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溪石渐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贡院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8:14:30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编辑词条
该词条缺少摘要、基本信息栏、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图片


1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青砖绿瓦,飞檐走兽,雕梁画栋,中西交融。走进河南大学,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近代建筑群,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不知不觉在周身蔓延。
  2006年6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获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荣称号并通过了国务院的核定,处在第五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序号为:984,编号为:Ⅴ--111,单位名称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时代为:民国。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开封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大门:1935年开工,1936年建成,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砖木及混凝土结构。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椽飞起翅,四角如翼。外侧门楣正中“河南大学”校名,采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样,庄重严正。内侧门楣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但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保存至今。
  六号楼:始建于1915年,1919年建成,耗时四年,是学校第一座中西风格相结合的新式建筑,建筑面积2122.92平方米,中间部分4层,两翼为3层,建成后成为预校的教学、实验、科研中心以及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先生受开封地下党的工作者和在国民二军中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邀请,在此演讲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他的演说,给广大进步师生以极大的鼓舞,掀开了河南大学革命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七号楼:1924年动工,192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楼高三层,其中半地下室一层。七号楼以青砖砌墙,底层墙面用水泥砂浆抹面,饰以横向凹槽,二、三层墙面贯以通至檐口的塔斯干壁柱。当时,一楼有部分教室;二、三楼大部分是教室,间有少数研究室;地下室基本上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及药品仪器储藏室。功能之齐全,超乎想象。可能你会想:当时那样一座建筑,却又这么多用途,难道不显得拥挤么?事实上,博雅楼的采光效果和隔音设备十分先进,东南西北四个大门,方便师生出入,并没有拥挤不畅的感觉,可见当时设计之周全。
  现在的博雅楼,依然风采不减。绿树掩映中,叠檐飞阁,古朴典雅;蓝天白云下,雕梁画栋,大气磅礴。
  十二斋: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那上边有“金陵十二钗”;而在河大,你可以看到“河大十二斋”。1921年,东一、二斋,西一、二斋建成,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1926年东三、四、五、六斋建成;1952年,东七、八、九、十斋建成。十二斋自东十西二,遥遥相对,外观一致。特别是东十斋,一字排开,如同琴键,精巧华丽的入口垂花门饰、淡雅朴素的灰色清水砖墙、简洁明快的几何形窗套、尺度宜人富于变化的坡屋顶、女儿墙,还有室内那红色油漆的实木房门、楼地板,做工细腻的木质楼梯、扶手、栏杆别有风情。
  如今,斋房已不单纯是供人使用和欣赏的建筑,它体现的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河大保留下来的校园早期建筑,斋房早已成为河南大学重要的人文景观。它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筑特定发展时期的体现,更是河大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大礼堂:大礼堂与南门遥遥相望,这幢宫殿式的建筑极具历史感,青砖红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1931年,时任校长的许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礼堂的动议。自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历时三载,用资20万元。当时河大的师生共计500余人,却兴建了可容纳3000多人的大礼堂,足见河大的魄力。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设计之精美,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为当时国内所罕见。
  大礼堂占地3932平方米,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至今仍在使用。作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她见证着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见证着河大学子的成长。在春季,广场上空飞舞着无数风筝,煞是好看;到了冬天,同学们在每到周末,在这里都会举办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特别是艺术学院举办的“同唱一首歌”,虽然不如央视的“同一首歌”,但在整个河南省高校都很有名气。2002年河南大学90年校庆时,央视“同一首歌”走进河大园,河大师生与诸多明星同台放歌,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礼堂前东西干道,东部分称为“东辰路”,西部分叫做“西月路”。“东辰路”是一条法国梧桐成行的大路,到了夏天,绿树成荫,叶儿婆娑,漫步其间,感受河大浓厚的人文气息;“西月路”东北侧,是一个小花园,造型别致,层次感强,和它作邻的是一个总体造型为飞机状的十号楼——尚学楼,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分为三部分的理工综合楼——荟学楼。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继承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的优秀成果,其风格中西合璧,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学校厚重的历史及冼练凝重的风貌。建筑群从整体到局部,均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不愧为国家之瑰宝。
词条标签:

转自搜狗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09:55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典型
http://www.szjs.com.cn 2013-01-14 09:36 深圳建设网 点击 262 次 【 字体:[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2013年,是河南大学过完百岁生日的第一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河南大学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植根中原沃土,栉风沐雨,历经沧桑,培养了众多政坛精英、学术大家和商界巨子。
  钟灵毓秀,坐落于河南大学老校区的近代建筑群,是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典型,堪称国之瑰宝。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体现了国家对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重视。
  布局: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开封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该建筑群占地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了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博文楼(也称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十间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博雅楼(也称七号楼),西外侧有两间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的河南贡院碑和重修的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
  该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理性与浪漫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大门: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
大门
  1935年开工、次年建成的河南大学大门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属砖木和混凝土结构,通高10.39米,东西宽13.4米,进深7.8米,建筑面积150.05平方米,设3扇门,中门高3.7米,宽3.66米,门楼两侧为2座56平方米的布瓦顶耳房。
  南北两个牌楼圆拱相连,组成大门,中间为正楼,两边为次楼,收到了重檐的效果,这是我国古代四柱三楼式牌楼的进一步发展。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檐飞起翅,四角如翼。正楼外侧门楣采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体横书“河南大学”,次楼匾额镶古典花纹,檐下额枋、雀替均作彩绘。正楼内侧门楣横书“止于至善”,次楼左书“明德”,右书“新民”。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其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启发学生,使他们都能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自新其德,敦品厉行,积学储宝,进而成己成物,将德学贡献出来,使社会不断进步,事事物物都能达到美善圆满的境界。
  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保存至今。大门是整个近代建筑群的标志,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在它的烘托下层次更加分明,愈显华丽壮观。
大礼堂: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
大礼堂
  与大门遥遥相望的一栋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雄卧校园南北主轴线与东西主轴线的交汇点上,这便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1931年,时任校长的许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礼堂的动议,并与当年底动工,历时三载落成。大礼堂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13.55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设计之精美,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为当时国内所罕见。
  整栋建筑主体为重檐歇山式复杂、多重屋顶组合,高低错落有致。周边四角挑起,左右对称,上下一致高低起伏,变化多端。屋顶覆以青灰筒板瓦,屋脊上端有脊兽,檐下垂花柱、雀替、挂落均作透雕彩绘,龙头、狮子、凤鸟等动物图案雕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礼堂入口处八根爱奥尼式巨柱直通檐口,更添大礼堂挺拔高峻、巍峨壮观之姿态,是全国堪称建筑艺术精品的大礼堂,不愧为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巧妙结合的典范。
  大礼堂为殿式建筑,分上下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楼梯6座,后台有两座为木质楼梯。殿式多屋顶组合,8柱1梁支承8榀钢屋架和楼板重量,水泥地基,青砖墙,大玻璃窗,采光良好。礼堂南立面正中设3扇双扇平开大门,东、西、北立面有4个直通室外的出入口,皆为4柱卷棚歇山顶门廊。观众厅为大礼堂的中心,设座位2816个,舞台宽18.23米,深12.19米,可作放映、演戏、报告会等用。舞台两侧楼上楼下共设多功能服务区4个,总面积468平方米,可作化妆、休息、储藏道具等用。门厅上部设有125平方米的服务用房,32平方米的放映间设在走廊夹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和北仓女中的同学联合在大礼堂演出了反抗侵略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之后,上海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洪琛、冼星海、宋之的等率队在大礼堂多次公演,把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河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也曾在大礼堂召开。大礼堂是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至今仍在使用。
十二斋房:别有风情的书院学舍
斋房
  沿袭古代书院讲堂左右布置斋舍的做法,河南大学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两侧十二间斋房肃然伫立。东十斋、西二斋统称东西十二斋房。东一二斋、西一二斋建成于1921年,东三四斋和五六斋建成于1926年,东七斋至十斋建成于1952年。每间斋房有3层,建筑面积552.48平方米。
  十二斋东十西二,遥遥相对,外观一致。特别是东十斋,一字排开,如同琴键。斋房为砖木结构,屋面为横三道屋脊,四周有淡雅朴素的城垛式灰色清水女儿墙相围。斋房门口均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顶部覆有筒板瓦。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镶刻在两根垂柱之间,板上雕有梅兰竹菊、珍禽异兽,为整栋建筑的亮点。简洁明快的几何形窗套,室内刷有红色油漆的实木房门、楼地板,做工精细的木质楼梯、扶手、栏杆都别有一番风情。
  “校本部之校址,南近曹门,北及铁塔,东依城垣,西环惠济河矣。”民国初年经当时政府划定校址后,李敬斋先生便主持整体规划工作。按照规划,学校的楼房有十二栋,斋房东西各十间,另外大门附近还有房舍十余间,这在当时颇具规模。但是,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学校倾注主要精力宣传、组织抗日救国,再加上政局动荡、经费不足、学校变迁等原因,除六号楼、七号楼、大礼堂和部分斋房外,大部分建筑未建成。有资深专家估计,如果河南大学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实施,河南大学将毫无疑问成为中国最气势恢宏又最具魅力的高等学府。
  如今,斋房已不单纯是供人使用和欣赏的建筑,它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作为河南大学保留下来的校园早期建筑,斋房早已成为其重要的人文景观。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筑特定发展时期的体现,还是河南大学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博文楼:百年沧桑的见证者
博文楼
  位居中轴线东侧南部的博文楼是河南大学最早的近代建筑。博文楼又称六号楼,由武长发设计,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该楼改变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平面呈T型,中间四层,两翼三层。中间部分有六根爱奥尼式巨柱贯通二层和三层,门口设平台直抵二层。屋顶中部为悬山灰瓦坡顶,两翼为硬山四坡顶,底层为基座层,以灰泥粉饰,二层以上为青砖清水墙,装有西式玻璃门窗。其屋顶、墙体对称布局,中间高、两侧低,颇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布局、柱式、楣饰、圆券柱廊、花瓶形栏杆等又为西式建筑手法,给人以稳固厚重之感。博文楼建成后成为预校的教学、试验、科研中心以及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
  博文楼建成伊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新旧思想交替的动荡时期。1925年,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区委负责人的李大钊应邀至此作了一场题为《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河南大学九十年校庆期间,一尊李大钊塑像在博文楼的脚下伫立起来,让后辈学子永远铭记这里曾是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1929年,著名作家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尽情地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的灌输和熏陶,他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孤坟》在此诞生。1930年,姚雪垠因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被反动当局视为“共党嫌疑”被捕,当被押解走到六号楼时,他为再不能到图书馆读书学习而深感遗憾。1929年12月,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六号楼作学术演讲,他从安阳殷墟的发掘,谈到河南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物,进而强调必须借现代科技考古手段才能更好地开发保护建筑。当时正值寒冬,屋外寒风刺骨,屋内却是浓浓的学术氛围。傅斯年先生一连讲几个小时没有一丝倦色,他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在场听讲的人。
  博文楼是河南大学百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的亲历者,见证了百年河大的变迁和辉煌,见证了每一位河大人的激情与梦想。如今,河南大学经常邀请名家学者在博文楼三楼进行学术报告。二楼是黄河文明发展中心办公室,集聚了众多的黄河学者,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博雅楼:华丽典雅的“美女楼”
博雅楼
  位于中轴线西侧中部的博雅楼于1924年动工,次年建成,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是当时的主教学楼。楼高3层,其中半地下室一层。主门在楼中部东侧,4个入口处均有歇山卷棚屋顶式灰瓦门廊。楼四周设西式木质门窗,刷有酱红色油漆。歇山式屋顶四角悬挑飞檐,上置套兽,建筑四周屋顶出檐两米,檐下全是垂柱和彩色木雕挂落,215根垂柱雕刻成覆莲柱头,其间镶有2000块做工精细、画面内容各异的锒透雕花板。整栋建筑为青砖砌墙,立面层次丰富,装饰细腻,色彩明丽,愈显华丽典雅,是上世纪20年代中西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
  当时,一楼有部分教室;二、三楼大部分是教室,间有少数研究室;地下室基本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和药品仪器储藏室。博雅楼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所以尽管该楼用途齐全,却从不显得拥挤,可见当时设计之周全。
  当年,这里曾是思想大交流、大碰撞的场所。范文澜先生讲授《文心雕龙》研究课一般是在七号楼最南边的一间教室。每逢先生上课,教室内总是座无虚席,连没选此课的外系学生也来听课,那种盛况在河南大学是前所未有的。嵇文甫、张遂青、范文澜、罗章龙等在国内名噪一时的学者也都曾在此执教。1937年6月,革命志士、法学院进步学生邓拓在此楼北门不幸被反动派逮捕。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军人楷模、时任开封警备司令兼军官学校校长的张自忠将军应冯玉祥之约,曾于该楼对河大学子进行军事理论培养和爱国教育。
  楼如其名,如今的博雅楼,依然风采不减。绿树掩映中,叠檐飞阁,古朴典雅;蓝天白云下,雕梁画栋,大气磅礴。河南大学的师生给博雅楼起了一个更贴心的名字——“美女楼”。这不仅是因为博雅楼富丽堂皇、精巧别致、秀压群楼,还因为出入此楼的女大学生的典雅气质和文化内涵。就要九十岁了,博雅楼依然风韵不减。
贡院碑:科举制度的终结者和高等教育的开启者
贡院碑
  据史料记载,1000多年前的后周王朝就将河南大学所处的这块文化圣地辟为国子监,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高等学府,北宋定都开封后也得以承继。清雍正九年(1731年),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河南贡院。碑文记载:“为劝学敬教,化银25556两,建了一座占地197亩的河南贡院,北面正对开宝寺塔。”工程完工立碑为记,碑高4米,宽1.06米,厚0.32米,碑上端篆书:“改建贡院碑记”,下为楷书碑文。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洪水冲毁了河南贡院,水退后重修,并立碑纪念,碑高4米,宽1.15米,厚0.3米,碑上端为篆书:“重修贡院碑记”。双碑碑帽前后均刻有双龙腾飞于黄河巨浪之上的石雕,碑文楷书字体工整,堪称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佳作。
  光绪末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京城的试院被毁,全国会试地点改在河南贡院。这是全国最后一次进行科举考试,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寿终正寝,河南贡院则成为这一考试的终结地而被载入史册。1912年,河南省在此创建了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该校创办后,陆续建造了河南大学的这些近代建筑,同时引进外教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了我国封建时期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使得青年学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开创了中原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之先河。

http://www.szjs.com.cn/htmls/201301/57691.html


来源: 中华建筑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11:44 | 只看该作者
雀替[url=]编辑[/url]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url=]编辑[/url]吧!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目录



1
概念解释编辑

雀替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2
发展历史编辑
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于北魏,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这个时候它还只是柱上交托兰额的一根拱形横木,听起的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 。
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到了清代之后。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牛腿”,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雀替虽然也是由基于力学原理演变而来的构件,不过其后的发展更多时候是由于美学的原因所促使而产生。
由于雀替像一对翅膀在柱子的上面向两边伸出。也就使到住头部份的装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后代的建筑都喜欢采用雀替来作为柱头装饰物。
在柱头与梁额交角的地方雀替似乎成为不可缺少之物。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要求,结果就出现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各异的省替了。大体上雀替的形式可归纳成为七大类,就是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等。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天后宫中的雀替有两种款式即省替与小雀替。这些雀替全部以水泥雕成。配上彩绘,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在茂梅庭,牌楼和欢迎门的大柱头都有雀替,全部计有十六座。
钟鼓楼,走廊间之大柱头。以及礼堂外墙之半圆柱头上则配以小雀替,计二百零六座。
由于这些雀替的存在,使到天后宫的柱头有完美落实之感。

3
样式编辑
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筑上出现起,在以后千余年里变化出七种样式。
1. 大雀替: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2. 雀替: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雀替在宋代时已较为常见,且多用于室内。从元代开始在室内外随意使用。明、清时主要用于室外,而室内极少使用。明、清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此为前代所没有。
3. 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4. 通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5. 骑马雀替:当二柱距较劲,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6. 龙门雀替: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7. 花牙子: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4
造型的演变编辑
最早期的雀替横向跨度较大,南北朝时其长度占明间面阔的三分之一,朝代愈后其长度亦逐渐缩短,清时雀替的长度则占明间面阔的四分之一。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宋、辽、金、元的一些高级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辽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构成。
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简洁,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
从明朝开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现了鹰嘴突样式,鹰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显著。
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13:0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109




挂落[url=]编辑[/url][guà là]
挂落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常做透雕彩绘。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在室内的挂落称挂落飞罩,但不等于飞罩,挂落飞罩与挂落很接近,只是与柱相连的两端稍向下垂;而飞罩的两端下垂更低,使两柱门形成拱门状。



中文名挂落



外文名guà luò , guà luo




目录



1
基本解释编辑
◎以下解释中第二条的挂落读作guà luo,其他均为guà luò。
2.〖implicate〗〈方〉也称“挂落儿”,为北京、天津一带的方言,土话,为连累,牵连的意思,吃挂落(儿)即为受连累,受牵连:你倒逞英雄了,让我跟你受~∣再这样干下去,大伙都得跟你吃~。对于这种说法的来源,一种认为“瓜葛”的儿化音“瓜葛儿”流传时间久了,被读成“挂落儿”,而“吃”则多为挨、受的意思,比如“吃揍”意为挨揍、挨打;“吃亏”意为受损失。另一种认为挂落为牌坊正额下面的装饰,人们每年给富贵人家拜年时先要向着牌坊行礼,由于此时牌坊下面的“挂落”也跟着一起接受人们的礼拜,因此便引申为受牵连。
3.挂络的别称,小袈裟名,或称挂子、挂罗、络子等等,即通两肩悬于胸间之小袈裟,取挂而络于身的意思,乃安陀会之变形。禅僧作务、行步时,为方便而着服之。具体解释请参见词条挂络。
4.指高处的物体(如电缆线、树枝等)因为被挂住而受到带动,进而垂下或落下,也可以形容细小的物体(如灰尘)被风带动而落下。
“风里夹杂着泥土的腥气和植物的气味,闷热的庙堂里顿时凉爽起来,更多的灰挂落下来,累积在大和尚的光头上,降落在大和尚耳朵的苍蝇上,但苍蝇不为所动。”——莫言《四十一炮》
“温泉岔路口附近看到,拉断的水泥杆共有四根,其中三根已被施工人员重新立了起来,另一根水泥杆仍然倒在地上,十多根电缆线和挂落的树枝散落一地。”(来自某新闻报道)
5.指水体(如水景瀑布等)从高处悬挂落下,除挂落外还有线落、布落、层落、雾落等,也用来形容眼泪顺着眼角或脸庞落下。

2
举例编辑
“尽管湖面已结冰,然而湖水仍在冰层之下流动着、聚集着,临近深潭时,依然翻崖跌落,状若一匹白练,从崖顶挂落,形成冬季的吊水楼瀑布景观。”(来自镜泊湖吊水楼瀑布的介绍)
“也许是阳光太刺眼了,两行眼泪挂落下来。她重又低头,闭上眼睛。”(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14:3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215




爱奥尼柱式[url=]编辑[/url]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中文名爱奥尼柱式


外文名Ionic Order



来    源古希腊


建筑特点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或平台分开







目录



1
历史沿革编辑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
建筑特点编辑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
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 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柱头,它也是许多理论和实践论述的主题,全赖维特鲁威(Vitruvius)的一段简短和晦涩的描述*。仅有的工具是一把直尺、直角器、线索(以量度半长)以及一个圆规。
柱上楣沟有三个部分:一个平直的柱顶过梁(architrave)被分成两或三条水平带,上面支撑一个通常装帧精美的雕带(frieze),以及用齿饰组成的上楣柱(状如紧密排列的工字钢)。有一个冠状(corona)及反曲线(cyma)的线脚以支撑伸出的屋顶。雕带上栩栩如生(通常为叙述性的)浅浮雕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而多利克柱式在同样的位置布置的是三联浅槽饰(triglyph)。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实践通过减少柱顶过梁的比例将楣沟的高度浓缩,使得雕带更为显著。

3
其他相关编辑
维特鲁威,一名奥古斯都时代的实践建筑师,在他的《建筑十书》中认为多利克式的基础建立于粗壮的男性身体比例,而爱奥尼式则来自“更优雅的”女性的身体。虽然他没有提到这个自觉的、字面的解释的来源,但是它肯定来自于希腊化时期传承的建筑传统,例如米安德的马涅希亚(Magnesia ad Maeandrum,位于吕底亚)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建筑师赫墨根尼(Hermogenes of Priene)。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接受了他的想法,将爱奥尼柱式阐释为庄重的妇女,而不似科林斯柱式那样全然女性化。爱奥尼柱式是文艺复兴后图书馆和法庭建筑的主导柱式,象征知识和文明。由于没有维特鲁威之前的建筑学理论存世,所以要判断公元前5至4世纪的建筑元素的此种“含义”是很困难的,但却不妨碍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标准的经典建筑“语汇”。

4
社会价值编辑
主要是多立克柱式的帕提农神庙也有一些爱奥尼元素,不过雅典卫城内更纯粹的爱奥尼模式现于俄瑞克忒翁神庙。自17世纪以来,这种式样的一个更引人注目的例子可以在罗马的Fortuna Virilis(雄浑的胜利女神)神庙中找到,它首次在德戈德斯(Antoine Desgodetz)的《罗马的古代建筑》(Les édifices antiques de Rome,巴黎1682年)中以蚀刻版画表现其细节。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18:44 | 只看该作者
三角楣饰[url=]编辑[/url]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url=]编辑[/url]吧!
三角楣饰希腊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常用的建筑横梁上一种三角形的装饰形式,由柱子或壁柱支撑。它起源于迈锡尼时代的狮门形式,希腊时代在神庙上的这一三角形空间中刻上浮雕进行装饰,到了罗马时代还将其用来挡雨。三角楣饰最为知名的实例之一是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26:40 | 只看该作者
河大近代建筑群介绍
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河大近代建筑群 ,主要分布于校园南北主轴线及其两侧 , 1.1  南大门大门作为单位的门面及形象代表 ,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今日雄伟壮丽的河大南大门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 ,建成于 1936 年 ,是当时的校长刘季洪按照前任校长李敬斋、许心武当年的设计兴建的.整个大门建筑为砖木结构 ,包括中部大门及两侧的耳室. 正面看去 ,中部大门采用了三开间牌楼式的造型. 大门通高10.39 m ,东西长13.4 m ,进深7.8 m ,占地114.5 m . 正中门洞高3.7 m ,宽4.84 m ,为拱形门洞;两组八根方形门柱阳角以凹入线脚加以处理 ,使得门柱显得修长而挺拔;门柱下部尺寸则做了适当放大 ,形如柱础 ,给人以稳定感;柱础与上部柱身则以简洁的西式线脚加以过渡 ,以使视觉更加连贯. 两侧门则较小 ,宽 1.5 m ,高 3.0 m ,为方形门洞. 门楼顶部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庑殿顶形式 ,垂脊上设仙人走兽以点缀轮廓 ,屋顶下设有斗拱 ,当心间门楣上横书“河南大学”四字 ,两梢间上下额枋之间则以传统彩绘饰之.大门两侧耳房是门卫值班用房 ,为硬山坡屋顶 ,门楼与耳房的结合既满足了功能需要 ,又使得高大的门楼与低矮的围墙之间平稳过渡 ,形式处理恰如其分.如果细心观察 ,会发现南大门顶部的处理与传统门楼或牌楼有所不同 ,通常传统牌楼或门楼顶部只须一组屋顶就能满足其功能及美学的要求. 而南大门若采用传统方法则会带来美学上的矛盾 ,由于大门进深较大 ,假如处理为一组屋顶 ,则其体量势必增大 ,这就导致整个牌楼式大门上下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而失去美感.因此 ,设计者就想出用前后两组屋顶的处理方案. 这种做法不仅适应了大门平面尺寸 ,同时也满足了美学要求. 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 ,人们都会看到一个相同的、构图完美的大门形象. 如果从侧面观察大门顶部 ,更能发觉它的错落有致 ,曲线优美的轮廓效果. 一座普通的大门被设计者处理的如此富于变化而又构图合理 ,真可谓匠心独具.即使今天 ,南大门也能称得上是我国高校大门之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 ,设计者进行上述屋顶的处理手法在我国门楼建筑中极为罕见(是否为孤倒还有待考证) ,具有较高的建筑理论及史料价值. 为保护南大门 ,现在其两侧各加一门��


回复2楼2008-04-25 17:25举报 |

偶系乖乖哦
汴京初入1
原创吗?


回复3楼2008-04-25 17:25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2  河南大学礼堂
进入学校南大门 ,向前便可远远望见耸立于路端的大礼堂. 它坐落于校园的正中心 ,由时任校长许心武先生设计 ,并由 11 人组成的“大礼堂建设委员会”筹措、督建. 于 1931 年 11 月 20 日破土动工 ,耗资 20 万银4元 ,历时三年 ,于 1934 年 12 月 28 日落成 .该建筑的主体部分为重檐歇山屋顶 ,门庭上部为单檐歇山顶(脊高 15. 3 m) ,门庭两侧的楼梯间则采用卷棚歇山屋顶覆盖. 它坐北朝南 ,平面外轮廓呈“凸”字形 ,南北长 57 m ,东西宽44.20 m(不包括四边伸出的台基) ,正脊高 24.45 m ,为当时河大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礼堂内部共分两层(局部三层) ,设楼梯 6 部 ,能较好地满足垂直疏散功能要求. 礼堂中部大厅为观众厅 ,东、西、南边设有楼座 ,大厅可容纳观众2 700 余名. 前部舞台宽18.50 m ,深14.50 m. 由于设计合理 ,大厅内音响效果良好《学府纪闻》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当时扩音设备尚不发达: ,可是讲台上任何人讲话 ,全场均能聆听清楚” 整座礼堂综合运用了钢结构、砖混结构、木结构的材料与施工技术. 由于舞台功能要求台口对观众厅的开敞性 ,使建筑平面与大屋顶形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设计者在舞台口上方采用了以19 m 跨度的巨型钢筋混凝土拱梁 ,承担观众厅上方 8 榀大跨度钢屋架及舞台顶部全部木桁架的结构形式 ,这在当时国内条件下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技术方面都是具有突破性的. 礼堂屋顶曾惨遭日本侵略者的炮击轰炸 ,经修复后完好如初 ,仍然矗立至今并极好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可见其结构技术设计之精妙 ,其建造坚固可见一斑.。河南大学礼堂无论建筑美学、结构技术 ,还是内部功能、声光设计都有其独特之处 ,不仅在全国高校礼堂中首屈一指 ,即使在全国大型公共建筑中也是值得称道的. 从落成至今 ,它一直是河大园内的标志性建筑.


回复4楼2008-04-25 17:25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3  六号楼
六号楼兴建于预校时期 ,是河大现存建造最早的建筑 ,设计者已不可考. 此建筑1915 年动工 ,1919 年落成. 据河大一些老学者记忆 ,六号搂原为两层 ,20 世纪 50 年代有过改建. 现在正中主体部分为三层 ,两侧为两层 ,另有地下室一层 ,中部主体五开间 ,两侧各两开间. 一、二层用房单间面积都较小 ,用作教学及办公 ,开窗处理较为通透以满足采光;三层为小礼堂 ,可兼作大教室.该楼在立面处理上 ,设计者大量运用了诸如柱式、券廊、线脚等西式建筑符号. 中部六根直通三层的罗马混合柱式 ,一、二层间的几何形体线脚 ,二层顶部的横向线脚以及三层的券廊强烈地呈现出西方建筑的风格. 其中 ,券廊形式的使用不仅反映出那一时期中国的一种设计思潮 ,更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殖民文化.六号楼的屋顶处理显得有些杂乱. 由于建筑平面呈倒“十”字形 ,加之中部为三层而两侧为两层 ,为了采用中国传统屋顶形式 ,则将平面分解为三个单元 ———中间三层的主体前部为一个单元 ,采用了悬山坡屋顶形式;主体两侧的两层部分为一个单元 ,采用了四坡屋顶形式(当然这个四坡屋顶被后加的三层那一部分从中间断开了) ;中间三层平面后部凸出的空间作为一个单元 ,被覆以歇山顶的形式. 这种处理 ,导致了该楼屋顶缺乏统一感. 另外 ,由于四坡屋顶设计坡度过小且无檐部的出挑 ,再加上忽视了视差对建筑各部比例关系的影响 ,使得此建筑屋顶较之大礼堂、七号楼屋顶的处理效果逊色了许多.六号楼建筑虽然在某些方面处理的不尽人意 ,但在预校时期作为全校的教学中心 ,曾发挥了重要作用.1925 年 7 月 ,革命先驱李大钊就曾在此楼的小礼堂演讲《英帝国主义侵华史》 ,对广大师生进行革命思想的传播. 今天 ,六号楼仍然是河大的重要科研基地.


回复5楼2008-04-25 17:26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4  七号楼
七号楼位于河大南北轴线干道中部西侧 ,是校园近现代建筑群中规模仅次于大礼堂的建筑. 该楼由当时任校务主任的李敬斋先生设计并督建 ,1924 年破土动工 ,1925 年建成投入使用 .此建筑地上二层 ,半地下室一层 ,共三层 ,平面呈“工”字形. 各层设有大小教室若干 ,是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心 ,文、理、法三院师生 ,大部集中于此上课 ,是当时“校本部之心脏”. 作为教学用房 , “间间明亮 ,采光极佳 ,紧邻上课 ,声不外泻 ,隔音设备设施亦属良好” .该楼四面各设出入口一处 ,入口雨棚采用卷棚顶形式 ,底层墙面为水泥砂浆抹面 ,并做横向凹槽加以修饰 ,显得粗犷而稳重. 二、三层墙面贯以通至檐口的壁柱 ,柱间上下层窗间墙的中间叠涩出小坡檐进行装饰分隔 ,施工精细 ,效果颇佳. 歇山大屋顶的处理较之传统略有差别 ,为了更好地满足室内外空气的流通 ,设计者在体量较大的歇山顶上分设了一组小巧别致的气楼. 这不仅保障了内外气流的畅通 ,同时也打破了屋顶尺度过大造成的屋面平淡单调 ,大大丰富了屋面轮廓线. 屋檐下中国古建特有的挂落板雕镂精细 ,手法精到 ,令人赞叹. 整座建筑不拘泥于传统建筑模式 ,而又不照搬西洋形式 ,创作者通过巧妙处理使中西建筑手法自然融为一体 ,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气势磅礴而又不无精细 ,无论远观还是近瞧这座建筑都能使人赏心悦目. 如今 ,七号楼不仅仍作为教学楼供师生使用 ,同时也早已成为仅次于大礼堂的标志性建筑.


回复6楼2008-04-25 17:27举报 |

贴吧游戏
舞动青春,舞动奇迹! 浪漫邂逅,动出精彩!

推荐 来自贴吧游戏 2008-04-25 17:27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5  斋房
斋房是作为师生宿舍而兴建的 ,位于河大中心干道东、西两侧六号楼七号楼以外的位置. 东边从南至北为东一斋至东十斋 ,一字排开;西边为西一斋和西二斋 ,共计12 幢. 斋房由李敬斋设计 ,1921 年至1936 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斋房为三层楼房 ,砖木结构 ,平面采用了内廊式布局 ,内廊两侧各设三间宿舍用房 ,每间面阔两开间 ,设两樘窗户 ,采光良好. 走廊端部为建筑出入口 ,饰以清式垂花门 ,垂花门两垂柱之间有形态各异的木雕花板 ,雕刻精细 ,图案生动. 走廊尽头设有一部楼梯. 室内楼地面、踢脚及楼梯等部位均为木质结构 ,以深红油漆饰面 ,庄重而典雅. 屋顶由三组平行的、相互毗连的两坡屋顶组合而成 ,上覆以红色机平瓦 ,绿树映衬下十分醒目. 四周墙体均略高出屋面 ,形成封火墙 ,而位于檐口处的墙体则处理为堞垛形 ,丰富了建筑上部的轮廓。立面除了开设传统平开木窗的长方形窗洞外 ,设计者还运用了一些简单的线脚及几何造型对窗套加以修饰. 整座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 ,又有淡淡的西方建筑之韵味 ,给人以古朴典雅 ,亲切宜人之感.由于特殊的屋顶处理方式产生的平行檐沟及四周高出屋面的墙体 ,使得建筑排水性能较差 ,遇到雨天则渗漏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底层木结构地面对环境湿度的要求 ,设计者对木地板作了底部架空处理并在外墙设置透气孔 ,从而使得内部空气流通 ,防止木结构受潮和产生霉变. 但由于年代长久 ,地板下的架空层灰尘聚积过多而又缺乏清理 ,严重阻滞了内部空气的流通 ,从而使得一层室内空气潮湿 ,甚至出现了内墙墙皮脱落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斋房尽端(紧靠楼梯外侧面)的空间并非早期作品 ,而是近年来为改善。斋房内的卫生条件而增建的卫生间��


回复7楼2008-04-25 17:27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设计者简介
河大近代建筑群为河大的发展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而这些建筑的主要设计者 ,许心武和李敬斋先生更是值得后人称道.
许心武 ,江苏人 ,早年留学美国 ,习建筑 ,1931 年5 月~1933 年8 月任河大校长 ,其间亲自设计了大礼堂等单体建筑 ,又与李敬斋先生共同设计了南大门. 他同李敬斋共同设计的南大门在他长校期间末能兴建 ,后(1936 年)由刘季洪校长实现了他们的设想 ,得以建成 ,实属不易 ! 同时 ,许心武还同李敬斋一起对以前李敬斋做的校园整体规划作了补充修改 ,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为以后校园建设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南大门到礼堂之主轴线及两侧的近代建筑 ,所形成的美丽的校园环境就是他们当年付出心血的结晶. 许先生长校时间虽短 ,但对河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发展、校园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使河南大学在 1930 年代进入兴旺时期 ,成为国内名校之一 ,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建筑师 ,他留下了上述单体建筑和校园规划的蓝图(因旧中国时战乱 ,河大两次大搬迁 ,所有技术资料片纸未存) ;作为教师 ,他为土木工程系学生亲自讲授几门课程;作为教育家 ,他亲录《大学》章句“明德、新民 ,止於至善”作为河大校训. 解放后 ,许先生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建筑工业部上海设计院、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 ,为祖国的教育和建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敬斋 ,河南汝南县人 ,曾于 1911~1915 年留学美国米西艮大学 ,习建筑工程 ,回国后“初任美国何氏建筑公司助理工程师 ,兴修北京协和医院以实验其学” ,1918~1919 年回河南任河大校长(当时还称“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并对校园做了初步总体规划 ,兴建校舍 ,亲自设计了河大七号楼和斋房等单体建筑.


回复8楼2008-04-25 17:28举报 |

偶系乖乖哦
汴京初入1
我有本地风光览胜一套,吼吼,可惜没怎么��


回复9楼2008-04-25 17:28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当我们漫步于古老的河大校园时 ,更会深深体会此话的含义. 河大近代建筑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上美的享受 ,当置身于这组经过沧桑岁月雕琢过的建筑群时 ,感受更多更深切的则是蕴寓其中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如今 ,河大近代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对河大近代建筑群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 ,令我们由衷地感到兴奋与自豪 ! 但今后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使之“延年益寿”,更是值得各位同学思考。 我们相信 ,在大家共同的悉心呵护下 ,河大近代建筑群必将以其独特的风采和特殊的背景而享誉全��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28:37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09:47 汴梁晚报
  开封是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今年,开封又有13处文物(以前共有7处)通过了省级文物部门的审核,并取得了第六批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格。为了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这些文物,本报特组织记者采写了这组系列报道。

  青砖绿瓦,飞檐走兽,雕梁画栋,中西交融,金碧辉煌。走进绿树成阴的河南大学,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近代建筑群,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不知不觉在周身蔓延。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建于1936年的学校大门双重飞檐,多种珍禽奇兽雄踞其上,使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感。耗资20万大洋的大礼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绘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中轴线东侧有建筑面积为2330平方米的“六号楼”和10座分布整齐的斋房(即“东十斋”),西侧有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七号楼”和“西二斋”。“西二斋”西部有“改建河南贡院碑”、“重修河南贡院碑”各一块,从整体上,通过空间的围合、韵律节奏的塑造,形成了一个理性与浪漫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四合式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布局结构的大型校园建筑群。据有关专家认为,这座建筑群是中国高校建筑雄伟、构造精美、中西合璧的代表,尤其是造型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巧和色彩的运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有史料记载,河南大学所处的这块文化圣地,1000多年前的后周王朝就将此辟为国子监,这是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学府。北宋定都开封后,这里仍为国子监。清雍正九年(1731年),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河南贡院”。光绪末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京城的试院被毁,全国会试地点改在河南贡院举行,这是全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在此地得以终结。1912年,经河南省临时会议决定,在此创建“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当时全国此类学校还有北京清华学校、上海南洋公学。欧美预校创办后,陆续建造了这些建筑,同时引进外教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了我国古代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使得青年学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开启了河南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之先河。2000年9月25日,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年来,河南大学对这座建筑群进行了多次维修,使其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今后,河南大学还将进一步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计划拆除校园内与建筑群风格不相协调的其他建筑,增修建校初期校园规划中的西斋房,使这座建筑群的品位与价值更加突显,力争使其晋升到“国宝”行列。届时,开封的旅游资源将会再添新景观。

  (本报记者 郝红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35:43 | 只看该作者
河南近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一河南大学礼堂评介
河南大学李昆、左满常、孔德志
1.概述
河南大学礼堂(以下简称礼堂)座落在
开封市河南大学校园中央;是一座外观为三
层,内为两层的大型组合宫殿式建筑,它规
模宏大、气势雄伟,庄重典雅,凡目睹其雄
姿的专家、学者,无不交口称赞,实为我国
近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图l)。然
而,由于日本野蛮侵略,连年战乱,河南大
学两次大搬迁,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损失惨
重,礼堂全部设计资料损失殆尽;加之地理
位置等诸多原因,使得外界对此礼堂了解不
多,但误传不少。为此,我们用较长时间对
礼堂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测绘、考证和研究。
建立了档案资料。现介绍如下。
145m。底层和二层四周均设有宽为3.05m
的围廊;二层大厅与底层大厅同轴线,平面
呈“凹”字形,中间天井与上方空间相接。舞
台两边及门厅均为二层结构,设有教室、办
公室和储藏室。整个礼堂设有6座楼梯.大
厅设有7个出人口。
汾井扮斗一
,,
lr-l,J-
”一一六|月寸只l”一不州一卜‘六、_、、沈
;瓜井了拼介甲

尸卜以1Jl|IL才斌补…一萦一{于一!)迄认
“一劝于侧::拱资
。一妙””汤
爵爵蘸蘸:;‘:必
Ž
件公倒
图l
2.建筑设计
礼堂正面图
礼堂于1931年11月20日动工,1934
年12月28日落成,耗资20万银元。总建
筑面积4700mZ,内设2700余座位.礼堂座
北朝南,平面外轮廓呈“凸”字形.门前设有
32
.
24mx16.34m的大台基。建筑主体为
52
.
43mx44.20m。东、西、北三面人口处
均设有4.smx3.75m的台基。门厅东西长
17.sm,南北宽12.sm:舞台为18.smx
—16—
图2.平面图
正立而造型,采用中国传统三阶式(图
3),下部台阶高102nl;主体建筑外呈三
层,门庭呈二层,门庭正面设门三橙,各门
间及两侧设有4组8根爱奥尼风格的巨柱。
上部采用中国古典式大屋顶。门庭上部为单
、、瞥檐歇山顶(脊高巧.30m),门庭两侧呆用卷
棚歇山屋顶覆盖;大厅上方主体屋顶为歇山
重檐,正脊高24.4Om;舞台上方为硬山屋
顶,高14.50m。所有屋脊均为东西走向,
东、西、北三向出人口处有卷棚顶雨蓬。
礼堂承重外墙和内墙均为白灰青砖砌
筑,内墙为40墙,外墙1.50m以下为55
墙,以上为40墙。屋面采用筒瓦,瓦下密
铺木板;正厅采用三角形钢屋架和槽钢凛
条,其他为木结构和钢木结构,支承在砖硷
墙上。正厅8棍钢屋架南端置于0.7旦mX
0.488m的钢筋硷壁柱上。北端座于横跨舞
台上方19m长的钢筋硷拱梁及横墙上。正
厅二层看台为钢筋硷结构,由围墙和6根直
径为0.6m的钢筋硷柱支承。其余为砖木结
构。
外墙面l.50m以下均以水刷石勒脚。
门庭及其两侧楼梯间外墙,水刷石粉刷加
青,引白浆线分隔成块。三栓垂花大门侧之
柱身,有24个平齿凹槽,下部线脚制作典
型(爱奥尼式)、精细,但上无柱头雕饰,
采用中国传统的柱头额仿型式,别具一格。
垂花门上方设有镂空园形彩画窗,门两侧墙
面设有八角彩画窗。檐下有精致木质透雕及
砖雕。橡头以万字花装饰。整个正立而线条
明快,装饰细赋,色彩漩丽而不靡糜,十分
典雅、壮观。其余三个方面均为清水墙装以
玻璃方窗。歇山屋顶采用传统修饰,吻兽俱
全。体现了民族风格,又不构泥于传统。庄
重而不呆板,活泼又不失严肃。正厅内部粉
刷为蜂窝状,以改善音响效果。其他内墙为
白灰净面,整个大厅,宽敞明亮,舞台前面
纹以修饰墙面,加之二层大栏杆点掇,给人
以清新幽雅的感觉。
3.建筑特点
本礼堂,是一座近代建筑,它突破了中
国传统建筑模式,而又不照搬西洋形式。它
既发扬了中华优秀建筑文化,又吸收了国外
优秀而且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成就.‘使其自然
地溶于中华建筑,而独具特色。我们在此仅
举几点,供同行参考。
3
.
1建筑风格、功能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河
南大学是中国当时屈指可数的著名高等学府
之一。礼堂当时是师生集中活动和学习的场
所,它功能齐全,既有供召开会议和演出的
舞台和大厅,又有教室和办公室,以供师生
学习之用。它居于河大校园中央。北边是宋
代开宝寺的铁塔,西边有古北大寺,东与古
城墙相望,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式,
与古建筑群遥相呼应,更显得庄重典雅。与
周围建筑构成和谐统一的群体.它又具有时
代特色,不失其独立个性。当时,诸多悻悻
学子留洋学成后纷纷回国,【打于科学技术息
无国界的,一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传人了
中国,外国文化也带进来了,其中包括建筑
文化。这时,在中国建筑界形成两大汇、
派认为,要坚守中国古典传统,师古不变,
一派则鼓吹都盖洋房。另有少数认为,应在
中国传统建筑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搜
术和文化、把国外一些优秀的建筑文化溶于
中国建筑文化,以形成中国式的先进建筑体
系。关于这三种思想至今仍然是建筑界词论
的热门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至今
日,还有个别同仁认为,中国近代建筑史是
个空白。否。河南大学礼堂的建筑,多多少
少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例如,传统
屋顶下,简洁的线条。平整的墙面,玻璃方
窗,加上巾国传统花窗点缀,质朴而明快,
严肃中透出几分活泼。正门前挺拨向上的一
排巨柱。给学生们以强烈启示,催向上,以
成栋梁之材。礼常四周苍松翠柏环绕,淡雅
幽静,充满文化气息。
32匠心独道,造型优美。一座优秀的建筑
离不开优美的造型。礼堂的设计者可谓匠心
独道。在采用中华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
适当吸收了西式建筑甲的优秀部分,以4组
8根巨柱装饰人口,使画面钩图更富于韵律
—17—感,人口十分突出.礼堂主体部分的正方形
平面与门厅长方形平面的结合,简洁而又富
于变化,严整又不单调,显得和谐统一。整
个礼堂以中门为轴线,两边严格对称,形成
均衡美.为避免歇山重檐过于严肃和大块墙
面的呆板,正面两边加上对称的八角透窗,
士郎变以卷棚顶,门上方圆窗点缀,侧面排
以整齐的玻璃方窗。大型中华民族传统屋顶
下,溶人几点西式明快色彩,使严肃中透出
几分轻快、活泼.礼堂屋顶为三段七脊,高
低错落,超伏有致;大型重檐,檐口徽卷,
四角高挑,宛如大鹏展翅欲飞,又给人以动
感.它尤如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强烈而流
畅,韵味无穷,催人振奋向上。
正厅屋脊标高比门厅正脊高出gm之
多,但从前面而望去,前不觉低,后不觉
高,‘主次分明而协调.透视原理之如此巧妙
的运用,在近代建筑史上,乃至现代建筑中
也不可多得。
礼堂,整个建筑可谓集统一美,均衡
美、尺度美、韵律美于一身。尤其出现于
30年代,实为不易。
3.3结构合理、声光热功俱佳,令人赞叹。
礼堂的设计,从结构到声光处理,都采用了
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钢结构、砖硷结构与
木结构合理配合,相互补充,既经济又坚
固。如此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在当时是我国
少有的一座。它虽惨遭日本侵略者多次轰
炸、炮击的破坏,但破而不倒,其主体仍轰
立至今,几经修复又焕发青春.其坚固可见
一斑,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方的19m巨
型拱染,承担正厅4榻大跨度钢屋架,以及
二一住沙,卜流
舞台屋项的全部木析架,这在当时技术上是
非常先进而大胆的,至令已60余年,未出
现任何问题,其设计之精细令人赞叹!
礼堂内部,采用围廊式,冬季利于保
温,夏季利于防暑.大厅、各室均有窗或门
与外界相通。全部采用自然通风,设计合
理.夏日凉风习习,着长衣而无汗。当时成
为开封避暑胜地,至今,仍无需加装空调,
而夏无酷暑之虞,冬无严寒之苦。这在大型
公共建筑中堪称一绝。同时,礼堂内,
75%采用自然光,效果良好,晴日大厅
内,除少数边角坐位之外,可看书写字自
如.不仅如此,大厅内音响效果之好,不亲
自体验者竞难以置信,偌大体量的大厅一、
二层,均无杂音.在当时,没有任何电声设
备的情况下,舞台上讲话,或演奏乐曲,厅
内各个角落均清析可闻,声音浑厚悦耳,当
时,它是来汁高级文艺演出团体极力争取的
演出胜地。名扬省内外。
河南大学礼堂,建成至今已601余载。
限于当时条件,设计中也有欠妥之处.例
如,各屋平行走向,造成平沟排水不利,时
有渗漏。二层大厅内通道栏杆扶手的色彩处
理较暗;内部空间的划分,有的屈就于外部
造型以及吻兽较小远看则不人眼等等
·

总体来说,瑕不掩玉.河南大学礼堂,无论
是建筑、装饰和结构,还是内部使用功能及
声光设计,都独具特色,它不仅在全国高等
学校礼堂中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大型公共
建筑中也是值得称道的.堪称中国近代建筑
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少在河南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38:44 | 只看该作者

 
 
摘 要
我国的近代建筑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
建筑史上却是一个承上启下、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
研究价值。有怎样的文化就有怎样的建筑,而建筑作为文化形式的载体,又从不同的角
度诠释了文化,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近代建筑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
合下的产物。
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冲突始于鸦片战争,迄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两
种异质文化的相遇,碰撞与融合是在所难免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中国近代建筑受当
时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很大,中国传统建筑清一色的固有形式被许多新鲜、陌生的建筑
形式所打破,如西方的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式等建筑风格,以及俄罗斯式、
日本式建筑相继在我国一些城市出现,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西方建筑、中西方融合式
建筑有序并存的局面。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侵袭,使我国的近代建筑活
动呈现出碰撞与融合的矛盾过程,这矛盾一方面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不一样的建筑
模式,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恪守孔孟之道的传统思想和固定的传统建筑文化。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产生了河南大学近代建筑
群,也成为本文安身立命之本。本文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为时代背景,以具有代表性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为例,从风格迥异的中西方文化在同
一建筑体量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对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因素进
行分析和梳理,由点到面展开对近代建筑文化进行探讨,从而论证外来文化可以与传统
文化生活方式和谐共生,并试图为今后学者对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或我国近代建筑作更
深入的分析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对近代建筑作宏观的概述,了解近代建筑的三个
大的基本类型;第二章节主要是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现状做详细的描述和它与传统建筑的
创新之处做细致分析,主要分析了最有特色的大礼堂、南校门、六七号楼和东西斋房,
为后面章节的不同文化在同一建筑体量中的融合埋下伏笔;第三章主要从文化形成的客
观背景入手,分析东西方不同文化产生的原因,并总结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所具有
的基本精神,为后面章节的不同文化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体现提供理论分析依据;第 
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从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建筑材料、
装饰构件、建筑色彩、空间位置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具体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运用和体现,起到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的对近代建筑所蕴含的中
西方文化因素做梳理和研究的作用。第六章主要总结中西方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河大近代
建筑群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近代建筑,碰撞,融合,中西文化 
 
ABSTRACT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stemms from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lthough
it is just of an over-100-year old history, it has played as the linkage and bridge of the old and new
architecture; it has been the collision and mixtur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bears great research value. Architectur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e, while architecture, acting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terprets cul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rn architec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70 year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egan during the opium war. It is inevitable for two cultures to collide and integrate when
they meet.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then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form was affected by many fresh and
strange architectural form. At that time, there turned up forms of architectures, such as Gothic, Baroque,
Los cocoa, classical type, Russia type, and Japan type, etc, as a result, this brought into appearance the
coexisting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Western style and Chinese-Western style architectures.
After the Opium War, due to the massive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there appeared contradictory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s. This contradiction was reflected through
two sides, with one side the advanced western technology and its differential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other
the China’s adherence to doctrines of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fix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the backdrop,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engendered the modern
Hen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complex, and also became the source of this article. The backdrop of this
article is the special history period when China entered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presentative modern Hen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complex for example, and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up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eatures contained in the modern Hen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complex on the aspect of the different styl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sage in the
same architectural mas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odern Hen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great
detail and demonstrates that foreig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could exist together harmoniously and
try to promote the modern Hen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complex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hows u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details of three basic sty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gives us
an insight in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es of Henan University and analyzes the innovations contrasted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Much focus is put on the charactistic Auditorum, South school gate, Building No.6
and No.7 and dormitories on the east and west. With the objective formation background of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a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ll of which theoretically supports the
reflection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s shown on Henan University’s modern architec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as the main chapters pay much attention to overall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decoration
parts and colors, spatial locations and user-friendly design, etc of Henan University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two chapters analyze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applied and reflected
in Henan University’s modern architectures, thus help us study and research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ith an in-depth view as reflected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es of Henan University.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enan University’s modern architectures
which have been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Collision,Fusion,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I
绪 论....................................................................1
一、 课题研究的起源...................................................2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2
三、 课题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3
四、 课题研究方法.....................................................4
(一)文献研究法..................................................4
(二)实例研究法..................................................4
(三)比较研究法..................................................4
(四)创新之处....................................................4
第一章 中国近代建筑概述...................................................5
一、 近代建筑的概念...................................................5
二、 近代建筑的三大类型...............................................6
(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6
(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西合璧式建筑..........................7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7
三、 近代建筑的价值...................................................8
第二章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状况分析.........................................9
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形成背景.......................................9
二、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11
(一)大礼堂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11
(二)斋房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13
(三)六、七号楼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14
(四)南校门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16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19 
一、 文化的定义......................................................19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因素的总体比较................................20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20
(二)生产方式的差异.............................................20
(三)政治环境的差异.............................................21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1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21
(二)中庸之道的思想.............................................22
(三)传统礼制的思想.............................................23
(四)刚健有为的思想.............................................23
四、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24
(一)天人相分的竞争精神.........................................24
(二)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25
(三)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25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27
一、 天人合一思想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27
(一)河大近代建筑群的总体规划...................................27
(二)河大近代建筑群的使用材料...................................28
(三)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建筑风格...................................29
二、 中庸之道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体现................................30
(一)以中为尊的直观崇尚.........................................30
(二)融合协调的处理手法.........................................31
三、 传统礼制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运用................................31
(一)森严的等级制度.............................................32
(二)礼制在建筑装饰构件中的运用.................................33
第五章 西方文化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35
一、 天人相分的竞争精神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35
(一)建筑材料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35
(二)建筑与广场的空间关系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36 
 
二、 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体现......................37
三、 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38
(一)空气循环系统和防潮设计的运用...............................39
(二)采光和声效设计的运用.......................................39
第六章 中西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41
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历史地位....................................41
二、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现实意义....................................41
结 语...................................................................43
参考文献.................................................................45
后 记...................................................................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绪 论
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
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时
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
念。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都是作为一种相应的文化现象深深
的沉淀下来,反映着当时的文化特征。
我国的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
期,这段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外有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阶
级的腐朽统治,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两次鸦片战争让帝国主义敲开了中国
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大量输入。一边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传
统文化,一边是文化观念迥异的西方文化,两种异质的文化在一起必然会产生冲突与交
流,中国的近代建筑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在被动地输入外来文化的背景下产
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来进行的。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也是近代建筑中的一个典型
案例。“2006 年 6 月 2 日,国务院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公布了 1080 处第六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命
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编号 V-111。”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我国近代
公共建筑中最具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该建筑群既保持了我国明清以来优秀民族建筑式
样与风格,又融合了西方文化中部分建筑手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
价值。

冯柯《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造型艺术的特色》,河南大学学报,2009 年 7 月,第四期。 

 
一、 课题研究的起源
中国近代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历史时期,
这也是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
近代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产生和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近代建筑,虽然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但却是一个承上启下、新旧交替的重要阶段。
一般说来,除旧布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新事物不是凭空而
来,它是吸收了旧事物的优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脱离旧事物的优点,或
者说生搬硬套某些“新”的事物,是不能代替旧事物的。换言之,不被新事物改造的旧
事物和不吸收旧事物优点的“新”事物,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中国近代建筑的价值,
恰恰在于外来文化的导入及其适应于本地条件的一个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和结果,而河南
大学近代建筑群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也成为本论文立足的一个典型
案例。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近代建筑以其先进的技术和新的建筑类型,冲破了几千年来本没有太大变化的
古代建筑体系。它开创了中国建筑材料从土木到砖石结构的进步,也为中国建筑师的设
计理念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新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新型建筑师,也为新中国建
筑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使中国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建筑发展的长河里,
今天的建筑也可以看作是近代建筑的延续。中国近代建筑恰似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它
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已经成了近代社会遗留给我们的一份十分珍贵的
历史遗产。
河南大学是中原大地第一个向外派遣留学生的桥梁和窗口,它所具有的强烈的开放
图强和融通中西文化的意识,不仅体现在选派教师出洋留学、引进外籍教师和外文原版
教材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校园建筑上,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河南
大学近代建筑群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在中西建筑手
法的巧妙结合上有独到之处,如吸取中国古代的大屋顶、斗拱等传统建筑要素的精华,
采用西方古典建筑柱式以及多种装饰手法等。一组近代建筑群是中与西、古与今、新与
旧等多种建筑手法的综合产物,它集建筑学、教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 

 
态学于一体。这种继承、碰撞与融合反映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设计建造者对大学是
知识创新发源地的深刻认识,反映出他们在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近代建筑时的创新追
求,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
总之,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建筑设计和营造体现了河大人的创新追求,继承了明
清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精华,吸收了近代建筑先进的创作理念和科学技术,其风格中西合
璧,庄严肃穆,典雅大气,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学校
厚重的历史、冼练凝重的风貌、豁达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在总体构图、轴线组织、体
量权衡、比例尺度、柱式组合、中西方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 课题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关于近代建筑方面的研究,在当下学术界已有诸多学者做出了相关论著。如赖德霖
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邓庆坦先生的《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沈福熙
先生的《中国建筑简史》和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等,这些专著较为系统的对我
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史做了详细的阐述。
具体到近代建筑群中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论著,近年来有董黎先生的《中国
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主要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近代广阔的社会背
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系统研究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形态。追溯了教
会大学所开创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发展演变过程,该著作是目前国内较为完整、较为
系统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成果。这些著作都有涉及到中外文化对建筑的影
响,但并没有作为重点来阐述。目前较为系统的关于近代建筑方面的论著当属张复合先
生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卷),共选录 382 篇论文,是 2004-2010 年中国近
代建筑史研讨会和学术年会中所接收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近代城市及历史地段的保护
与发展;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近代建筑史综合研究;近代建筑样式及其演变研
究;近代建筑类型研究及个案考察;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制度;近代建筑装饰
变化及特征诸方面。反映了当前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说是具有学术代
表性的重要文献。
此外,还陆续出现了许多优秀学者及其专著,例如李学通先生的《近代中国的西式
建筑》,沈福煦先生的《近代建筑流派演变与鉴赏》等著作。研究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的论文也有出现,这些论文主要从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建筑特色方面做主要描述,如黄雅 

 
君老师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评介》、左满常老师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述评》等
都为近代建筑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就笔者所知的涉及到系统的探析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中西文化因素的文献资料
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
四、 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关于本论文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本着严谨的态度,曾到多个高校图书馆查阅大量
相关文献,到学术期刊网和相关网站上阅读有关文献,充分吸收前人在近代建筑方面的
研究成果,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实例研究法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意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实地考察
调研,收集历史资料,拍摄实景照片,并拜访校史馆相关老师,取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弥补了文献上的不足。
(三)比较研究法
本文将中西方迥异的文化特点进行比较,这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促
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独特风貌,从而分析了河大近代建筑群中
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特色。
(四)创新之处
近代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载体,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深厚的历
史文化积淀,又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下的产物——河南大学近代建筑中
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由点到面展开对近代建筑文化进行探讨,从
而论证外来文化可以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谐共生,并试图为今后学者对河南大学近代
建筑群或我国近代建筑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 

 
第一章 中国近代建筑概述
一、 近代建筑的概念
所谓近代建筑,是指 19 世纪中期开始的百年内,在西学影响下建造的各类建筑的
总称。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建筑形式的继承;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不同建筑形式的传播。如此环境之下,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
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融合的多元建筑文化态势。
雨果曾经这样评述建筑:“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
他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会给它们
增添冲击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的一层土,每个人都在它上面放
上自己的一块石。”

可见,建筑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气候、地形等不同的建
筑材料,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在我们建筑物的形式和
功能中得到反映。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西方文化思
想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腐朽的晚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竭力抵制外来文
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的惧怕心理,只能划出特定的区域,任他们发展。而中
国的先进分子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巨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洋务运动”
等变法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进而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因此,西方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在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阶层,特定的区域流传开来,在这期间,我国的建筑文化也受到巨
大冲击,我国的近代建筑体系从总体上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文
化、思想、技术等多个层面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产生了近
代建筑的思潮,近代建筑在我国积极的发展起来了。

张祺《承燕园百年风貌,展建筑时代特色》,建筑学报,1998 年 5 月,第 24 页。 

 
二、 近代建筑的三大类型
在 1840—1949 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激发与
推动下展开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
又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
建筑的主线。
从建筑发展的时间轨迹来看,中国近代建筑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洋式建筑、中
西合璧式建筑和新式建筑。
(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这一时期的洋式建筑是以照搬或模仿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动的输入。由于外国
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特别是在一些沿江、沿海的商埠开放地和租界里,较多地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殖民者将自己本国的生活环境带到了中国。在这些“国中之
国”里,于是出现了早期的洋房住宅、教堂、领事馆等新式建筑活动,洋式建筑的设计
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它们在给中国建筑带来新技术、新功能的同
时,也传播着新的建筑风格和形式。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和南京路、天津九
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第二种途径是主动的引进。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多,在当时西方价值观风靡一时的环境下,中国早期留
学海外的第一批、第二批建筑师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为了在作品中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
民主性质,设计的不少建筑大都仿效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这些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建筑
风格和建筑形式,构成了洋式建筑的另一部分。如北京的总理衙门,海军部、陆军部、
国会众议员以及不少省市的行政机关用房等。
洋式建筑是新建筑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新建筑体系中的先行者。 

 
(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西合璧式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到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
国近代教育建筑兴办,并日趋完善。这一时期的建筑式样是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其
进行改造为特征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而模仿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具有很高地位的由第一代建筑
师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中山陵陵园的总体平面呈钟型,含“唤起民众,以建民
国”

之意,寓意深远,规划上运用了中国传统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原则,
又融合了西方园林的处理手法。在单体建筑上运用了西方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使整个
建筑环境给人简明而不简单,既有近代建筑的新格调又有典雅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被
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式建筑的代表之作。同
时,还出现了许多后来蜚声中外的本土建筑师,如梁思成、林徽因、范文照、陈植等,
相继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传统式风格的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
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
中西合璧式建筑最早的尝试出现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修建的教会大学中。在 20 世
纪 20 年代前后,首先在教会大学中运用了西方建筑的工程材料和先进技术,平面采用
当时西方流行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外部造型照搬或效仿中国传统宫殿、寺庙等建筑构
图元素并与西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新式样。如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圣约翰大学怀
施堂、燕京大学校园建筑、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筑群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反映出中国建筑师对中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伴随着新艺术
运动和青年风格派的流行,西方设计师们力求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旧技术的限制,探
索着使用更新的建筑结构和材料,促使在建筑形式上摒弃古典建筑的形式,掀起了新的
建筑思潮并开始寻找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新式建筑。
东北是这场风格在我国展开最活跃的地区。当时哈尔滨很早便由俄国修建了一大批
展示当时新式建筑潮流的建筑,随着东北的沦陷,日本建筑师又开始接手当地的设计,

来自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3661426.htm

来自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403856.html?wtp=tt。 

 
日本的很多建筑师早期留学德国,很早便理解了发源于德国的“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建
筑设计理念。他们设计的建筑外表光洁,没有复杂的线脚和装饰,屋顶为平顶,布局根
据需要而自由灵活。如前川国男等都是当时日本本土现代建筑的先驱人物,他们的设计
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
随着新式建筑运动的兴起,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也出自中国建
筑师之手。如上海美琪大剧院(范文照先生主持设计)、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梁思成先
生主持设计)等。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内政局动荡,内患外忧,国内物资和工业技术
力量薄弱,新建筑活动刚刚起步便被迫中断。因此,近代中国的新式建筑是非常薄弱的
一环。
三、 近代建筑的价值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面镜子。西方文学
家雨果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段历史文化不被建筑写在石头上。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历史的见证,它忠实地记载着建筑年代的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历史又是进步的,建筑必然反映这种进步的历史。近代建筑是继承了古代优秀传统和近
代新文化的新事物,也是西方建筑文化思潮与传统建筑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更是
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近代建筑以其鲜活的物质实体和丰富多彩的风格造型,
揭示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各种审美要求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既反映了我国深厚
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民的勤劳智慧,又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互补,给人以强烈的直
观感受,是我们当今考察世界近代建筑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不可多得的凭证,
其巨大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历史已经进入到新的篇章,但近代建筑所拥有的历史地位是不会动摇的,它们
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内涵永远值得我们探索。 

 
第二章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状况分析
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形成背景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自古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
一。自公元前 364 年起,先后有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
建都,历经千年梦华。
据史料记载,河南大学所处的这块文化圣地,在 1000 多年前的后周王朝就将此辟
为国子监,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学府。“中国贡院始置于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宋徽宗时,隶属于礼部的贡院在开封设立,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为河
南贡院”

。据史书记载,河南贡院大门坐北朝南,门面宽五间,上悬“河南贡院”墨
字匾。进入院内,走过龙门,迎面是一座二层的主体建筑明远楼。明远楼的北面,是三
堂七间的至公堂。至公堂的后面是内龙门,门内有聚奎堂、会经堂和文明堂。从龙门到
文明堂形成整个贡院的中轴线,中有甬道,长 500 余米。甬道的东西两侧,是两个对称
的文场,各有南向成排、形如长卷的号房五十余排。贡院内还有瞭望楼、讲堂、居室,
伙房等,房屋排列严整,楼、堂、门、所,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总建筑面积达 5 万平
方米。河南贡院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南京的江南贡院、广州的两广贡院并称为中国四大
贡院。
光绪三十年(1904 年)三月,清政府在河南贡院举行了清朝最后一次会试——甲辰
科会试。七月,慈禧太后在京钦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榜眼和探花。1905 年 9
月 2 日,清廷在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的重重压力下下诏宣布:“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
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从此,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
当辛亥革命的疾风骤雨推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不久,河南省一批有识之士便高
瞻远瞩地发出了创办河南新式教育的强烈呼声。1912 年 4 月 27 日,河南《大中民报》
刊登了《欧美预备科将办》的消息:“河南向少留学西洋学生,民国成立,培养人才最
为要图,现在省城学界诸人拟发起一欧美留学预备科,专为留学欧美之预备,不久即可

陈宁宁《黉宫圣殿》,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3 页。

陈宁宁《黉宫圣殿》,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1 页。 
10 
 
组织就绪矣。”

8 月,首任预校校长林伯襄先生莅任。同月 25 日,《自由报》刊布了
《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

,报名截止到 9 月 20 日。作为当时全国仅
有的三所留学预备学校(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
通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

之一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如
图 2-1),受到了包括周边省份广大学子的热烈追捧,报考者蜂拥而至。9 月 25 日,首
届新生 140 人入校上课,拉开了河南大学的历史帷幕。从此在开封城区东北隅,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之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宝寺塔之南,便有了开河南省
高等教育之先河的高等学府——河南大学。
随着连年招生,在原河南贡院旧址办学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舍渐渐不够使
用。“自 1915 年起,到 1952 年止,学校根据规划,陆续在 800 亩校园里进行建设的、
现保存完好的、总建筑面积 17529.46 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形成了河南大
学近代建筑群的总体格局”

(如图 2-2),即:从校大门向北到大礼堂有一条长达 500
米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东一至十斋房,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
楼,西外侧有西一、二斋房,西二斋西部有贡院执事楼和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和重修河
南贡院碑各一通。该校于 1923 年更名为中州大学,之后又易名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
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几易其名,于 1984 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2000 年 9 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
已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保持明清以来优秀民族建筑样式与风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2 页。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3 页。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前言第 13 页。

陈宁宁《黉宫圣殿》,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3 页。
图 2-1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复原图
(来源:笔者自摄)
图 2-1 河南大学鸟瞰图
(来源:笔者自摄) 
11 
 
格,吸收了西方部分建筑手法,是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该建
筑群见证了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和科学价值,至今仍在发挥其使用价值。
二、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
(一)大礼堂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
(1)大礼堂的具体特征
“从 1931 年 11 月 20 日破土动工,至 1934 年 12 月 28 日,历经三任校长的努力,
耗资二十万元的大礼堂终于矗立在河南大学院内”

(如图 2-3)。这座重檐歇山顶多元
组合式的大礼堂占地面积 3932 平方米,南北长 73.75 米,东西宽 53.32 米,高 24.45
米,总建筑面积 4687 平方米

,位居校园南北
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的交会点上,大礼堂分上
下两层,设楼梯 6 座,现有观众席 2816 个


大礼堂舞台宽敞开阔,可作报告演讲,放
映电影、演出戏剧及举行大型会议之用。舞台
两侧楼上楼下辟室 8 间,作休息室、办公室、
音乐室、化妆室、储藏室等。在楼上南端有教
室,每间可容纳 60 人就读。南立面正中设三个
双扇平开大门,门洞两侧有四组双柱爱奥尼式
巨柱直抵檐口。东、西、北有直通室外的疏散
出入口,均为四柱卷棚歇山顶门廊,各面景色
各不相同。
大礼堂的细部装饰更有独到之处,处处“养
眼”(如图 2-4)。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58 页。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58 页。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58 页。
图 2-3 大礼堂(来源:笔者自摄) 
12 
 
正脊两端龙头形脊吻名叫“螭吻”。螭,
传说是龙之子,性好望、好吞,由它衔住礼
堂正脊并站岗放哨,建筑自然万年永固。古
人说脊吻又称“鸱尾”,鸱鸟善吐水,可以
防止建筑遭受火宅。
脊上走兽统称“嘲凤”,性好险,按建
筑的不同等级规格而数量不等,最多为十个。
脊兽各有其名,按其顺序排列为:龙、凤、
狮、天马、海马、狻猊、獬豸、斗牛、押鱼、行什

。大礼堂的脊兽为五个。
(2)大礼堂的创新之处
历史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高层、框架、大跨度建筑技术引入中国,大礼堂就
属这种混合结构建筑。大礼堂是整个河大近代建筑群的精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许多
新技术、新材料,如它综合运用了钢、木、砖混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钢屋
架、水泥粉刷、玻璃门窗、水磨石地坪等。
大礼堂的平面布局以观众厅为中心,将门厅、观众厅、舞台三部分沿南北轴线按功
能要求依次展开,其音响、采光、通风、人流组织、疏散等设计合理,达到了很高的科
学水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礼堂的舞台设计大气宽阔,东西宽 18.23 米,南北进深 12.19
米,能满足各种大型演出。现在,当你坐在大礼堂里时,可能会为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
少有这么大的舞台而感动和自豪。而当初建造它时,却没少让建造者费脑筋。
吸取六号楼屋顶设计杂乱缺乏统一感和由于四坡屋顶设计坡度过小,无檐部出挑而
影响视觉效果的教训,大礼堂观众厅被设计为中国宫殿式大屋顶,而宽阔的舞台功能要
求台口对观众厅开敞,如何解决建筑平面与大屋顶形式之间产生的矛盾?他们将学习的
目光投向了建造于 1926 年 4 月,由吕彦直和结构工程师李锵、冯宝龄合作设计,上海
馥记营造厂建造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其全部楼座采用悬臂钢架,屋顶用跨度约 30 米的 4
个三角形桁架成 45 度相交,构成八角攒尖顶,成为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这
种在大体量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宫殿样式和钢梁屋架的尝试,启发了河大礼堂的建筑
者。于是他们决定选用 27 米豪式进口钢屋架(如图 2-5),8 柱 1 梁支承 8 个钢屋架和

来自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849846.html?wtp=tt
图 2‐4  大礼堂屋顶局部(来源:笔者自摄) 
13 
 
舞台顶部全部木桁架以及楼板重量,并用水泥加固地基。这在当时国内条件下,无论是
结构设计还是施工技术方面都是具有突破性的,历史证明此举也是非常成功的——建成
后的大礼堂虽经多次 5 级以上的地震而纹丝不动。
开封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在建造大礼堂
的 20 世纪 30 年代更是如此,那时雨后打水根本不
用扁担或井绳,拿桶伸手就能从井里打出水来。为
了防止礼堂室内潮湿,设计者将大礼堂架空在离地
一米多高的砖栋上,这样一来,既远离了地面,隔
绝了潮气,又使地下空气流通,大礼堂永无潮湿之
虞。
以前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大礼堂建成当
年曾被评为“亚洲十大建筑”

,不管此说是真是假,
但大礼堂确实给人以气势宏伟,巍峨壮观之感,是
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
值,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至今仍为河南大学举行集会、庆典、演出等大型活动的场
所。
(二)斋房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
(1)斋房的具体特征

陈宁宁《黉宫圣殿》,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32 页。
图 2-5 大礼堂顶部结构,从英国
进口的钢梁,有效保证了大屋顶
的坚固性(来源:翻拍自《黉宫
圣殿》P42)
图 2-6 东一至十号斋房(来源:笔者自摄) 
14 
 
解放后,学校依然按照中州大学规划进行建设。“1952 年建成东七、八、九、十斋,
至此与之前建造的东一至东六斋,西一、二斋房,河南大学共有斋房 12 栋,每栋斋房
高三层,建筑面积 552.48 平方米,12 栋斋房共计 6629.76 平方米”

(如图 2-6)。
斋房屋面设横三道屋脊,顶部覆以筒板瓦,四周以城垛式女儿墙相围。每个斋房入
口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两个垂柱之间镶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30 块木雕花板,内
容不是梅兰竹菊,就是珍禽奇兽。这些耀眼的细部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斋房的创新之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西方的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技术引入中
国,并得到发展。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六号楼和斋房建筑均属砖(石)木混合结构建
筑。
斋房位于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之两侧,对建筑群起着烘托作用,延续了我国古代书
院在讲堂左右布置斋舍的做法。针对底层木结构地面对
环境湿度的要求,设计者对斋房木地板作了底部架空处
理,外墙设置气孔,从而使内部空气流通,防止木结构
受潮和产生霉变(如图 2-7)。按居住要求,走廊北墙
中部都有取暖壁炉、烟道以及火墙。每个寝室窗下均有
钢钩,备有绳索,以保证学生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后安
全逃生。
(三)六、七号楼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
(1)六、七号楼的具体特征
六号楼属砖木混合结构,四层,现位居河南大学老
校区中轴线东侧南部,是学校第一座中西风格的新式建
筑。它的建筑面积为 2122.92 平方米,中间部分四层,
两翼为三层。设在中间的大门口有平台直抵二层,屋顶中部为悬山灰瓦坡顶,两翼为硬
山四坡顶(如图 2-8)。
六号楼精美的细部装饰体现在柱子之间门楣和二层窗楣的半圆形和三角形山花线
饰上;体现在四层的红色圆券柱廊、花瓶形木质栏杆小柱上;体现在基座层用灰泥粉饰;

陈宁宁《黉宫圣殿》,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33 页。
图 2-7 斋房及防潮气孔
(来源:笔者自摄) 
15 
 
体现在起伏的凹凸感上;体现在二层以上青砖清水墙、灰泥粉窗套、西式玻璃门窗、层
与层之间周边用灰泥粉水平线饰上。色彩简单,装饰简洁,六号楼令人耳目一新,成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审美境界的最好诠释。
七号楼建成后,立即取代六号楼成了新的教学研究中心。该楼总建筑面积 4350 平
方米,位居河南大学中轴线西侧的中部。楼高三层,其中半地下室一层,平面呈“Ⅱ”
字型,共有四个出入口,主出入口居楼中部东侧。二楼设教室、实验室、研究室;三楼
大部分是教室,间有少数研究室;半地下室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及药品仪器储藏室。
七号楼色彩明丽,细部装饰细腻考究,华丽而不媚俗,典雅而又大方。四个入口处
均有歇山卷棚屋顶式灰瓦门廊,四角红漆圆形木柱支撑,鼓形柱础,门廊屋顶下有木质
透雕漏花挂落和雀替,尺度轻巧通透,雅致明快。楼四周设西式木质门窗,酱红色油漆。
玻璃窗上有西式折叠式遮阳装置,窗间扶壁作塔斯干式圆柱,贯穿二、三层,直通檐下,
共 80 根,上下窗间为悬挑坡式灰筒瓦缠腰。歇山式屋顶四角悬挑飞檐,上置套兽(如
图 2-9)。
(2)六、七号楼的创新之处
六号楼平面呈倒“T”字形,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样式,而
其柱式、门窗楣饰、圆券柱廊、花瓶形栏杆及灰泥线饰、窗套均为西方建筑手法。
六号楼的外廊形式最能代表那一时期中国的设计思潮,河大人以创新的思维将这一
西洋样式拿来为我所用。外廊是指建筑物外墙前附加的自由空间,始自希腊神庙的古典
样式建筑,在建筑房间外正立面或四面都设有开放的列柱空间,较宽且连续。建外廊开
始只是出于美学的考虑,以列柱和人字山花显示着强烈的秩序感和威严。后来逐渐演变
为喝茶、吸烟、休息、谈笑的地方,外廊演化为不可或缺的空间,也就成为室内延伸的
一部分(如图 2-10)。
图 2-8 六号楼
(来源:笔者自摄)
图 2-9 7 号楼
(来源:笔者自摄)
图 2-10 六号楼外廊
(来源:笔者自摄) 
16 
 
六号楼在主体之外附加了宽阔、有屋顶遮盖的外
廊,使室内空间向外延伸,摆脱了房间的呆板与沉
闷,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满足了当年作为教学活
动中心时师生休息与交流的需要。课间、休会时,
或临窗、或凭栏,蜿蜒的惠济河,高大的东城墙尽
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舒展一下筋骨,困顿疲劳
一扫而光,待上课钟声再次敲响时,又精神抖擞的
走进教室。
七号楼属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
建筑的体量超过了传统木构架建筑。最底层的半地
下室外墙仿欧式石材造型,采用灰泥拉缝手法,给
人坚固异常的感觉;中间两层的砖混结构采用西方
塔斯干柱式进行视觉上的串联,配上采光充分的推拉窗,使七号楼造型显得轻盈而坚固
(如图 2-11)。七号楼歇山式大屋顶于继承中又有创新,东西南北四面共设置 10 个小
巧别致的气楼,从而改变了因屋顶尺度过大容易造成的屋面平淡和单调,大大丰富了建
筑的轮廓先,同时使室内外气流交换畅通。
(四)南校门的具体特征和创新之处
(1)南校门的具体特征
1935 年 6 月,刘季洪接任校长,他向教育部申请到 6 万元设备补助费和中英庚款管
理会的研究建筑设备费 15 万元。遵循中州大学设计草图的规划,按照许心武、李敬斋
的设计,于 1936 年建起了别具一格的南大门。“大门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砖木
及混凝土结构(如图 2-12)。下设三门,通高 10.39 米,东西宽 13.4 米,进深 7.8 米,
占地面积 114.5 平方米。中门高 3.7 米,宽 4.84 米”

,大型汽车可通行,两侧门可供
行人出入,门楼两侧各有一间 56 平方米的布瓦顶耳房作门卫值班室。后来,为了更好
的保护南大门,经国家文物专家论证,省文物部门批准,在原大门两侧新建旁门两个供
人员、车辆通行。
(2)南校门的创新之处

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59 页。
图 2-11 七号楼细部特征
(来源:笔者自摄) 
17 
 
中国古代一组建筑群的最前端,通常会建造一座牌楼,如明代十三陵、北京颐和园
等。河南大学大门便是一座四柱三间式牌楼,它既是近代建筑群的标牌,又是近代建筑
群的起点,在国内大学中独树一帜。
牌楼一般都是单体,河南大学校门确是两个牌楼的组合。这是因为在此建牌楼不是
要为谁树碑立传,而是要建设具有非常强的使用功能的通道。7.8 米进深的拱形门洞,
如果仅有一组屋顶,整个牌楼式大门的比例就会严重失调,显得笨重呆板。因此,设计
者就将大门建成前后两组屋顶,在继承与创新之中增强了大门的应用功能,同时也使其
更具美感(如图 2-13)。
大门前后各有两组方形门柱,其阳角以凹入线脚加以处理,增加了纵向线条,使门
柱平添修长与挺拔。门柱下部适当放大,饰以简洁的西式线脚,柱身、柱础结合自然,
过渡连贯,前后八根巨柱让人感到大门的沉稳与坚固。
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人们都会看到一个相同的、构图完美的大门形象。如果从侧
面观察大门顶部,更能发觉它的错落有致,造型优美的轮廓线。
至此,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当时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开封
市民,都把这所高等学府的建筑称为宫殿,是人人向往的天堂。
图 2-12 南校门(来源:笔者自摄) 图 2-12 南校门屋顶(来源:笔者自摄) 
18 
 
18 
19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
文化观念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又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它决定着人们的
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建筑发展的趋势,传统建筑形成的关键是文化观念,即使是在
相同的自然环境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也会造成建筑的迥然不同,而共同的文化观念可以
形成相似的传统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异同,归根到底是各自文化观念的异同。因此,建
筑的异同,除了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异同外,更核心的部分是传统文化的异同。
今道友信指出“所谓无比较的研究是不可能存在的”

。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换
一种视角来理解固有的客观事实。因此,对近代建筑文化的探究途径之一便是进行中西
文化的比较。
应该说,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来自“完全的归纳”,而中西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使得
这样的归纳不可能实现,这样,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只能诉诸退而求其次的“不完全的
概括”。它意味着这种概括只是对文化主流的概括,做出的是对较大多数文化观念的比
较。
一、 文化的定义
“文化”这一概念含义十分丰富,然而,中国当代学者采纳最多的则是《辞海》对
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不可能离开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经济、政治条件
而凭空产生和孤立发展。正是基于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才能产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
家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天人
和谐、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和有限对立中、在正道
直行的攀升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今道友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李心峰、牛枝惠等译,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第 31 页。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731 页。 
20 
 
西方传统文化是植根于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契约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
历经基督教文化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它强
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彰显出一种刚健挺拔、傲然
于外物的刚毅和自信,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
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因素的总体比较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是相对单一的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是相对多源的
地中海文化。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尽管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文化表现出与
北方文化相当不同的特征,但两者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陆文化,两者兼有某种同质性,
并且,随着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国南北文化已经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西方文化有论者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但从更广远的视域来看,西方文
化还有一个古代希伯来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文化和古代希伯来文化,被称为西方文明
的“两希精神”,这两种文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地中海文明。
张萌龄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文中也认为,“过去中国的文化始终是内陆的农
业文化;而西方文化,自其导源便和海洋结下不解的关系”

,从这一地理环境等角度
对中西文化做出的概括也是合乎事实的。
(二)生产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生产方式也造成了中西文化的迥然不同。
中国文化的生产方式是相对单一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农耕社
会,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虽然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游牧民族,但它一旦
进入汉文化区域,也就被汉族的农耕生产所同化,因此,关于中国文化,一直以来有着
重农轻商的说法。

张萌龄《论中西文化之比较》,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苏丁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年,第
65 页。 
21 
 
西方文化的生产方式是农业、游牧、商业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生产方式。地中海
沿岸既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传统,同时它的周边也存在着大量的游牧民族,古代希伯来
民族就处于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并存的状态。此外,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活动也比较发达,
考古资料表明,古希腊很早就有了发达的商业活动。所以,西方文化的生产方式表现出
农业、游牧、商业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特征。
(三)政治环境的差异
就政治环境来看,西方文化有着政治分权的传统,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早已为历史
学家所称道,而中世纪基督教兴起之后形成的“政教分立”传统亦不可小视,所谓“凯
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宗教权力成了一种与世俗王权相分立的力量,尽管宗
教常常为世俗王权所利用,但罗马教廷实际上成了一种超越于王权之外的另一种力量。
就中国而言,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尽管早期儒家有着较强的民本倾向,
但其“内圣外王”

的治世理想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促使它最终成为皇权统治
的工具。而作为中国宗教的道教、佛教,二者更专注于个人的修行方面,并没有像西方
基督教那样成为一种分立的“力量”。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
论的传统文化。根据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四项
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传统礼制、刚健有为。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无论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个
对天人关系的共同认识,那就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和统一。古人把整个宇宙(包括天、
地、人三方面)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在中国一切文
化领域中都具有普遍性。

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 8 月,第 6 页。

《庄子·天下篇》。 
22 
 
这一思想最早出自《易经》,它在对待天与人的关系中,既承认天与人的联系,又
承认天与人的不同,而以天与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天不违人,人不逆天,天人合一,尽
量解决天与人的矛盾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关于人与自
然的关系,中国哲学的主流观点都比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意义:
第一,天人合一的天实指宇宙、世界、自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合一
或统一的眼光看待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天人合一指统一的自然关系。
第二,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可以引申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社会与自然
的统一关系。
第三,它具体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即表达了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心理
及行为方式。
第四,天人合一的思想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以各自领域的学术范
畴体现这一精神。
天人合一也是指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以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但不应破坏自然,这“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克服
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区别。
(二)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
“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
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执中”而达到“中和”,即把人们的感情、
欲望、思想及行为控制在封建道德的范围之内。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培育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
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在思想上讲究谦和、内敛,
并不注重个性的张扬和强烈的自我表现,基本上都是内向型的人格特征。
中庸之道的主要含义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
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在评价
中庸思想时,不能简单地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社会、

《中庸》。 
23 
 
国家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
的矛盾与冲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
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第二,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到了一定的
阻碍作用。
(三)传统礼制的思想
“礼”起源于祭祀的仪式和程序,这是产生礼的最初规范,可称为礼仪、礼制。
礼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礼既是规定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统治秩序
的法则,也是约束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的规范。“礼,治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
后嗣也”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我国历代王朝,除依靠武力夺得
天下外,全都离不开“以礼治国”的策略。
《周礼》是我国上古时代唯一一部具体记载政治、经济制度的典籍,是为统一天下
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历代建国都非常重视礼制,从周代起至宋代以后《周礼》成为规范
家庭与个人,社会与个人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更成为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准则。
儒家认为礼制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宗法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也把“克
己复礼”作为神圣使命,对周礼推崇备至。
(四)刚健有为的思想
刚健有为的思想渊源来自孔子,它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它要求人们愈是
在困境中,愈要努力奋斗。“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这正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就愈具有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
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刚健有为的思想到战国时代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它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
载物两方面。

《左传·隐公二十年》。

《强国》。

司马迁《报任安书》。 
24 
 
《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运行的特点,就是太阳星辰总
是不知疲倦的运行,故称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意。故君子就应像
天一样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发奋图强。
《彖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
含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含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
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
从上述两句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可见,刚健
有为的思想是以自强不息为主而同时又包含着厚德载物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就蕴含着
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四、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方文化是指由西方主体民族在西方的土地上创造的与东方文化迥然不同的文化。
下面笔者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方面,简述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即天人相分的竞争
精神、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
(一)天人相分的竞争精神
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崇尚竞争精神,这与西方人外向性思维和强调自我,张
扬的个性相联系的。他们较少谦和和忍让,而喜好冒险、刺激、争强好胜。这种竞争性
从根源上看,可从古希腊人特别喜好竞技性体育中得到佐证,也与他们悠久的商品经济
活动相关。
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岛,面临的是桀骜不驯的大海,海外贸易在古希腊的经
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活动中,存在着不可抗拒的优胜劣
汰法则,压力无时不有,竞争无处不在。
自然界万物竞争,适者生存,自然界也没有谦让,不存在同情弱者的情况,它遵循
着强者为王的铁的法则。试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活动中,想让西方人不具备竞
争性是困难的。

《周易》。

《周易》。 
25 
 
这种竞争性的行为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敢为天下先”

的行为特征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的观点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观点则是“天
人相分”、“征服自然”;在民族关系上,中国的理想是“协和万邦”,而西方人的目
的是“征服世界”。
(二)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并非家庭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庭高贵。西方的分析思
维造成了对个体、对部分的关注和重视,体现在对待人的价值的认识上,就是强调个人
的尊严和价值。这种认识不仅来自文艺复兴时代所倡导的个性解放,而且也根植于“人
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观念中。
强调自我,强调个体,强调个性,势必造成对自我价值、自我利益、自我权利的高
度重视,在个体行为上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张扬自己的个性,标新立
异,别出心裁。
相比之下,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的群体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人类的价值,强
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个人的道德责任,主张无条件地服从家庭、家族、民族和国家这个
整体,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群体的认同才得以体现,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整体利
益。而注重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则把人看成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而存在于社会关系
之中,个人的价值是通过自身的奋斗而获取的。西方文化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讲求平等、自由、注重人格和尊严,这一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造就个人
的创造性与开拓性,打造人的整体向上精神,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内在思想动力。
在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问题上,表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理想,造
就了不同的社会观念和民族精神。
(三)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
西方文化从诞生之初,就有明显的追求真理的实证性,也可称作科学性。这和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重直觉轻解析的思维方式有着鲜明的区别。
实证主义的基本论断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一切
都要能重复,能证明,否则就不能成立。西方文化的这一观念,使人们对于凡是不能用

老子《道德经》。 
26 
 
实验来验证的事物一律视为荒谬。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很早就提出“尊重人不应该胜于
尊重真理”

,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鼓舞着西方人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学
习知识。西方历史上就有着许多科学家,哲学家毕生追求真理,甚至为了真理而付出宝
贵的生命。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而被活活烧死;英国化学家戴维的科学演
讲,曾轰动全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西方文化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不仅使西方建立了全套科学体系,而且它对整个西
方文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对于中国式的以善为美的“贤人作风”,西方文化
明显显现出爱智、求真的“智者气象”。在西方历史中,追求真理,掌握知识始终是人
们追求的永恒目标,这种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52 页。 
27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完善、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系。传统的
伦理思想是由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各种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有机体,儒、释、道
文化是其结构要素,但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其思想便渗透到物质文化与精神
文化的各个领域。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烙上了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印
记,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而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同样以自己
独特的建筑语言表达和反映着传统文化的要求和理念。
一、 天人合一思想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
宇宙的一部分,“天”和“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简单的说就
是通过人的实践,使人与环境相互统一、协调一致。而自然界又具有普遍规律,人应该
服从这种规律,这样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就可以相互交流、和谐共生。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在总体规划、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天人合
一”的传统思想。
(一)河大近代建筑群的总体规划
在“天人合一”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古人总试图把事物变得井然有序,这样才符
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法则。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井田制”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
代表。所谓“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分为九个等块,八家农户各耕种外围八块土地,中间
那块耕地由八家农户共同耕种。这种理想化的土地制度虽然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但形
成的间架性的设计方法成为古人进行建筑组群平面规划、都城布局等传统的设计方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九》。 
28 
 
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
社,面朝后市”

,这显然是沿袭了井田制的都城营建形制。
“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在“方”的国土上做网格状的分割对于顺
应自然的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才能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在总体规划上沿袭了传统“井田制”的布局方法,体现了“天
人合一”的思想(如图 4-1):
从校大门向北到大礼堂有一条长达 500 多米的中轴线,沿着中轴线,在东内侧是六
号楼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东外侧则是东一至东十斋房,中轴线西内侧是七号
楼,西外侧有西一、西二斋房。这种中轴
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十分重视对中和、
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
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由于环境有
限,学校不能严格按理想方法规划,但这
种追求网状的整齐划一的思想还是非常
明显的。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的组合,
即通过多个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来满足
建筑功能上的需求。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在总体规划上也通过校门、大礼堂、六、
七号楼、斋房等单体建筑的组合来达到功
能方面的需要。这种以一定的轴线关系,
注重空间层次和步移景异的变换效果,通过平面上的层层铺开,在表现河大近代建筑群
的美轮美奂和宏伟壮观的同时也注意了传统含蓄美的体验和表达。
(二)河大近代建筑群的使用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主作为建筑材料的建筑体系,向来注意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
一致,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考工记·匠人营国》。
图 4-1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采用“井田制”的布局
方式(来源:笔者自绘) 
29 
 
河大近代建筑群中,不管是屋顶的檐口雕板、斋房垂花门、屋顶山花装饰还是礼堂
侧门亭子等传统建筑构件均采用木材(如图 4-2)。木材,质地上给人以深沉、含蓄,
没有人工雕饰的天然美,在艺术品格上又给人平易温和、朴实、生生不息之美,它集坚
韧、轻巧、易加工于一体,恰恰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切合。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协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和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从石材
建筑中产生永恒的观点是不同的。在建筑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花上上百年甚至更
长的时间用石材去修建宫室建筑群那是很难想象的。
(三)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建筑风格
在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南校门、七号楼和大礼堂建筑的屋顶、斗拱、
飞檐翘角等的设计上比较人性化,巧妙而机智的组合所展示的装饰美和结构美本身,也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如图 4-3)。
在这几组单体建筑中,建筑物的屋顶体量巨大而不失比例,人字形的屋顶造型和高
高的飞檐翘角既便于屋面排水使雨水远离屋身,又扩大了室内空间感,增加了采光度,
同时给人以质朴刚健之美。这一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屋顶模式,与欧洲的平屋顶相比,更
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造型美学。
图 4-2 建筑群中的木质构件
(来源:笔者自摄)
图 4-3 重檐歇山顶的大礼堂
(来源:笔者自摄) 
30 
 
二、 中庸之道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又一大精髓,它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经子思阐发
为达到太平和合的境界而用以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主要思想是
教导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行、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诚、至圣的理想人物,
以期创造“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其实孔子的“中庸”思想体现的是守善持中、沉稳端庄的宽广胸襟和博大气魄,本
意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处事法则。中庸之道要求有两点:第一,做到“允执其中”

。就是处理任何事都必须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无不及,又无过。第二,妥善将两
种或以上的思想、文化等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达到亦此
亦彼的协调状态。
中国传统建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一种成熟的体现,必然是相应文化的产物,从
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就是中庸思想的物态形式。
作为文化物态形式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
群受中庸之道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
(一)以中为尊的直观崇尚
《中庸》第二章提到“仲尼曰,君子,中
庸;小人,反中庸。”

“不中则不正、不中
则不尊。”的中庸思想在建筑布局中得到了充
分的显露。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至少在周代,院落
已出现了中轴线,空间已呈均衡对称,进而南
北方位与东西方位逐渐分野。面南为尊后,南
北轴线成为主轴线,重要建筑都被安排在主轴线上,各建筑物的空间位置也以主轴线为
参照进行安排,轴线两侧建筑基本为严格的对称式布局。这种以院落为基础的对称式布
局成为后来宫殿、坛庙等建筑布局的主要模式。

《论语•尧曰》。

《中庸》。
图 4-4 河南大学平面图
(来源: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
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
ord=%BA%D3%C4%CF%B4%F3%D1%A7%C6%BD%C
3%E6%CD%BC) 
31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总体规划坐北朝南,以南校门向北到大礼堂的长长通道为整个
建筑群的中轴线,西一、二斋房、七号楼和预校校门、六号楼、东一至东十斋房分别安
排在以中轴线为坐标的左右两侧,成对称式布局。这种布局通过对建筑组群的整体规划,
中轴线意识的强化和运用,表现了主次建筑的秩序井然,体现了以中为尊的直观崇尚,
凝聚了中庸之道的精神(如图 4-4)。
(二)融合协调的处理手法
中庸之道在处理各种关系上以和谐作为最高原则,它追求的是一种世界和谐的理想
状态。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不同的传统文化。“融
合协调”、“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上所采取的基本态度。这便
使中国文化极少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也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在保持我国传统建筑样式和风格的同时,又对西方外来文化加
以融合协调,吸收了西方部分建筑手法,创造了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全新的建筑形
式,是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这些新建筑采用了以钢铁、水泥
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屋身放弃了我国传统的木构架材料,而是选
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在中西建筑手法的巧妙结
合上也有独到之处,如吸取中国古代的大屋顶、斗拱等传统建筑要素的精华,采用西方
古典建筑柱式、外廊以及多种装饰手法等,这些特征在大礼堂、六七号楼等建筑上都有
明显的体现(如图 2-8、如图 2-9)。
河大近代建筑群以全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创造了当时前所未有
的建筑形式,是集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等多种建筑手法的综合产物,集中体现了受
中庸之道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方法,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
造就了中国建筑中和、和谐的体系。
三、 传统礼制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运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记》中有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别同异、明是非也”

。两千多年来,礼制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它是明辨是非、

《礼记》。 
32 
 
决定人伦关系和制定仁义道德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的尊
卑、贵贱、长幼和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高低,实则构建了整个古代社会全部政治、文化生
活的等级模式。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等级制度、名分观念和尊卑意识,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准则。不仅贯穿于社会政治特权、家族地位,还充斥着人们衣、食、住、行
的各个领域。
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祖先创造的这套礼制文化又造就了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中
国传统建筑体系。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森严的等级制度
我国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制体现了礼制所要求的尊卑等级制度。
我国传统古建筑群的布局,大都以南北向的中轴线为主,东西向的横轴线为辅进行
总体规划。先将等级最高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开,安排在轴线的中部,再在轴线两侧
以对称方式布置相对次要的建筑。这样的布局既给人井然有序、层层铺开的美感,又产
生极强的对比和烘托效果,使主体建筑具有众星捧月之势,这种“居中为尊”的“择中”
布局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礼制中的尊卑等级制度。
河大近代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也以南北向的中轴线为主,东西向的横轴线为辅进行规
划。大礼堂作为建筑体量最大,建筑形式等级最高的单体建筑无疑是河大近代建筑群中
的主体建筑,布局上被安排在整个校园南北向中轴线的中部,南面是古朴的正校门,建
筑等级和使用性质相对次要的预校校门、六号楼、东斋房和西斋房、七号楼分别安排在
东西向的横轴线两侧。主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侧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整
体建筑遵循着对称均衡、突出中心和轴线的整体规整布局,既强调了作为主体建筑的大
礼堂,又使次要建筑对称和均衡分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图 2-2、如图 4-4)。
其次,《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

,也强调了以南为尊的方位等级制度。
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大礼堂就在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而立,体现了
地位的尊贵。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整体布局的主次分明、含蓄稳重、互相映衬、错落有致、使整
个空间构成都被赋予传统礼制上尊卑等级的含义。

《道德经》。 
33 
 
(二)礼制在建筑装饰构件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中“礼”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
活动中的诸多方面。建筑是由其各部分的装饰构建组合而成的,建筑装饰中的等级制度
也都遵循最高等级的建筑享有最高等级的装饰形式,其下则按社会地位逐渐递减的规
律。
因此,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礼制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其构建的装饰来
表现的。
(1)屋顶样式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屋顶样式,建筑的等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屋顶的形
式、装饰等方面来体现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按等级由
高到低分别是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
最高,主要运用在皇宫建筑和重大建筑中;
其次是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这种屋顶形
式主要运用在体量较大的建筑中;再次是悬
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多用于民间、
寺庙和园林建筑中

(如图 4-5)。
大礼堂无疑是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
等级最高的建筑。大礼堂建筑高大雄伟,气
势恢宏,屋顶采用重檐歇山,等级比最高等
级的重檐庑殿顶稍低。歇山顶是由一条正
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脊
殿,而重檐歇山顶是在歇山顶下再有屋檐。
这样的大型重檐,四角高挑,檐口微微上卷,
给人以展翅欲飞的动感,无形中减轻了屋身
巨大体量的笨重感。河大近代建筑群中南校

来自网络:http://wenku.baidu.com/view/a6d257aad1f34693daef3e38.html
图 4-5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
(来源:
http://wenku.baidu.com/view/a6d257aad1f
34693daef3e38.html) 
34 
 
门屋顶为庑殿顶,等级比大礼堂稍低;其次是七号楼的歇山顶、六号楼的悬山顶,屋顶
形式等级逐渐降低。
传统建筑中的脊上走兽也是按建筑的不同等级来规定的,最多为十个。大礼堂的脊
兽为五个。
从这些特征上足见大礼堂的建筑等级之高。
(2)额枋彩画
中国古建筑十分讲究装饰,由于传统建筑材料是木材,人们在上面画彩最初只是功
能上的需要即起到保护木结构的作用,随着礼制思想的深入和审美的需要,彩画逐渐演
变成一种建筑等级的形式。 
额枋彩画主要作为宫殿和寺庙的装饰艺术,到后来一些民间富户宅院也出现彩画。
彩画按等级高低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
画和苏式彩画。和玺彩画沥粉贴金,金碧
辉煌,画面主要由龙、凤组成,其间补
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图案框住,
一般用于重要宫殿寺庙;旋子彩画有的
贴金粉,画面为简化形式的涡卷和花卉,
有的也画龙、凤图案,画面两边也用《 》
图形框住,一般用于次重要宫殿寺庙;
苏式彩画等级最低,画面主要为人物故
事、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等,画面两边
也用《 》或( )图形框住。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的南校门和大礼堂额枋上的彩画就属于苏式彩画。画面以青
绿为主色调,主要构图为适合书院题材的自然山水。反映了作为书院建筑的等级制度要
求(如图 4-6)。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的社会,伦理化和秩序化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传
统礼制文化又因建筑的等级形式而加强了文化影响力,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
系。具有森严等级制度的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鲜明的特色。
图 4‐6  额枋彩画(来源:笔者自摄) 
35 
 
第五章 西方文化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一、 天人相分的竞争精神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他们强调人与大自
然是相对立、相抗衡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可称之为
“天人相分”。他们认为人是作为认识自然的主体,而自然则被当作人的对立物,他们
的自然观是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希腊文明诞生于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岛屿,那里多山
石,植被和土壤都比较贫瘠,根据自然环境,许多人以经商、捕鱼和海运为生,在与恶
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造就了人们征服与抗争的精神。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求
生存和发展,他们知道只有战胜了自然,才有生存的机会,大自然是他们需要驾驭和征
服的对象,这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造就了天人相分的竞争精神。
在这种西方传统精神影响下,也造就了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独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特色。
(一)建筑材料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建筑材料的不同,是中西方建筑不同的首要因素。如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斗兽场、
欧洲的教堂等所有这些西方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各类建筑均是以砖石为主
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而我国传统建筑,包括日本、朝鲜、韩国等
建筑,则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主体框架,属于木结构体系。
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显得自然、优雅而朴素;以石料为主的西方建筑给人以
坚硬、沉稳而阳刚气,但缺少大自然的生气。木材是植物,是大自然的代表,是有生命
的。因此,欧洲的石材建筑比以木材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在与人的关系上要来得紧张
一些,他们把用石材堆砌而成的建筑做得高大、笔直、直指天际,尽可能的展示人们的
最高技艺,显示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表达了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以土
木为材和与西方建筑以石为材的区别,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自然观的
区别。 
36 
 
河大近代建筑群所有建筑的台基和屋身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采用几乎全
是清一色的西方砖石结构,这样的建筑材料突破了传统木建筑体系易腐烂、单体体量相
对较小的弊端。如:大礼堂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六号楼和斋房建
筑均属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七号楼属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这些建
筑都以砖石结构的屋身配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屋顶,给人以庄严而不失灵动,刚劲而不
乏娴雅之气,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二)建筑与广场的空间关系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由于中西两种文化体系对自然观认识的不同,也就造就了对建筑和环境的不同理
解,在建筑与广场空间的关系上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广场的空间形态主要是由建筑物对空
间的控制作用而形成的(如图 5-1)。表现
为“场”形态的广场,则建筑居于主导地位,
广场是从属于建筑的。建筑属于人智慧的产
物,而这里的“场”则是建筑物前的大地,
这和西方人对战胜自然、控制自然的天人相
分精神是一致的。从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广场
到巴黎凡尔赛宫,西方文化都强调建筑对广
场的控制作用。而中国传统院落体系下的广
场空间都是通过建筑物的围合来实现的,广场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如最有代表性的故
宫,它被层层高墙包围,以南北轴线的广场为主,最重要的三大殿都被安排在中轴线的
广场上,其他建筑则按左右呈对称分布,这一点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观念,
而且也表现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思想。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总体规划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中为尊”的观念,但就建
筑与广场的空间关系来看,大礼堂处于主导地位,而礼堂前的广场则是从属于大礼堂的,
它的作用只是拉开人们观看大礼堂的视线,达到烘托大礼堂的庄严、雄伟的效果。也就
是让“场”这块自然物来赞美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伟大,从而炫耀人抗衡自然而取得
的胜利。
图 5-1 大礼堂与广场的关系
(来源:笔者自摄) 
37 
 
二、 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在河大近代建筑群中的体现
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思想正式萌发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它提出了捍
卫人权、赞美人性、解放个性和人的价值尊严的口号。
个体本位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由、平等的,它是一种关于人性的判断。
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个体本位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推动着西方社会的
发展和变革。它论证了人的自由、平等是自然合理的,是在反对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的
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将社会和人存在的目的由基督教的神转向了人自身。后来的
启蒙运动又进一步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宣扬和论证了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思想。
建筑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怎样的文化就能有怎样的建筑。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思
想体现在建筑上最好的例子就
是强调人、赞美人性的欧洲古典
柱式。
西方特有的建筑语汇就是
“柱式”,分别以多利克、爱奥
尼和科林斯三种柱式最为经典
(如图 5-2)。
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柱身
较粗短,运用“卷杀”的处理手
法,柱身从下往上渐渐加粗,到
三分之一高度时渐渐收束,这种中部微微向外鼓出给人以生命肌肉似的饱满和弹性,形
成轻快有力的感觉。柱身上刻有垂直的凹槽,给人以古朴、雄浑之感,柱子底部没有柱
础,直接置于台基上。整个造型刚健有力,象征着男性。
爱奥尼柱式的特点是柱身比例修长,同样刻有凹槽,不过凹槽数量更多,给人以精
致、细密的印象,柱头两端有向下弯曲的涡卷形装饰线,整个柱子以圆石为基座,造型
优雅秀丽,强调线条感,象征女性的柔和娇美。
科林斯柱式的柱身比例比爱奥尼柱式更为修长,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形状像盛
满鲜花的花篮,装饰性更强。
图 5-2 西方古典柱式
(来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533035.html?an=
0&si=3) 
38 
 
这些古典柱式仿佛一个个充满生命的肌体,折射出希腊人对人体的尊崇和独特的审
美意识,也体现出他们肯定人、人性的天赋人权的个体本位思想。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就运用了很多欧洲古典
柱式,达 94 根之多。六号楼和大礼堂采用的是爱奥
尼柱式,柱身修长,上下比例变化不明显。大礼堂柱
身刻有圆形凹槽,槽背呈带状,有多层柱础;六号楼
的巨柱则有所变化,柱身上没有凹进去的圆槽和凸出
来的槽背,其柱头左右仍各有一个秀逸纤巧的涡卷;
而七号楼所采用的是塔斯干柱式,它是多利克柱式的
一种更粗短的变体,其柱身无圆槽,有柱础,样式略
显简单,由于这种柱子常被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又
被称为附墙柱或壁柱(如图 5-3)。
无论是七号楼柱式的简约,还是大礼堂、六号楼
柱式的华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雄浑挺拔,稳固有力,
仿佛一个个巨人顶天立地地支撑着建筑物,使河大近
代建筑坚固异常。
三、 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
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也可称作科学性,这是从它诞生之初就
具备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解析,重直觉的思维方式有鲜明的区别。科学技术是西
方文明的产物,世界上的首次工业革命就发生在西方。他们对事物不断分析、了解认识
的过程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前提,而科技的进步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的决心。
西方文化追求真理的不断“进取”的生存态度,使他们一代又一代坚定不移的学习
知识,探求世界的本源。这样,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以科学的实证精神为基础来表现人工
技艺之精美,促进建筑乃至整个文明的不断进取与创新。
西方文化的这种追求真理的科学性对河大近代建筑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图 5-3 六、七号楼柱式
(来源:笔者自摄) 
39 
 
(一)空气循环系统和防潮设计的运用
由于砖石结构封闭性比中国传统土木结构要好,设计者们发现,众多人员如果长时
间聚在这样的建筑里势必使空气污浊。而大学又是人群集中的地点,特别是河大近代建
筑群的大礼堂更是公众汇集的场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们在大礼堂屋顶中部建
造了东、西两个气楼(如图 5-4)。气楼深入礼堂连着通风管,通风管在天花板上安置,
每个独立的房间上部都开有排气孔,这些气孔上面装饰着精美的挡板,既为房间增色,
同时也将清新与污浊的空气通过这些管道进行交换,有效地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在舞
台乐池外侧,一组图案优雅的窗格,实际就是连通地下层的通风口。同样的建造手法在
七号楼也有所体现。
由于设计者将疏散走廊及辅助用房置于
观众厅四周,加之传统大屋顶及较厚的砖石墙
体,大厅热工性能也非常好,在当时冷气设备
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礼堂已经成为河大学子
们“冬暖夏凉”的空调房了。大礼堂设计者也
充分考虑到以后维修的需要,在屋顶事先预置
系绳子的钢环,为后人提供了安全保证。
开封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在建筑河
大近代建筑群的 20 世纪 30 年代更是如此,那
时雨后打水根本不用井绳或扁担,拿桶伸手就
能从井里打出水来,足可见环境的潮湿程度。
校园内东西斋房作为学生的寝室,对防潮要求很高,设计者对斋房采用木地板结构并对
底层做了架空处理,在外墙上设置透气孔,从而使内外空气流通,既防止木结构受潮又
保障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科学的设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人性化的创新。
(二)采光和声效设计的运用
作为教育建筑,河大近代建筑群所有建筑在采光和声效设计上都十分理想,这其中
尤以大礼堂最明显。
图 5-4 大礼堂气楼、气孔
(来源:笔者自摄) 
40 
 
大礼堂的屋顶式样属于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所不同的是重檐之间几乎全部设计
为高窗,采用西式上下推拉窗,充分利用多扇窗的自然光线(经计算它的采光系数为五
分之一)

,当窗帘全部拉开时,室内采光十分充足,节省了电力。在相对物资匮乏的
年代,大礼堂也算节能型建筑的先例(如图 5-5)。
大礼堂作为集会、演出的场所,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声音传导系统。由于室内声学环
境设计合理,大厅内音响效果很好,据台湾出版的《学府纪文》记载:“当时扩音设备
尚不发达,可是讲台上任何人讲话,全场均能聆听清楚。”


陈宁宁《黉宫圣殿》,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43-44 页。

《学府纪闻》,台北,民国 70 年。
图 5-5 大礼堂推拉窗(来源:笔者自摄) 
41 
 
第六章 中西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历史地位及
现实意义
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历史地位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建于上世纪初的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
始终展现着其独特的个性风采,创造了开封市甚至近代河南建筑史上全新的建筑风格,
它是近代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大型建筑工程和民族形式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更是近代中
国最具中西合璧风格和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它在注重中西方建筑技术相融合的同时更
发挥了作为教育建筑实用美观的人文精神,让我们在看到近代建筑群中折射着“情”的
柔美的同时体会到近代建筑群中蕴含着“理”的阳刚之气。
从河大近代建筑群中所包含的中与西、新与旧、艺术与科技的建筑形态中,我们可
以很清晰的看到近代我国自己的设计师在建筑艺术上的探索之路,这种融中国传统建筑
风格和西方建筑手法的创作理念,营造出令人折服的建筑之美,如对我国传统屋顶、斗
拱等建筑要素的借鉴;对西方建筑材料、古典柱式、装饰线条等手法的引用;在建筑群
的总体布局、体量大小、柱式运用等方面,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也反映出设计
师有机地把西方文化性格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去,表达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碰
撞融合后创新的新特色。
二、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现实意义
我国著名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
必能产生一种新文化”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获得的这一次自身的文化飞跃,正是通
过理性选择,融合创新这条道路而获得的。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河南大学近代建筑艺术以其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和独特的气度神韵调动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又反映了时代特
色。它是中西文明融会贯通的迷人风景,当然,这种将不同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的贯通

《蔡元培全集》,第 4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2 
 
不是生硬的照搬、照套,而是互动和谐的表现出来,它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更是“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的河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43 
 
结 语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最初和最主要的因素都是各自对自然世界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相对
单一的大陆文化,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以儒家思想为主,道、释思想为辅的历史现实为
基础的,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的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心理
和文化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多元地域文化,农业、游牧、商业多种经济形势并存
和政教分立的历史现实为基础的,形成了与东方文化体系完全不同的西方特征的文化心
理和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
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心理上具有崇尚和谐、重感悟而
轻分析和相对内敛的特点,在文化价值观上则表现出崇尚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传统礼
制和刚健有为的文化特征。西方文化在文化心理上具有崇竞争、重人性和较重理性分析
的特点,在文化价值观上则表现出了较为注重天人相分的竞争精神、天赋人权的个体本
位和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等特点。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类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产生了近代建筑,文化
赋予了建筑丰富的内涵,没有文化就没有建筑的未来。
我们从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所蕴含的中西文化因素可以得到充分证实:“西化”
并不会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外来文化可以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谐共生。任何
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依据,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的
发挥自己文化的特点和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取长补短式的理解和学习对方优秀的文化成
果来为自己服务。这样,世界建筑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44 
 
44 
45 
 
参考文献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邓庆坦.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4]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5]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6]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7]董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
[8]陈宁宁.《黉宫圣殿》[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
[9]赖德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8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7
[11]沈福煦,黄国新.建筑艺术风格鉴赏:上海近代建筑扫描——走向 2010 世博会建筑文化丛书[M].
湖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6
[12]沈福熙.中国建筑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4
[13]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14]李宏.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15]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9
[16]萧默.世界建筑艺术[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
[17]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建筑第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
[18]王其钧.古典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19]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
[20]王小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审美欣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21]沈福煦.近代建筑流派演变与鉴赏[M].武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22]李学通.近代中国的西式建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
[2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4]李军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1
[25]陈晓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46 
 
[26]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
[27]于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
[28]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3
[29]徐新.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30]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第 2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31]解光云,陈恩虎.西方文化概论[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
[32]许国彬.西方文化精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
[33]钱兆光.西方文化精讲[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5
[34]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35]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9
[36]黄雅君.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评介[J].档案管理,2005 年/2,总第 153 期,P83
[37]冯柯.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造型艺术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2009 年/7,第 4 期,P103-107
[38]左满常,张大伟.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4 年/6,第 2 期,P106-110
[39]张义忠,邱丽.中州大学校门的恢复设计[J].河南大学学报,2002 年/9,第 3 期,P119-122
[40]程岗.近代建筑“技艺”交织规律研究[J].重庆建筑,2009 年/3,总第 65 期,P40-43
[41]杨秉德.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途径[J].华中建筑,2005 年/1,第 23 卷,
P159-163
[42]杨嵩林.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上)[J].四川建筑,1995 年/2,第 15 卷 1 期,P1-10
[43]杨嵩林.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中)[J].四川建筑,1995 年/5,第 15 卷 2 期,P8-11
[44]杨嵩林.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下)[J].四川建筑,1995 年/8,第 15 卷 3 期,P15-18
[45]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J].时代建筑,1991 年/1,P43-46
[46]学府纪闻[Z].台北,民国 70 年
[47]国立河南大学[Z].台北,民国 65 年
[48]半月沙川.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61426.htm,2010-05-24.
[49]dreamrose.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3856.html?wtp=tt,2011-3-20.
[50]史亚莹.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49846.html?wtp=tt,2010-05-25.
[51]sun6617.百度文库.http://wenku. baidu.com/view/a6d257aad1f34693dae f3e38.html,
2010-10-25. 
47 
 
后 记
毕业论文的写作,可谓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从选题时的迷茫、到写作时的艰苦
漫长、最后到得到老师认可时的喜悦,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能体会。在完成毕
业论文欣喜的同时,心中也升起了无限伤感,这意味着我也到了离开河大校园、离开曾
经学习和生活了三年的地方。
三年的硕士生涯即将结束,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时常在脑海中跌宕,老师、同学的音
容笑貌不时出现在脑海里。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倪峰副教授、李建设教授和
赵维华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挺拔的人品成了我学习和生活上的灯塔,他们对我在学
习和科研上的要求极其严格,不断的鞭策和鼓励着我,使我受益匪浅!此外,还要特别
感谢我的班主任袁丽老师,她尽职尽责为学生办实事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深深地感染着
我!同时,也感谢所有教育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在这里真诚的对你们说声:“老师,
谢谢您们!”
其次,感谢我所有的同学、朋友和我的家人,感谢你们对我真诚的帮助。
再次,感谢校史馆的老师们,是你们为我提供了本文安身立命的根基。
最后,对于在论文写作中本人参照、引用和借鉴的一些研究成果的作者,在此,我
表示真诚的谢意。
王 文
2011 年 3 月于河南大学 
48 
 
48 
4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王文.浅析故宫建筑群折射出的儒家思想[J].河北:大众文艺杂志社,2009.4.15
[2]王文.浅谈海峡两岸创意城市策略——以高雄和深圳为例[J].海南:科学时代杂志社,2010.1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