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1472|回复: 2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照片摄影] 美丽的家乡之十·云龙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9 21:13: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堂居士 于 2015-5-19 20:53 编辑


       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南郊和平路南,面积919公顷。云龙山原名石佛山,海拔142米,长约3公里,大小山峰9座。因峰峦起伏,状如游龙,山上常有云气环绕而得名。山北麓巨石上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莫与齐手书的“云龙山”石刻大字。山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间。其首节山离城南门近在咫尺,便于登临,很久以前就成了游览胜地。北宋文学家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为其好友张天骥的放鹤亭而作的《放鹤亭记》,描写了云龙山的壮丽景色。云龙山植被以侧柏为主,文物古迹主要集中在首节山上,山巅有放鹤亭、饮鹤泉、招鹤亭、船厅、碑廊等。山东麓有兴化寺、唐宋摩崖石刻、清代山西会馆等。山西坡有大士岩、五十三参、试衣亭、送晖亭、白鹿洞、云龙书院遗址、半山亭等。黄茅岗上乾隆皇帝御书的“黄茅岗”和东坡石床及明清石刻作品峭立于绝壁之上。山北麓有山门牌坊、津浦铁路员工抗战殉难烈士亭等。在第二节山上,是幽静的怡然亭。第三节山上是新建的二层观景台,凭栏远眺,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图为云龙山北门。

点评

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6 09:25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3 15:16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2 05:49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12:45
好景不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12:22
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11:17
点赞支持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10:35
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9:10
美丽的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8:45
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8:39
支持努力推广家乡的美丽山水,感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8:33
美山美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7:23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7:17
学习加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7:07
好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0 05:20
徐州美景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3:52
支持好活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3:11
云龙山上故事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3:06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2:36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2:01
精彩欣赏,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2:01
山不在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50
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49
美丽江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48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48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36
人说江苏好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34
好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24
徐州美景多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9
知识篇,学习长见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8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8
支持草堂哥介绍推广家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6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6
好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5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2 | 只看该作者

云龙山北大门内,靠上山道右侧路边凸起一道高度约1.5米、长度约7米的像一面墙似的岩石,上面刻着“云龙山”三个比斗还大的楷书大字,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作者是明朝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其字体雄浑厚重,力透岩石,是十分难得书法精品。说到云龙山的山名的得来还有一个传说: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徐州拉开战场,刘邦被困云龙山,项羽派了很多的士兵搜山,想生擒刘邦,结果空手而回。兵退后,却有一位老者给刘邦送饭,刘邦吃惊的问这位老者是如何找到他的。老者说是顺着一股“祥云和龙气”找到的。刘邦听后大喜。因为“祥云和龙气”,所以得名“云龙山”。


点评

好用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3 | 只看该作者
放鹤亭为彭城隐士张天骥于1078年所建。苏轼曾写过一篇《放鹤亭记》,用如椽之笔描绘了动人的放鹤图卷,使放鹤亭与云龙山闻名于世。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第三节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飞檐丹楹,宏敞明亮。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十分优雅。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参阅苏轼《放鹤亭记》)



点评

精彩欣赏,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4 | 只看该作者

饮鹤泉,原名石佛井,井深25.74米,井底略呈长方形,长1.8米,宽1.65米,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石缝,可能为地下水源通道。宋代时张山人曾以此井水为饮用水源,当时井水甘甜清冽,非常好喝。苏轼游云龙山曾为之赋诗:“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但由于云龙山水位下降,饮鹤泉水源早已枯竭,现在井底仅有雨水残存。关于这口井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一说,当年秦始皇于咸阳夜观星象,发现东方紫薇星发光,现出天子气,他担心江山不稳,遂带领一班文武官员及兵马东巡,当他们来到徐州时,发现云龙山上云雾缭绕,好像一条龙正要腾飞。于是令手下在云龙山第一节山上凿了一口井,以为这样做就可以破了徐州地面的天子气。还有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军师精通堪舆之术,他曾向朱元璋进言:徐州的云龙山和凤凰山是风水宝地,将来会出帝王或皇后。朱元璋闻听后很担心明朝江山不稳,便问如何才能破了这风水?军师回答说:只要分别在龙脑处凿一眼井、在凤身上建一座塔即可破此风水。于是,朱元璋就派人在云龙山第一节山上凿了一口井,又在奎山上建了一座塔。当然传说并不可信。此井究竟诞生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起码在宋代便已存在。明天启年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此,因此井靠近放鹤亭,故名“饮鹤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5 | 只看该作者
招鹤亭始建于北宋初,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苏轼《放鹤亭记》中的《招鹤》之歌而得名,歌曰:“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此亭位于徐州市云龙山第一节最高处。


苏轼招鹤歌: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乎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点评

精彩欣赏,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6 | 只看该作者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卧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宋苏轼作,时任徐州太守。此诗七句,有人说苏轼喝醉了,律诗本应有八句,这里少写了一句,是瘸腿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古体诗,本来就七句。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苏轼这首七句诗已经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句,也是苏公作品中的精品之一。石上刻有清乾隆御笔《黄茅岗》三个大字





点评

自然景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堂居士 于 2015-5-20 19:43 编辑

云龙山可廊的尽头是醉石亭,亭里是著名的"东坡石床"。苏东坡与好友饮酒而醉,卧于石上,并吟出上一楼提到的醉酒七句诗。


醉石亭外是苏东坡石像,这两处皆是新修的景点,所看到的亭内石床已不是原来的石床。

点评

精彩欣赏,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9 2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8 | 只看该作者
东坡石床是一块长3.3米、宽1.3米、高1.75米的天然长方形石台,原石床位于可廊的中段。苏轼在徐州为太守时,常与黄茅岗隐士张天骥一起饮酒作诗。元丰元年(1708年)9月17日,苏轼在好友陪同下登山揽胜,醉卧山石。百姓见知州竟躺在茅草丛生的乱石中拍手大笑,后苏轼随即作诗一首,体现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与徐州人民深厚的感情。后人据诗中之句,取名为“东坡石床”。清乾隆皇帝县江南途径徐州时,亲手御笔“东坡石床”四字,并令工匠并刻于石上,现由于重修可廊这四字随被廊道掩埋遮挡,而无法欣赏,但石床上方宋人云龙山樵张翘题写的“枕石卧云”依然保持完好。 此四字,以及 旷逸 、 僧云 、 岗岭四合 等,这些石刻风格多样,刻工精湛,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文学研究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堂居士 于 2015-5-19 18:31 编辑


        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时任徐州知州姜焯所建,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为了保护造像,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一座由园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
       大士岩西有依山崖修建的五十三级石阶,气势壮观,陡峭险峻。即有名的“五十三参”。站在此处向西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云龙湖。大士岩周围还分布着半山亭、白鹿洞、东坡石床、云龙书院等文化古迹,都是徐州有名的旅游景点。 大士岩寺是徐州非常有名一处文化景观。文革时期,曾惨遭破坏,玉带观音被毁,石刻、碑文被砸。后经隆启法师修复,现已成为清净祥和、佛声连绵,闻名徐州方园数百里的尼众道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21:1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堂居士 于 2015-5-19 18:57 编辑


     说起张山人故居,不能不从苏东坡的放鹤亭说起,因为张山人的面世就是苏轼在《放鹤亭记》中首先向世人披露的。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故名之曰放鹤亭。”分析文意可知:迁于故居之东云龙山西坡脚下的“张君天骥之草堂”与“作亭于其上”的“放鹤亭”,是位于“东山”脚下一高一低的两处建筑,而不是现在建筑在云龙山顶的一个“亭斋合一”的厅堂式建筑,但文中对 “张山人草堂山居”的具体形制却没有提及。好在壬戌年来过徐州的北宋著名诗人贺铸,在他的《游云龙山张氏山居序文》中说得十分明白:“云龙山距彭城郭南三里,郡人张天骥筑亭于西麓。元丰初,郡太守苏公屡登燕于此亭,下畜二鹤,因以放鹤名亭,复为之记。”“亭下有小屋曰苏斋,壁间榜眉山所留二诗及画大枯株,亦公醉笔也。壬戌秋,余初至徐,张惠然见临,继相招为山中游……”
  壬戌年即元丰五年(1082年),距苏轼离开徐州仅三年多,贺铸来到徐州的所见其景,应该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亭下有小屋曰苏斋”,说明亭与斋屋高下有别,亭高踞在岩上,当时被称为“苏斋”的张君天骥之草堂则筑在旁下,而且其方位应在“放鹤亭”西边。这样,从小屋出来才能“东趋放鹤亭,磴道披茅菅”,披开萋萋茅草,漫步踏上石级,登上位于高处的放鹤亭,方可“指顾百村落,炊烟林莽间。”这就是“放鹤亭”与此时被称为“苏斋”的张天骥之草堂地理位置最早、最确切的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