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大近代建筑群介绍
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河大近代建筑群 ,主要分布于校园南北主轴线及其两侧 , 1.1 南大门大门作为单位的门面及形象代表 ,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今日雄伟壮丽的河大南大门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 ,建成于 1936 年 ,是当时的校长刘季洪按照前任校长李敬斋、许心武当年的设计兴建的.整个大门建筑为砖木结构 ,包括中部大门及两侧的耳室. 正面看去 ,中部大门采用了三开间牌楼式的造型. 大门通高10.39 m ,东西长13.4 m ,进深7.8 m ,占地114.5 m . 正中门洞高3.7 m ,宽4.84 m ,为拱形门洞;两组八根方形门柱阳角以凹入线脚加以处理 ,使得门柱显得修长而挺拔;门柱下部尺寸则做了适当放大 ,形如柱础 ,给人以稳定感;柱础与上部柱身则以简洁的西式线脚加以过渡 ,以使视觉更加连贯. 两侧门则较小 ,宽 1.5 m ,高 3.0 m ,为方形门洞. 门楼顶部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庑殿顶形式 ,垂脊上设仙人走兽以点缀轮廓 ,屋顶下设有斗拱 ,当心间门楣上横书“河南大学”四字 ,两梢间上下额枋之间则以传统彩绘饰之.大门两侧耳房是门卫值班用房 ,为硬山坡屋顶 ,门楼与耳房的结合既满足了功能需要 ,又使得高大的门楼与低矮的围墙之间平稳过渡 ,形式处理恰如其分.如果细心观察 ,会发现南大门顶部的处理与传统门楼或牌楼有所不同 ,通常传统牌楼或门楼顶部只须一组屋顶就能满足其功能及美学的要求. 而南大门若采用传统方法则会带来美学上的矛盾 ,由于大门进深较大 ,假如处理为一组屋顶 ,则其体量势必增大 ,这就导致整个牌楼式大门上下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而失去美感.因此 ,设计者就想出用前后两组屋顶的处理方案. 这种做法不仅适应了大门平面尺寸 ,同时也满足了美学要求. 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 ,人们都会看到一个相同的、构图完美的大门形象. 如果从侧面观察大门顶部 ,更能发觉它的错落有致 ,曲线优美的轮廓效果. 一座普通的大门被设计者处理的如此富于变化而又构图合理 ,真可谓匠心独具.即使今天 ,南大门也能称得上是我国高校大门之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 ,设计者进行上述屋顶的处理手法在我国门楼建筑中极为罕见(是否为孤倒还有待考证) ,具有较高的建筑理论及史料价值. 为保护南大门 ,现在其两侧各加一门��
回复2楼2008-04-25 17:25举报 |
偶系乖乖哦
汴京初入1
原创吗?
回复3楼2008-04-25 17:25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2 河南大学礼堂
进入学校南大门 ,向前便可远远望见耸立于路端的大礼堂. 它坐落于校园的正中心 ,由时任校长许心武先生设计 ,并由 11 人组成的“大礼堂建设委员会”筹措、督建. 于 1931 年 11 月 20 日破土动工 ,耗资 20 万银4元 ,历时三年 ,于 1934 年 12 月 28 日落成 .该建筑的主体部分为重檐歇山屋顶 ,门庭上部为单檐歇山顶(脊高 15. 3 m) ,门庭两侧的楼梯间则采用卷棚歇山屋顶覆盖. 它坐北朝南 ,平面外轮廓呈“凸”字形 ,南北长 57 m ,东西宽44.20 m(不包括四边伸出的台基) ,正脊高 24.45 m ,为当时河大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礼堂内部共分两层(局部三层) ,设楼梯 6 部 ,能较好地满足垂直疏散功能要求. 礼堂中部大厅为观众厅 ,东、西、南边设有楼座 ,大厅可容纳观众2 700 余名. 前部舞台宽18.50 m ,深14.50 m. 由于设计合理 ,大厅内音响效果良好《学府纪闻》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当时扩音设备尚不发达: ,可是讲台上任何人讲话 ,全场均能聆听清楚” 整座礼堂综合运用了钢结构、砖混结构、木结构的材料与施工技术. 由于舞台功能要求台口对观众厅的开敞性 ,使建筑平面与大屋顶形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设计者在舞台口上方采用了以19 m 跨度的巨型钢筋混凝土拱梁 ,承担观众厅上方 8 榀大跨度钢屋架及舞台顶部全部木桁架的结构形式 ,这在当时国内条件下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技术方面都是具有突破性的. 礼堂屋顶曾惨遭日本侵略者的炮击轰炸 ,经修复后完好如初 ,仍然矗立至今并极好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可见其结构技术设计之精妙 ,其建造坚固可见一斑.。河南大学礼堂无论建筑美学、结构技术 ,还是内部功能、声光设计都有其独特之处 ,不仅在全国高校礼堂中首屈一指 ,即使在全国大型公共建筑中也是值得称道的. 从落成至今 ,它一直是河大园内的标志性建筑.
回复4楼2008-04-25 17:25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3 六号楼
六号楼兴建于预校时期 ,是河大现存建造最早的建筑 ,设计者已不可考. 此建筑1915 年动工 ,1919 年落成. 据河大一些老学者记忆 ,六号搂原为两层 ,20 世纪 50 年代有过改建. 现在正中主体部分为三层 ,两侧为两层 ,另有地下室一层 ,中部主体五开间 ,两侧各两开间. 一、二层用房单间面积都较小 ,用作教学及办公 ,开窗处理较为通透以满足采光;三层为小礼堂 ,可兼作大教室.该楼在立面处理上 ,设计者大量运用了诸如柱式、券廊、线脚等西式建筑符号. 中部六根直通三层的罗马混合柱式 ,一、二层间的几何形体线脚 ,二层顶部的横向线脚以及三层的券廊强烈地呈现出西方建筑的风格. 其中 ,券廊形式的使用不仅反映出那一时期中国的一种设计思潮 ,更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殖民文化.六号楼的屋顶处理显得有些杂乱. 由于建筑平面呈倒“十”字形 ,加之中部为三层而两侧为两层 ,为了采用中国传统屋顶形式 ,则将平面分解为三个单元 ———中间三层的主体前部为一个单元 ,采用了悬山坡屋顶形式;主体两侧的两层部分为一个单元 ,采用了四坡屋顶形式(当然这个四坡屋顶被后加的三层那一部分从中间断开了) ;中间三层平面后部凸出的空间作为一个单元 ,被覆以歇山顶的形式. 这种处理 ,导致了该楼屋顶缺乏统一感. 另外 ,由于四坡屋顶设计坡度过小且无檐部的出挑 ,再加上忽视了视差对建筑各部比例关系的影响 ,使得此建筑屋顶较之大礼堂、七号楼屋顶的处理效果逊色了许多.六号楼建筑虽然在某些方面处理的不尽人意 ,但在预校时期作为全校的教学中心 ,曾发挥了重要作用.1925 年 7 月 ,革命先驱李大钊就曾在此楼的小礼堂演讲《英帝国主义侵华史》 ,对广大师生进行革命思想的传播. 今天 ,六号楼仍然是河大的重要科研基地.
回复5楼2008-04-25 17:26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4 七号楼
七号楼位于河大南北轴线干道中部西侧 ,是校园近现代建筑群中规模仅次于大礼堂的建筑. 该楼由当时任校务主任的李敬斋先生设计并督建 ,1924 年破土动工 ,1925 年建成投入使用 .此建筑地上二层 ,半地下室一层 ,共三层 ,平面呈“工”字形. 各层设有大小教室若干 ,是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心 ,文、理、法三院师生 ,大部集中于此上课 ,是当时“校本部之心脏”. 作为教学用房 , “间间明亮 ,采光极佳 ,紧邻上课 ,声不外泻 ,隔音设备设施亦属良好” .该楼四面各设出入口一处 ,入口雨棚采用卷棚顶形式 ,底层墙面为水泥砂浆抹面 ,并做横向凹槽加以修饰 ,显得粗犷而稳重. 二、三层墙面贯以通至檐口的壁柱 ,柱间上下层窗间墙的中间叠涩出小坡檐进行装饰分隔 ,施工精细 ,效果颇佳. 歇山大屋顶的处理较之传统略有差别 ,为了更好地满足室内外空气的流通 ,设计者在体量较大的歇山顶上分设了一组小巧别致的气楼. 这不仅保障了内外气流的畅通 ,同时也打破了屋顶尺度过大造成的屋面平淡单调 ,大大丰富了屋面轮廓线. 屋檐下中国古建特有的挂落板雕镂精细 ,手法精到 ,令人赞叹. 整座建筑不拘泥于传统建筑模式 ,而又不照搬西洋形式 ,创作者通过巧妙处理使中西建筑手法自然融为一体 ,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气势磅礴而又不无精细 ,无论远观还是近瞧这座建筑都能使人赏心悦目. 如今 ,七号楼不仅仍作为教学楼供师生使用 ,同时也早已成为仅次于大礼堂的标志性建筑.
回复6楼2008-04-25 17:27举报 |
贴吧游戏
舞动青春,舞动奇迹! 浪漫邂逅,动出精彩!
推荐 来自贴吧游戏 2008-04-25 17:27
lulu0406
自强不息5
1.5 斋房
斋房是作为师生宿舍而兴建的 ,位于河大中心干道东、西两侧六号楼七号楼以外的位置. 东边从南至北为东一斋至东十斋 ,一字排开;西边为西一斋和西二斋 ,共计12 幢. 斋房由李敬斋设计 ,1921 年至1936 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斋房为三层楼房 ,砖木结构 ,平面采用了内廊式布局 ,内廊两侧各设三间宿舍用房 ,每间面阔两开间 ,设两樘窗户 ,采光良好. 走廊端部为建筑出入口 ,饰以清式垂花门 ,垂花门两垂柱之间有形态各异的木雕花板 ,雕刻精细 ,图案生动. 走廊尽头设有一部楼梯. 室内楼地面、踢脚及楼梯等部位均为木质结构 ,以深红油漆饰面 ,庄重而典雅. 屋顶由三组平行的、相互毗连的两坡屋顶组合而成 ,上覆以红色机平瓦 ,绿树映衬下十分醒目. 四周墙体均略高出屋面 ,形成封火墙 ,而位于檐口处的墙体则处理为堞垛形 ,丰富了建筑上部的轮廓。立面除了开设传统平开木窗的长方形窗洞外 ,设计者还运用了一些简单的线脚及几何造型对窗套加以修饰. 整座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 ,又有淡淡的西方建筑之韵味 ,给人以古朴典雅 ,亲切宜人之感.由于特殊的屋顶处理方式产生的平行檐沟及四周高出屋面的墙体 ,使得建筑排水性能较差 ,遇到雨天则渗漏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底层木结构地面对环境湿度的要求 ,设计者对木地板作了底部架空处理并在外墙设置透气孔 ,从而使得内部空气流通 ,防止木结构受潮和产生霉变. 但由于年代长久 ,地板下的架空层灰尘聚积过多而又缺乏清理 ,严重阻滞了内部空气的流通 ,从而使得一层室内空气潮湿 ,甚至出现了内墙墙皮脱落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斋房尽端(紧靠楼梯外侧面)的空间并非早期作品 ,而是近年来为改善。斋房内的卫生条件而增建的卫生间��
回复7楼2008-04-25 17:27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设计者简介
河大近代建筑群为河大的发展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而这些建筑的主要设计者 ,许心武和李敬斋先生更是值得后人称道.
许心武 ,江苏人 ,早年留学美国 ,习建筑 ,1931 年5 月~1933 年8 月任河大校长 ,其间亲自设计了大礼堂等单体建筑 ,又与李敬斋先生共同设计了南大门. 他同李敬斋共同设计的南大门在他长校期间末能兴建 ,后(1936 年)由刘季洪校长实现了他们的设想 ,得以建成 ,实属不易 ! 同时 ,许心武还同李敬斋一起对以前李敬斋做的校园整体规划作了补充修改 ,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为以后校园建设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南大门到礼堂之主轴线及两侧的近代建筑 ,所形成的美丽的校园环境就是他们当年付出心血的结晶. 许先生长校时间虽短 ,但对河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发展、校园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使河南大学在 1930 年代进入兴旺时期 ,成为国内名校之一 ,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建筑师 ,他留下了上述单体建筑和校园规划的蓝图(因旧中国时战乱 ,河大两次大搬迁 ,所有技术资料片纸未存) ;作为教师 ,他为土木工程系学生亲自讲授几门课程;作为教育家 ,他亲录《大学》章句“明德、新民 ,止於至善”作为河大校训. 解放后 ,许先生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建筑工业部上海设计院、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 ,为祖国的教育和建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敬斋 ,河南汝南县人 ,曾于 1911~1915 年留学美国米西艮大学 ,习建筑工程 ,回国后“初任美国何氏建筑公司助理工程师 ,兴修北京协和医院以实验其学” ,1918~1919 年回河南任河大校长(当时还称“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并对校园做了初步总体规划 ,兴建校舍 ,亲自设计了河大七号楼和斋房等单体建筑.
回复8楼2008-04-25 17:28举报 |
偶系乖乖哦
汴京初入1
我有本地风光览胜一套,吼吼,可惜没怎么��
回复9楼2008-04-25 17:28举报 |
lulu0406
自强不息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当我们漫步于古老的河大校园时 ,更会深深体会此话的含义. 河大近代建筑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上美的享受 ,当置身于这组经过沧桑岁月雕琢过的建筑群时 ,感受更多更深切的则是蕴寓其中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如今 ,河大近代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对河大近代建筑群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 ,令我们由衷地感到兴奋与自豪 ! 但今后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使之“延年益寿”,更是值得各位同学思考。 我们相信 ,在大家共同的悉心呵护下 ,河大近代建筑群必将以其独特的风采和特殊的背景而享誉全��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