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卡兹户外 于 2014-5-16 11:02 编辑
7月18日。 引子
我和海庆从漠河火车站走出来,正当我们四处张望等待卡兹接站时,一位身着户外运动服式、年轻漂亮的女生走上前来,问我是否属卡兹户外,这让我有点惊喜,她未打旗号也没有任何特殊标志,而且出站前甚至还未来得及电话联系,单凭她的直觉就能从众多人群中认出我们来。她敏锐的洞察力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她自我介绍叫侯俊如,称谓"猴子"。接下来便由热情的司机小李师傅把我们接进宾馆入住。
晚饭前还有点时间便在这边陲小镇转了一圈,小镇不太大但很整洁,一場阵雨后空气就像刚洗过的一样,特别清新,这让我想到了王维"阳关三叠"中的魏城新雨。但我却没有他那么感伤。在这里虽无故人,但我可是来结识新友的。"猴子"和李师傅便是我们的新友。
镇子的建筑不算太新奇,但是1987年那场火灾后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却是这里所特有的。纪念馆前一片松林,人称"松苑"。松苑发出的阵阵松涛香气飘逸在城市的上空。
晚饭时认识了要与我们同行9日的新友,深圳某高校教师杜老师及其夫人。晚餐有鳕魚、蘑菇牛肉炖罗卜和产自黑龙江的白鱼,(有人又称江鱼)味美肉嫩,肉质细腻清爽。
经"猴子"领队简单介绍行程之后,我们便满怀期待,期待着走进神秘面紗下的大兴安嶺、呼倫贝尔大草原和额尔古纳河流域。当然同行的还有来自郑州的鲍先生及其夫人张女士。
|
松苑.jpg (148.04 KB, 下载次数: 8)
四不烧之松苑 漠河.jpg (90.94 KB, 下载次数: 8)
7月19日。 北红村里的木楞子土屋
北红村是今天我们的住地,可是到达北红村之前我们还要经过乌苏里浅滩和㔫江第一湾,这里的乌苏里并非黑龙江东边的乌苏里江,这是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合后始称为黑龙江的一段,此地是祖国的最北端,地标记:北纬53 度33分42秒,东经123度。不远处有界碑,靠江边有一石柱,喚擎天石,据说往年水浅时从这里可以下河捕鱼。今年东北雨水大,人们不敢贸然行事。
离开乌苏里浅滩我们取道龙江第一湾,并在那里的栈台野餐,食品是大家分头准备的,当聚在一起时,自然是彼此分享 。坐在伸向水面的栈台,看龙江第一湾那仅仅是一泓江水绕过。但是如果踏栈道拾级而上登上800多步高的观景台,目光所及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顿时觉得江水宽广了许多,而从俄罗斯方向伸出的地角更像插入江心的一座半岛。这正是所谓高度决定视角。
看完龙江第一弯之后便朝北红村进发,初次印入眼帘的北红村并不美,而似乎还有点破败,可这只是假象, 。接待我们团的旅舍叫"翠花轩",这名字听起来似乎半雅不俗,可当我们走进居家院落时,才觉得别有韻味。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原生态吧,称这座宅子 为院落也不贴切,它实则是由一组木楞子土屋组成,其实这木楞子也是今天听一位同行的北京医生所言才得知。它由原(园)木通过交叉豁口搭建而成,外面再凃上一些东北特有的黑土,屋顶也是由原木构成。不过新建的木楞子土屋房顶已改用了铁皮。土屋的主体座北朝南,那是主人的生活区。东西二排厢房便是我们客人的住所。南面则是开放式庭院,庭院一侧立有地标:北红村53度30分15秒。
晚饭后我与海庆到翠花轩一百余米开外的黑龙江边散步、看日落。
这段江岸经过修茸,要比乌苏里浅滩平整许多。于是我们索性在岸边坐下来等看日落。这期间有航标工人前来与我们交谈,讲述他们如何在每年5至10月这时段与俄罗斯分工,维系这段水道。不一会儿一位边防战士也参加了我们的谈话。这时我发觉江面除了有一艘航标船之外,还有二艘巡逻艇,他讲的则是怎样与俄方同行处理二国边民事务。
渐渐地落日就要贴近水面,于是大家停止了交谈,全神贯注落日和它照映下的江水。有位感伤的诗人曾经说过"云翳总是伴随落日",今天我们所见正是这番景象。不过我並不感伤,反倒十分欣赏。有云翳相伴的落日,投向江面的色彩十分有趣,这让我想到了新疆的赛里木湖。被云翳遮住的一侧江水呈墨绿色,深邃而凝重;无云遮盖的落日投向水面的则是五彩斑斓。这段江水流动十分缓慢,平静得像是湖水,这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暇想,在落日浸入水面之后,人们还久久不想离去。
黄昏中我们走进了木楞子土屋、这屋子实在只是一个大炕,炕下有煙道送暖,不过今天肯定是用不着送暖气的。晚饭后我在土屋里转悠,看到墙壁上一批批驴友的种种留言,其中一则写道"I will be back again"(我还会再来的),这大概是对主人的最好评价。 |
龙江第一湾.jpg (70.35 KB, 下载次数: 8)
龙江第一湾 北红村.jpg (118.17 KB, 下载次数: 8)
北红村 北红村晚霞.jpg (83.89 KB, 下载次数: 8)
北红村晚霞 7月20日 北极村的地缘文化
在木楞子土屋的炕上睡了一夜之后,才发觉这里天亮得很早,尚不知具体日出时间,可就在重雾锁江的淸晨四点过就觉得天已大亮了。起床后同北京来的一位医生在村头走了一圈。这里也有村委会、社区、卫生所以及一座漂亮的小学。据那位医生判断这学校只有三间教室,可是就在这仅有三间教室的小学,却放飞了像翠花轩的儿子那样的有为青年。他现在正在哈尔滨某髙校读研究生,正是他通过网络遥控操作,把这仅有木楞子土屋的翠花轩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了。
重雾开始散去,我们一行在翠花轩早歺,准备下一个旅程。早餐简单,内容包括二米粥、鸡蛋和那既不像烙饼也不像馒头的麦品。而正是这二不像的麦品给了我极好的享受。其口感不像烙饼那样焦脆,又不如馒头那样松软,唯独它那浓郁的麦香味叫人久久难以忘怀。
早餐后我们驱车走进北极村。这个村子远比北红村大,更比北红村现代化。为此有人批评说这是过度的商业化,我对此却不以为然。我倒认为是营造北极地缘文化之必然。这里有祖国最北的栈道丶最北的索桥、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哨所。从哨所出发沿黑龙江下行50至60米,朝对岸望去一片稀疏的林地掩映着俄罗斯的伊格纳斯依诺村。
北极村突出北的主题,中国的北极点以及138国界碑都在这里。其实这里的地标记载是北纬53度29分58秒还不及乌苏里浅滩更北。这且不管它,为了突出北的地緣文化,村里建有北极雕塑群,其中有各种书法体的"北"字包括颜真清、毛泽东等人的字体。
经过雕塑园,让我感兴趣的到不是那些字体,而是站在一根石柱上的猫头鹰。常识告诉我们,猫头鹰只在夜间出没,可这位"老兄"却一反常态,时不至黄昏牠就出来了。豈此至出来,竟然站在那高大的石柱上,不时地用牠那犀利而深邃的双眼扫过那熙来攘往的人群,似乎在警视着并准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可就无突发事件发生,牠时而高飞,时而俯冲,像是在作表演一样。除了猫头鹰,村子里还常有松鼠出没,窜上窜下,煞是可爱。猫头鹰以捕捉鼠类为其营生,有人说牠也捕食松鼠。听到这番议论,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士不免有些悻悻然。
穿过雕塑园朝远处看,有一座十分别緻的屋宇,深深地掩映在绿树丛中,黄色园木的墙体和金黄色的屋顶,在夕阳輝映下特别耀眼,走上前去才知道那是祖国最北的厕所。
夜幕迟迟不肯降临,到了它真正降下时,已经是九时过了。夜里的北极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除了音乐之外,另一突出看点便是滿街的烧烤。据鉴赏者称味道极佳,可价格也不菲,一只不大的羊腿,动辄好几百元。这就是过度的商业化吧?!按市场遊戏规则,这只能是见仁见智了。如果我爱人同行的话,肯定要说:"烧烤既不健康,又污染空气!"
| 飞啦.jpg (101.74 KB, 下载次数: 7)齐天大圣“高速公路”.jpg (134.21 KB, 下载次数: 7)高速公路神州北极.jpg (42.61 KB, 下载次数: 6)神州北极广场找北的猫头鹰.jpg (103.16 KB, 下载次数: 6)找北呢最北邮局.jpg (99.93 KB, 下载次数: 6)北极村生意最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