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根据CSIA转弯三阶段的分布方式,按时间顺序讲述弯中每阶段的重点。注意在实际滑行中,不应该过多在脑中思考滑行动作,而是要通过练习和简单意识把动作变为自发的行为。语言可能较为复杂,看不懂的话可以直接跳过去看练习方法。
压力的释放需要两侧髋、膝、踝关节的屈伸来主动控制,主承重腿会稍长。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释放旧刃,高手可以在这个阶段同时给新刃加压。在陡坡高速下中级平行换弯时需要将压力(“重心”)从旧外板挪到新外板上,也就是要逐渐转到旧内板上面。这个过程不是平板换刃的瞬间才开始的,而是在释放旧刃的同时,就已经开始转换压力了! 可以通过逐步伸展髋、膝、踝关节来协助这个转换过程。由于反弓和长短腿的原因,通常旧内侧,也就是新外侧的关节动作幅度会大一些,旧外侧的动作比较细微,从而重心可以自然内倾入下一个弯不被卡住。注意这个类似于引申的过程不是为了减轻脚下的压力,而是要将压力转到新的外板上。
当换刃完成后,一定要早早地在新外板上找到平衡。中级平行是一种外腿全程主导的滑法,越早地用上外腿控制,就越能在陡坡上自如控制。在外板早早地建立平衡的方式是立刃,这需要上一个阶段顺利完成,重心微内倾入下一个弯,这样很容易就可以立起新刃,建立High-C。在立刃的同时转动大腿指向弯内,发力驱动雪板转弯。 这个阶段需要大量转腿驱转雪板,上身不要过度参与。上身过度参与入弯和重心转换容易导致瞬时的八字和双板不同步。 转腿不够的影响是会导致上下身分离不够,不能给板刃足够的压力,从而在出弯时稳定不打滑。
首先转弯有三个主要要素:1)控制雪板的旋转(轴转),2)控制雪板的立刃(立刃),3)控制两雪板压力的前后和大小(压力控制)。 这三个要素在中级平行中可体现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体会下肢带转,大腿提供力量,用下肢驱动双板在坡上画圆。
- 第二阶段:增加速度和坡度,通过内倾和反弓控制板刃,使得雪板始终抓雪不打滑。搓雪集中在滚落线前,并完全受控制。
- 第三阶段:通过关节的屈伸主动调节板压,从而使得动作更加流畅,在复杂环境下通过性更强。
在进入三阶段的练习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站姿是标准的,如果身体后座,那就根本谈不上下肢带转了。
中级平行的本质是发力驱转板子(steering)产生的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轴转,也就是以双板板中央甜的点为轴腿部的旋转。这是我们的
第一阶段。
对于初级雪友而言,最直接的练习方式是在平地上体会发力:
这个穿上雪板做效果更好。原地进入标准站姿,抬起一条腿,膝盖上抬,旋转抬起的整条腿,让大腿、小腿和脚同时转动,从最左侧转到最右侧反复,身体其他部位不动。注意这个动作不包括外蹬的动作,要感觉到腿脚一直都在身下,随时都可以控制住。
中高级雪友一方面可以练旋转横滑降(pivot slip),另一方面可以练习夸张轴转的平行式:
相对于一般的中级平行和小弯,为了保证双腿的独立旋转,这个练习中站姿始终很宽。同时相对于搓雪小回转而言,这个练习的转弯频率更低,转板幅度要完全。
轴转技能在中级平行的主要体现是速度的控制上。当你真正可以让双板在腿下受你控制可快可慢地旋转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上半个弯慢转多搓来控制速度了。同时轴转的时机和多少也决定了弯弧的大小。
第二阶段是立刃。在中级平行中立刃主要体现在滚落线以后,出弯前抓雪不打滑上面。 高级阶段通过早立刃,对外板进行加压,可以在陡坡上和冰面上更自如更稳定。
中级平行和许多雪友心中的“搓雪”不同的一点是:出弯是不可以横搓的,也就是不可以侧滑(skidding)。 所有的搓雪都应该放在上半个弯,用来控制弯型和速度。
内倾和反弓的组合带来立刃。在中平里我们不过多讲究重心(胯)主动跨越双板转换,也就是主动地内倾送重心,这应该是个自然而细微的过程。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反弓。 反弓指关节处要形成角度,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你的肩膀和胯尽量与坡面平行,而不是跟地平线平行,后者就是靠山了,会导致内板承重,外板打滑。 当你的转弯发力来自腿部时,会自然形成一点上下身分离:上身和下身的指向有点角度。 有了这个角度,你就自然进入了一个可以反弓的姿势,可以主动让自己的肩膀平行于坡面了。 如果你觉得“让肩膀平行于坡面”的口诀不好使,可以试试“上抬内侧肩和胯”。随之而来的就是外板压力增大,起到一个压板的效果。
在高级阶段,尤其是在陡坡上的中级平行需要更明显的内倾。例如本文第一个动图中JF Beaulieu的示范。 这里需要一点点高级技术了,要在转换的一瞬间,保证髋关节打开,下肢的旋转继续,让胯自然进入下一个弯内,同时朝新方向转腿。有了内倾才能早早地在外板上建立压力,从而应对陡坡和冰面。
第三阶段涉及到传统平行式中的“引身”动作了。大家可能留意到,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提到过去的教练常挂在嘴边的“引身”二字。 这是因为过去的引身,主要是一个控制雪板压力的动作,然而控制雪板压力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动作。
在中级平行中板压应该源自下肢的旋转,在板刃上逐渐形成,而非关节突然屈缩“下压”突然产生的压力。出弯时板压可以全部释放掉(例如做一个上引身),但高高手会将上一个弯的板压设法带到下一个弯中。这就需要在前一个弯的出弯阶段伸展新外腿,旧外板的压力会在朝旧方向继续转弯的同时逐渐释放掉。当旧外板压力释放干净时,两腿应该已经是同长的了,此时驱转新外腿,就自然做到外板承重了,不需重心主动移动。
压力控制同时也体现在不同雪况下的中级平行弯上。当雪面上有包时,中级平行可以从包顶横切过去。高手会提前预料到包顶的冲击,并做一个类似海豚跳的动作,吸收压力,保持双板与雪面的接触。
常见错误有哪些?
总结几个典型案例,以及可能的成因:
(A)陡坡控制不住速度,只能靠下半个弯横搓。
这往往是因为上半个弯没有逐渐转板,很可能转板太快了。 然而转得过快通常不是主动的,而是因为入弯重心落后,为了把板子转过来,而不得不用上上身的力量,导致转板动作很不精确,上半个弯没有压力。如果是这样的问题,应该主动留意入弯时的姿态,可以加入一点点伸展动作,帮助自己站在外板的中间上面。过渡阶段下蹲可能会导致此问题。
(B)弯画不小,只能拐大弯。
驱转不够。在入弯时一定要发力转动大腿,靠板子自己的腰围转弯是不会给你带来小弯的,要感受到腿脚在身下同时转动。
(C)弯画不圆,总是太浅,不刻意做动作无法把板子横于滚落线。
驱转不够。 轴转动作应该是从始至终不能停的,腿部要一直转动,不能懈怠。 同时需要出弯有立刃,才有可能获得往山上转得向心力。
好了,很久没有如此长篇大论过了。。。决定除了翻译转达一点CSIA的新技术,也写一点为自己最了解也最熟练的滑法写点感悟。
欢迎各位大师大拿查漏补缺,更正错误。本文或有疏漏,请大家谅解。