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24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哈雷:太行山纪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7 18:0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小就知道太行山,在课外的阅读的书籍中,它一直是我少年时期的武侠梦想飞翔之地。
    还看过《红旗渠》的电影,知道那是在太行山上“人定胜天”的一个奇迹。几年前还听过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编曲的《红旗渠凯歌震天响》。1971年周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长江大桥,成昆铁路,红旗渠是新中国的三大建筑。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太行山大峡谷留下了魏武帝曹操、唐玄宗李隆基、宋太宗赵光义、诗人元好问、韦庄、军事家于谦、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帝王名人的点点足迹,回响着王莽赶刘秀、曹操讨高干、李兵灭隋、李存孝打虎、杨六郎抗辽等优美传说。沧桑多变的地质地貌、奇特美丽的自然风光加上源远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增添了太行山大峡谷的神奇魅力。
    刚和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摄影记者孙先生联系上了,“哈雷老师,这几天我们要同呼吸共命运了!我叫孙静文,网络上一搜索就可以查到我了。”电话里一听是个纯正的东北小伙子的口音,“我从东北开了一部越野V6帕拉丁,明天我们争取赶到山西晋城。”没什么初识的客套话,做事简洁明快,看来一年没少在外风餐露宿、采风“猎色”的,在野外采访的经验一定要比我丰富。
    我也干脆地回答说:“行,把明天12点你在北京哪个旮旯的地址传到我手机来就好,其他事情我们在车上细聊。”
    可是我真的上网一搜索,年龄还比我大一岁,原来担任过东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武术教练。2005年自驾车到过西藏后开始爱上了摄影,这两年更是一发不可收,自驾车历程超过80000公里。2007年他的摄影作品《珠峰脚下的告别》入选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有他这一身功夫陪同,看来我的此行安全系数会提高很多了。
    晚上回来上网一查朋友为我发来的资料,才知道太行山绵延千里,象一条青色的巨龙,盘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辽阔的大地上。距山西省太原市250 公里,距河南省郑州市 280 公里,距河北省石家庄市 300 公里,旅游区占地面积 93 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 74.9% 。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独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动植物资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峡谷最为奇异的自然风光。
    太行山大峡谷是峰的“海洋”,是石的国度,是洞的世界,是水的宝庄,是植物生长的园地,是动物生栖的天堂。风景区风光旖旎,景色奇异,汇集太行风采于奇峰涧壑之中,林海悬崖、山石、清泉、瀑布、溶洞、庙宇、传说,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共有景观 400 余处,景点 44 个。
      《中国国家地理》于2005年10月23日曾经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过“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太行山大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这次采访全程驱车2000公里以上,整个路线图也不明晰,我把希望寄托给了东北来的朋友。在这之前我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王编非常简短的交流,还没能达成一个初步框架。但这10000多字的文章包含太行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大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细节,需要有跟峡谷相关的生活故事。采访量会很大,时间又紧,所以王编说“您这趟一定很辛苦。希望您有精神准备。有什么需要我帮您去做的,请随时告诉我。”其实,我这是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合作,上次写梯田是在福建本省,而这次是跨省合作,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以此时间最长、路径最长的采访。
接到王编的约稿通知,我还没完全考虑是否接受采访和写作任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已经为我买好了往返机票,今晚匆匆准备好行囊,明天一早启程。神秘的太行山大峡谷带给我太多的遐想,也许这次自驾车的采访真的会很艰辛,但我也相信这是一次自然和文化的探险之旅,让自己的身心也放逐于天地之间,也去在自己心灵世界里进行一次神游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09:13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一):神游太行山
    从小就知道太行山,在课外的阅读的书籍中,它一直是我少年时期的武侠梦想飞翔之地。
    还看过《红旗渠》的电影,知道那是在太行山上“人定胜天”的一个奇迹。几年前还听过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编曲的《红旗渠凯歌震天响》。1971年周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长江大桥,成昆铁路,红旗渠是新中国的三大建筑。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太行山大峡谷留下了魏武帝曹操、唐玄宗李隆基、宋太宗赵光义、诗人元好问、韦庄、军事家于谦、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帝王名人的点点足迹,回响着王莽赶刘秀、曹操讨高干、李兵灭隋、李存孝打虎、杨六郎抗辽等优美传说。沧桑多变的地质地貌、奇特美丽的自然风光加上源远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增添了太行山大峡谷的神奇魅力。
    刚和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摄影记者孙先生联系上了,“哈雷老师,这几天我们要同呼吸共命运了!我叫孙静文,网络上一搜索就可以查到我了。”电话里一听是个纯正的东北小伙子的口音,“我从东北开了一部越野V6帕拉丁,明天我们争取赶到山西晋城。”没什么初识的客套话,做事简洁明快,看来一年没少在外风餐露宿、采风“猎色”的,在野外采访的经验一定要比我丰富。
    我也干脆地回答说:“行,把明天12点你在北京哪个旮旯的地址传到我手机来就好,其他事情我们在车上细聊。”
    可是我真的上网一搜索,年龄还比我大一岁,原来担任过东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武术教练。2005年自驾车到过西藏后开始爱上了摄影,这两年更是一发不可收,自驾车历程超过80000公里。2007年他的摄影作品《珠峰脚下的告别》入选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有他这一身功夫陪同,看来我的此行安全系数会提高很多了。太行山纪行(一):神游太行山
    晚上回来上网一查朋友为我发来的资料,才知道太行山绵延千里,象一条青色的巨龙,盘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辽阔的大地上。距山西省太原市250 公里,距河南省郑州市 280 公里,距河北省石家庄市 300 公里,旅游区占地面积 93 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 74.9% 。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独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动植物资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峡谷最为奇异的自然风光。
    太行山大峡谷是峰的“海洋”,是石的国度,是洞的世界,是水的宝庄,是植物生长的园地,是动物生栖的天堂。风景区风光旖旎,景色奇异,汇集太行风采于奇峰涧壑之中,林海悬崖、山石、清泉、瀑布、溶洞、庙宇、传说,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共有景观 400 余处,景点 44 个。
      《中国国家地理》于2005年10月23日曾经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过“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太行山大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太行山纪行(一):神游太行山
    这次采访全程驱车2000公里以上,整个路线图也不明晰,我把希望寄托给了东北来的朋友。在这之前我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王编非常简短的交流,还没能达成一个初步框架。但这10000多字的文章包含太行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大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细节,需要有跟峡谷相关的生活故事。采访量会很大,时间又紧,所以王编说“您这趟一定很辛苦。希望您有精神准备。有什么需要我帮您去做的,请随时告诉我。”其实,我这是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合作,上次写梯田是在福建本省,而这次是跨省合作,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以此时间最长、路径最长的采访。
太行山纪行(一):神游太行山
    接到王编的约稿通知,我还没完全考虑是否接受采访和写作任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已经为我买好了往返机票,今晚匆匆准备好行囊,明天一早启程。神秘的太行山大峡谷带给我太多的遐想,也许这次自驾车的采访真的会很艰辛,但我也相信这是一次自然和文化的探险之旅,让自己的身心也放逐于天地之间,也去在自己心灵世界里进行一次神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09:3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行程:早上到达北京。下午两点从奥体中心出发驱车800多公里,穿越华北平原冉庄(地道战所在地)石家庄、中原的汤阴(岳飞老家)鹤壁焦作等地,过了新乡地区夜11点后才入豫晋分界岭韩家寨3号大桥和隧道。
    一过望都天就开始暗了下来,大地空旷,道路笔直,北方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中。我们的车灯射出的光柱凿开铁黑的夜幕,开出一条光线铺设的道路,幻觉里像一整夜都穿行在这座光的隧洞里。
    原野沉黑,我看不见周围的面孔,只有我和孙先生的两个人孤独之旅在急驰的车轮上向夜展开。
   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山南端的重要煤都,小条山北麓,居于泽州盆地中央。晋城市古称“泽州”,其历史之悠久,可上溯至上古“三皇”时代。境内至今仍传有“轩辕访道”、“尧畿禹远”之所。秦汉时为高都县,隋代开是年,唐代初年改晋城县,明代并人泽州、清代为凤台县,民国时为晋城县,1983年设晋城市,1985年为省辖市。
    入晋的道路上一直都是有关皇城相府的广告,到达酒店我先查看这个皇城相府相关资料,知道它新近开辟的一个影视外景地旅游点,它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在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基础上扩建而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的外景地。
    围绕在在晋城边上的“太行八陉”一百公里左右有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 看来我也只能走一两个陉了。明天和当地摄影家接头后再做采访路线计划。
    孙先生是去年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的记者,他比我早两天来北京等候我,今天这八百里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全靠他一人驾驶,我只是在一旁不停和他唠嗑,为他提神而已。
    去年这时他连续三次进入汶川震灾区,在北川安县那一带抗灾救难,也拍了不少的照片,仅去年一年就有30多幅图片在全国获奖。这次是他第四次和作家记者一起外出采访,他喜欢和文字记者一起是因为可以了解更深度的背景资料,这样,对他的摄影创作会有更大的提升。他涉影时间很短——2005年他到达珠峰一号大本营,那是6月4日,有5名日本登山队员在珠峰遇难,尸体没有找到,他看到日本登山队生还人员在雪山上构筑了5个衣冠冢吊念死者,就用随身携带的傻瓜机拍下了几张照片。2007年无意间把照片给一家画报社,一下子全被登出来,并给这组照片命名为《珠峰脚下的告别》,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看重,当年选送中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他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摄影家,别人用几十年才能换来的荣誉,他误打误中地闯进了摄影家殿堂。
    我开玩笑说他,涉影不长,但悟性很高。他不这么认为,对我说,他只是和摄影很有缘分,经常会在需要的地方出现奇景给他抓住拍摄的良机,一些摄影人可遇不可求的景致会跟着他同时出现,也许别人守一年也得不到,但他常常就会抓拍到这美丽的一瞬。
    华北平原已经浸没在初夏热烈的气候中,高速公路两旁一望无垠的麦田正翻滚着金黄色的麦浪,路两排是北方的白杨树,像翡翠的金边给丰收的麦地和人们镶嵌上一格格精美的画框。
    孙先生这部越野帕拉丁已经跑了20多万公里,基本上都是为了他的摄影东奔西忙的。2007年他把公司扔给他的媳妇,就一头扎进了镜头视窗里头,一发不可收拾。常年的野外生活,这个北方汉子精壮结实,皮肤古铜色,健谈热情,当然依然保持东北人的实诚真挚秉性,在业界口碑很好,因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几次和他合作后,就和他签约,他至今还是东北区唯一的签约记者。
    在加油站休息加油时,我们躲到远处点起了一根烟,巴扎巴扎地吸了几口烟后,他眼睛望着田野上空的白云说,他年轻时也写诗,很喜欢诗,至今有时还玩一把,但也只是自己乐着看看,他的网易上博客名叫“大漠狼烟”,就是取自他自己去年“3.14”后写的一首诗句“昨夜突闻古角急,从此大漠狼烟起”。我说,“哎,写的不错啊!很有边塞诗的味道哦。”他谦虚地摆了摆手,“那哪行,偶尔凑几句,不成样子的。”但我看出,他脸上呈显出一丝陶醉的神色。
    晋东南丘陵山地完全沉睡在静谧之中,入住进了晋城煤海宾馆已经零点过后40多分钟了。我今夜将枕在太行山脉里的某一个温暖的怀里,是否会有梦触动了这个夜晚敏感神经的末梢,传达出的呓语去回应故乡遥远而温柔的召唤呢?
     洗完澡,吃了个汉堡,泡了一壶白牡丹大白茶,静静地打开电脑,简单记录下这些文字和图片,时间已是子夜两点多了。博客里传来音乐的声音,那是一首民国期间的恋曲《梅娘曲》:
          哥哥,你别忘了我啊
          我是你心爱的梅娘
          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台
          嚼着那鲜红的槟榔……
    今夜,梦鸽唱得这么忧伤,如泣如诉地把异乡宁静的夜拉得好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09:58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今天的行程:早上到达北京。下午两点从奥体中心出发驱车800多公里,穿越华北平原冉庄(地道战所在地)石家庄、中原的汤阴(岳飞老家)鹤壁焦作等地,过了新乡地区夜11点后才入豫晋分界岭韩家寨3号大桥和隧道。
    一过望都天就开始暗了下来,大地空旷,道路笔直,北方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中。我们的车灯射出的光柱凿开铁黑的夜幕,开出一条光线铺设的道路,幻觉里像一整夜都穿行在这座光的隧洞里。
    原野沉黑,我看不见周围的面孔,只有我和孙先生的两个人孤独之旅在急驰的车轮上向夜展开。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山南端的重要煤都,小条山北麓,居于泽州盆地中央。晋城市古称“泽州”,其历史之悠久,可上溯至上古“三皇”时代。境内至今仍传有“轩辕访道”、“尧畿禹远”之所。秦汉时为高都县,隋代开是年,唐代初年改晋城县,明代并人泽州、清代为凤台县,民国时为晋城县,1983年设晋城市,1985年为省辖市。
    入晋的道路上一直都是有关皇城相府的广告,到达酒店我先查看这个皇城相府相关资料,知道它新近开辟的一个影视外景地旅游点,它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在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基础上扩建而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的外景地。
    围绕在在晋城边上的“太行八陉”一百公里左右有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 看来我也只能走一两个陉了。明天和当地摄影家接头后再做采访路线计划。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孙先生是去年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的记者,他比我早两天来北京等候我,今天这八百里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全靠他一人驾驶,我只是在一旁不停和他唠嗑,为他提神而已。
    去年这时他连续三次进入汶川震灾区,在北川安县那一带抗灾救难,也拍了不少的照片,仅去年一年就有30多幅图片在全国获奖。这次是他第四次和作家记者一起外出采访,他喜欢和文字记者一起是因为可以了解更深度的背景资料,这样,对他的摄影创作会有更大的提升。他涉影时间很短——2005年他到达珠峰一号大本营,那是6月4日,有5名日本登山队员在珠峰遇难,尸体没有找到,他看到日本登山队生还人员在雪山上构筑了5个衣冠冢吊念死者,就用随身携带的傻瓜机拍下了几张照片。2007年无意间把照片给一家画报社,一下子全被登出来,并给这组照片命名为《珠峰脚下的告别》,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看重,当年选送中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他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摄影家,别人用几十年才能换来的荣誉,他误打误中地闯进了摄影家殿堂。
    我开玩笑说他,涉影不长,但悟性很高。他不这么认为,对我说,他只是和摄影很有缘分,经常会在需要的地方出现奇景给他抓住拍摄的良机,一些摄影人可遇不可求的景致会跟着他同时出现,也许别人守一年也得不到,但他常常就会抓拍到这美丽的一瞬。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华北平原已经浸没在初夏热烈的气候中,高速公路两旁一望无垠的麦田正翻滚着金黄色的麦浪,路两排是北方的白杨树,像翡翠的金边给丰收的麦地和人们镶嵌上一格格精美的画框。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孙先生这部越野帕拉丁已经跑了20多万公里,基本上都是为了他的摄影东奔西忙的。2007年他把公司扔给他的媳妇,就一头扎进了镜头视窗里头,一发不可收拾。常年的野外生活,这个北方汉子精壮结实,皮肤古铜色,健谈热情,当然依然保持东北人的实诚真挚秉性,在业界口碑很好,因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几次和他合作后,就和他签约,他至今还是东北区唯一的签约记者。
    在加油站休息加油时,我们躲到远处点起了一根烟,巴扎巴扎地吸了几口烟后,他眼睛望着田野上空的白云说,他年轻时也写诗,很喜欢诗,至今有时还玩一把,但也只是自己乐着看看,他的网易上博客名叫“大漠狼烟”,就是取自他自己去年“3.14”后写的一首诗句“昨夜突闻古角急,从此大漠狼烟起”。我说,“哎,写的不错啊!很有边塞诗的味道哦。”他谦虚地摆了摆手,“那哪行,偶尔凑几句,不成样子的。”但我看出,他脸上呈显出一丝陶醉的神色。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晋东南丘陵山地完全沉睡在静谧之中,入住进了晋城煤海宾馆已经零点过后40多分钟了。我今夜将枕在太行山脉里的某一个温暖的怀里,是否会有梦触动了这个夜晚敏感神经的末梢,传达出的呓语去回应故乡遥远而温柔的召唤呢?
太行山纪行(二):夜宿晋城     洗完澡,吃了个汉堡,泡了一壶白牡丹大白茶,静静地打开电脑,简单记录下这些文字和图片,时间已是子夜两点多了。博客里传来音乐的声音,那是一首民国期间的恋曲《梅娘曲》:
          哥哥,你别忘了我啊
          我是你心爱的梅娘
          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台
          嚼着那鲜红的槟榔……
     今夜,梦鸽唱得这么忧伤,如泣如诉地把异乡宁静的夜拉得好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4:18 | 只看该作者
   (从东柏坡村前面的崖道上往下看,壶关大峡谷清晰可见)
    6月15日,晋城煤都酒店。
    早八点就听到了敲门声,我以为是宾馆小姐叫早,昨夜睡得迟,头还是昏沉沉地。想到今天可是进入主景区采访的第一天,只好悻悻然起床洗漱。把窗帘拉开,发现天色已经大白,还有阳光透过云层照射进来。
这时门外沉寂,我觉得奇怪,小姐叫早怎么会来敲门,一般电话通知就可以了。感觉好像是有人在门外等着,但不可能是孙记敲我的门,他就住在我隔壁,昨晚临睡前和我说今早9点前起床,昨夜驾车疲劳,想多睡一会儿。
    我把门拉开,门外真的站立着一位50开外的套着摄影背心的中年男人,他见我就热情地称我为老师,而后自我介绍说他叫秦红雨,是当地的摄影家,现任晋城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他误将我当作是孙记了。原来,这次太行山的采访仨人分别来自三个省份,而且都是第一次见面认识。
    他是当地的活地图,有他做我们的向导,我心里就更踏实了。
    利用孙记起床洗漱这段时间,我和他商定了这4天的采访线路,决定,今天直抵壶关县大河村的青龙峡。
    煤都的天空似乎并没有云翳,但却也见不到清澈的蓝天,阳光被虚无的气体笼罩住,也许是前几天下过一场大雨,空然被烈日一晒大地浮出淡淡的氤氲,稍远地处的一切都变得有点灰蒙蒙的,近的白杨林,远的青山,都没有南方那种晴好天日里的清晰明朗的质感。孙记说,这在他东北叫做长毛的天气,对摄影来说是一个很不利的天气。摄影人宁愿选择雨天,甚至电闪雷暴,也比这不阴不阳的天气要好。
    但对于文字记者,我并不是很介意天气的状况,我现在需要的是太行人居生活的实地场景和他们的精神状态。
    从小就烙在我的脑子里的太行山,就要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了,启程时心里有点微微地激动。小时候唱的那首歌,那种潇洒的感觉就这样近了:“……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还有那首抗日名曲《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这首歌曲的作者冼星海是广东番禺人。气势磅礴歌曲鼓起了我胸中的豪情。
    车行在晋城往东北的一级公路上——其实它充其量是条二级公路,只为了增加一个收费站就按一级公路收费,当地老百姓对此早有诟病,但也无可奈何。老孙的车挂着个新闻采访的牌子,倒是不需交钱就通过收费关卡。天还是灰蒙蒙的,偶尔透出太阳清晰的光影。
    我问老孙昨晚休息得怎样,老孙说,“在北京耗了几天,昨天车一开出来就有点兴奋,连续十个小时驾车也不觉得疲劳,昨晚一宿也睡得香,是这次离开家睡得最香的一晚。”
    车过了壶关县城,路开始崎岖了起来,往山坡上盘旋,路两边种的作物除了苞谷还是苞谷。壶关大峡谷山脊海拔1000多公尺高处,土陵结构和黄土高原的特色不是十分明显,山地东侧为明显的断层,许多地段形成近800公尺的断层岩壁,气势雄伟。一路上人烟稀少,更见不到牛羊和牲畜。
    在一道山梁转弯处,出现一个小村落,我们将“帕拉丁”停靠在路边的一户农舍前——这座村落几乎是挂在岩壁上,村下面是深谷沟壑,只要有土的地方都种上了玉米,有轻烟缭绕着岩壁上的村庄,午时的光线来到这里也变得很忧郁宁静。
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我们走进了一家看上去还比较像样的屋子,青石的基座用青砖砌成的墙体,屋面是青瓦,是乡村最常见的色彩,比起周围那些土坯房不知要“现代”多少。他们一家人正围在屋子的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每个人都端着一碗饭,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蹲在地上,碗里的饭和菜都调在一起,当地人称这叫“混菜”,就这么干吃的。附近的几家人也是这么端着碗,就蹲在青石板上,靠在自家屋前的墙上,一边聊天,一边吃饭,邻里之间显得特别和睦。晋东南地区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用膳的。

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青瓦房里住着一家十口人,李兴发是这家的家长,56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所以我想起前一阵子有家报纸报道一则消息,标题是“五旬老汉图谋不轨”,为此很多朋友对这家报纸发这篇稿愤愤不平,问题不是在于老汉有想法就认定图谋不轨的,而是怎么“五旬”就被称作老汉了,当时谈论者都是过了50岁的男人,个个还是英气逼人的。可是,现在眼前这位李大哥看起来是个十足的老汉,虽然有着乡村人那朴实憨厚的本性,但却也迟钝显得比实际年龄老迈多了。这被称作穷山恶水的地方,靠他种植1.8亩的玉米养活着一家人,可以想见日子的艰辛。好在改革开放,孩子外出打工一年都赚了点钱回来,才把住房改造了一下。不过,似乎还没进入温饱,吃的东西非常简单,住的也还是很逼仄,屋里两间房。小的堆些家用的物品,在城里人看来是垃圾的东西全堆放在一起;大的一间摆着两张床和一张桌子,桌子上一部电视机。让我纳闷的是,这一家老老少少儿子媳妇公公婆婆晚上是怎么休息的?这样的事也不好多问,但让我看到太行山的另一面,还十分的贫穷和落后。
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李老汉家的闺女叫李韶丽,在山下壶关中学高中一年级上学,今天感冒在家。在我的两位摄影家同伴忙着拍照期间,村里的15、6岁的姑娘一下子围了好多个过来。难道她们今天都不上学吗?我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这些姑娘都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了。如果是这么大的男孩,就跟着大人外出打工了,女孩还留在这村里。她们对我们的到来充满好奇,老孙老秦忙不迭地给她们拍了些照片,她们好奇看着数码相机里的自己唧唧喳喳地笑着,很开心。只有李韶丽懂得把自己的地址留下来,然后特别吩咐说,一定要把照片给她们寄过来。

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我看她写的字迹还蛮清秀的,这才知道这个村子叫东柏坡村。“北京附近有个西柏坡,我们山西这有个东柏坡,记住哦,一定要给我寄过来!”
    正要离开,突然老孙眼尖,看见左侧一棵槐树边上有一座老房子,铁门紧锁,年久失修了,槐树前面有两架苞米藤堆,这在东北可看不见的。老孙赶忙过去拍照片,不想一位大爷怒气冲冲走了过来,不让拍照。可是当我们自我介绍说是记者来采访,称赞他这房子虽旧但却很漂亮,一看就是这个村里有身份的人家住的,老大爷一下子阴转多云,脸上怒气全消,告诉我们他名叫李文虎,今年57岁,还指着他家的门楣说这个木雕至今还保存这么完好,还有那门边上的石雕的神龛,还有门窗,这房子是他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少说也有一百多年历史。这真的让我很吃惊,这么贫困的地方,周围基本都是干打垒土屋,而它身蔽历史的尘烟之中,依然在这千仞崖壁上诉说着沧桑与悲凉,不禁让我们心生感慨!
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山西晋东南是著名煤都,有多少人靠它一夜间暴富起来,煤老板的儿子们享受着着世界上最奢华的生活方式。煤是山西最骄傲的资源。然而这里的村民依然用树木作为燃料,炉灶边上熏黑的烛台见证了他们的贫穷与悲哀。他们缺少土地,而可怜的土地上种出来的玉米每一斤只能卖0.3元钱,而一只煤球却要0.4元,他们根本买不起煤球,所以只好靠山吃山,砍些树木,予以聊生。
    但是,让我更为奇怪的是,山上见不到一只羊,山西本来是出羊倌的地方。一了解才知道,市政府不让养了,理由是怕羊吃了山里的植被,破坏了封山育林。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好像也陷入了一个悖论的泥潭里了:为什么不给煤老板多增加税,用以补助解决农民用煤的问题,少砍一些树;而是限制农民养羊来保护植被?这里面难道还暗含有什么玄机吗?
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准备离开时,在路的上边有一个碾玉米的轱辘石磨车,我和李大爷一起推着转了几圈。突然想,也许我们的生活也会像这石磨那样,转着转着,抓紧在手里时,你就一辈子也转不出去了,放手了,也许就会走出另外的一片天来。太行山纪行(三):挂在岩壁上的山村
分享:  分享到微米  分享到新浪Qing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5:05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四):东方科罗拉
    太行自古天下脊,千里太行看晋城。
    在太行山大峡谷绕了两天,看了黑龙潭峡谷,青龙大峡谷,红旗渠,黄围山风景区,红豆杉大峡谷,黑猫沟大峡谷,白陉古道和七十二拐,今天下午2点抵达山西兰花王莽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部,和总经理翟苏旗进行短暂交流后,就赶赴到景区的第一站——锡崖沟大峡谷。
    太行山地区六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在六千万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中,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平均海拔1500米,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是山西黄土高坡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
    太行山绵延八百里,南太行的主峰是山西陵川县佛子山,中峰在晋城市东南。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太行山,自古是中华大地一道天然长城。
太行山纪行(四):东方科罗拉
    王莽岭就在太行山陵川境内,地处高原和平原断裂带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 ,是太行山景点最精华之处。高处1630米,最低处仅300米,立足山巅,太行雄姿尽收眼底。
太行山纪行(四):东方科罗拉
    锡崖沟是王莽岭中的一个沟壑,它本身就是一个大峡谷,周围山峰的高度都在600米以上,峡谷只有300-500米宽,垂直高度达300米以上,被称作是:“东方科罗拉”。锡崖沟的17个自然村,200多户人家,就坐落在这个大峡谷的沟沟叉叉里。
太行山纪行(四):东方科罗拉
    这个大峡谷把锡崖沟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峡内山青水秀,奇峰叠起,阡陌纵横,草森林茂,花果飘香,炊烟袅娜,民风淳朴。这个峡谷中的世外桃源景象已经让世人叹为观止。但是,峡谷的中间地带,又有一条宽仅十几米,深达百米以上的又窄又深的红石深涧,而且形成了一个瀑布群。地质学上称其为“障谷”。这条障谷,两壁红色岩石。肌理横竖清晰,沟壁垂直内斜。地质学上把这种峡谷中又套障谷的现象称为“谷中谷”。
太行山纪行(四):东方科罗拉
    从障谷的底部到峡谷的山峰顶部,有800米之差,露出四个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地质遗迹。从下往上看,第一层是25亿年前由岩浆喷发流动形成的片麻岩,第二层是18亿年前由海洋沙滩演变而来的硅化角砾岩带,第三层是6亿年前由海底软泥形成的寒武系镘头页岩,第四层是73万年至240万年间由山洪冲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质学上的“四世同堂”,使人们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观看地壳运动的实物资料,增长地质科普知识。
太行山纪行(四):东方科罗拉    这条从陵川通往锡崖沟的公路是兰花王莽岭旅游公司几年前投建的,2004年兰花集团接手过来,整个王莽岭项目至今已投资4.3亿,已成旅游气候,据翟经理介绍说去年旅游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今年可能会达到20万人以上。受惠最大的当然是锡崖沟的200多户村民,因为钱好赚,也使这里年轻的村民相对变得懒了起来,一天60元的工在这里很难找。带我们过来的导游小申告诉我,前一段时间一个水泵落到河里需要打捞,要请7个工人每人60元将它打捞上来,可是当地百姓谁也不愿干,后来只好到外面去找零工。相比较,年纪大的锡崖沟百姓就勤劳淳朴多了,这位70多岁的老大娘在傍晚还拄着锄头到麦地里干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5:42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五):太行至尊,王者之巅
                            (照片为晋城摄影家曲文拍摄)
    探访王莽岭回到晋城煤海酒店已经是晚十点多了,晋城市副市长赵学梅刚好也开完修建高速公路拆迁工程的一个协调会,赶到我下榻处接受了采访。
    这位女市长是王莽岭开发的有功之臣,她在陵川执政七年,从县长当到书记,将一个沉睡在大山幽谷之中的旅游资源开发了出来,用她的话来说,是将一个原本很平静的地方变得很不平静,短短几年,一个年财政收入1200万元的贫困县,一下跃升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王莽岭,从此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她美丽的容颜让世界惊叹!   
    王莽岭因王莽而得名。大家耳熟能详的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在这里的村庄营盘、巡路沟、军寨、马武寨、刘秀城等许多地方,都留有西汉末年那段不寻常历史故事的遗迹。太行,乃王业之基。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刘秀中兴汉室,乃是其凭据太行,逐鹿中原所得。
    春秋时期,晋国琴师师旷操琴于王莽岭,创作出了历史名曲《阳春白雪》;楚国琴师俞伯牙于王莽岭拜师旷为师,也才有了《高山流水》这样的历史名曲。
    诗人元好问面对美景写下名诗:“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
    诗人王魁陵先生登上王莽岭时写道:“王莽岭头大景奔,惊人画卷鬼神吟。宏观犹现三山影,细赏深藏五岳魂。”
    鲜活的故事给王莽岭添了传奇色彩。名人逸事赋予了王莽岭生命与灵魂。   
    王莽岭景区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三大景系,既有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又有浓厚的人文历史景观。可以说,千里太行山,绵亘晋豫冀,纵横天地间,独尊王莽岭。它携一缕京华烟云逶迤南来,至王莽岭拔地而起,翻云覆雨,蜿蜒西去。它昂首向天,桀骜不驯,俯瞰中原,气象万千。这里奇峰耸峙,巨峡排达,云海波涌,松涛雷鸣,古木森森,苍岩壁垒,飞瀑流泉,雪林晴岚,有“云山幻影”之气象。
太行山纪行(五):太行至尊,王者之巅
   地貌奇特,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登上王莽岭,可环视岗峦遥列、群峰壁立之雄奇;可遥望中原大地、一线黄河之旷远;可感受太行红岩大峡谷之幽渺,可领略“自古太行天下脊”之风采。
   天象殊异。王莽岭观日出可与泰山媲美,看云海可与黄山比肩;雾淞冰挂移长白山之丰韵,佛光虹气夺峨嵋山之神奇。豫北平原与太行之巅常有冷暖气流在此交汇,形成中国北方罕见的山岚与云气,形成云山幻影的旷世奇景。如观日台、抚云崖、佛光岭、待月坪,等等等等,无处不神圣,无处不生辉!
太行山纪行(五):太行至尊,王者之巅
   气候宜人。王莽岭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地质带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跌入河南辉县境内仅有300米,山西、河南在此垂直分开。巨大落差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条件,在河南大平原气温达到40度的时候,山上平均气温仅有24度左右,曾被大诗人元好问称为“清凉圣境”。走在松林荫蔽的步道上,听松风阵阵、泉水潺湲、百鸟对唱,看高山流云,赏山花烂漫,真可谓是“上了王莽岭,方知世上美”。
太行山纪行(五):太行至尊,王者之巅
   生态优良。王莽岭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油松林茂,草药遍地。四季山花烂漫,百鸟争鸣。植被覆盖率高达96%。散花台花谢花飞飞满天,鹿鸣岭常有梅花鹿、黄羊自在出没。金雕岭金雕振翼翱翔云衢,桃花溪碧水盈盈倒映蓝天。夫妻瀑、一线瀑、钻山瀑、黄花瀑、青龙瀑,处处飞瀑,处处流泉。更为罕见的是那珍奇的寒柳,迎风挺立,在冰封雪裹中含苞待放。
   山水相依。自古道:“山明水秀”是画,“山村水郭”是诗。有山无水不入韵,有水无山不精神,“山高水长”才真情。自八里沟到回龙再到王莽岭,山村水郭无处不在。登上老爷顶,远远便可见锡崖沟的桃花溪绿水盈盈,波平如镜。春天一到,夹岸桃花似锦,黄花灿烂,被人誉为龙凤呈祥。桃花溪处处小桥横波,低回虹影。堪屿相替,宛在水中坻。一步一景,步步生情。有诗赞锡崖沟道:“ 喜得山中几日闲,峰峦列嶂阻尘烟。水似玉,云如棉,清茶半盏醉篱边。”桃花溪头飞瀑如练,人们叫它夫妻瀑。壮观如丈夫,涓涓如娇妻。
太行山纪行(五):太行至尊,王者之巅太行山纪行(五):太行至尊,王者之巅
    在此执政不得不沾染上王莽岭的豪侠旷达的诗人豪情,赵学梅副市长曾给《山西日报》写了一篇散文《陵川红叶》,有北方晓风吟角的深情诉说,也有南方清风弄箫的委婉倾吐,都是一腔洒向王莽岭的恋恋情愫。快11点半,她起身离去前特别交代我说:“十月请你过来,看看这里的红叶,最美的时间是十月里半个月时间,那可不是小山小水一枝一叶的红,而是铺天盖地把整个天都染红了。请你来就是要让一个江南的文人感受到了太行山的苍莽!”她的激情中透着对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热爱。
    这位看似瘦小的女市长却有王莽岭的那种宽厚深沉挚爱诗意的情怀,夜深人静的夜晚,相信她这时应该还没入睡,这里的人称她是一朵跃动的火苗,我看她更像是经霜的红叶,呈现出秋天的太行山的本色。
    今晚过后,我就要暂别太行山了,但就这短短的太行山之旅,足以让一个江南的文人感受到了太行山的苍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6:28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有“四山夹隙”之称的锡崖沟,出山难,难于上青天。
    我竟然如此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在王莽岭上还有条挂壁公路。但这迟到的发现也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这次来还有点担心看不到这条“天路”,据说前几个月一场暴雨造成了塌方,路被乱石堵塞住,而且崖岩上还不时有飞石滚落的危险,兰花集团已经把路给封了。
    到锡崖沟不到挂壁公路,每个旅游者都会觉得遗憾的,但已经好几个月数万名游客都是这样抱憾而归。好在我们不同,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者身份,还有当地首席摄影记者陪同,兰花集团很爽快就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派小申陪同我们前往察看。
    一路上,小申给我们讲述这段路的传奇故事:
    为了走出大山,村民们积30年寒暑,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在绝壁天险中筑造出一条仅有7.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它创造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
    锡崖沟村,它由十七个自然村组成,200多户人家,约1000人左右。他们的祖先是古代战乱和灾荒年代逃进山里来的。这里,四山阻隔,上山、下山全是悬崖绝壁。千百年来,他们过着自生自灭的原始人一样的生活,在沟里开荒、种地、植树、放牧、砍柴,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解放后,他们也向往新生活,但闭塞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无法摆脱困境,大批的水果烂掉了,大量的药材沤了粪,烧了火。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人们生了急病,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姑娘不往里嫁,除了换亲,只有打光棍。1962年,一位县委副书记来这里下乡,骑着马走到崖头找不到下山的路,把马也吓死了。回去以后,给锡崖沟拨了三千元钱,让他们修路。从此,他们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修路里程。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第一次在悬崖上抠出一条小道,只能胆大的人走,他们试图赶猪出山,结果赶了27头猪走了一里多就摔死了13头。
    第二次,他们又换了一个方向修路,修到半途,无法前进,反而引得山上的狼进了村,被称为“狼道”。
    第三次修路,他们想凿一个洞钻出去,结果打了一百米,碴也不好出,烟也无法排,交通局技术员说:“以你锡崖沟的条件,80年打不通,5代人不受益”,结果这个洞变成了“羊窑”。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三起三落,锡崖沟人并没有想要放弃。1982年1月1日,党支部又一次举起了筑路的旗帜。他们请来工程师,制定了“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施上升”的大胆创新的筑路方案。为了筹集资金,他们捧出了准备娶媳妇的积蓄,献出了当年过门的嫁妆,捐上了备下的棺材,变卖了菲薄的财产。村委会卖掉了集体的树木、牛羊、饲养室、连几间办公室也作了贷款的抵押。他们决心作一次破釜沉舟、决死一战。他们组成了党员攻坚队,青年突击队,光棍决死队,妇女支前队,全村男女老少都扑在了修路上。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为了加快进度,只有在悬崖上开挖工作面。唯一的办法是从悬崖顶吊下大绳,把人悬挂在空中擂锤打钎。共产党员赵全钮、林小宝等十勇士,像红军攻占铁索桥一样,义无反顾地飞身挂在悬崖上整整熬过了五个春秋,硬是用虎口拔牙的办法凿开了一个个洞口。50多岁的宋银其在洞里度过了三个年夜而不下山,许多家庭都是三代人在工地并肩奋战。妇女们月夜推碾、纳鞋、做干粮、补衣服供应前线。在修路进入最困难的时刻,转业军人宋志龙回村了。在当时的锡崖沟,当干部就是当筑路干部,接班就是接修路的班。宋志龙在全村经济穷到极限的情况下,在疲惫不堪的乡亲们面前表了态:“我接班!我修路!”大伙拥戴他当了新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又一批敢死队,卷起铺盖,带上锅碗,剃了光头,扎进了工地,直攻地形最险要的“老虎嘴”,一干又是一年多。口渴了,抓一把冷冰冰的积雪;肚饿了,啃一口硬梆梆的干粮;流血了,捂一把土;皮裂了,裹一块布;头发埋住了脖根,胡子长到了喉头。村民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打通山洞,走出大山。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1990年腊月,60多岁的老支书董怀跃,就在即将完工的一次爆破中,他抢先去排哑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位锡崖沟人心目中最权威的共产党员倒在了血泊中,力图前去拉他的宋双保也献身在飞腾的巨石中。人们本想打通洞过一个高兴年,没想到已经穷到极点,干到极限的人们,雪上加霜,被迫休战。这个腊月,那年春节,全村人没有一丝笑意,家家都传出了哭声,胜利又推迟了一个年头。
    1991年6月10日,这条路终于打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锡崖沟时,全村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掂着一挂鞭炮放,全路上、全村庄、全山沟,到处都响彻着鞭炮声、欢呼声。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锡崖沟筑路的事迹在各大媒体报道了,《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路》并加“编者按”说:“锡崖沟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排除万难,建设祖国的缩影。”以此为题材拍摄了《路》、《走出大山》、《沟里人》三部电视片。《沟里人》获得了当年“五个一工程”金奖。当时的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为其题词:“锡崖沟精神万岁!”并以锡崖沟精神推动了太旧高速公路的进程,推动了全省的公路和各项经济建设。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太行山纪行(六):挂壁公路
    一路拍摄,一路听小申讲天路的创建者动人心魄的故事,太行山人那股倔劲让我们心生敬意。我们在陡峭的岩壁路上小心行驶,一会儿在岩壁边上,一会儿又钻进了隧道,那洞里每隔一段都凿开一些窗眼,让风透气,也让光亮进来,即便在挂壁公路上行车也是需要勇气的,山里人在如此艰险的悬崖上施工困难可想而知。1991年终于打通了这道通往山外的公路,锡崖沟的百姓走出去又返回来了,他们还把外界的人们引进来,带进这道沟里来,锡崖沟人眼界也宽了,思维也活了,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就有如此美丽的风景。
    当我们车子爬到了山顶,有两个小孩从一栋砖瓦单层平房里跑出来,像两只山雀子欢快地围着我们看,而后灵活地将挡住车子的栏杆移了开来。这一刻云层开始渐渐退去,露出一线的阳光,把山顶镀上清辉,一阵风袭来,很快又带来一缕山岚,如飘忽的仙气,动静之间,流云飞度的天空拉开了霞披,王莽岭如梦如幻,以天为党,云岭横空,威严如天界中的王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7:12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我抓拍到的太行山大峡谷大河村小学学生在傍晚下课后集体诵读的一幕镜头)

    太行山北起北京的军都山,南至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交界的王屋山,绵延千里,宽度近百里。晋郭缘生《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
    这里说的“陉”,就是古驿道。我查了一下资料,“太行八陉”即穿越太行山的八条通道:第一,轵关陉(在河南济源市);第二,太行陉(在河南沁阳县);第三,白陉(在河南辉县);第四,滏口陉(在河北磁县);第五,井陉(在石家庄鹿泉市);第六,飞狐陉(在河北蔚县);第七,蒲阴陉(在河北易县);第八,军都陉(在北京市昌平县)。“太行八陉”是河北平原进入山西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八陉中,只有“太行陉”在我市境内。
    我把这“八陉”给一起通行的当地摄影家秦红宇看,他竟然笑了起来,“扯淡,这八陉怎么都跑到了河南和河北去了?明明大都是在山西吧。河南人什么东西都要来和我们抢!”他愤愤不平过后,又心平气和地说:“不过山西对旅游还是重视不够,不如人家河南,河南煤少,有点什么资源就开发。近年来河南那边常会跑到我们地界来争旅游资源,边界上也闹过一些纠纷。”
    不久前探访过福建浦城的仙霞古道,而今在那能看到的古道只有很短的一段,更多需要用想象去恢复那茶马商旅的依稀痕迹。我带着一种好奇期待太行山古道的留痕能给我带来些许的惊喜。
    车从壶关往陵川方向行驶,这条水泥铺就的道路虽然不宽阔,但却保养很好,没有被重载的煤运大卡压坏的路面,逶迤起伏盘绕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行驶了一个小时也没见到拉煤的长挂卡车,觉得很纳闷,一点也没给我在煤都风尘仆仆的感觉。原来几年前开始发展旅游,政府限令大卡车只能晚上通行,白天是小车和旅游车行走的时间。老秦老家在陵川,对陵川特别有感情,陵川的王莽岭他一卯就是十多年,不分严寒酷暑地穿梭在群山峡谷之中,拍摄了许多获得金奖的照片,是王莽岭旅游开发的先驱者。
    一路上他向我们朗诵了有关陵川的顺口溜,诸如:“全球变暖,家往哪搬?除了南极,就是陵川。”等等,倒还挺能缓解旅途的疲劳。陵川全年平均气温不到20度,是个旅游避暑的好地方,老秦走到哪也忘不了宣传他的家乡。
    我们今天选择的是一条西上太行山的道路,有学者考证说当初曹操登太行也是由此往上走的,但有争议,另有一种说法是从晋城北面登太行的。当然,曹操走的是条古道,而这条古道而今安在?
    夜宿古时候的大河关隘口——如今叫大河村。公元前394年,魏武侯任命著名军事家吴起为河西太守,设防大河关。汉王元年(前206年)大将韩信穿越大峡谷,见群峰耸峙,一条羊肠小径蜿蜒其间,遂派兵留守,修筑关隘,建议刘邦设立壶关县。大河关因地扼要道,历代战事迭起。帝王为了争霸江山,皆在此斩关夺隘,驻骅此地。
    这个村是长治市检察院扶贫开发的点,2005年9月16日由王建中检察长倡导牵头、几家企业投资的大河关旅游开发项目破土动工,历时25个月就对外接待八方游客。我们下榻的大河宾馆是一个准三星级的酒店。太行山峡谷昔日穷山恶水,出门爬坡,扁担不离肩,石多土薄贫瘠的山村,突然眼前敞开了一条大道来,绿色发展,旅游开发,大峡谷成了大优势的景观,劣势却成了优势。古驿道站上的村民也懂得了换一种思维生存的道理。
    博友“丹水湾”在《太行道文化考察》一文中说的好:“古道文化是在数千年形成过程中逐渐累积凝聚起来的,其文化的历史深度与地域广度是其它类型的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开发形成的山地通道之一,太行道在时间上融合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空间上促进了中原文化、三晋文化、北方游牧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现代化交通事业发展之前,太行道融官道、驿道、商道于一身,不仅成为沟通豫西北和晋东南的交通要道,而且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国际化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太行道才得以积聚了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以及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璀璨迷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与华夏大地所积聚创造的其它众多文化遗产一样,共同构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我在大河地质公园山崖顶上,下面300米就是太行山青龙潭大峡谷地质公园)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大河关古客栈和客栈前的蹬马石,依稀可感昔日的喧哗和来往盐商的吆喝声)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保留完好的蹬马石,见证当年畜驮人担,不绝于途,店门生意兴隆的景象)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古客栈侧墙的栓马石孔,是否也回想当年驿马扬鞭,香囊附耳的古道生涯)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大河关隘口为明代所建,坐西朝东,上依绝壁,下临深渊)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李万勤老大爷在清理留在光洁溜光石板上的马蹄印里的泥土,沧桑古迹,依然诉说尘封的故事)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快乐的李万勤在演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大河美”民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90岁高龄的吕改枝老大娘依然健朗,每天必来到玉米地里干活)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李大爷击节而歌,九龙池中的鲤鱼纷纷围拢过来跟着节拍欢快地舞蹈)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徜徉在丹碧园的红山绿水之中,一定让你心旷神清,这里岩石高价氧化铁含量很高)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一                     (左边的石壁是2007年国际攀岩比赛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9:13 | 只看该作者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昨晚写博到凌晨,早8点我依然睡意深沉,迷迷糊糊间听到敲门声。翻身而起,拉开窗帘,发现晋城的天空一片阴霾,我看到了入晋以来的雨水天。
    今天行程:太行陉。我们准备走四个关口——拦车村,孟良寨,碗子城,天井关。
    我们开着车,先驱车到太行陉第三关的拦车村。老秦提醒我们,这个村的老百姓很刁,有次他和乡长一起坐的车路过时,被拦住要过路钱,是个名副其实的“拦车”村,车子千万不要碰了他们。因此,到了村口孙哥开车显得特别小心翼翼的,东北汉子也怕关内的不良之徒。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入了关口我们担心会有刁民碰瓷或什么的,给我们增添麻烦。可是下着雨,村路上没有多少的人,我们把车停在边上,冒着雨准备开始拍照。这时,一位大爷迎了上来,我开始还有点警觉,故作镇静地和他“咯碰咯碰”(山西土语聊天的意思)起来。  
    “大爷,你们这麦子都割好了吧?”我想起了老秦那天跟我们到大河关采访耽误了到这边拍摄收割麦子的事,今天出来看到收割后的麦地,老秦还在感慨地说,等了三年要拍收割麦子的照片,不想这次又错过了。
    “前几天都割完了,”大爷很友善地回答我们,我觉得对老秦有点愧疚,一个摄影人季节天气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出作品有时并不是拼技术,更重要的是拼天气。
    我关心地问大爷,下面还有什么农作物,也许可以弥补老秦对农耕题材摄影创作的欲望。
    “我们这里是割了小麦种大豆,割了大豆种小麦。”张满堂大爷很有节奏感地回答着。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左边为张满堂大爷,今年59岁,右边是李二锁大爷,今年65岁在李家炕上吸烟)
    他们让我感觉到很淳朴,有问有答,让他摆什么姿势就摆什么姿势,像道具一样任我们安排,很配合,可以看出他们从心眼里是好客的。所以,我对这个村名就觉得有点奇怪起来,一问,原来还有另一种解读:公元前55年左右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晋国太行陉,在村子里路被一群小孩给挡住了,这群孩子在路中央认真地玩着用泥团筑城池的游戏,孔子就让随从下车请小孩让道。小孩就对随从说,“你看到我在做什么了吗?”随从回答:“不就是在筑城池嘛!”孩子反诘一句:“只有人给城池让路,哪有城池给人让路的?”孔子在车上听到此言大惊,叹道:“晋国非一般之地也,连小孩都这么聪明,我还自作多情前来讲什么学啊!?”遂命令随从掉头回到了自己的楚国。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已经不再玩泥团的孩子们,对照相却格外兴奋)
     这是第二关口:孟良寨。孟良寨已经快要被荒草遮覆。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厚厚的城墙,用米汤和生石灰搅拌粘合起的石砖城墙经历千年风雨依然坚硬。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现在已经成了老百姓玉米地了,可是当年山西小口村南的山梁上曾是小口隘,相传北宋大将孟良在小口隘建筑城寨,防关守隘,后人就称它为孟良寨。它位于碗城寨东侧山腰,全为石砌,方形,面积1600平方米,残垣高5-7米,宽6米,东西各有城门,原城门上各镶嵌有“南通伊洛”、“北达京师”题记。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这个碑文刻着“孔子回车之辗”,天井关的百姓也同样传说孔子在此扭头打道回府的那段掌故。当然,他们觉得碑文是最准确的证明孔子来过这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没料到在天井关这儿遇见一家老百姓在收割麦子,我们赶忙抓拍了几张。天下着小雨,周围也仅有这一户人家,拍照效果不是很好,而且现在山西农民已经半机械化收割麦子了,不再打场扬场,所以我们就匆匆和他们擦肩而过。
    太行陉是豫北通往晋东的又一条重要交通孔道,原古陉在河南沁阳市区北偏西15公里处关帝庙两侧,一名丹陉,当地人俗称小口。此陉山势陡峭,道路险窄,宽仅五步,百折回肠。现原道已很难通行,一般是走与之相似的另一条公路,即从沁阳出水南关,渡沁河,北上太行山南麓的常平镇,过大口隘,一直攀登到太行山顶上的山西晋城晋庙镇天井关,再经高平、壶关抵古上党(今长治地区)。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太行陉在怀州北,阔三步,长四十里,羊肠所经,瀑布湍流,实为险隘。”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引隋唐著名的儒家学者孔颖达的话:“太行有羊肠阪,南属怀,北属泽。”书中(卷四十九)又载:“(天井)关之南即羊肠阪道……又府西北三十里曰太行陉,一名丹陉,太行八陉之一也。”《怀庆府志·山川志》记载:“太行陉,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丹陉。……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中有八陉,此其一也。土人名小口,为入晋径道。”
     这些史料说明了太行陉的名称、位置、长度、宽度、起止点、走向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太行陉又称丹陉、太行道,南起怀州(今沁阳),北至潞州(山西长治),这是史料记载的太行陉两端起止点,然而其确切位置和准确路线有几种说法。
    而雄踞晋豫咽喉要道的“碗子城”,面积仅为1亩左右,用块石筑城墙,东西长50米,南北阔25米,城高7米,宽4米,依山而建,面临峭壁,羊肠坂道穿城而过,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扼守之势。
    碗子城:太行陉的第一道关口,建造在半山坡一平地上,上有一座青石叠垒的呈圆形城池,由于其地狭窄,形似饭碗,故名碗子城。
    据《怀庆府志》记载:“太行山顶,其路羊肠,百折中有一城,地仅一亩,唐初筑城,置此以控怀、泽。甚小,故名。”原东西门洞上均嵌石刻,东曰:北达京师,西曰:南通河洛。现城址为1861年重修。当时为阻击获嘉李占标农民起义,风台知县集资两仟余缗而修,“置墩台以塞城外之路,另筑牛马墙十余丈,属于台,以护城”。又害怕义军从西侧小口村入关,所以也在小口村重修城墙以捍卫。连接碗子城西的盘石城墙,高约4米,墙厚1.5米—2米,沿山腰西行,长约1000余米。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国民革命军40军39师凭此与日军相持5日,此段城墙是战斗的主掩体和主阵地。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从半坡上往下望,不远处即是河南沁阳地界。现代的高速路和羊肠坂道纵横交错在山峦间,划出一道道历史的皱褶。这里跨省的相邻两个村民历史上就不是很和睦,边界纠纷近年由林地纠纷转为文物之争,前一段关于“碗子城”的一段讼案还打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说法”栏目,经了解,情况原来是这样的:
  离“碗子城”仅有4里地的常平村有人口2500多人,而距“碗子城”略远的大口村有700多口人,离碗子城较近的是大口村碗子村组,有100多人。
  常平村村文书张大豆认为,目前留存最远的凭据,是明万历二十七年在山顶上立着的一块界碑,上面清楚地界定了两村也是两省的分割线,几百年来,一直为双方认可,村民在各自的地盘上春种秋收,相安无事。界碑后来被大口村的人推下山去摔成两截。从此以后,常平村和大口村争执不断。而古羊肠坂道所具有的关隘文化和历史价值,使它跻身于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受到各界的关注。
  据沁阳市文物局局长田中华介绍,1986年11月21日,沁阳境内的古羊肠坂道被公布为“省保”,附属文物包括碗子城、孟良寨、唐城、“古羊肠坂”摩崖题刻、元代石像及哨所城堡等。
  后来,沁阳市在“古羊肠坂”题刻南40米的山坡平台上立有文保标志石碑。可是时间不长,“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被山西方面毁坏,就连沁阳市林业局立的标牌也被毁掉。
  2002年7月17日,沁阳市人民政府划定了古羊肠坂道重点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为坐标,向南500米,向北 400米,向东680米,向西220米;而一般保护范围是自重点保护区边界向外扩1000米。碗子山顶南侧的孟良寨和碗子城在重点保护范围内。
  2004年6月,山西省政府把“碗子城”等古迹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也在“碗子城” 附近立了石碑,尽管基座非常结实,还是被常平村的群众毁掉。
  此次河南省文物局下拨的维修专款到位后,常平村村民更是热情高涨,村委会主任张敬利的想法是,将来和丹河峡谷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开发“碗子城”。
  历史遗迹能开发成景区吗?田中华认为,对文物是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对此,中国旅游学院副教授唐开康认为,适度的开发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景区,唤起大家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帮文物景区筹措到资金,用于进一步的保护工作。
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太行山纪行(七):历史、人与古道之二    这是我们在现场看到新近被砸毁的石碑。石碑上写的是“北达京师”和“南通洛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