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462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贡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8 17:21: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贡院编辑[gòng yuàn]
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最早始於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快速导航
全景图
相关内容索引
中文名贡院
含    义是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
又    称南京贡院
目录
1简介
2江南贡院
▪ 简介
▪ 历史
▪ 陈列馆
3北京贡院
▪ 由来
▪ 管理
▪ 发展
▪ 鲤鱼跳贡院
4定州贡院
▪ 简介
▪ 布局
5川北道贡院
1简介
编辑


贡院
贡院(16张)
院,是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
2江南贡院
编辑

简介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11张)
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城南秦淮河边,毗邻夫子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后只剩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楼宇,只作展示当时繁荣景象的博物馆,内有一可感知贡院盛世时宏大的建筑模型图。江南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详情见百度词条“江南贡院”。
历史


江南贡院复原图
江南贡院复原图
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知府史正志创建江南贡院,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南窗纪谈》载)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清代初期,南京为江南省首府,故贡院一直沿用“江南贡院”之名。
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废止,江南贡院停止开科取士。
公元1919年,贡院被拆除,除留下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
陈列馆


江南贡院明远楼
江南贡院明远楼
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它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南京夫子庙地区原“江南贡院”遗址上。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为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供县、府学考试,占地面积也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近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陈列馆大门“明远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登临四望,秦淮风月,历历在目。“明远”二字取自《论语学而篇》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明远楼两侧是碑廊,陈列着省级文物明清贡院碑刻20余块。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为再现昔日考试景观,馆内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西面20问号舍,内部除陈列有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外,还专门制作有电动模拟考生塑像。他们有的得心应手,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正在伺机作弊。观者不由被这些生动的人物形态景观带入到那逝去的岁月中。东边20间号舍是举行、模拟“江南乡试”的场所,中外游客可以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亲身感受科考之艰辛和中举之喜悦。
东西号舍之间有花圃,这里鸟语花香,修竹婆娑。由花鸟市场遁入贡院的小松鼠在游人脚下戏耍、觅食。奇特的考场建筑,将院外夫子庙那吵杂之声完全消溶。难怪当年应试士子,身在号舍而能不为十里秦淮的喧嚣所侵扰。
穿过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为监临与外帘官聚会办公之地,现为陈列馆的主要展厅。这里,以文字为主配以图片和实物资料,向观众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历史沿革。
自隋朝以来,直至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余年,其社会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了解和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是有必要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宗旨即是广泛征集和展出有关科举制度的实物和资料,研究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得失和现实意义。同时该馆又充分注意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的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举遗存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中发挥作用。
3北京贡院
编辑

北京古代的考场
在建国门内大街路北,有一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它附近的胡同还分别名叫“贡院东街”、“贡院西街”和贡院头条、二条、三条等。原来这里就是北京古代的考场——贡院。
由来


北京贡院
北京贡院
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原来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北京明清两代的贡院建立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当时京城的城垣和皇宫尚未完成,财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苇席等搭盖成考棚。四周围起先是用荆棘围成的墙。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贡院内的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东西两旁则是低矮的考棚,又叫“号棚”,计有9000多间,贡院的四角还有了望楼。
管理

北京的贡院既是全国明、清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当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是用荆棘围圈的。所以又叫“锁棘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应试的举子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因当时还没有钟表,就以点香为计时。
贡院的“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因此院内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备救火。但杯水车薪,实是虚设。贡院着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秋试,首试的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考场着火,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贡院屡屡失火,不得不改建,明万历年间的大学士张居正上疏皇帝,于是贡院改木板房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在清乾隆时期,又把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乾隆还亲自去视察。并作诗,诗句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
在贡院的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故此槐为京城的名槐。贡院的科考也给附近的胡同带来了繁荣,如出现了售笔纸一条街的“笔管胡同”,有会馆性质的旅馆街道“鲤鱼胡同”、“驴蹄子胡同”(考生骑驴进京赶考住宿)等。其中鲤鱼胡同原本是一条小胡同,先叫“老人胡同”。进京的考生有钱的大多骑驴进京住在驴蹄子胡同,相传有一次会试时一个穷考生因没有钱,走着进京只得住到老人胡同的一位老人家,相传在科考的前三天忽降雨水,胡同地面成河,有大鲤鱼出现。后这位穷考生竟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从此,老人胡同名气大振,以后考生们又纷纷住到老人胡同,想借运高中,胡同也改名为“鲤鱼胡同”。到清初,因政治上的原因,有会馆性质的旅馆都被迁到南城,以后在宣武和崇文一带陆续出现很多会馆。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贡院也就闲置起来,后逐渐改为官府用房和民房。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大楼。
发展


北京贡院
北京贡院
京贡院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早的建筑不过是一些木板搭成的棚子。那时候,乡试和会试每隔三年办一届,乡试在秋天,会试在春天,考场就设置在这些大棚子里。考生进考场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一个个搜身,如果发现哪位私带纸条、书本什么的,立马送交有关部门严办。监考的时候就更严了,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考棚,考生进入考棚以后,要从外边把门锁上,这里有个说法,叫“锁院试贡”。每个考棚里放一盆炭火、一盏蜡烛灯,考生只能孤零零地呆在考棚里,要被锁上十来天,活像蹲监狱。等考卷发下来,不过几个小时就得答完。当年,贡院着火的事经常发生,至于着火的原因,可能是把火盆碰翻了,导致木棚子着火造成的。
明朝正统三年,举办秋试,第一天考棚就着火了,造成许多试卷被烧毁。明朝天顺七年,春试头一天,考棚也着火了,这次火着得特别大,锁在棚子里的九十多个举人全被烧死,一个也没跑了。
明永乐十三年,贡院进行了改造,变成了砖木结构。这么一来,就比原先安全多了。改建后的贡院坐北朝南,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贡院大门叫“龙门”,取的是鲤鱼跳龙门之意。主要建筑有五魁祠、明远楼、至公堂、聚奎阁。贡院号房有九千多间,考生答卷就在这些房子里。号房的四角还建有暸望楼,是为监视考生用的。贡院外墙铺荆棘,古贡院亦称棘闱。
民国初年,科举制度废除了,贡院建筑被另作他用。现如今,古考场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了“贡院街”这么个地名。[1]
鲤鱼跳贡院

庚辰
位于建国门内大街东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原址,在元代时为礼部所在地。到了明朝永乐十三年,改为坐北朝南的贡院,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场。
贡院为三进院落,大门五楹对开,称为第一龙门,上面高悬着三块牌匾,东首那块牌匾上写着“明经取士”,中间则高悬着的是一块“开天文运”,西则是块“为国求贤”。
进得贡院第二龙门,也有人称之为“内龙门”,门内建有数千间木栅制成的房屋,专门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吃饭住宿。
明清两代的会试,一般在阳春三月举行,跟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会试一般每隔三年才举行一次。贡院内考试其间,为防止考生作弊,考生进入考场时要脱掉鞋帽,搜遍全身,考场内戒备森严,四周建有高达一丈五尺多高的“棘墙”等。然作弊之事,仍层出不穷。虽然会试时的监考官都由皇帝从大学士、尚书、都御史等高官中钦定,可在顺治十四年,仍然出现了震惊朝廷的“受贿案”。
在明天顺七年(1463年),贡院内史无前例的一场大火,烧死前来会试的考生达90多人,伤者无数。后来张居正为相时,才将木质考栅改为砖墙瓦顶的房屋。
在贡院的南则,有一胡同叫鲤鱼胡同,三月里的鲤鱼胡同,就像眼下6月的七八九这三天,围绕“鲤鱼”附近,形成一道车水马龙、热闹非常的“科举高考区”的特别风景。然而,有关“鲤鱼胡同”的来历,则有一个好听的故事。说有一位河南考生,因家里贫穷,凭着两条腿一步一步日夜兼程赶考。因他来晚了,住处全部人满为患,一位住在贡院附近的老人收留了他。
科举前三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一声炸雷惊起,紧接着从云端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白色鲤鱼,落在河南考生暂住的街面上;一会儿惊雷又起,鲤鱼腾空而起,直朝着贡院会试考场内飞去……于是有老人说,这是“鲤鱼跳龙门”。
三天后开考,河南考生果然高中。这位考生很有良心,发榜后第一件事就去拜望了帮助他的老人,并为老人立了一个大牌坊。
从此,这鲤鱼胡同声名远扬,每次的会试期间,全国各地会集的举子,都集聚在鲤鱼胡同,为的是讨个好彩头。
贡院最后一次会试并宣告这种会试科举制度将在这次会试后终止,是在宣统的元年(1909年)。到了民国时期,贡院改为官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为民用。如今的鲤鱼胡同,已成了街边的绿地和大街的一部分,再也不会出现拥挤的车水马龙,天下考生齐聚贡院,以图“鲤鱼跳龙门”的那种好彩头的繁华景象,当然,如今到了每年的6月七八九三天。古有的那种热闹非凡,已经转移到了大大小小的高考考场。
4定州贡院
编辑

简介

定州贡
定州贡院
定州贡院
院,位于河北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占地10余亩,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重修,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好的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场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贡院是举行院试的场所,是从童生中选取生员的考试,俗称“考秀才”,而且具有文、武两科考试的场所。
布局


定州贡院
定州贡院
建筑布局为中轴式东西对称的建筑形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坐北朝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等主要建筑,东侧武场区原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建筑,每座建筑自成院落,院落间按使用需要或多或少地建有一些附属建筑,大门外还建有兵房,执事仪仗房等以壮观瞻,整个建筑布局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建筑。
贡院的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别具一格,显示了清代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行置其中,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2001年06月25日, 定州贡院作为清代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川北道贡院
编辑

位于

今四川省阆中市学道街20号,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贡院之一,隶属于阆中古城大景区。《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详情见百度词条“川北道贡院”。

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22:0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21750
会试编辑[huì shì]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中文名会试
举办部门礼部
地    点京师
起    源金
时    间春天
别    名春闱或春试
录取人数90-410
目录
1名词解释
2录取人数
3考试流程
4历史变迁
5会试场所
1名词解释
编辑

会试,
会试朱卷
会试朱卷
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金代凡府试中选者可参与会试。泰和二年(1202) 定,策论三人取一, 词赋经义五人取一。元代乡试取300人,三分之一可参与会试,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2录取人数
编辑

会试诗
会试诗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公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1]
3考试流程
编辑

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4历史变迁
编辑

会试闱墨
会试闱墨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後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释褐授官。清朝规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次年举行,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三月,亦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1]
5会试场所
编辑

现存的会试场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在古代这种单间叫[2] 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考生才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23:21 | 只看该作者
乡试编辑[xiāng shì]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中文名乡试
别    名乡贡,解试,秋闱,大比
始    于两宋
终    于清
目录
1发展历史
2应试对象
3考试安排
▪ 时间
▪ 地点
▪ 场地
▪ 内容
4结果影响
5轶事典故
▪ 舞弊
▪ 轶事
6评价
1发展历史
编辑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
宋朝《科举考试图》
宋朝《科举考试图》[1]
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
国子监
国子监[2]
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3]
2应试对象
编辑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
会试榜
会试榜
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一、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实际上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4]
3考试安排
编辑

时间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
贡院
贡院[4]
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5]
地点

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场地

考棚又叫“号房”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
乡试考生休息雕像
乡试考生休息雕像[6]
舍”。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号房内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即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监考官,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监考官一概不问。[5]
内容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
江南贡院乡试雕像
江南贡院乡试雕像[7]
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
例定: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3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4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4]
4结果影响
编辑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乡试是科举制在省区范围内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会试、御试的必要阶梯,还在内容、规则、程序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4]
5轶事典故
编辑

舞弊

舞弊轶事
道光十五年(1835年),经宗人府会同刑部审明,已革举人叶卓桂系科场舞弊。奏报后,皇帝下旨:“叶卓桂着发往近边充军”。[8]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乡试结束后,江西巡抚、监临裕泰奏报生员李葆光等对举人黄佑祥抄袭旧文“联名”揭发。道光帝于是谕内阁:“江西本年乡试,都昌县中试第十名举人黄佑祥,头场首艺,抄袭旧文幸中,难保无怀挟传递情弊。至生员李葆光,事不干己,辄隐匿本名,并改注宋鸿文等籍贯,联名具控,显系挟嫌图诈,俱应彻底严究。”[8]
舞弊后果
士子作弊一旦被发现就是灭顶之灾,不但会被革职,甚至还有发配充军的危险。[8]
轶事

《范进中举》: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
6评价
编辑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末科乡试的考试内容已脱离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为讲求经世致用。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在当时科举与学堂难以协调发展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结局。[9]
负面
清代的乡试制度与明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因而科举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越来越多。清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1905年科举制最终消亡。由学校取而代之,至此,科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正面
在其1300多年的岁月里,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科举制度虽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但“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9]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24:19 | 只看该作者
生员编辑[shēng yuán]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唐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
明、清指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廪生给廪米,故名。增广生亦名增生,因于廪生外增额,故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生员见官可以不拜,详见《聊斋奇女子》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25:48 | 只看该作者
收藏39386
监生编辑[jiàn shēng]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中文名监生
起    始唐朝
发    展明清
率    属国子监
明朝分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清朝分类恩监、优监、荫监、例监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目录
1释意
2简介
3分类
4沿革
5典型
1释意
编辑

jiàn shēng
基本解释
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词语解释:
监 : 监(监) jiàn 古代官府名。
生 : 生 shēng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
2简介
编辑

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司天监也有监生。其名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人(唐原称在监肄业者为国子生)。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清入监肄业的有贡生(即“贡监”,包括岁贡、因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监生(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官生(七品以上官子弟之
监生
监生
聪敏好学者)、经提学官考选提拔的廪增附生、及满州勋臣子弟、先贤后裔等。乾隆以前,考课很严,后渐成虚文,生徒不常在监读书。同治与光绪初年,稍有起色,旋又废弃。清后期捐纳监生泛滥,此类监生多以之求官,监生之名,遂为人贱视,与往日状况不同。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明代监生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贡监是以人才贡献入监之意。洪武初规定,凡天下府州县各学,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后来名额略有变更,但因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名,致使仅以食廪膳年久者为先,往往是一些年长而无学识的人入监学习,所以监生成绩差劣。至孝宗时期,又于各府州县常贡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选贡一名,通过考试把学行兼优、年轻有为者选贡入国子监学习。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故又称民生。至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监生有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生有六类: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一般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子三:赋诚,云南楚雄府通判,任出。赋谌,监生,刘出,皆能诗。”
3分类
编辑

明清时的监生主要有如下几种:
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在清朝,贡监也叫优监,表示从生员(秀才)中选拔优秀的人去国子监读书。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在清朝,荫监又分为恩荫和难荫两种。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许送一子入监读书,以及遇到庆典,皇帝特赐许入监读书的人,都算是恩荫。凡内外三品以上官,任满三年者,死后一子可以入监读书;地方布政等司长官及州县佐贰殉于国难的,准其嗣子入监读书,这些都是难荫。清朝的难荫,在明朝称为恩生。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在上述各种监生中,贡监
秀才看榜
秀才看榜
主要是通过地方儒学保举某些生员入国子监的。由于朝廷授予这种保举的名义有多种以及保举时选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为贡监,即贡生也有若干种,如岁贡、选贡、拔贡、恩贡、优贡等等。例如岁贡是由地方的府、州、县学把秀才依次排队,按规定时间循序推荐到国子监,俗称挨贡。由于岁贡须计较年资,及至入监时多已年力衰惫,所以明清两朝的中后期又在岁贡之外,另行选拔年富力强、学行兼优的秀才入国子监,这种选拔不计较资历,明朝称为选贡,清朝称为优贡。此外明清两朝又都有例贡,这是指秀才通过捐纳钱粟取得贡生身份的人。例贡不算是正途,因此不被人所看重。
4沿革
编辑

监生其名始于唐代。
明清入监之途甚多,主要来自考选,或由皇帝特许,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等名目。
明初,监生与科举、荐举同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又,由捐纳而取
得应试资格者,亦称监生。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往往并不就监读书。《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
《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每负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监考留。会试下第举人,入监卒业。又因谏官关贤奏,设为定例。府、州、县学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日本、琉球、暹罗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
5典型
编辑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对自己十分吝啬。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本文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的语文书。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28:18 | 只看该作者
科举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 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考试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 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 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 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学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搏士”等。

硕士 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代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 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29:24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大学老校区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100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 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目录
1学校简介
2学校概况
1学校简介
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0年,合并开封师专、开封医专,组建成新的河南大学。
2学校概况
编辑

建校90多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以范文澜、冯友兰、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河南大学已培养了近40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为院士,上百人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副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都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或社会活动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扩大招生、新校区建设等,在提高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办学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 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目前,河南大学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光电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民生学院(二级学院)等26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 24个硕士一级学科、17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3600多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0人,教授、副教授11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0余人,硕士学位的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5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校区总面积36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校区(金明校区)已投入使用,2006年将基本建成。
伴随着全国高校改革的深入,河南大学的发展又揭开了新的篇章,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办学渠道进一步拓宽,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高校的方向迈进。河南大学将成为一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她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32:03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大学老校区的经典建筑群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0ef22001010id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41:59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大学的前身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于1912年,
                            是当时中国的留学培训基地。至今100年啦!

                                 当时这样的学校全国仅有三所!
                                 即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现清华大学)、
                              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8:04:4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合璧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02-23 09:25  责任编辑: 苏向东

大礼堂

6号楼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里的近代建筑群是1915年至1936年期间逐步建成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留学欧美的建筑师们学成回国,虽然他们大部分所接受的属西方学院派教育,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却有着难以磨灭的烙印,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将民族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的长处相结合,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很快形成主流。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原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成立,教育家林伯襄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的校园只有几间贡院的旧房。后来,从欧美留学归国,专攻建筑学的李敬斋、许心武依次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们对校园做了整体规划。30年代末,校园已具相当的规模,采取以大礼堂、南大门为中轴线,6号楼、7号楼、东、西斋房位于两侧的空间格局,构成了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式优秀近代建筑群。

近代建筑保护现状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位于开封的东北角,北临宋代铁塔,东依开封古城墙。校园里的近代建筑群从20世纪初期始建,到目前为止保存基本完整,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中西合璧式的风格。2000年9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河南大学90年校庆,学校对建筑群进行了整体的修复,建筑重新焕发出崭新的光彩。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文物保护委员会”。保护委员会张义忠科长说:“2006年以来,由学校自筹和省文物局拨款,学校投入了250万经费对这些老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文物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实对旧房子进行修复要比修建新房子投资更大,目前,学校近代建筑群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在此期间国家和学校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宫殿式建筑——大礼堂

进入古朴、庄重的南大门,与之遥遥相望的便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大礼堂始建于1931年,由许心武设计,1934年12月28日落成。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重叠式的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周边四角微微挑起,左右对称。屋脊之上端坐形态各异的脊兽,檐下雕龙画凤,栩栩如生。礼堂入口处四组八根巨柱直通檐口,增强了大礼堂雄伟庄重的气势。大礼堂分上下两层,拥有可容纳3000多人的座位,而当时的河南大学却只是几百人的学校,可见学校的魄力与设计者的高瞻远瞩。

具有70多年历史的大礼堂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中原教育的历史沧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和北仓女中的同学联合在大礼堂演出了反抗侵略的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在这次演出的基础上,他们又联合了更多的话剧爱好者组成“大众话剧社”,还组织了唱救亡歌曲的“怒吼歌咏队”。不久,“上海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洪琛、冼星海、宋之的等率队在大礼堂多次公演,冼星海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和河南大学的“大众剧社”“怒吼歌咏队”在大礼堂舞台上演出救亡话剧和抗日歌曲,对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河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也曾在大礼堂举行。大礼堂自落成那天开始,便成了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至今仍在使用。

6号楼的韵律和谐之美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结构等艺术语言,表达出不同的韵律与节奏。在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最能代表建筑艺术之韵的是6号楼,现在改名为博文楼。6号楼位于大礼堂东侧南部,1915年破土动工,1919年建成,设计者已无从考证。6号楼是学校最早的一座近代建筑,建筑精彩的部分在于正面的造型处理上,楼主体墙前侧加了一排宽阔而有秩序感的外廊,圆柱形木质栏杆与其他部分形成虚实的对比。三层外廊下方对应着六根欧式风格的修长柱子,柱子之间的门楣和二层窗楣上分别有半圆形和三角形装饰,与中国传统对称式结构建筑相结合,达到了中西合璧的和谐、韵律之美。

6号楼建成伊始,就处于社会转型、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她犹如舞台,接待了众多人物。1925年,时值盛夏,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的李大钊应邀到此,向全校师生作《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后来报告的内容被刊登在《雷火》上流传下来。2002年,6号楼的脚下,竖起了一尊李大钊先生的塑像,底座上两段简明的文字,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后辈学子豁然开朗,原来这里也曾经是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也曾是著名现代作家姚雪垠当年经常去的地方,1929年,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尽情地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的灌输与熏陶,他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孤坟》就是在这里诞生。1930年,姚雪垠因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被反动当局视为“共党嫌疑”而遭被捕,当他被押解走到6号楼时,为再不能在图书馆读书学习而留下深深遗憾。1929年12月,傅斯年在6号楼做学术演讲,他从安阳殷墟的发掘,谈到河南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物,进而强调必须借以现代科技考古手段才能更好开发与保护,当时正值寒冬,屋外寒风刺骨,屋内却学术炙热,傅斯年先生一连讲几个小时没有一丝倦色,他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在场听讲的人。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经过抗战与“文革”的洗礼,维持到今天实属不易。如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部分建筑已经显现出破败之态。比如斋房内部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墙皮脱落的情况,地板多处也已松动,踏在上面,咯吱的响声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张义忠科长说:“马上要迎来2012年河南大学100年校庆,最近,学校准备把所有斋房腾空,要对这些斋房进行全面修复,这项计划正在进行中。”据了解,目前学校对老建筑的保护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由于学校这些老建筑的特殊性,之前没有一个对口的管理制度,以前对老建筑的保护是无法可依。现在,学校制定了《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使用规章制度》,这项制度正在通过学校的审核。《制度》出台以后,对老建筑的保护就会变得有法可依了,学校对建筑的保护也将会实现规范化。相信对这些近代建筑的的保护以后会更好。(万红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