家中为死者送行。送行的人每人手中都拿着柱香,一直送到十字路口。家人参加丧葬仪式,但不到天葬台去,而由一两个好友前往天葬台监督。尸体被背出门之后,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看,天葬师及送葬人在天葬以后两天中,也不能到死者家中。
背尸人将死者背上天葬台后,先将尸体放置好,接着在天葬台附近燃烧起松柏香堆,并在香堆上撒三荤三素的糌粑。顿时山野之间青烟袅袅,飘入云霄。这是向远近山中的秃鹫们发出的吉祥信号。不一会儿,成群结队的秃鹫便迅速从四面八方飞翔而来。数十只甚至数百只秃鹫听到天葬师"晓晓--"的呼唤声,或听到挥棒击石的响声之后,便纷纷降落在天葬台四周的山岗上,听候天葬师的召唤,配合天葬师完成将死者肉体和灵魂送上"天堂"的"重任"。
这时,经师(喇嘛)开始念经超度亡灵。天葬师则要在动手肢解尸体前足饮青稞酒,接着开始工作。并尽量满足死者亲属的愿望,对死者的骨、肉、内脏、颅等都进行过细的处理。
然后召呼那些早已等候光顾的秃鹫们将肉骨全部吃完。如有未尽之处,天葬师再加糌粑做一些最后加工处理,直到天葬台上干净无遗。这就预示着死者的灵魂已归天或转世了。至此,天葬仪式结束。
天葬完成后,代表死者家人的监督人,便拿出早已备好的酒肉茶等食品,慰劳天葬师,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这就是一般的天葬过程,但是在达木寺和热旦寺的天葬台,却有着与全藏所有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这里在最后天葬的时候,刻意保留了死者的头颅。我曾经专门询问过达木寺的喇嘛,可是因为语言不通,了解的不是很深入。大致的用意可能是使每一个活着的人看到它们后,都会想到自己的归宿——无论你现在是贫富美丑,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因而要扬善弃恶,多行利他之事,以求福报甚至解脱轮回。
天葬习俗的形成,同古代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及佛教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在藏族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作为自然界的天,也是人格化了的"天层"。传说中的天由九层组成,还有的传说若沿着一条天梯向上攀登,天可以达到十三层,最高那层是"赞神"的辖区,也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描绘的那个琼楼玉宇彩云间的极乐世界。
传说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是作为天神之子,通过天梯下凡来的。他完成了拯救世俗的任务后,又沿着天梯回到了天堂。后来他的六位继承者,也都攀登天梯返回极乐世界。但到第八位藏王直贡赞普时,却由于受手下一个大臣的诱惑,陷入敌手黑巫术的圈套被杀死,天梯从此也被切断。有一说认为,为了让直贡赞普返回,人们借助了神鸟的双翼使他飞上了天,于是藏族的天葬习俗开始形成。再有一说认为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受了如"舍身饲虎"一类佛本生故事思想影响,并认为死者灵魂脱离躯壳后,徘徊49天便可升天,尸体已成无用皮囊,何不赐给大地上的生灵,也算是人生最后的一桩善行。这与佛教教义是一致的。于是天葬早就成为西藏佛教徒们的理想归宿,也成为平民们认为高尚的葬俗。
D16-17 比如—那曲—当雄
D18 当雄—纳木措
D19 纳木措—当雄—羊八井—拉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